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的起源與發展

2020-11-14 國關易理文研

關於五行學說的產生與起源,易學界、哲學界各有其詞,難以統一,其主要觀點是:

1、易學界的觀點

易學界認為,五行學說的產生,很可能與陰陽學說是同步的。《周易·說卦傳》 把五行納入到陰陽八卦體系之中,言:帝出乎震(「震,東方也」),致役乎坤(「坤為地」),說言乎兌(「兌,正秋也」,西方也),戰乎乾(「乾為金」,「西北之 卦也」),齊乎巽(「巽為木」,「東南也」),相見乎離(「離為火」,「南方之 卦也」),勞乎坎(「坎者,水也,正北之卦也」),成言乎艮 (「艮,東北之卦也」)。這就是《說卦傳》把五行 ( 木、火、土、金、水)、四方四隅(東、南、西、北,東南、 西南、東北、西北)及四時(春、夏、秋、冬)一併納入到八卦之中。若將時間、空間均融入陰陽、五行、八卦之中,即產生了「五行」。但這一理論雖新穎但不甚完整,尚有以下不足之處。

(1)在八卦與五行對應方面,只明確提出乾為金,巽為木,離為火,坎為水。近似地提出艮、坤為土(按因山、地基本上都是土,故以土論),而沒有提出震為木、 兌為金。

(2)從方位來看,這是個後天八卦圖,只提出八卦對應四方四隅,而未涉及五 方(東西南北中)中央土的概念。

(3)在四時(春、夏、秋、冬)方面,只明確指出兌秋,其他僅是蘊含而已。不難看出,方位和時令(即空間和時間)是建構陰陽——五行——八卦體系的結合點。

經過漢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易醫相通的《黃帝內經》、東漢魏伯陽的《周 易參同契》,以及漢易等歷代易學著作的整理和發揮,陰陽——五行——八卦系統才得以完善。


2、史學界的觀點

史學界認為五行學說的創始人是孟子。如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講:「孟子是五行學說的創始者,孟子有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由堯舜至於湯五百年有餘歲…… 由湯至於文王五百年有餘歲……由王至孔子五百年有餘歲……近乎五行推運的說法。比孟子稍晚時期的鄒衍,擴大了五行學說,成為陰陽五行家。」說五行學說是孟子發明的,並沒有確切證據。這一點,范文瀾自己又否認了自己的說法。他在同一書同一 篇中又講墨子不信五行,駁斥佔卜術用五色青龍定吉兇,足見東周時五行說早已通行了,至鄒衍特別發揮。孟子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而東周時就有五行學了,由此可知, 五行學顯然不是由孟子發明的。有人還說,五行學是漢朝董仲舒創立的,看來更不對。

3.哲學界的觀點

哲學界認為五行學說創立於西周初年至戰國時代。巫白慧、王鐮則認為:「五行的明文見於《尚書·洪範》(相傳為西周初年文字,據近人考證可能是戰國時代所作)。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 金曰從革,土曰稼牆(見《陰陽五行學說對中國傳統科學的影響》)。」 可見五行學說的起源,仍是一樁疑案,有待進一步研究。

陰陽——五行——八卦系統的特徵

陰陽——五行——八卦系統經歷代改善後,具有以下三個特徵:

1.八卦與五行配套。乾為陽金,坤為陰土,坎為水,離為火,震為陽木,巽為陰木, 艮為陽土,兌為陰金。

2.八卦與五行都分陰陽,遵循陰陽之道。如甲乙同屬木,甲為陽木(硬而高, 喻為森林之木),乙為陰木(軟而矮小,喻為花草之木);丙丁同屬火,丙為陽火(烈, 似太陽之火),丁為陰火(柔,似燈盞之火);戊己同屬土,戊為陽土(向陽高燥, 稱大地之土),己為陰土(背面低溼,稱田園之土);庚辛同屬金,庚為陽金(硬, 為斧鉞之金),辛為陰金(軟,為道飾之金),壬癸同屬水,壬為陽水(多,為大海 之水),癸為陰水(少,為雨露之水)。依此類推。《黃帝內經·素問》說得好,「陰陽者,萬物之綱紀」。


五行的特性

五行中的「木」具有生發、發達的特性;「火」具有炎熱、向上的特性;「土」 具有長養、化育的特性;「金」具有清靜、收殺的特性;「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五行學說,採用取象比類的方法,把需要說明的事物或現象,樸素地分為五類,將具有相似屬性的事物或現象,分別歸屬於五行之中,並在五行屬性的基礎上,運用五行規律解釋和說明事物或現象的聯繫及變化。

1.五行生剋

五行學說認為,事物與事物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繫,而這種聯繫促進著事物的發 展與變化。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規律,生克規律就是五行學說的基本觀點。相生,含有互相滋生,促進助長的意思;相剋,含有互相制約、克制、抑制的意思。

(1)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五行相剋 五行相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相剋,像陰陽一樣,構成了事物的對立與統一。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 發展和變化,沒有克就沒有事物的平衡與協調。因此,在正常的情況下,就要求生中有克,克中有生。

