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王氏源流考》——洪王村王揚愷公

2020-08-03 海南島故事
《海南王氏源流考》——洪王村王揚愷公

永興洪王村王氏祠堂

前言:國際上,印度內政部長確診新冠,海南故事精彩繼續。上期介紹王揚愷公的序幕,本期開始介紹王揚愷公的故事,「故事不多,卻婉如一首歌……」

公元一九七九年春月

王揚愷宗祠續修總譜

裔孫王祖德整修

儒王支派詩

祖24奧25積26善27,盛28德29開30基31。

文32明33啟34瑞35,學36禮37敦38詩39(未字未開)。

西潭儒留支派詩

宗24傳25仁26義27,纘28承29維30揚31。

勳32華33增34大35,世36慶37榮38光39。

《海南王氏源流考》——洪王村王揚愷公

王揚愷宗祠前的碑文

族孫特達氏序

太原始祖諱揚愷公者,其先太原人也,由山西遷籍閩之莆田,蓋不可詳考矣,相傳公當有宋之季,以通議大夫署河西按察,是時宋政不綱,史弭表等,四橫於內,金元構難於外,天下洶洶,公因乞骸門歸裡,休閒林泉,偕夫人遷於瓊,見起居民風俗淳厚,地沃田腴,歡曰:揚子有雲,珠崖之棄,捐之力也,否則介鱗易我冠裳,亦曰:彼一時耳,迄及禮樂,衣冠皆彬彬,煞與中州等耳,棄雲手哉,公潔家居於府城高土地,迄綱、紀二公後,卜居於永都八甲洪王裡焉,但籍居既久,椒寔蕃衍,或仍愛吾爐,或移居他地,而瓊而定而澄,以及會同臨高等處,倘不詳,某公遺派可考者,惟本族四支耳,曰儒雅、小英、日助、永喬是也。

按察公諱揚愷者,因其始移之祖也,揚愷公世為閩人,嘗署河西按察,以有宋之季致仕,移居於瓊邑之高土,後偕其子綱、紀後卜居於永都之洪王裡,今所居是也,紀公移於別畝,綱公景炎間舉人,生儀公——生龍章——生獻廷——生炯煒,為衛千戶,好讀春秋,能明大義,即創修家譜,公生二子,日升,襲父職,次日祁,府學稟生,雖累舉不遇。山旨。

《海南王氏源流考》——洪王村王揚愷公

案:王揚愷本是太原人,由山西遷戶籍到福建莆田,但是沒有詳細的考證。聽老輩口口相傳,王揚愷公應該是在宋朝(不知北宋南宋)以通議大夫這個職位任河西按察,那時,宋朝政治昏亂,內亂縱橫,金兵元乒在外挑戰,天下大亂,王揚愷公因此向朝廷乞求辭官歸鄉,休閒山水,偕夫人遷來海南,見到海南民風純樸,土地肥沃,歡喜地說:揚雄曾說過,漢朝朝廷放棄海南,是賈捐之這個人的功勞,否則,「介鱗易我冠裳」。揚雄又說,此一時彼一時啊,現在的海南人,懂禮樂,衣冠楚楚,基本上與中原差不多一樣啊!放棄海南是錯誤的啊!

於是,王揚愷公就舉家定居在府城高土這個地方,到了王綱、王紀這一代,就按衙門裡的風水職官的定位,定居在永都八甲洪王村。但是,住久之後,人丁繁衍,有的家庭仍在洪王村居住,有的家庭移居別的地方,有瓊山、定安、澄邁、瓊海、臨高等處,還有不知道的先公後裔在哪裡的情況。只知道本族四支了,他們是:儒雅分支、小英分支、日助分支、永喬分支。

