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瀋陽5月19日消息(記者徐志強 通訊員段亞巍)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東北大學自2000年起在全校範圍內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諸多做法從實踐層面緊扣意見精髓,特別是在學生創新創業學分設置、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計劃制定、創新創業激勵機制等方面,已取得現實成效,具有示範價值。
在東北大學,我們能看到這樣一把「聰明」的座椅:它可以行走於各種崎嶇路面,自動切換上下樓梯方式,並適應任何規格的臺階,其獨有的重心支撐系統還可自動調整上下樓梯過程中的輪椅姿態,確保用戶人身安全。
這把座椅是東北大學龔佳樂精心研製的多姿態智能型爬樓梯座椅,也是他第17個發明專利的研究成果。這個項目已被評為遼寧省創新創業年會最佳項目,並成為瀋陽市殘聯中標項目。
翻開東北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成果作品集,我們發現龔佳樂的座椅只是上千精品創新創業項目之一。東北大學通過氛圍營造、平臺支撐、激勵保障,讓學生創新創業頻現「金點子」「金種子」「金果子」。
創新氛圍孕育「金點子」
在東北大學,學生創新創業可獲得專屬學分。即將畢業的劉思陽就在自己專業學分外獲得了48分的東北大學創新創業學分。在東北大學,每個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均可以獲得創新創業學分,該學分可以替代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課程學分。創新創業學分為學生們徹底卸下了「包袱」,讓學生可以擺脫傳統課程的束縛,爭取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創新創業的道路上輕鬆上陣。
「自己能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之外,全身心投入到創新創業活動中,學校創新創業學分解決了我的後顧之憂。」8項科技競賽大獎、5項國家專利,信息科學與自動化學院2011級學生劉思陽以其出色的創新創業成果現已保送到浙江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創新創業學分僅是東北大學創新創業政策「組合拳」中的一項。從指導教師工作量認定到學生課程加分,從評獎評優到保送研究生,從免修免考到創新學分,結合人才培養各環節開展政策的系統梳理,東北大學不斷完善相關政策配套,使學校真正成為青年學子的創新創業「夢想空間」。
創業平臺孵化「金種子」
2015年,在中國傳統節日春節來臨之際,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曾燦燦、趙陽、劉鬱慧組成的創新團隊「搶」到了他們最想要的「紅包」——憑藉創新項目「一種新型全向移動平臺」成功申請到了國際專利。他們的成果利用傳統輪系可在各種需要全方位靈活移動的環境中,實現任意時刻「零死角」的移動效果,在科研星球探測車、工廠自動化搬運車、戶外巡邏車、全方位移動輪椅等實體平臺上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創新創業實踐不僅僅是理工科學生的「專利」,在東北大學,其他學科學生同樣有施展才華的廣闊空間。東北大學2011級會計學專業學生王澤燊曾獲2012年國際青年創新大賽特等獎,2013、2014年2次美國數學建模大賽一等獎,作為項目負責人申報了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應計與真實盈餘管理行為選擇的影響因素分析及經濟後果差異比較」。憑藉突出的創新創業成績,王澤燊榮獲第九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是該獎項中少有的非理工科學生,也是遼寧省唯一獲此殊榮的本科生。
激勵機制收穫「金果子」
2015年,東北大學正式出臺《東北大學學生創新創業校長獎章章程》,設立東大首個由校長籤發的學生創新創業最高獎項,「崇尚創新」「勇於創業」成為東大校園最閃亮的標籤。
東北大學機器人團隊——ACTION團隊主力隊員、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2012級王海洋就是受獎勵的學生之一。王海洋曾先後榮獲2014年亞太大學生機器人競賽全國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競賽全國一等獎等獎項,也因此榮獲了學校7000元的獎金。
除優秀的創新創業學生,指導教師同樣可獲此獎勵。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陳大力老師是東北大學學生科技競賽優秀指導教師,他指導的競賽團隊在2014年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榮獲國際特等獎(全球僅13項)。憑藉該團隊的競賽成績,陳大力榮獲高達50000元的項目資助獎勵。
每年,東北大學都會大力度獎勵創新創業指導教師和參與學生。僅2014年,獎勵的教師就多達86位;獎勵參與各類科技競賽獲獎學生達733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