(3)五行亢乘亢乘是反常現象, 事物盛極則為亢、為太過。凡事物亢極則乘,強而欺弱,這叫 作乘。事物亢極,太過,往往易折,如玉硬則碎,鋼太剛則折。

(4)五行反侮 反克為侮, 即受克的一方反過來克。例如,本來是火克金,現在金旺火衰,金反 克火。這種逆克叫反侮,這是一種反常現象。

2.五行的旺、相、休、囚、死

五行在一年五季(春、夏、秋、冬和每個季節末月的「四季」)中會發生周期性的強弱變化, 由於相生相剋的結果,會出現旺、相、休、囚、死五個狀態。其歌訣為:當令的旺,我生的相,生我的休,克我的囚,我克的死。

從五季看五行的生態。

春:火旺 火相 水體 金囚 土死

夏:火旺 土相 木休 水囚 金死

秋:金旺 水相 土休 水囚 木死

冬:水旺 木相 金相 木囚 水死

「四季」:土旺 金相 火休 木囚 水死

由此概括出五行的五季生態。

木:春旺 冬相 夏休 「四季」囚 秋死

火:春旺 春相 「四季」休 秋囚 冬死

土:「四季」旺 夏旺 秋休 冬囚 春死

金:秋旺 「四季」相 冬休 春囚 夏死

水:冬旺 秋相 春休 夏囚 「四季」死

若用五行的五季生態分析某人的生辰八字,大概可以看出是當令得時,還是不逢時。例如,同是生在夏天,若日幹是壬水,那就是被囚而不得時;若日幹是丙火,那就是當令得時了。

建築風水學的實用五行觀

建築物作為建築空間,有不同的方位,各方位有不同的五行;不同的時間,亦有不同的五行;不同的人,亦有不同的五行。所以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在不同的方位,則有不同的五行作用,即有吉兇之別。例如,住宅可按八卦分為東四宅、西四宅, 而居住在該建築的主人按命卦又可分為東四命、西四命。建築風水學(如《八宅明鏡》) 根據八卦五行及其相互的生克關係,可判斷出該人在建築物內各方位的吉兇,等等。

