MPA關注 | 胡鞍鋼教授:2050,中國要實現什麼目標

2020-12-17 MBA中國網

MBA中國網訊】4月23日晚,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做客清華大學「人文清華講壇」,並首次發布「中國2050」研究報告,這是繼《中國走向21世紀》、《中國2020:一個新型超級大國》、《2030中國:邁向共同富裕》等系列研究成果之後公開發布的最新國情研究成果,6月18日《光明日報》整版刊發胡鞍鋼演講全文。


中國的道路從何而來,走到哪裡,今後還將邁向何方?


中國夢包含兩個重要的目標點。第一個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目標。第二個也是我們今天所討論的主題,到2050年,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之後,中國能否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因此,這就構成了偉大的中國夢,也構成了中國偉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國家(中國)生命發展周期


從中國的發展過程之中,我們提出一個理論框架——國家生命發展周期,這個框架的好處就在於能夠從一個國際的、歷史的、比較的視角看到中國為何衰落又為何重新崛起。



理論背景:國家生命發展周期(圖一)


橫坐標是時間坐標,縱坐標是一個國家主要經濟指標佔世界總量的比重,用這些指標來衡量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以及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這張圖(圖一)是一個兩國模型,一個是A國,一個是B國。但是,全世界有193個主權國家。從各種經濟體來看,實際上全世界已經高達240多個國家和地區。因此,一個簡單的道理,在2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競爭中,就其國內而言,「發展是硬道理」,就其國際而言,「實力是硬道理」。因此,用這樣的一個圖來解釋中國的發展和中國的崛起。


一個國家的生命發展周期、綜合國力、文化軟實力、國際影響力發展都會經歷四個階段:準備成長期、迅速成長期、強盛期、衰落期。核心問題是什麼呢?國家競爭的本質就是創新競爭。一個國家能否創新而不僵化、不停滯,能否持續地創新不中斷、不夭折呢?前車之鑑就是蘇聯。同樣,一個國家能否比它的競爭國家,比如像美國、日本、印度等國家,更具有創新力而不驕傲、不落伍呢?


因此,一個國家興盛和衰落絕非是偶然的。它的衰落的根源就是不能創新,壓抑創新。它的不斷創新正是一個國家崛起或者說迅速崛起走向強盛的最根本的動因。因此,中國的近現代歷史也是一個最好的驗證和說明。


西方國家是先崛起後衰落。我們正好相反,是個U字形的,先衰落後崛起的過程。1820年的中國,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3,到了1950年降至不到世界總量的1/20,只有4.5%,這是一個傳統農業社會衰落的最低點,從而也是現代工業文明、現代工業化、現代工業社會的起點,這正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重大使命,它一定要發動和實現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以及今天我們正在經歷的信息化、數位化。


1950年以後,中國才真正進入現代經濟增長時期,它的標誌是什麼呢?就是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或者人均GDP年平均增長率能夠持續增長超過1.0%。有經濟學家認為,作為後發國家,如果人均收入或者人均GDP增長率超過4%的話,才有可能追趕先行的發達國家。從全球經濟史的角度來看,從1955年到2005年,只有十個國家達到這個速度,其中人口超過幾千萬的只有五個國家,包括日本、韓國、泰國、中國以及蘇聯(從1928年到1990年,並扣除二次大戰時期)。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按照國家生命發展周期來看的話,基本上可以看得非常清楚。1978年之前就是中國現代經濟的準備成長期,因為它完成了幾個基本建設:首先是發動了工業化,建立了比較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是建立了比較獨立、比較完整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第三特別是建立了一個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的現代國家制度體系。從而,才使得中國在極低收入水平條件下進入到第二個階段,即改革開放階段,這都與前30年所奠定的人力資本基礎、物質資本基礎、工業化基礎以及制度基礎,是緊密相關的。


1978年之後,中國開始進入國家發展生命周期的第二個階段,即迅速成長階段,或者說經濟起飛階段。由於我國是一個超大規模的人口國家,因此它的崛起不只是一般國家的經濟起飛,它將改變世界經濟格局、政治格局,甚至正在改變世界的科技格局。