《海南王氏源流考》——洪王村王揚愷公

王揚愷公二兒子王紀移居創畝,大兒子王綱在宋朝景炎年間考中舉人,生王儀公,王儀公生王龍章公,王龍章公生王獻廷公,王獻廷公生王炯煒公,王炯煒公是衛千戶官銜,好讀《春秋》,能夠明白大義,王炯煒公就創修家譜,王炯煒公生二個兒子,大兒子叫王日升,繼承沿襲王炯煒的官銜,二兒子叫王祁,是官府學校的稟生,雖然多次參加高考,但是都沒考上。

《海南王氏源流考》——洪王村王揚愷公

後語:海南的故事,不說不知道,說了嚇一跳。許多就發先在我們身邊,卻被時光的灰塵遮住了,撩起來看看,挺有味道的。歡迎繼續關注海南王氏的故事。

相關焦點

  • 《海南王氏源流考》——洪王村王揚愷公(三)
    國內海南自貿港學習如火如荼。源流考上期報導了王揚愷公的第一部分,本期繼續。採編組採訪洪王村王氏後人(二)中順大夫、太常寺少卿、前經筳官、同修國史、習嘉言序,天下洶洶,公因乞骸骨歸裡,休閒林泉,偕夫人劉氏攜二子綱、紀,由閩避居於瓊,乃居於郡之高土地,後綱公復遷於永都八甲洪王裡,紀公遷創畝,生安、裕。
  • 海南王氏源流考——洪王村王揚愷公
    永興鎮洪王村王氏祠堂導言:海南王姓從何而來?後裔子孫分布何處?這是每一個王姓後人都關心的問題,本期開始陸續介紹一些海南王姓的情況。 海口永興洪王村王揚愷公(一) 一王鳳鳴,字佩玉,一八九四年六月廿二日生,讀廣東省立師範學校畢業,廣東省陸軍步兵教導隊,一九三四年任陸軍步兵特務連中尉庶務長,後從事教學,日本投降時,學校盡毀,地方仁人志士集會建議,決定重建校園,成立建校委員會,當委員任督導主任,原地方建有聚奎、崇賢、會文三個賓興,當過理事,置事多年,賓興成立,是個人自願參加集資興建的,而不是集體所有的
  • 《海南王氏源流考》——書場村王茂基公
    越二、三、四、五、六、七世,王氏輩份字派:敬、重、寬、洪、平、康、正、直、慎、行、謙、益、高、雅、禮丶業、清、廉丶勤、政丶丕、振、家、世。註:本支族原輩派是朝、大、文、章,到寬定為三支,統一章字。續本支族譜,此族譜系解放後重造,公元二OO□年重抄,是從舊本搬重抄時,墓地已基本遷移。
  • 【譜諜源流】廣東湛江北山王氏源自福清
    這是10月23日至25日北山王氏專程蒞融尋根問祖,與福清市王氏源流研究會聯合考證後得出的初步結論。、八角宮、白馬寺、古井等處,詳細了解該地歷史人文風貌,並召開座談會,共同探討王氏源流脈絡。根據《福清王氏大宗譜》和洋坪當地族老的說法,洋坪王氏開基祖是閩王王審知之孫、王延政次子王繼元。而據《福州姓氏志》關於福清市王氏源流的介紹,對省內外遷入福清的17支王氏支流,其中有「王敬宗由河南光州固始縣遷福清三山澤岐洋坪村。傳三世王繼勳遷福州倉山北園」之說。儘管說法有異,但洋坪王氏應該是在唐末宋初,由河南光州固始縣遷入。
  • 海南馮氏各支系源流及字輩
    海南馮文俌公支系源流字輩 文俌公,字宗周,生於南宋孝宗淳熙年間(公元1174—1189年),卒於淳祐八年(公元1248年)因平定五指山黎叛有功,官任海南副將。自澄邁遷徙於瓊山縣蘇尋都橋頭裡居住,爾後子孫昌盛,成為如今海南馮氏後裔最興旺的一支。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三槐王氏及其在瓊後裔