來源:乾圓國學院


相關焦點

  • 五行學說的起源於發展
    關於五行學說的產生與起源,易學界、哲學界各有其詞,難以統一,其主要觀點是:1、易學界的觀點 易學界認為,五行學說的產生,很可能與陰陽學說是同步的。2、史學界的觀點 史學界認為五行學說的創始人是孟子。如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講:「孟子是五行學說的創始者,孟子有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由堯舜至於湯五百年有餘歲……由湯至於文王五百年有餘歲……由王至孔子五百年有餘歲……近乎五行推運的說法。比孟子稍晚時期的鄒衍,擴大了五行學說,成為陰陽五行家。」
  • 《五行學說》在易經預測學中的重要作用
    五行生剋圖下面詳細分析五行學說的起源和作用:一、五行定義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不同的條件下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五行學說用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五行學說認為自然界所有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剋的運動中維持協調平衡的。
  • 中醫五行的起源、五行生剋
    理解五行是怎麼回事,人家五行用在中醫之後是怎麼回事,這對於整體的把握和理解人體,搞懂中醫,很重要。首先要說明,五行學說這個不是由中醫創立的。中醫也是借用古代哲學上的五行的這種認識和描述規律的方法來描述人體規律。
  • 古人是怎樣發明和使用「五行」學說的?對我們後世有何影響?
    五行學說是我們古代先民創造的一種樸素的辨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它是將古代先民們的哲學理論中以金、木、水、火、土五類特點,以及他們其間相生、相剋的規律來認識世界、解釋世界而建立起來的基本理論;後來,人們又用它來和人體的內臟相聯繫,利用其相生相剋的關係,來建立人體中的臟腑之間的屬性和關係。這套理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用來指導中醫學的研究。並在一定程度上,不斷推動中醫學向前發展。
  • 桂海傑講易經:五行的起源和五行的思維
    這個五行從哪來的,五行對於我們的類人究竟有什麼作用,尤其是五行的相生相剋,它對於我們人類的作用究竟有多大。現在我們的社會上對五行的運用特別流行,有人會把五行運用到我們的算命算卦當中,有人會把五行運用到我們的穿衣著裝當中,還有人會把五行運用到家庭裝修,建築的營造當中。既然大家那麼喜歡運用《易經》當中的五行思維,那說明這種五行對我們是有作用的。
  • 周易預測中的五行學說——金水木火土
    文|袁芊蕁 yuan-qianxun原創文章 抄襲必究>五行起源<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什麼是五行呢?它是構成事物的五種元素和促進事物發展、變化的一種動能。這五種元素分別是金水木火土。金水木火土這五種物質元素在天地之間,始終不停息地變化、消長和運動,所以稱之為「五行」。
  • 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於哲學、中醫學和佔卜方面。五行學說將古代哲學理論中以木、火、土、金、水五類物質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規律來認識、解釋自然的系統結構和方法論運用到中醫學而建立的中醫基本理論,用以解釋人體內臟之間的相互關係、臟腑組織器官的屬性、運動變化及人體與外界環境的關係。
  • 五行學說科學嗎?
    中醫將五行學說作為方法論,治療疾病從整體出發,綜合分析各方影響因素,從而找到發病的根源。那麼五行學說是否科學呢?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是否還需要它呢?,又要看到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聯繫;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係要求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於整體,統籌全局,通過部分的最佳組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同時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 諸子百家之陰陽家:五行學說
    五行與地理:在陰陽家的五行學說裡,南方屬火,東方屬木,北方屬水,西方屬金,中央屬土。五行與季節的關係:在陰陽家的五行學說裡,春天屬木,夏天屬火,季夏屬土,秋天屬金,冬天屬水。根據最新研究成果,對五行文化的起源又有了新的發現。五行文化是中國所特有的一種複雜的文化現象,它在理論和應用上涉及中華文化中哲學、政治、宗教、醫學和傳統風俗習慣等多方面,其文化表現呈現出多種多樣的色彩。因為不能輕易地看清五行文化的真面目,所以有人感到很玄。
  • 詳解五行的起源與特性,亢乘和反侮又是什麼意思?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裡的一個重要範疇,它對於中國哲學、文學、科技……等各個領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五行學說的實質,是認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構成的,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包括人在內)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不同的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 中醫理論基礎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 ·五行的概念 ·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
  • 極簡國學:五行學說
    五行相生相剋模擬圖五行的命名與定性:《尚書·洪範》記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的運動形式:水(代表潤下)類比陰陽學說中的陰長陽消。火(代表炎上)類比陰陽學說中的陽長陰消。金(代表收斂)類比陰陽學說中的陰長陽消。
  • 《中醫基礎理論》之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屬元素論的宇宙觀,是一種樸素的普通系統論。隨著中醫發展,中醫五行學說與哲學上的五行學說已經分離。著重用五行互藏理論說明自然界多維、多層次無限可分的物質結構和屬性,以及臟腑的相互關係,特別是人體五臟互藏規律。
  • 易世界|陰陽五行學說
    陰陽五行學說,顧名思義可以把它分為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並且兩者相輔相成,陰陽學說必兼五行,而五行學說也必合陰陽;作為構成宇宙萬物及各種自然現象變化的基礎現今陰陽五行學說對天文學、氣象學、預測學、堪輿學、化學、算學、音樂和醫學,都是在陰陽五行的理論指導下發展起來的。下面易墅佳課堂帶大家了解陰陽五行學說,希望對各位的認知有所啟迪。
  • 中醫與陰陽五行學說
    中國古代中醫成功地把五行理論巧妙地運用於醫學領域,以五行辯證的生克關係來認識、解釋生理現象,適應內部自然規律用於養生,掌握人體運行機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和成果。 原始的五行物質元素說上升為五行學說之後,基本上已經不是單純地指五種物質本身,而是作為事物屬性的抽象概念來應用了。
  • 教育的起源學說對比分析
    (四)勞動起源說(社會起源說)教育起源於勞動過程中社會生產需要和人的發展需要的辯證統一。米丁斯基、凱洛夫支持這一觀點,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說和心理起源說的基礎上,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形成的。蘇聯的教育學家以及我國的教育學家大都認可這一觀點。(五)需要起源說教育起源於社會生活實際的多方面的需要。
  • 五行學說,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古人對五行學說的應用太牛了
    一切盡在五行中,是在戰國時期達到鼎盛了,還是……——一位奇門遁甲研習者運用五行學說,對文明與文化關係的闡述我們為什麼會研究奇門遁甲?奇門遁甲是建立在什麼樣的系統之上?他最主要的根基是什麼?奇門遁甲來自於陰陽學說和五行文化首先,學說是什麼?
  • 認識理解五行學說的基礎
    昨天講了中醫五行學說,後面有朋友反饋說沒有怎麼聽懂,似乎講得深奧了一些,那麼今天就再來談談,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談談。首先,需要明白一點,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思想,和陰陽學說一樣。因為同樣是對自然規律的描述,所以被使用到了醫學裡。
  • 陰陽五行學說背後的科學性,讓全世界人震驚
    順著循環來,五行便會互相生發,即「五行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士…….若逆著循環走,五行便會互相克制,如:木克土、土克水……古人用陰陽與五行這種相生相剋的關係,來闡釋一切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即自然界陰陽相互作用,產生五行;五行相互作用,則產生無窮變化。所以說,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生長、發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的學說,怎樣操作中國歷史發展的?
    引言:當我們提起「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總會主動聯想到道教奇妙的陰陽五行世界。其實五行與古代政治也有密切的聯繫,五行學說應用到政治產生了五德終始說。與爛柯人君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一、五行與五德終始說春秋數百年的兼併戰爭後,進入戰國時代,只剩下幾個大國爭雄。此時,諸子百家都推出了自己的學說,向各個國君兜售。到了戰國末期,由於爭霸戰爭的推進,各國認為原來「王」的稱號已經無法代表其地位,各國先後率自稱帝。在這樣一個帝制運動的時代裡,急需一種為其服務的思想。齊人鄒衍的五德終始說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