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瓷器:中國陶瓷的巔峰之作

2020-09-25 厚厚選品

  中國的陶瓷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北宋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也是傳統制瓷工藝繁榮昌盛的時期。當時,制瓷業空前繁榮,大江南北名窯迭起。現今已發現的古代陶瓷遺址分布於全國170個縣,其中北宋窯址的就有130個縣,約佔總數的75%.當時的窯廠各有特色,定窯、景德窯清秀,汝窯、耀州窯渾厚,官窯、哥窯典雅,鈞窯絢麗,建窯淳樸,磁州窯、吉州窯具有民間風採,都是我國的藝術精品。其中,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更是宋代的「五大名窯」,流傳至今的瓷器價值連城。

北宋鈞窯天藍釉墩式碗


宋瓷: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品

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形筆洗


  宋瓷之美,美在溫厚、含蓄,強調內心的感受。宋瓷那種樸實無華而蘊含獨特的氣韻深深地吸引著世人。

北宋鈞窯月白釉渣鬥式花盆


  「五大名窯」代表了中國單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全球各大博物館和收藏家夢寐以求的瑰寶,其市場價值不言而喻。從北宋流傳至今,「五大名窯」傳世瓷器極為稀少,主要藏於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集美博物館等博物館。

  宋代瓷器在海外的收藏以日本、英國和美國居多,其中不乏相當數量的精品。日本對宋代瓷器的收藏,可以追溯到宋代日本派遣到中國的僧人對於建陽窯天目釉茶碗的迷戀。今天日本博物館裡和私人藏家手中的宋代瓷器數量,在中國之外可能是最多的,並且涵蓋了眾多窯口。日本博物館尤其熱衷於建陽窯、吉州窯、龍泉窯、耀州窯、定窯和磁州窯器的收藏。東京文化廳、靜嘉堂文庫美術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收藏有上等的建陽窯和吉州窯茶碗,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光美術館、救世熱海美術館則有定窯藏品。

  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陶瓷館佔據了整個二樓的開放式迴廊,展品涵蓋了從漢代至清末的中國陶瓷。陶瓷館另外增設了一個當代部分,收藏當今世界陶瓷藝術家的作品,意在與中國古代陶瓷藝術進行比照,既突顯中國陶瓷藝術在人類藝術史上無可替代的位置,又體現了陶瓷藝術在當今多元的世界文化中的延續性。


大英博物館 北宋 汝窯碗


  說到宋瓷,就會讓人想到與之諧音的宋詞。宋瓷更像宋詞中的婉約派,典雅委婉。宋瓷諸窯雖各有千秋、各領風騷,但均以單色釉的高度發展而著稱,其色調之優雅,無與倫比。無論從比例、尺度、色澤,還是形狀上反覆推敲,宋瓷都能讓人感覺到一種含蓄典雅的內在美。如果對其形狀做任何一點改動似乎都會破壞它的美,這種精確的把握恰到好處,使它有一種精妙的柔婉之美。


  宋瓷多為青色和白色。青瓷的色澤像翡翠,「巧如範金,精比琢玉」。白瓷的色澤像光潔的玉,「既質玉之質,復白雪之白」。宋瓷比明瓷、清瓷往往更受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崇尚自然、含蓄、質樸的宋瓷,更重視瓷器本身的胚胎、形體、釉色,稍加雕琢,無論造型、釉色、紋飾都追求天然完美。宋瓷典雅靜謐,猶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真正集前人之大成,又為後世之經典。

北宋 定窯白釉八方四系瓶


  俄國作家契訶夫曾經說過,寫小說「好與壞都不要叫出聲來」,這是指語言文字自然淳樸,在平淡冷靜的敘述下蘊含著作者敏銳而深邃的思考,使作品不知不覺撥動讀者心弦。宋瓷也是如此,它不張揚、不虛華的個性使人聯想到翩翩的君子,沉穩卻不失個性;它的內斂又好似江南女子的風姿卓韻、典雅含蓄,讓人難以忘懷。