到2020年之後,因為起飛階段大體上是40年的時間,中國將進入強盛期,即國家發展生命周期的第三個階段。無論是我們展望到2030年、2040年甚至2050年,都處在這樣一個國家發展的強盛期。


中國發展的特點



四國(美日中印)經濟起飛主要指標比較(圖二)


在圖二我特別例舉了四個重要國家,第一個是美國,它的經濟起飛時期是1870—1913 年,用了40年時間完成從經濟起飛到世界強國的過程,年均經濟增長率為4%。第二個是日本,在1950-1973年經濟起飛,年均經濟增長率高達9.3%,這就是所謂的「日本奇蹟」,超過了「美國奇蹟」。第三個就是中國,從1978年到2015年,年均經濟增長率為9.6%,也創造了「中國奇蹟」,超過了「日本奇蹟」。第四個是1991-2015年印度的經濟起飛,年平均增長率為6.5%。


首先,中國發展的起點極低,中國進入到經濟起飛的過程也比美國晚了將近100多年。第二,從人口規模來看,美國經濟起飛時為4000萬人口,日本經濟起飛時為8000萬人口,中國1978年總人口為9.6億人,1990年印度為8.7億人。第三,中國發展速度之快,從1978年到2015年,保持了9.6%的經濟增長率。第四,中國經濟起飛到目前為止持續了39年之久,明年是第40年,我們預測,只要超過6%的話,中國經濟起飛過程至少可以持續到2025年或者更長的時間。由於這些特點,也決定了它很快要進入到國家發展強盛期。


如何理解中國最大的國情和最大的實際,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到20世紀下半葉,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上半場,它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準備成長期,其表現在1949—1978年,嚴格說是50年代中期到1978年;而後進入到第二階段的迅速成長期,擺脫貧困、消除絕對貧困。在這個階段,鄧小平同志非常務實地提出了「兩步走」的戰略設想,我們已經跨越了所有的最不發達國家所遇到的最大的陷阱,即貧困陷阱。改革開放之初,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因此在1978—2000年,開始大規模減少絕對貧困,進入第一個階段即溫飽階段,進而在九十年代,特別是到2000年時,實現了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這個第二個階段的目標。


所謂下半場就是進入新世紀以後,大體也可以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就是小康社會階段,就是從小康水平到小康社會,這又分為兩個十年,第一個十年主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第二個十年主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了2020年之後,中國開始進入世界最大的共同富裕社會。為此,我們採用關鍵發展指標,這包括人均總國民收入(GNI,2011年國際美元)、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基尼係數、農村貧困發生率以及世界上普遍採用的人類發展指數(HDI),以及中國在全世界的排位。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圖三)


對第一個百年做一個評論, 國家「十三五」規劃最大的功能和作用就是精心設計第一個百年的目標。對此,「十三五」規劃從幾個方面進行設計,比如說經濟發展,到2020年時中國的GDP總量要達到96萬億元人民幣。事實上,我們已經在2016年實現了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即GDP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今年可以提前實現十七大報告提出的人均GDP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即提前三年完成。


此外,不僅是經濟發展,還包括創新驅動發展,尤其是這次五年規劃,明確提出了一系列的量化指標,推動中國的原始性創新,也推動中國進入到數位化智能化時代。同樣,這個五年規劃對民生福祉進行了專門的設計。特別是在這次五年規劃中,又重點設計了資源環境指標,這是中國發展的難中之難,也是重中之重。如果能夠如期完成以上「十三五」規劃的目標,從專業視角看,中國就可以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從HDI的指標來看,2015年中國HDI指數已經達到0.738,已經進入到高人類發展水平。到2020年還會進一步的提高。從1978年到2020年,我們從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絕對貧困人口8億多人,變成了世界最大的小康社會——14.2億人。這就是我們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消除了世界最大的絕對貧困人口。中國已經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進入新的更高發展水平階段。這就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想得更深,構想後2020年的目標。它的理論基礎是什麼呢?我們把它稱之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下半場的第二個階段,它的主題是什麼呢?就是全面建設共同富裕社會的階段。


