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華龍兩江評:創造人類減貧史上「中國奇蹟」 貢獻...

2020-12-21 華龍網

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12月14日在北京開幕。消除貧困是人類共同理想。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把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作為奮鬥目標,為此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努力。中國將繼續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紮實推進共同富裕,不斷提升民生福祉水平。

消除貧困,自古以來就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國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權利,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也是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的重要途徑。時至今日,貧困問題依舊困擾著世界,是社會發展的首要挑戰。作為負責任的世界大國,中國在堅持不懈抓好自身脫貧攻堅任務實現的同時,更是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野和胸襟,為推動全球消除貧困事業注入信心力量,為世界減貧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成就」為全球減貧事業「添助力」。近年來,中國減貧事業的成就舉世矚目。2012年以來,中國在之前扶貧攻堅的基礎上,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經過8年持續努力,今年中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已經全部脫貧,貧困縣已經全部摘帽,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重大貢獻。按世界銀行有關標準,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是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國家,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中國奇蹟。有人如此評價,「如果沒有中國的扶貧成就,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就難以實現」「全球在消除極端貧困領域所取得的成績主要歸功於中國」。作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和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做好自己的事,是中國對全球減貧事業的最大貢獻。不僅如此,中國在致力於自身消除貧困的同時,還積極同聯合國、世界銀行、發展中國家等開展國際減貧合作,為更多的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作出貢獻。

「中國經驗」為全球減貧事業「獻智力」。中國人民不僅希望自己過得好,也希望各國人民過得好。作為負責任的世界大國,中國一直積極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力量。在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中,中國除了向很多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援助資金,實施各類援外項目,為發展中國家培訓各類人員和落實千年發展目標提供幫助之外,還積極利用自身形成的寶貴經驗,為全球減貧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可以這樣說,在人類面臨消除貧困的共同挑戰面前,中國的減貧脫貧歷程為世界樹立了典範,中國的減貧脫貧創新做法為有效解決貧困這一世界難題提供了可資借鑑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也日益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201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關於消除農村貧困的決議,把中國倡導的「精準扶貧」等理念與實踐寫入其中,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的,精準減貧方略是幫助最貧困人口、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宏偉目標的唯一途徑。中國已實現數億人脫貧,中國的經驗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借鑑。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中國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過程中始終秉持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致力於同世界各國一道分享減貧經驗,共建富強、繁榮的美好世界。「我呼籲,讓我們攜起手來,為共建一個沒有貧困、共同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不懈奮鬥!」中國發出的鄭重倡議,振聾發聵,彰顯出中國堅定不移推動世界減貧事業的堅強決心。有理由相信,一個消除絕對貧困後的中國,必將更有經驗、更有底氣、更有實力地參與全球貧困治理,更廣泛、更深入、更有效地惠及世界,為助力全球包容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若真