諸多因素造就瓷器輝煌

北宋汝窯蓮花式溫碗


  宋代瓷業達到如此境界,絕非偶然。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宋初實行了「抑武修文」政策,「修文」導致文化的空前高漲,文人的地位得到提高,人們的讀書熱情激增,文化素質普遍提高。加上北宋的經濟繁榮,為製作高水平的瓷器提供了物質保證。這樣的社會氛圍造就了宋瓷清新秀麗、典雅優美的藝術風格,成為宋代工藝美術中最為傑出的品種。


  北宋的手工業有官營、民辦和家庭副業等形式,其中以官營規模最大。北宋官府手工業專業分工之細為前代所未有。朝廷少府監所轄有綾錦院、內染院、文繡院、文思院,其中僅文思院即領有42種不同的作業班子,包括錦、繡、金、銀、犀、象、珠、玉、金彩、繪素、裝鈿等工藝品種。官府作坊的工匠皆來自民間,其分工之細也反映了民間手工業的高度發展。人們所說「五大名窯」,足以代表宋代瓷器的技藝水平。此外,玉器的「巧作」技藝也始於宋代。


  宋人龍大淵著有《古玉圖譜》一書,就是研究宋代玉器的書。始於唐而盛於宋的雕漆工藝,在宋代叫「剔紅」。宋代剔紅漆層厚、漆色豔、刀法精,圖案花紋具有浮雕感,其藝術風格頗似耀州窯的刻花裝飾。宋代盛行緙絲工藝,有許許多多擅長緙絲的能工巧匠。他們的作品形象逼真,除人物、花鳥外,還把書法家的作品表現在緙絲作品中。據古陶瓷專家馮先銘先生考證:「定窯印花紋飾來源於緙絲,把庫絲圖案局部地移植到瓷器上,因此紋飾題材構圖都比較成熟。」總而言之,宋代各種工藝美術的普遍發展,促進了瓷器藝術水平的不斷提升。

北宋 鈞窯天藍釉盞託


  宋瓷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決定了其造型更加注重實用性。宋代各地瓷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瓷器,有碗、盤、碟、洗、盞、託、瓶、壺、罐、缽、尊、盆、渣鬥、爐、枕等。工匠們利用粗細、橫直、長短、彎曲不同的外部輪廓線,組合成不同形體。它們有的勻稱秀美,有的輕盈俏麗,都從實用出發兼顧審美的要求。它們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時代樣式,許多造型作為典範為後世追慕效仿。

望郡吉安吉安是贛文化三大支柱之一,自古乃人文淵源之地,「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寫春秋」

  北宋初年,南方的吳越向宋稱臣,每年大量供奉越窯生產的秘色瓷。以金銀裝飾的瓷器,華貴富麗,宋朝君臣十分喜愛,使瓷器身價倍增,成為人們追求的時尚之物,這就刺激了各地窯業努力創製精品瓷器。上層社會的提倡,使各階層的人都趨向使用瓷器,出現瓷器的大普及。

  茶肆酒樓以懸掛名人字畫、陳設瓷器精品為時髦。而宋代「鬥茶」之風盛行,所以對名貴瓷盞(如建窯的「兔毫盞」)競相追求,各地瓷窯也競相仿製、創新,以致新的釉色、新的造型、新的裝飾手法、新的燒造工藝層出不窮,這就使得宋代瓷器生產取得了空前成就。宋代的瓷器一改唐代華貴富麗之風,向沉靜素雅、蘊藉雋永的風格演變。其造型、釉色、裝飾,給人們留下觀賞不盡、回味無窮的感覺。


  宋瓷的釉色出現了創新且豐富多彩的局面。這時,不僅改進了石灰釉的配方,還發明了可以使釉層濃厚的石灰鹼釉。景德鎮窯的影青瓷,汝窯的青瓷,龍泉窯的梅子青瓷,使瓷器真正達到了「如冰似玉」的境界。至於鈞窯的乳光釉、哥窯的炒米黃色釉、定窯的紫釉、綠釉和紅釉,建窯的乳濁黑釉等,使釉色使用空前豐富。