中國走向2050


第二個百年目標是什麼?如何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可以分為三步走。


第一步到2030年。關鍵詞仍然是「全面」,花十年時間,全面建設共同富裕社會。第二步到2040年,再花十年時間,全面建成共同富裕社會。第三步到2050年,最後花十年時間,全面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特別是綠色(或美麗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它正好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


怎樣走向2030年?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首先是「民富」目標。富裕社會是不同於小康社會,因為小康之後一定是富裕,因此這個標準首先是富裕。什麼樣的指標能夠反映富裕?從國際經驗來看大體上就是人均收入水平、HDI水平、恩格爾係數等,以便反映主要經濟社會指標要達到世界中高收入國家的前列。第二個就是共同富裕社會,首先反映在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地區差別三大差距的持續縮小。其次是兩個全覆蓋,第一個是基本公共服務全體人口全覆蓋,第二個是社會保障及服務全體人口全覆蓋。


其次是「強國」目標。社會主義強國是什麼含義呢?就是反映在中國成為真正的世界經濟強國、人力資源強國、創新型國家,包括文化強國和綜合國力強國,主要指標佔世界總量比重第一。我們正處在走向世界強國的過程之中。當然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不僅要看到總量指標,還要看到人均指標,加速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由此,我們開始了一個新的長徵,就是通過人均指標的追趕來實現我們的現代化目標,也就是說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到2040年需要全面建成共同富裕社會。


全面建成共同富裕社會,主要體現在三大差距的持續縮小上,對全體人口高水平的公共服務全覆蓋、相對高標準的社會保障全覆蓋。最後體現在中國的世界地位,具有強大的綜合國力。


中國在現代化方面不僅要實現對發達國家的追趕,更要實現對世界新型現代化的創造。世界上具有的發達因素我們要有,世界上沒有的發達因素或者現代化因素,我們必須帶頭創新。中國的現代化本質上是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之前主要搞經濟現代化,也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和文化、精神需求,今天我們更多強調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現代化。因此,這就構成了中國特有的現代化的四大因素,即現代化因素、社會主義因素、中國文化文明因素以及綠色的自然的因素,或者說生態的因素。這四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推動,成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也是對以往傳統現代化的超越。因此,從2050年總的目標來看,就是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綠色(或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並實現國防現代化。


第一點是富強,就是建成民富、國強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所謂「民富」,鄧小平同志設想到2050年,就是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當時他算了一個大帳,說那時我們的人均GDP按20世紀80年代的美元價格能夠達到4000美元。中國將大大超過小平同志的目標。到2050年,中國人均GDP(購買力平價,2011年國際美元)相當於美國人均水平的70%~80%,可以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目標,也能實現「強國」目標。


第二點是民主,就是建立社會主義民主的現代化,這就包括政治民主建設、法治社會加強、法治國家建設,更加體現人民當家做主的優勢。過去我們強調的政治優勢是毫無疑問的,今天我們應該更多強調人民的優勢,以人民為中心。


第三點是文明,就是建成中國文化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包括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精神文明建設、文化事業等各方面,要充分體現中華文化的整體實力。中國國際影響力更加強大。


第四點是和諧,就是建成更加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要實現更加充分的就業,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實現更高比例的創業。在2003年,創業者,我們稱之為市場主體登記者或者是法人,佔全國總人口只有2%,現在已經超過6%,我們預計到2020年有可能接近8%,甚至有可能接近10%,因此我們鼓勵我們的大學培養的學生既要能夠創新,更要能夠創業。此外,還包括我們的公共服務要實現幾個「全」,第一是全人口的覆蓋,第二是全生命周期,就是從胎兒到生命的終結,第三是所謂的全過程,就是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的全過程。以上這些都要體現三大差距繼續縮小,尤其是基尼係數明顯縮小。到2050年,中國的HDI指數將接近美國,甚至相當多的地區還要超過美國,尤其是健康和教育指標。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強調中國的現代化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就要對我們全體人民進行人力資本的持續性的投資,從胎兒到生命的終結,這個意義就非常重要了。


