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和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官宣出道」以來,「點石成金」的文旅CP讓觀眾期待不已。在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發起的「尋找成渝文旅新地標」評選活動中,網友不僅為兩大文博單位「自來水」安利,更期待兩個世界級文化遺產首次牽手。
8月12日,來自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的90餘件展品悉數到達金沙遺址博物館。「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展覽正式進入開展倒計時。一座美神薈萃的石雕畫廊、人間情趣的藝術殿堂、三教融合的石窟典範……展覽將於8月16日開展,並持續到2021年1月3日,這些精美的石刻藝術品將讓蓉城觀眾見識到「世界石窟藝術史上最後一座豐碑」的魅力。
最重展品 八人合力從箱中抬出
「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展覽,是大足石刻研究院史上規模最大的外展,釋迦牟尼佛像、香爐、觀音像等鎮館之寶更是首次來到成都。此次展品的體量也稱得上是「重量級」,100公斤以上的展品就有10多件。
為了讓這些精美的石雕作品穩妥地運輸到成都,每件展品都「住進」了恆溫恆溼的文物運輸箱,使用柔軟的泡沫和防潮紙填充,拆箱布展花費了不少功夫。
記者在現場看到,大足石刻研究院和金沙遺址博物館工作人員正在忙碌地點交文物。8名工作人員合力,將本次展覽最重量級的展品——釋迦牟尼佛像的佛身和底座分別從兩個定製的文物運輸箱中抬出。緊接著,工作人員指揮專業的起重設備分批次吊裝,這才讓佛像「合二為一」、「順利歸位」。
這尊重達720公斤的佛像,是本次展覽最重的一件展品。
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自從佛教傳入中國以來,雲岡、龍門、麥積山等石窟造像用精絕的技藝描摹出各種樣貌、姿態的釋迦牟尼佛。而大足石刻作為「世界石窟藝術史上的最後一座豐碑」,則充分吸收本土儒、道思想,讓佛像充滿世俗的「人情味」。
「天下大足」展廳裡的這件釋迦牟尼雕像衣袂翩翩,面容柔和,與普通中國人的形態面像已然相差無幾。佛像身軀微微前傾,低低地垂下眼帘,既專注於自己的內心世界,充滿內省精神,又關注著芸芸眾生,飽含悲天憫人的慈悲精神;佛像衣飾線紋疏密有致,流暢生動,如絹似綢,輕敷在蓮臺上,極有質感,體現了極高的雕刻技藝水平,是宋代佛像的典範之作,也是大足石刻南宋時期不可多得的圓雕造像精品。
最大香爐 精緻雕工刻盡人間繁華
大足石刻香爐中體量最大、雕刻工藝最傑出的一件,也將在「天下大足」展覽中露面。
展出的這件香爐雕刻於明代,通高101釐米,重量將近500公斤。沉重的石料在爐火純青的浮雕和透雕工藝加工後,顯得異常通透精緻。香爐由五部分組成,由下至上,第一部分為瓜稜形,刻有六種花卉圖案;第二部分為圓柱形,刻兩對雙獅戲球圖案;第三部分為圓輪形,鏤刻雲紋;第四部分為圓柱形,刻「二龍戲珠」,騰雲駕霧,好不熱鬧。爐身通體鏤空而成,刻工極為精湛,可謂是大足明代香爐的扛鼎之作。
除了重量級的釋迦牟尼佛像、香爐,觀眾還將看到千手觀音掉落的金手指,直觀感受千手觀音的修復歷程;透過俗神像、醉酒人像,遙想南宋社會濃鬱的人間煙火氣;還有佛教的菩薩、羅漢、訶利帝母、經幢,道教的三官大帝、玄武大帝,儒家的孔子牌位等等,重現中國古代儒佛道三教合流的景象。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曾潔實習生董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