  宋瓷的器型有大量創新。以瓶為例,當時出現了玉壺春瓶、梅瓶、花口瓶、葫蘆瓶、雙耳瓶、五孔瓶、瓜稜瓶、膽瓶、琮瓶等,讓人目不暇接。

  宋瓷的裝飾手法遠遠超過唐代。除利用釉色來裝飾外,還大量運用了印花、刻花、剔花、劃花、畫花、剪紙漏花等技術,使紋飾富於變化。

  宋代無論南北方都出了很多窯場。經過激烈競爭,逐漸形成了以一些名窯為中心的「窯系」。這些窯系一方面受其所在地區原材料的影響而具有特殊性,另一方面又受當時的政治理念、文化習俗、工藝水平制約而具有共同性。

鈞窯月白釉長方花盆託


  宋朝瓷器從胎釉上看,宋北方窯系的瓷胎以灰色或淺灰色為主,釉色卻各有千秋。例如鈞窯釉,喻為海棠紅、玫瑰紫,燦如晚霞,變化無窮如行雲流水;汝窯釉含蓄瑩潤、積堆如凝脂;磁州窯燒出的則是油滴、鷓鴣斑、玳瑁等神奇的結晶釉。南方窯系的瓷胎則以白色或淺灰白色居多,景德鎮窯的青白瓷色質如玉、碧如湖水;龍泉窯青瓷翠綠瑩亮如梅子青青。哥窯的青瓷釉面開出斷紋,如絲成網,美哉天成,是一種獨特的缺陷美。定窯瓷,其圖案工整、嚴謹清晰的印花讓人嘆為觀止;耀州窯瓷,其犀利瀟灑的刻花給人以流動的韻律美。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質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藝上達到了一個新的美學境界。


風格迥異的官窯和民窯

  宋瓷有官窯、民窯之分,又有南北地域之分。官窯即國家政府辦的窯,為皇宮、王室生產專用瓷;民窯即民間辦的窯,生產民間用瓷。官窯還包括御窯,比如宋徽宗就開辦了御窯廠。北宋滅亡後,宋皇室南移到臨安(今杭州)後,在鳳凰山下也設立官窯。

  北宋以前,官方貢器與民間用具只有粗細之別,並無文野之分,至北宋則發生了明顯轉變——一個朝著清雅、華貴的方向發展,一個朝著粗獷、豪放的道路前進,彼此形成截然不同的風格。以宋代「五大名窯」為例,早期它們都是燒造民間用瓷的普通窯場,但是自從為皇室燒造貢瓷之後,便脫穎而出,其工藝之精湛令各地民窯望塵莫及。其中,鈞瓷的生產最具代表性,當初它僅是河南地區一座燒造民間用瓷的普通窯場,後來被宋徽宗看中,下令在河南禹州一帶建立官窯窯場,並調集民間窯業的優秀工匠,專門為宮廷燒造此種釉色的產品。

哥窯八方貫耳扁瓶


  官窯嚴格按照宮廷要求進行生產,在工藝上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可謂「千中選十,百中選一」。即便是成品後還要再行挑選,產品屬於非商品性質,並嚴禁民間使用。其生產技術嚴格保密,工藝精美絕倫,傳世瓷器多是稀世珍品。民窯生產則與之相反,它不受任何束縛,工匠來自民間,生產者要考慮成本,看重的是實用價值,工料就不如官窯那麼講究,生產隨心所欲,產品均供應大眾的日常生活所需。這些瓷器雖不免粗糙,但也是情趣別樣的藝術品。縱覽兩宋瓷壇,民窯異彩紛呈,與官窯交相輝映、蔚為奇觀。