    它所代表的不僅是三槐王氏宗族的歷史,而且也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人口將近9600多萬,自漢代以來,王姓有至少21個著名望族,其中如琅玡王氏、太原王氏、三槐王氏、開閩王氏等,王姓是中華民族眾多姓氏中文化最為淵深的姓氏,數千年來人才輩出。  王離公次子王威公28世嫡裔王祐 ,祖籍莘縣(宋時屬大名府,今屬山東省),以文學見長。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王氏渡瓊始祖達百餘人
    海南王氏渡瓊始祖自東漢末期公元220年,王琳公出仕來瓊後至清代止,1800多年間有記載的過瓊先祖共有
  • 海南王氏大宗祠祠聯、書法徵聯啟事
    中間鑾殿寶座為 三公殿坐,王氏三公神像是:王姓開姓始鼻祖子喬公、三槐堂始 主王佑公、渡瓊始祖居正公。左側鑾殿神牌位為王姓歷代渡瓊肇 基始祖,入籍始祖,分支始祖。右側鑾殿神牌主位為瓊籍王姓歷 代名人志士和這次復建王氏大宗祠重大功臣者功德位。三槐堂主 殿祠堂對聯共11頁V。其中正門外石柱3副,門外木柱聯3副, 主殿堂內祠聯5副。三槐堂主殿祠聯內容:歌頌王氏祖宗功德, 歌頌三槐輝煌歷史。
  • 海南王氏渡瓊始祖王義方傳略
    王義方年少時失父家貧,事奉母親甚恭謹,通曉《五經》,初考中明經科,不久任晉王府參軍,在弘文館任職。唐太宗貞觀二十年,刑部尚書張亮被誣告謀反杖打致死,時任太子校書的王義方受牽連,攜家小從遙遠的長安城被貶職到吉安(昌化縣)任縣丞。王義芳深入村寨,體察民情,創辦學堂,講授經書,行釋奠禮,開化風氣,傳播中原文化。貞觀二十三年改授恆水縣垂時,長子隨之北歸。俄轉雲陽縣垂,耀著作佐郎,顯慶元年遷侍御史。
  • 海南陳氏源流
    就是落籍海南最早的黎族也是從大陸沿海一帶遷移進來的,他們是古越(統稱百越)人的後裔。海南的陳氏,除少數民族的陳氏外,多數是宋朝以後從福建、廣東等地遷入海南的。那麼海南陳氏的源在哪裡呢?一般了解陳姓氏歷史的人都說,海南的陳氏,源出潁川,潁川是陳姓氏望出所在。
  • 蘭州皋蘭王氏入編山東新城王氏世譜
    山東新城王氏自明初徙居新城以來,歷經六百餘年滄桑,繁衍興旺,支派分布廣泛,二○○八年以來,甘肅蘭州王氏宗親王立珍,多次來桓臺尋根認祖,經多方考證如下:第一、據甘肅皋蘭王氏《琅琊王氏家譜》乾隆六年歲次辛酉春月中憲大夫前刑部右視審司郎襄陽府按察使副使王槩序所述:如諸城之小店村初家莊支派難分,而木本水源均出琅琊……,由初家莊而移於新城縣者,新城縣一支又有遠徙秦省之蘭州者,族愈望,支愈繁矣,
  • 海南王氏渡瓊始祖王恂傳略
    海南王氏渡瓊始祖王恂像海南王氏渡瓊始祖王恂像王氏宗祠
  • 宣恩楠木園鴻瑛公支系源流考 易發德
    以及筆者2016年《恩施鶴峯縣易氏支系世系考》)。遷宣恩鴻瑛公之後的世系源流1. 1759年三修譜及1848年四修譜記元太:伏仁之子,配王氏,子一德臣;遷出地點考譜記承賢公子四:鴻翥、鴻珍、鴻春、鴻瑛,除鴻春外,三兄弟遷宣恩,由鴻春公與田氏夫人同葬大同橋西,可知鴻瑛公遷出之前居住在白洋湖大同橋一帶,即譜書所記石門五都三甲,現蒙泉鎮大同橋村,是皮氏婆婆墓所在地一帶,歷史上是彌亮公房居住地。
  • 海南王氏渡瓊始祖王居正傳略
