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鳥畫成為獨立學科是在唐代時期,最初出現的花鳥畫是以寫實、寫形為主,宋代院體畫中的珍禽瑞鳥等題材為此類花鳥畫的代表。進入元代,由於受統治者的壓制,消極、避世、隱居思想籠罩文壇,花鳥畫一改宋代繪畫「刻意求工,妙在賦彩」的風格,轉向以純水墨抒發其內心情感的繪畫風格。由寫實性逐漸向寫意性過渡發展,寫意花鳥畫成為畫壇主流。可以說,大寫意花鳥畫的寫意精神開始於元代,滲透於明代,形成於明末清初時期。在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等人的努力下,大寫意花鳥畫日趨成熟。從小寫意到大寫意,無數畫家鍥而不捨地探索和追求,譜寫了光輝的篇章。大寫意花鳥畫具有民族特色,富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
寫意花鳥是經過畫者賦予情感之後的生發,通過暢神、抒情、寄興等方法來表達情感、陶冶心靈,為畫者傳情。達意、暢神、造境。元代開始出現小寫意花鳥畫,明代時期,才正式開始出現大寫意花鳥畫。大寫意之「大」,是指內涵豐富,通過簡練概括的線條表現出大寫意之「大」。「大寫意強調無極之境,用大片空白表達作者無限情感,從而能夠直抒胸臆,將內心強烈情感通過有限的紙張宣洩出來。」大寫意畫首先以自然為美、以真為美,其次有寓「物趣」之中的「天趣」,充分地張揚自我,將詩、書融於繪畫,加強筆墨情趣。
明代是花鳥畫發展進程中一個高峰時期,不但成就卓著,並能開宗立派。被畫史上稱為「青藤、白陽」的徐渭和陳淳,他們在繼承沈周、文徵明繪畫的基礎上,筆墨顯得愈加放逸豪爽,並將詩文、書法和繪畫互融,開創了文人寫意花鳥的新風。
清代中晚期,「揚州畫派」「海上畫派」在繼承傳統文人畫基礎上,順應時代潮流,創造性的將民間世俗的一些內容引入繪畫,逐漸形成「雅俗共賞」的風格,從而改變了傳統繪畫以雅為正統的審美理念,進一步推動了傳統大寫意花鳥畫的發展。甚至影響了近代的許多畫家。這也是寫意花鳥畫發展過程中順應時代潮流出現的一段特殊現象,從而促使大寫意花鳥畫更加成熟。
近代的齊白石是「雅俗共賞」風格的典型代表。作為一位質樸的農民畫家,他的作品總是充滿著淳厚樸實的鄉土氣息,但又不失大雅。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作畫,繪畫題材非常廣泛:山石雜木、飛鳥魚蟲、田間野草等所謂「俗景」無不入畫。另外,他還將日常生活中的蚊子、老鼠等引入畫面中,使畫面增加了生活氣息。齊白石晚年提出了「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繪畫理論,並以自己「衰年變法」的勇氣進行實踐。在他的畫中,寫意精神的自由與具象形態的約束成為對立又統一完美的集合。齊白石在他的寫意花鳥作品中對於形和意關係的處理進行了完美的闡釋,把中國畫的意象審美表達得淋漓盡致。
大寫意花鳥畫最基本的審美特質是對於「形象」與「意境」兩者辯證關係的整體把握,對它的把握程度意味著藝術家對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把握程度,從而決定了其藝術所能達到的高度。「形象」與「意境」的智慧把握也是中國畫的最高境界,只有對物象有深刻的認識和具體的感受,才能產生出「以形寫神」的藝術效果,這後來被齊白石概括為「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就會忘記抒發自己的情懷和情感,不能把自己對物象最真實的感受畫出來。既能夠尊重客觀物理之真實,又能夠不拘泥於物象本身,通過對形象的意象化處理,達到神似的藝術效果。看似無意,實則有心。一幅好的作品,讀者不僅會被它的構圖、色彩所吸引,而且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畫家當時作畫的一種心情。由此這種強調主客觀高度統一的藝術主張便成了中國畫境界的核心價值,也使得畫家處於更為自由、更加主動的境遇。
大寫意花鳥畫的形成與發展有其特有的精神文化內蘊。首先,它必然受到儒、道、釋中國傳統三大思想的影響,有著一定的哲學思想文化基礎。儒家的指導思想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由此可知,「藝」是他們用來增加自己完美的德行所用。道家認為蘊含著天真和灑脫才是「真畫家」的條件。自娛,就是道家思想中的「乘物以遊心」,是藉助筆墨和所表現的物象,來實現心靈的安閒和自適,從而達到精神的自由來緩解內心的勘測。是一種心靈上的自由升飛。另外,文人畫的興起與發展也是大寫意花鳥畫形成的重要方面。王維、蘇軾倡導的「文人畫觀」促進了文人畫的發展,元明以降文人畫深入人心,以自我為本體,以筆墨抒寫胸臆,以繪畫語言傳達思想感情,明代時期,由於受到「心學」以及董其昌「以禪入畫」思想的影響,明代早期就開始出現了注重筆墨文化內涵的作品,如沈周、林良的花鳥畫作品。到明代末期,才正式出現以徐渭為代表的大寫意花鳥畫作品。大寫意風格形成後,後來又受到碑學、金石學以及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影響,風格不斷發展變化,最終形成了雅俗共賞風格。從這些大寫意花鳥畫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創作時完全進入一種情暢志蕩、心遙意遠、怡然自得的境界,無論花鳥魚禽,都能從中窺見畫家筆墨的自由和精神的自由,由此而妙造自然。花情鳥姿意味無窮,意境無盡,美感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