  其實,北宋瓷器的發展,還跟一個人有關,他就是宋徽宗。「五大名窯」有三個都是他開闢的。

  宋徽宗熱愛藝術,熱愛美。他熱衷於色彩,更熱衷於自然的意境。對於當時宮廷內比較常見的定窯、柴窯的瓷器,宋徽宗非常不滿。於是,他開始廣泛搜集天下寶物和各種技術,並在首都東京開闢了官窯。後來,宋徽宗看到汝州燒造的進貢瓷器後很是高興,就在宮廷內開闢了一處窯口。在原產地的瓷器,叫做汝窯,在宮廷內的這個窯口則叫做汝官窯,也有學者認為,汝官窯就是官窯。

  鈞窯有官鈞窯、民鈞窯之分。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後建立的又一座官窯。鈞窯廣泛分布於河南禹縣(時稱鈞州),故名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臺窯最有名,燒制各種皇室用瓷。當時,禹州有一種彩瓷,顏色豔麗,而且上有「窯變」形成的火焰紋,入窯時,器物都是一個顏色,出來以後則萬紫千紅,絕沒有一件重複的。宋徽宗聽了甚是滿意,又在宮內模仿禹州彩瓷,修建了官燒鈞窯。後來的「黃金萬兩不及鈞瓷一件」的說法,說的就是這個宮廷的鈞瓷。