相關焦點

  • 【地評線】南方網評:消除貧困是人類共同理想
    賀信闡明了中國致力消除貧困的歷史進程、偉大成就和國際貢獻,充分展現了中國與世界共同應對疫情挑戰、合力推進減貧事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定決心,為辦好本次論壇提供了重要指引。  擺脫貧困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反貧困是人類共同的使命。自黨的十八大起始,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經過8年持續奮鬥,中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特別之年雲上聚「慧」 凝聚攜手應對...
    當前形勢下,上海合作組織要弘揚「上海精神」,深化團結協作,為地區國家穩定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多實踐探索。特別之年、雲上聚「慧」,上合組織峰會給人以希望和期待。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農民畫痴「畫中畫」與「畫外音」
    73歲的農民龍德信心裡卻暖融融的,這不僅是因為家裡來了七八位畫家,老土房外掛滿了畫家們寫好的春聯,還因為他接到一個好消息:去上美術培訓班!重慶美術館接受了他捐贈的《重慶家鄉美》等兩件作品,讓這位從未學過美術卻堅持作畫11年的老人笑得合不攏嘴。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傳承弘揚紅色精神 賡續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今年國慶假期,全國多地紅色景區人氣高漲,主題活動豐富多彩,人們在遊覽中厚植家國情懷、傳承紅色精神、汲取精神動力。共和國是紅色的,沒有英烈的拋頭顱灑熱血,就沒有如今國家的昌盛、人民的幸福。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無數英烈畢生奮鬥、英勇獻身。正是因為這些民族脊梁的前僕後繼捨生忘死,才有了今天巍然屹立於世界之林的偉大祖國,才有了今日之越來越美好的幸福生活。
  • 【地評線】紫金e評:讓馥鬱書香傳中華萬家
    【地評線】紫金e評:讓馥鬱書香傳中華萬家 2020-04-23 18: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一帶一路」沿線工程傳捷報 奏響構建...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政府為推動國際社會合作特別是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而做出的重大決策,中東地區正處於「一帶一路」的交匯地帶,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就高度重視發展與中東國家的關係。6年前,中國在中阿合作論壇上首次向中東地區發出共建「一帶一路」的邀請,由此拉開了中國在中東地區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序幕。2020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並穩步實施的第八個年頭。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最美是本色 最亮是初心
    《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強調,「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把我們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確保我們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最美公務員」們始終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覺和純潔性、先進性,忠誠於黨、忠心為民,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抗擊疫情,他們挺身而出、衝鋒在前;決戰脫貧,他們紮根基層、不勝不休;服務群眾,他們擔當作為、真情奉獻,把人民群眾利益高高舉過頭頂的姿勢最美。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匯聚強大力量讓「中國飯碗」成色更足
    2020年,中國糧食生產接連遭遇疫情、洪災、颱風侵襲的挑戰。全國上下眾志成城,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保豐收,糧食產量連續6年穩定在13000億斤以上,端牢了中國飯碗,增強了發展底氣。牢牢端穩「中國飯碗」,充分體現制度優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國際農產品市場供應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加劇。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大數據」等入選《辭海》意義不凡
    《辭海》是大眾學習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書,雖然是工具書,但是其中涉及的內容卻非常龐大,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歷朝歷代的輝煌成就等都可以從中找到。進入21世紀,中國方方面面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辭海》與時俱進進行修訂改版,不僅是時代的需要,更是社會的需要。
  • 美國做不到的事,中國做到了!美:中國創造又一「奇蹟」
    白宮並未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決這一問題,但中國不僅做到了,還獲得了世界各國的讚譽和爭相效仿,《華爾街日報》更是在11月23日的報導中稱讚:"中國創造又一奇蹟。"中國貧困縣全部"清零"據央視網11月23日報導,2020年中國將達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也即將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致敬特殊的「逆行者」
    擔當從來不是誇誇其談掛在嘴上,而是體現在思想上,落實在行動中。越是最關鍵時刻,越能體現擔當。醫療廢物被稱為「頂級殺手」,危險度處於國家危險廢物名錄首位。要接觸病毒含量高的醫療廢棄物,危險程度可想而知。「我年輕,我上。」90後的駕駛員汪長新用行動展現了中國青年一代的擔當,責任與擔當讓他無所畏懼。不管時間怎麼流逝,歲月如何變遷,國家都需要敢於擔當的人。人人有擔當,國家有希望。
  • 人民網評:「中國奇蹟」,有何邏輯
    國慶前夕,人民日報刊發署名「任仲平」的重磅評論——《奮鬥創造人間奇蹟——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而作(上)》。八千多字的長文力透紙背、盪氣迴腸,飽含著充沛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可謂正當其時。 「奇蹟」二字,貫穿任仲平上篇全文始終,這既是對70年滄桑巨變的深刻凝練,也是對70年奮鬥史詩的高度評價。只有學會回望過去,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今天。
  • 【地評線】潮評|中國「奇蹟」為全球減貧貢獻智慧和力量
    12月14日,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在北京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向論壇致賀信。他強調,希望論壇與會人士深化減貧經驗交流,廣泛凝聚共識,提振減貧信心,為加速全球減貧進程貢獻智慧和力量。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的組織實施者,也是世界減貧事業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
  • 【地評線】告別絕對貧困 中國制度創造的偉大奇蹟
    張悅  「十三五」時期超5000萬農村貧困人口告別絕對貧困,這是人類減貧奇蹟。9月初,「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與中國減貧經驗」線上研討會上,中國向世界分享「中國方案」,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2016年至2019年,超過5000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絕對貧困。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描繪「三農」發展新畫卷 鋪陳鄉村振興...
    2020年註定在歷史上是非同尋常的一年。從春到秋、從南到北,疫情、洪澇、颱風、病蟲害……一場場災害輪番襲來,人們一度擔心,糧食夠不夠吃?菜價會不會漲?收入能不能增?走過四季,乘風破浪。歲末回首,你會看到,那田野裡一張張農人飽經風雨的面孔,映出了糧食「十七連豐」、主要農產品穩定供應的喜悅。
  • 破譯中國減貧奇蹟的制度密碼 「中國的脫貧智慧」網絡主題活動啟動
    來源標題:破譯中國減貧奇蹟的制度密碼 「中國的脫貧智慧」網絡主題活動啟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突出位置,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
  • 中國經濟發展創造人類偉大奇蹟
    從成立之初的「一窮二白」,到現在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產品製造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70年砥礪奮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奇蹟。近幾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0%左右,日益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穩定之錨。
  • 【地評線】天府網評:上天攬月、下洋捉鱉、全球首推,11月,我們自豪!
    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嫦娥「五姑娘」充滿希望,創造五個首次,一是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的起飛,三是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四是攜帶樣品高速地球再入,五是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嫦娥五號探測器是迄今為止我國研製的最為複雜的太空飛行器系統,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4器組成,也是我國目前發射的重量最重的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很豐美,四大護法穿糖葫蘆,從上到下依次是上升器,著陸器、返回器和軌道器;嫦娥五號很勇敢,著陸地點就在月球正面風暴洋西北部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接力奮鬥繪製小康社會生態風景線
  • 【地評線】金羊網評:中國的減貧,世界的「加油站」
    12月14日,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在北京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向論壇致賀信。他強調,當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減貧事業面臨嚴峻挑戰。中國願同世界各國一道,攜手推進國際減貧進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希望論壇與會人士深化減貧經驗交流,廣泛凝聚共識,提振減貧信心,為加速全球減貧進程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