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興洪王村王氏祠堂
前言:國際上,印度內政部長確診新冠,海南故事精彩繼續。上期介紹王揚愷公的序幕,本期開始介紹王揚愷公的故事,「故事不多,卻婉如一首歌……」
公元一九七九年春月
王揚愷宗祠續修總譜
裔孫王祖德整修
儒王支派詩
祖24奧25積26善27,盛28德29開30基31。
文32明33啟34瑞35,學36禮37敦38詩39(未字未開)。
西潭儒留支派詩
宗24傳25仁26義27,纘28承29維30揚31。
勳32華33增34大35,世36慶37榮38光39。
王揚愷宗祠前的碑文
族孫特達氏序
太原始祖諱揚愷公者,其先太原人也,由山西遷籍閩之莆田,蓋不可詳考矣,相傳公當有宋之季,以通議大夫署河西按察,是時宋政不綱,史弭表等,四橫於內,金元構難於外,天下洶洶,公因乞骸門歸裡,休閒林泉,偕夫人遷於瓊,見起居民風俗淳厚,地沃田腴,歡曰:揚子有雲,珠崖之棄,捐之力也,否則介鱗易我冠裳,亦曰:彼一時耳,迄及禮樂,衣冠皆彬彬,煞與中州等耳,棄雲手哉,公潔家居於府城高土地,迄綱、紀二公後,卜居於永都八甲洪王裡焉,但籍居既久,椒寔蕃衍,或仍愛吾爐,或移居他地,而瓊而定而澄,以及會同臨高等處,倘不詳,某公遺派可考者,惟本族四支耳,曰儒雅、小英、日助、永喬是也。
按察公諱揚愷者,因其始移之祖也,揚愷公世為閩人,嘗署河西按察,以有宋之季致仕,移居於瓊邑之高土,後偕其子綱、紀後卜居於永都之洪王裡,今所居是也,紀公移於別畝,綱公景炎間舉人,生儀公——生龍章——生獻廷——生炯煒,為衛千戶,好讀春秋,能明大義,即創修家譜,公生二子,日升,襲父職,次日祁,府學稟生,雖累舉不遇。山旨。
案:王揚愷本是太原人,由山西遷戶籍到福建莆田,但是沒有詳細的考證。聽老輩口口相傳,王揚愷公應該是在宋朝(不知北宋南宋)以通議大夫這個職位任河西按察,那時,宋朝政治昏亂,內亂縱橫,金兵元乒在外挑戰,天下大亂,王揚愷公因此向朝廷乞求辭官歸鄉,休閒山水,偕夫人遷來海南,見到海南民風純樸,土地肥沃,歡喜地說:揚雄曾說過,漢朝朝廷放棄海南,是賈捐之這個人的功勞,否則,「介鱗易我冠裳」。揚雄又說,此一時彼一時啊,現在的海南人,懂禮樂,衣冠楚楚,基本上與中原差不多一樣啊!放棄海南是錯誤的啊!
於是,王揚愷公就舉家定居在府城高土這個地方,到了王綱、王紀這一代,就按衙門裡的風水職官的定位,定居在永都八甲洪王村。但是,住久之後,人丁繁衍,有的家庭仍在洪王村居住,有的家庭移居別的地方,有瓊山、定安、澄邁、瓊海、臨高等處,還有不知道的先公後裔在哪裡的情況。只知道本族四支了,他們是:儒雅分支、小英分支、日助分支、永喬分支。
王揚愷公二兒子王紀移居創畝,大兒子王綱在宋朝景炎年間考中舉人,生王儀公,王儀公生王龍章公,王龍章公生王獻廷公,王獻廷公生王炯煒公,王炯煒公是衛千戶官銜,好讀《春秋》,能夠明白大義,王炯煒公就創修家譜,王炯煒公生二個兒子,大兒子叫王日升,繼承沿襲王炯煒的官銜,二兒子叫王祁,是官府學校的稟生,雖然多次參加高考,但是都沒考上。
後語:海南的故事,不說不知道,說了嚇一跳。許多就發先在我們身邊,卻被時光的灰塵遮住了,撩起來看看,挺有味道的。歡迎繼續關注海南王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