相關焦點

  • 北宋瓷器:中國陶瓷的巔峰之作
    中國的陶瓷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北宋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也是傳統制瓷工藝繁榮昌盛的時期。當時,制瓷業空前繁榮,大江南北名窯迭起。從北宋流傳至今,「五大名窯」傳世瓷器極為稀少,主要藏於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集美博物館等博物館。 宋代瓷器在海外的收藏以日本、英國和美國居多,其中不乏相當數量的精品。日本對宋代瓷器的收藏,可以追溯到宋代日本派遣到中國的僧人對於建陽窯天目釉茶碗的迷戀。今天日本博物館裡和私人藏家手中的宋代瓷器數量,在中國之外可能是最多的,並且涵蓋了眾多窯口。
  • 北宋官窯——成就中國古瓷器巔峰
    北宋官窯集北宋時期青瓷窯藝精華之大成;溶天文地理和儒道學說於一體,創官窯之先例,開瓷質禮器之先河,樹開片為飾的新風;其品質之高,器型之美,開片之奇,內涵之深可謂登峰造極,空前絕後,為後世所推崇和景仰。南宋官窯就是沿襲北宋官窯的體制而設立的,明清兩代的官窯也同樣是繼承了這種模式而各自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官窯的產生是中國古代陶瓷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對中國古代陶瓷產業的進化與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和推動作用。歷代的官窯都代表了那個時期瓷器生產的最高水準,並主導了瓷器製作的潮流和方向。
  • 48圖欣賞中國歷代瓷器巔峰作品,宋瓷如何脫穎而出?
    論陶藝,中國陶藝上萬年歷史;論瓷器,中國上千年歷史引領著世界陶瓷的發展風向。中國是世界著名陶瓷古國,自東漢創燒青瓷成功以來,瓷器已成為歷朝各代發展的歷史印記,榮衰與共。那麼,中國各朝代瓷器發展巔峰的代表作品有哪些?除2.4億汝瓷外,還有10億的元青花,宋瓷憑什麼一騎絕塵?
  • 中國瓷器的巔峰——汝窯(1):汝瓷概述
    繼《中國瓷器的先驅——千年越窯》、《中華白瓷的鼻祖——邢窯》之後,停筆已有半年。總有朋友追問,下一篇寫點啥?這次就寫寫中國瓷器的巔峰——曇花一現的汝窯吧。北宋汝窯天青釉洗汝瓷概述汝瓷屬於青瓷。我在《中國陶瓷文化略談之六》和《中國瓷器的先驅——千年越窯》中都講過,中國最早的瓷器就是青瓷,誕生於東漢時期南方的越窯。
  • 中國為何被稱為China(瓷器)?一文帶你讀懂中國陶瓷發展史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瓷器源於陶器,而精於陶,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實現了從陶器到瓷器的進化。下面小編就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份陶瓷發展史。白瓷的巔峰瓷為北宋的汝窯。,代表窯口為浙江的越窯;北方以生產白瓷為主,代表窯口為河北的邢窯,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有著「南青北白」的美稱。
  • 中國青瓷的代表——官窯瓷器
    官瓷是中國傳統陶瓷中的稀世珍品,屬於北宋末年宮廷官窯燒制的御用瓷器,為中國五大名瓷之一。官瓷因製作技藝高,成品率極低,加之其製作工藝曾失傳,故傳世作品甚少,倍顯珍貴。官瓷代表著中國青瓷藝術的最高成就,是漢民族最優秀的陶瓷文化遺產。北宋官瓷是宋徽宗引入汝窯及開封東窯等窯口製作精華創製的青瓷巔峰之作。
  • 鏡頭下的北宋汝窯瓷器
    在北宋末年,大宋的經濟、文化高度發達,陶瓷業快速發展,社會祥和富裕、歌舞昇平、生活奢華。在這樣的背景下,加上朝廷尤其是徽宗本人對汝州瓷窯的親睞和支持,汝州窯進入黃金期,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其生產的天青釉瓷器,無論從燒制技術,還是優雅美觀的器形和質感瑩潤的釉色方面,都達到了中國陶瓷史上的巔峰。
  • 中國彩色瓷器大賞!釉色之美,給你一道瓷器的彩虹
    瓷器作為中國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在世界的舞臺上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英文中「瓷器(china)」一詞已成為了「中國」的代名詞。從青瓷到彩瓷,瓷器的不斷進化也讓它成為了一種獨具特色的藝術盛品。除了著名的青花瓷外,各色彩釉瓷器同樣多姿多彩。今天就為大家盤點一番瓷器中的「彩虹」,看看這七種釉色的瓷器究竟有多美。
  • 北宋五大名窯:瓷器收藏的最高巔峰!
    中國的陶瓷藝術發展到宋代已經達到了歷史上舉世公認的頂峰。宋瓷創造了華夏兩千年文明歷史上一個不可跨越的高度,從思想內核,工藝技巧到藝術形式無不臻至化境,不乏「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倔傲與空茫,可謂高山仰止。宋瓷藝術以其端莊典雅,清新質樸,含蓄雋永的美學特徵著稱於世,與唐瓷的恢宏富麗,恣縱豪放形成鮮明的對照。  眾所周知,宋代五大名窯 分別為:鈞窯 、汝窯 、官窯、 定窯、 哥窯。
