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月7日,浙江歌舞劇院民族樂團和陝西廣播電視民族樂團聯合演出的第20屆「中國春節民族音樂會」正式亮相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音樂廳。
當地時間2月7日,浙江歌舞劇院民族樂團和陝西廣播電視民族樂團聯合演出的第20屆「中國春節民族音樂會」正式亮相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音樂廳。
當地時間2月7日,浙江歌舞劇院民族樂團和陝西廣播電視民族樂團聯合演出的第20屆「中國春節民族音樂會」正式亮相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音樂廳。
當地時間2月7日,浙江歌舞劇院民族樂團和陝西廣播電視民族樂團聯合演出的第20屆「中國春節民族音樂會」正式亮相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音樂廳。
中國網倫敦2月9日訊 (實習記者 孔繁塵)2月7日,正值新春佳節之際,由陝西廣播民族樂團和浙江歌舞劇團民樂團聯合演出的「中國民樂新春音樂會」《畫境富春·絲路長安》奏響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音樂廳。江南煙雨,絲路駝鈴,著名指揮家張列帶著南北交融的來自故土的聲音,沿著絲綢之路的足跡,尋訪歐洲七國十城,終達倫敦。
絲路駝鈴
在「一帶一路」的時代主題下,音樂會以「絲綢之路」作為貫穿的主線。趙季平的《絲綢之路幻想組曲》和張曉峰的《絲路遐想》算得上音樂會絲路主題的扛鼎之作。前者作為管子協奏曲,音樂會選取二、四樂章《古道吟》和《樓蘭夢》,將管子的幽怨婉轉和民族管弦樂隊相融合,將恢宏的敘事和靈動的抒情完美融合。而後者是面向絲路的遙望和展望為主題,音樂會選擇了第一樂章《西行》,恰好呼應了南北兩支民樂團攜手一路向西的巡演主題,以古風國韻,展望絲路的盪氣迴腸。
作為新時代民族音樂作曲家中的翹楚,兩位前輩的經典作品與姜瑩的《絲綢之路》同臺演出,這是兩個時代作曲家的碰撞。不同時代的作品帶著不同時代的音樂元素和表達形式,傳達著不同時代的思索和探求。灞橋折柳,大漠孤煙,西出陽關,古道行吟;站在時代的脈搏上回望絲路,做不盡的樓蘭夢,唱不完的涼州樂。新的時代,西行榮歸,可曾聽到新的絲路駝鈴聲聲。
富春煙雨
浙江歌舞劇院民族樂團演奏的大型民族管弦樂《富春山居圖隨想》,2013年3月首演,後該作品已經走遍中國港澳臺地區及新加坡、瑞士、荷蘭、德國、匈牙利、奧地利等國。作品以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為創作背景,運用中國民族音樂的獨特表現方式演繹其「畫中之境、畫外之音」。此次音樂會選擇了第三樂章的《聽風醉月》和第四樂章的《秋山聞道》,以絲竹管弦的絲絲入扣,演繹了山水的千回人生的百轉。
《聽風醉月》融音樂入畫,通過極為巧妙的配器,將聽覺與視覺完美融合,將「一江兩岸」的富春風光在聽眾面前鋪陳展開。《秋山聞道》以靜寫動,化繁為簡,用極簡單安靜的旋律勾畫出《富春山居圖》山水之中無窮盡也的存在主義哲學。作為新時代的優秀民族音樂作品,《富春山居圖隨想》用具有時代特色的表現手法,通過中國傳統絲竹音樂,描畫了最傳統最典雅的山水圖景。又是一年春回大地,不知海外遊子,又是否想念過故鄉江南春天的絲絲煙雨呢?
鄉音東來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一曲《古槐尋根》,悠揚的引子娓娓道來的時候,來自故鄉的音符,勾起了多少背井離鄉的海外遊子的思念。這改編自晉中民歌《送櫻桃》的作品是趙季平從黃土地上挖掘出的鄉土情結。快板在笛子輕快的旋律中揭開,彈撥樂承接弦樂,輕快卻不失厚重,歡快的返鄉場面卻引發了更多的急切和思念。
活要榮歸故裡,死要落葉歸根。故鄉真小,小得只能盛得下這樣兩個字。絲竹管弦,帶來故土的一坯黃土,或許這便是故土鄉音的力量吧。
返場驚喜
令英國觀眾感到驚喜的是,樂團返場時演奏起了自己熟悉的《月亮河》和《雪絨花》——以中國傳統樂器表達的曲目別有韻味,讓英國的本地樂迷大呼過癮,掌聲經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