第五點是綠色,就是要建成更加綠色、更加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共生、共融,這就包括要建立世界最大的森林盈餘之國,要對國家進行長期、持續的生態投資。長江經濟帶是我們的黃金地帶,也是世界的黃金地帶。我們要以生態為優先,通過利用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知識資本、技術資本,投資於生態,把它變成不斷積累的生態資本。這就是中國所創新的社會主義綠色現代化。


中國現代化對世界的貢獻


2050年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國,一定會對世界作出巨大貢獻。中國的綜合國力,特別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更加強大,文化軟實力大大增強,國際影響力大大提升。中國的現代化一定會對世界作出巨大貢獻。什麼貢獻呢?至少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


——經濟貢獻


今天中國已經成為公認的世界最大的經濟增長發動機,同時要從現在的世界第二大市場變成世界的第一大市場,我們的消費市場已經逐漸縮小和美國之間的差距,但是還沒有超過美國,這就意味著中國這個市場如何為我們13.8億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廉、個性化、多元化的消費,包括文化的消費和服務的消費。由此,我們可以為全世界提供越來越多的市場貢獻、貿易貢獻、就業貢獻、投資貢獻。


——創新貢獻


中國正按照《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的創新路線圖做了新的長遠設計,包括2020年、2030年,又進一步展望了2050年。如果能夠實現這樣一個中長期目標,中國就會成為世界最大的創新之國,也會成為全球的創新領導者、引領者,當然我們也會和美國及其他國家最優秀的科學家共同創造世界最大的公共產品,即科學技術。


——綠色貢獻


一旦實現了社會主義綠色現代化這樣的目標,我們就會對世界,特別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節能減排,創造新的綠色產業作出貢獻,即實現綠色工業、綠色能源、綠色材料、綠色交通、綠色建築等,成為中國對人類發展作出的綠色貢獻。


——文化貢獻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需要進行文化建設,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具文化創新力和影響力的國家,因為文化可以惠及全世界,對人類的文明作出中國應有的貢獻。


——全球治理貢獻


中國今天已經進入世界舞臺中心,必然要發揮更大作用,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例如,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貿易體,至少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中國為第一大貿易夥伴,我們預計到2020年,會超過140個甚至150個國家和地區,這就是為什麼世界需要中國,特別是南方國家期待來自中國的推動力。同樣的是,中國更需要推動新的全球化,即公平的全球化、包容的全球化、共贏的全球化,邁入「共贏主義時代」。


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夢想。1956年毛澤東同志曾指出:「我們比美國落後60年(指鋼產量),假如我們再有50 年(也就是2006年),再有60年(也就是剛剛過去的2016年),就完全應該趕過它,這是一種責任,你有那麼多的人,你有那麼大的一塊地方,資源又那麼豐富,又聽說搞了社會主義,據說還有優越性,結果你搞了五六十年,還不能超過美國,你像個什麼樣子?」他當時指鋼產量,其實20世紀90年代就超過了。今天我引述毛澤東同志的話,關鍵是後面這句話:「那就要從地球上開除你的球籍!」我開始從事國情研究時對此話印象極其深刻,我這30多年研究中國的國情、國力、國策,實際上是在不斷驗證毛澤東同志的預言。


我們再來看看鄧小平同志的預言,他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思想,就是要用我們的實踐來證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要用兩代人、三代人,甚至四代人,實現這個目標。今天我們正處在實現這個目標的中間點,也在不斷驗證鄧小平同志的預言。


當前,我們進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最後的結果就是進入億眾創富的時代,這包括創造經濟財富、文化財富、教育財富,創造知識財富,還創造生態財富等。總而言之,中國進入為世界作出巨大貢獻的時代。


版權聲明:

本文轉載自光明日報如原作者如不願意本網站刊登使用相關素材,請及時通知本站,我們將在最短時間內予以處理,聯繫010-53572272。

相關焦點

  • 胡鞍鋼: 中國2050
    4月23日晚,中國國情研究的領軍人物、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教授對莘莘學子的這番深情寄語,在新清華學堂久久迴蕩。而與「五個黃金」寄語同樣擲地有聲的,是胡教授在當晚做客清華大學「人文清華講壇」時首次發布的「中國2050」研究報告。
  • 胡鞍鋼:60年經濟發展讓中國走向世界強國
    由中國經濟50人論壇、新浪財經和清華經管學院聯合舉辦的新浪長安講壇9月26日再次召開。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鞍鋼作了題為「中國經濟發展60年」的主題演講。胡鞍鋼在演講中表示,新中國通過60年的經濟發展,完成了從貧困大國到世界強國的歷史轉變。
  • 胡鞍鋼:中國高校教師不應是西方話語的傳聲筒
    面對這種挑戰,胡鞍鋼表示,其中許多觀點是舶來品,並非原創思想,其本身缺乏知識含金量,在很大程度上並不夠專業化,也不被學術同行所認同,它們的出現主要是為了吸引眼球、引起社會關注,因此不值得批駁,最終也會因事實不攻自破;作為大學老師,則心中要有國家和民族,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明確意識到肩負的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與中國興盛同行。
  • 胡鞍鋼專欄
    胡鞍鋼,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從1985年起,胡鞍鋼參加了由周立三院士領導的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並作為其中的主要研究人員,系統地從事中國國情研究。他是這一新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之一。
  • 「瞭望者」胡鞍鋼
    經由定量分析,達成樂觀結論,這本由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出版的英文書體現了胡鞍鋼的一貫風格。「瞭望者」,他則以此自喻。   「持續發展」戰略引起高層關注   胡鞍鋼、王毅代表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執筆的《生存與發展》發表於1989年,有人評價為胡鞍鋼的「開篇之作」、「成名之作」。
  • 胡鞍鋼:世界大同的「中國夢」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發表大會演講。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出席開幕式並發表主題為《世界大同的「中國夢」》的大會演講,以下為演講全文: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的巨人,不管她是興盛還是衰落,是富強還是貧弱,她始終是一個世界巨人。她不僅不懈地追求「中國夢」,還不斷地追求「世界夢」,這就有了「天下太平」、「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夢想。
  • 胡鞍鋼:中國的最大創新是不同於西方的國家制度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教授在9月9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舉辦的《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學術研討暨新書發布會上講道。 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等頂尖高校的多位著名學者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領導出席了本次研討會。 對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和習近平總書記在「2?
  • 2035年遠景目標是什麼意思?2035年要實現什麼目標
    2035年要實現什麼目標十四五規劃建議全文 2035年遠景目標全文內容九個方面勾畫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2035年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是什麼 主要內容一覽  中新社北京10月25日電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將於10月26日到29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將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
  • 胡鞍鋼:中華民族追求世界大同的「中國夢」
    東方網記者蔣澤、曹磊、李娜12月7日報導:今天上午,「中國夢的世界對話」國際研討會在上海開幕。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出席開幕式並表示,中華民族在不懈追求「中國夢」的同時,還不斷地追求「世界夢」,這是一個「世界大同」的夢想。  胡鞍鋼在演講中將中國的「世界夢」概括為「大同世界」。
  • 胡鞍鋼:山河頻入夢
    「當時對中國發展有種錯覺,以為只要一改革,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以為中國的現代化可以速勝。」胡鞍鋼說,「實際上,現代化需要不斷積累的技術進步、結構轉型等等。」        1995年,胡鞍鋼撰寫了一本名為《中國下一步》的著作,分析後鄧小平時代中國將面臨的重大政治經濟挑戰。「當時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中國下一步怎麼走,關鍵變量在鄧小平。」胡鞍鋼對記者回顧,「相對於人事安排,我的書傾向於討論制度安排。領導人交替的關鍵在於如何通過制度建設實現平穩過渡。」
  • 胡鞍鋼:中國集體領導體制是如何運作的
    本文摘編自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中共十八大代表胡鞍鋼的新書——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集體領導體制》(其英文版將由Springer出版)。 在這本國內外第一部解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工作機制的專著中,胡鞍鋼教授追溯了中國「集體領導制」變遷之路,探究其運作之「道」,剖析它的治理之「術」,揭示了中國特色的「集體領導制」的歷史發展邏輯、制度創新內涵和國際比較優勢。 「這是一個十分敏感的政治話題,也是一個極具政治價值的研究課題。」