  • 北宋白釉珍珠地劃花瓷器鑑賞
    張玉昌|文宋代瓷器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巔峰時代白釉珍珠地劃花瓷器,從瓷器分類上講屬磁州窯系。它首創於晚唐河南密縣窯,興盛於北宋,延續至金代。在北宋時期流行於北方磁州窯系部分窯場。珍珠地刻劃花工藝,系仿唐代金銀器鏨花工藝之紋飾製作而成。
  • 瓷器新手玩家必備:最全陶瓷發展史,請查收
    6、東漢:瓷器時代到來中國真正的瓷器出現是在東漢時期,從原始青瓷到青瓷,完成了跨越階段的演變,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瓷器。白瓷的巔峰瓷為北宋的汝窯。瓷器新手玩家必備:最全陶瓷發展史,請查收北宋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 高18.3釐米 口徑26
  • 揭開陶瓷史上千古之謎?「北宋官窯」可能在魯山段店
    張玉昌|文序言宋瓷以其樸實無華的風韻和不可跨越的高度,成就了中國陶瓷發展史的巔峰時代跨越千年時光,無論五大名窯中的「汝、鈞、官、哥、定」,還是八大民窯中的「耀州窯、定窯、磁州窯、鈞窯、越窯、龍泉窯、景德鎮窯、建窯」,均隨著考古發掘確定了窯址所在,唯獨「北宋官窯」因為遺址一直沒被發掘出來,而成為陶瓷史上的千古之謎。
  • 魯山段店窯瓷器銘文探討之二北宋白釉珍珠地劃花瓷器銘文分析
    它首創於晚唐河南密縣窯,興盛於北宋,延續至金代。在北宋時期流行於北方磁州窯系部分窯場。珍珠地劃花工藝,系仿唐代金銀器鏨花工藝之紋飾製作而成。由於該瓷器白赭相間,白地上個個圓圈猶如灑落的珍珠,「珍珠地劃花」也由此得名。珍珠地紋飾的呈色,有桔黃色、土黃色、黑色等,珍珠的大小排列方法,各窯稍有區別。
  • 青花礬紅彩瓷器:中國陶瓷的巔峰之作
    此器為宮廷陳設之用。存世極少。當時以1298萬元。再看筆洗底款,為清乾隆中期官窯慣用的「大清乾隆年制」篆文題款,刻畫工整。釉色光亮卻沒有火氣,這是因為清代青花瓷以國產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然後覆蓋上一層較薄的透明釉,經高溫一次燒制而成。燒成後釉面清爽透亮,紋飾靈動而不失規矩,其表面的青花發色含蓄沉靜,歷久彌堅,簡直可以用「難以磨滅」來形容。
  •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瓷器發展,古陶瓷研究
    這些傑出的成就從工藝技術,上為陶瓷生產的繁榮作好了準備。從唐代後期開始,陶瓷已由宮廷和達官貴人使用的高檔消費品,變為一般平民皆可使用的普通用品。在晚唐時期的墓葬中,許多小型墓中普遍以瓷器作為隨葬品就可以證明這點。
  • 北宋胡人牽馬俑:見證古代「海上陶瓷之路」
    新華社南昌12月14日電題:北宋胡人牽馬俑:見證古代「海上陶瓷之路」新華社記者袁慧晶在江西省博物館的館藏文物中,有一件表情惟妙惟肖的北宋青白釉胡人牽馬俑,是當時蜚聲海內外的景德鎮瓷器對外貿易的真實寫照,
  • 淺談567輕工部陶瓷研究所瓷器 收藏潛力大嗎?
    經常會在567時期瓷器上看到底款寫著輕工業陶瓷研究所,今天就來詳細介紹一下它。中國輕工業陶瓷研究所,創建於1954年,是全國陶瓷行業唯一集技術與藝術為一體的部屬專業研究所。座落在中國瓷都 — 景德鎮市東郊新廠,佔地面積9.6萬平方,建築面積5.4萬平方米。「567瓷」指的是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國營瓷廠生產瓷器的簡稱。
  • 它曾是北宋瓷藝的巔峰之作,比黃金還貴,現在兩三百一個
    窯變主要是指瓷器在燒制過程中,由於窯內溫度發生變化,導致其表面釉色發生的不確定性自然變化。相當於這種變化最開始燒窯的瓷匠們把窯變看作失敗之作尤其是在鈞窯,由於釉中含有氧化銅和少量的鐵元素,燒制出來的瓷器在青色基調中出現了或深或淺的紅色或紫色,形成了"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特點。
  • 中國的陶瓷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陶瓷是一種工藝美術,也是民俗文化。中國是世界上幾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做出了許多重大貢獻。在陶瓷技術與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義。提起瓷器,只要是中國人,我們便會十分的驕傲,因為中國的瓷器實在是太過於出名了。瓷器的英文名字(CHINA)與中國相同就證明了這一點。
  • 古代中國的瓷器發展概況
    在公基備考中,常識部分會涉及古代中國的瓷器知識。因此本篇對古代中國的瓷器發展進行分析概況,希望對備戰事業單位考試的考生有所幫助。以慈谿縣上林湖、上虞縣窯寺前的產品最具代表性,從商周戰國秦漢六朝幾代,這裡一直以燒制青瓷為主,具有深厚的制瓷基礎和技術力量,至唐代技藝更加嫻熟,被稱為「諸窯之冠」。北白指的是北方河北的邢窯白瓷,以內丘城為中心發展起來。白瓷歷史可上溯到北朝,隋後期曾短期繁榮,經過唐早期的低靡,唐中期生產極盛,晚唐開始衰落。唐朝除兩大窯系外,在陶瓷燒制工藝方面還出現唐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