    王居正,字習之,族人稱悅公。原籍為揚州人,生於南宋元祐二年(1087年)。王居正的祖先是宦官人家,一世祖王佑是進士,任過尚書;二世祖王旦殿試探花極第,任尚書,封太師。配妣是宋皇后杜正官大女兒昇平公主。王居正夫人李氏是丞相李綱的女兒。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王居正參加省試中舉人。次年二月參加京都禮部主持的會試中第四名進士,同年四月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覆審定為「二甲龍圖」即探花之後的傳臚。
  • 丹徒李氏昭王汭後裔源流考
    根據筆者查閱的龍德二年(公元922年)李氏《南徙事略》、《家世源流》、浮梁「三田」宗譜序、奕村「三田」宗譜引等史料,避亂流落到贛、徽「三田」一帶的正是昭王汭後裔李佯(京公)一支宗族。    丹徒李氏始祖源流開沙唐宋時期已形成的開沙,是一片衝積沙洲,幅員遼闊,土地肥沃,人煙稀少,吸引了大批宋室南渡人員遷居開沙。
  • 海南王氏渡瓊始祖王天祥傳略
    元世祖十六年(1294年),統一天下後,招王天祥為瓊州路安撫使,賜姓奧裡,元大德十年(1306年),平亂澄(澄邁)、臨(臨高)、會(樂會,現為瓊海)、儋(儋州)有功,提升為海北海南道宣尉司都元帥。王天祥生五子,長子王仁,居澄邁文頭山村。次子王義和三子王禮,居臨高縣。四子王智,居澄邁縣高山村。
  • 「滿洲」一詞源流考
    無論哪種觀點,基本都否定了成書於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的《滿洲源流考》「天男乘舠順流下,至河,步登岸。……眾曰:『此天生聖人也,不可使之徒行。』遂交手為舁,迎至家。三姓者議推為國主,以女百裡妻之,奉為貝勒,其亂,乃定遂居長白山東鄂多理城,國號滿洲」的說法。因此筆者查閱百度百科「滿洲」詞條時看到此種觀點赫然成為唯一,不免感到草率。
  • 「泉州姓氏堂號」王氏源流
    考「王」姓的族源,有姬姓之王),子姓之王(商王子比幹的後裔),媯姓之王(虞舜的後裔)之分,此外,還有賜姓之王,改姓之王,冒姓之王,複姓改單之王等。「王」姓又是郡望和堂號最多的族姓,早在南宋王應麟於《姓氏急就篇》中,就按「王」姓的不同來源和祖居地,將其分為太原、琅琊、北海等二十一望。
  • 褚良才教授《孫武與孫文世系源流考論》
    孫武與孫文世系源流考論 褚良才(編者:褚良才,現為國際易文化研究會首席顧問、全國高校然其世系源流於史書、 譜牒之記載 , 頗存斷闕。 今匯多年各類詳盡之文獻、 考古等資料 , 以考論三國吳大帝孫權、 唐代東平侯孫誗乃至近代中國偉大之革命先行者、 民國臨時大總統孫文 (中山 ) 先生皆為孫武之後裔。 史隔二千五百年 , 一南一北 , 名武名文 , 均為華夏民族之俊傑偉人。 孫武有其 《兵 法十三篇》,孫文亦有《治兵語錄》。
  • 兩岸王氏宗親祭拜閩王及官嶺王氏始祖像
    兩岸王氏宗親祭拜閩王及官嶺王氏始祖像 >   禮炮九循,又是一番鼓樂齊鳴,身著彩綢的兩岸王氏宗親三鞠躬,共同祭拜閩王王審知及官嶺王氏始祖像,祠堂內香火嫋嫋,兩岸的王氏「兄弟」在一陣陣太平鼓樂聲中,讀祭文、拜揭譜、衍世傳譜,幾位老人緊緊擁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