  • 胡鞍鋼
    【專家簡介】  胡鞍鋼,1953年生,黨的十八大代表,現任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十三五」、「十二五」規劃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減災委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政府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等社會職務。  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國情研究(當代中國研究)的開拓者與領軍人物,其主持編寫的《國情報告》對國家高層決策產生持續性重要影響。1988年在中國科學院獲工學博士學位。
  •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到訪中集華駿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到訪中集華駿   2020年7月20日,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一行赴駐馬店中集華駿車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集華駿」)調研,駐馬店市委書記陳星、驛城區委書記畢啟民陪同
  • 胡鞍鋼:難道臺灣不應該借鑑大陸體制嗎?
    在學運爆發之前一個月,臺灣《旺報》主筆戎撫天於2月12日採訪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教授。以下為訪談全文:  戎撫天:臺灣現在也開始思考一些體制問題,過去30年的改革,一直都是以西方的政治模式、思想模式為皋圭,建立了新的政治體制。可是現在看來,臺灣這30年來的發展有一些結構性問題,我認為是臺灣實行西方體制引起的。
  • ...續寫偉大奇蹟」專家談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國情...
    這些「強國」目標,引人注目,在「強起來」的新時代,如何理解和把握,長江日報「求知」採訪了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的核心詞是「強國」求知:為什麼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中特別強調強國建設?現在中國很多領域已經躋身大國行列,由「大」變「強」,其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 中國GDP哪年超美國?清華教授:2030年!2050年美國將成「小國」
    1980年,中國GDP總量為1911.49億美元,美國GDP總量為2.86萬億美元,中國僅是美國的6.68%。到2019年變成了67%。 中國經濟能夠取得飛速發展,製造業功不可沒。中國建立起了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體系,讓「中國製造」走向了世界各地,中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貿易國。據了解,中國是全球12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其中就包括澳大利亞等經濟大國。
  • 胡鞍鋼:中國現代化發展之路(1949-2019)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鞍鋼就「中國現代化發展之路(1949-2019)」主題發表演講。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蘇世民書院特聘教授王紹光作點評。講壇由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院長、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鄢一龍主持。講壇合作媒體光明網進行全程網絡直播。  本文根據胡鞍鋼教授現場發言整理,全文共約2.6萬字。
  • ...提出了中國鐵路2035年、2050年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綱要...
    2020-08-13 13:36:34來源:FX168 【所有50萬人口以上城市都將通高鐵】國鐵集團8月13日出臺《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劃綱要》,提出了中國鐵路
  • 走近大家胡鞍鋼:山河頻入夢【5】
    在勤奮方面,胡鞍鋼的身教甚於言傳。他將每天24小時嚴格分配到讀書、寫作和教學以及休息上。一不擔任行政職務;二不參加各種應酬;三減少非學術活動時間;四是專注於研究與教書育人。本報一位資深記者形容胡鞍鋼為「性情中人」。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他曾就地區差異問題去胡鞍鋼家裡採訪。聊到暢快淋漓處,胡鞍鋼熱情留客:「你就留在我這裡吃飯,就留在我這裡吃飯。」結果他自己也不知道家裡米飯不夠,兩個人只好半飢半飽地吃完了精神富足的一餐。他們的友誼延續到現在,互贈作品但從不打電話寒暄。   比起勤奮,胡鞍鋼作為學者的「純粹感」對學生影響更深。
  • 科技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 2050年要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江西公務員考試網同步江西華圖招聘信息:科技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 2050年要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報名時間:,請考生多加關注。 招聘公告:科技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 2050年要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招聘人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