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武漢市公安局江漢分局江漢經濟開發區派出所刑偵中隊「青年突擊隊」展示他們的「擺渡」數字。 張錚 攝
向險而行 鐵血刑警「擺渡」285人
走近武漢市公安局江漢分局江漢經濟開發區派出所「青年突擊隊」
至暗時刻,他們身披防護服,穿梭在醫院、隔離點、居民小區,協助轉運新冠肺炎病患,是生命線上的「擺渡人」;黎明來臨,他們悄然轉身,回到熟悉的崗位,在街頭、在社區、在一切有需要的地方,是城市安寧的守護者。
在疫情防控期間,湖北省武漢市公安局江漢分局江漢經濟開發區派出所刑偵中隊組成的「青年突擊隊」,就是這樣一群人,他們年齡最大的46歲,最小的23歲,無懼風險,衝鋒在前,主動承擔起轄區協助轉運病患安全保障任務,用生命堅守防疫一線。
主動請戰:穿上這身警服,就準備好了隨時戰鬥!
2月初,武漢開展全員排查,對「四類人員」進行集中收治和隔離,病人的轉運和送治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社區力量不足,沒有人沒有車。緊要關頭,經濟開發區派出所黨支部迅速部署,第一時間成立「青年突擊隊」,8名刑偵民警聞令而動,組建起了24小時待命的突擊隊伍,全力以赴實現「應收盡收」。副所長張從宇說:「我是當過兵的,面對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鬥,沒什麼好說的,我們必須上!」
疫情初期,防護資源緊張,基層民警沒有護目鏡就用泳鏡替代;防護口罩稀缺,外面套上一次性口罩還能多送一趟病人;警車用硬紙箱和塑料布改造成簡易防護車,建成「生命之舟」……早期這些不太規範的防護措施,卻成了突擊隊員應對協助轉運的自救方法。「青年突擊隊裡怎麼沒有我的名字?」1月才做完腸道手術,還在恢復期的青年民警探長彭濤在微信群裡留言請戰,「穿上這身警服,就準備好了隨時戰鬥!」
2月10日,彭濤接到指令,華安裡社區有一位高度疑似的老年患者情況危急,需要立刻入院治療。趕到小區樓下時,老人已經虛弱不堪,走路都很艱難,彭濤直接用肩膀扛起老人,「根本來不及多想,就是本能吧。」
有人勸他歇一歇,他說:「現在缺人手,這點小傷小病不算什麼。」「95後」小兄弟葉晟是彭濤的搭檔,他們自稱「最佳拍檔」,先後協助轉運「四類人員」61名。
全力以赴: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那天協助轉運的是一位情況非常嚴重的婆婆,她的呼吸不太好,戴著口罩根本喘不過來氣,我看她一直想把口罩拉下去。」談到自己印象深刻的轉運經歷,周陽回憶說,「可能是看到了我們衣服背後貼的武漢公安,這位婆婆後來一直忍著沒摘口罩,只是催我開快點,開快點!」患者的善意之舉讓周陽難以忘懷,他說:「我們只是普通人,穿著這身警服,做該做的事情。」
探長王剛從疫情發生至今一直在防疫前線。2月25日深夜,武漢大雨,半夜12點,110指揮中心接到報警,稱轄區一名孕婦突然大出血,需要立刻送醫。5分鐘後,王剛和同事就趕到了小區並將孕婦送到了醫院。疫情之下,「有困難,找警察」依然是最令人安心、暖心的話語。
王剛的小組是突擊隊中協助轉運人數最多的,總共轉運84人。雙警家庭的他,和機場分局的愛人主動隔離在外,一位在市內守護百姓,一位在航站樓保障援助人員和物資。經濟開發區派出所教導員侯明潔說:「所裡的這幾位年輕人,家裡的孩子都比較小。這段時間,他們舍小家,保大家,不僅承接著協助轉運的突擊任務,還有日常的110出警以及各種警情。」
突擊隊時刻備戰協助轉運,有時反覆輾轉方艙、隔離點和醫院;有時需要在醫院外等待好幾個小時;有時又要費盡口舌耐心勸導病人;有時還要跋涉幾十公裡配合流行病學調查……只要指令下達,他們總是義無反顧地衝上去。
冬去春歸:等到了晴空萬裡,與你不負花期
隨著武漢防疫形勢持續好轉,2月11日,周陽所在的組第一次接到了送轄區內治癒出院的患者回家的任務。「我們送您去醫院,也要平安送您回家!」突擊隊員鄢道玉笑著說,那是當天最令他振奮的消息。他把這個消息發到了工作群,群裡的所有人都為之高興,這像一顆希望的種子,帶著溫暖在大家的心頭蔓延開來。
3月8日,是探長夏一的兒子一周歲生日,夏一無法回家,他錄製了一段視頻,裡面滿是對兒子的愛和祝福:「柚寶,今天是你的生日,爸爸祝你生日快樂,祝你永遠快樂健康成長,爸爸打完大怪獸就回去啦,你在家也要為爸爸加油哦!」
武漢的芬芳已經悄然走近,城市的煙火正在復甦,那些向險而行的片段已經逐漸成為過去。但這支無畏的鋼鐵隊伍,依然活躍在城市最需要的地方。截至3月20日,這支「青年突擊隊」累計協助轉運「四類人員」285人,其中王剛組84人,彭濤組61人,夏一組64人,周陽組76人。
(中國警察網記者張錚 、王傳宗、李昌林、 師二洋、 楊槐柳、通訊員袁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