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自學篆刻 揚州標誌景點被刻成印章

2020-12-12 人民網江蘇頻道

原標題:五亭橋等景點濃縮在方寸之間 七旬老人用印章展示揚州元素

童老雕刻的作品

近日,在文昌社區舉辦的一場活動中,瘦西湖五亭橋、東關街城門樓、文昌閣、萬福大橋……一個個揚州的標誌性景點和建築被文昌居民童可川通過刻刀完美呈現在我們眼前。

七旬老人自學篆刻

製作景配文的石刻畫印

記者在現場見到了童可川老人,他是文昌社區紫荊苑居民。今年74歲的他,退休前一直從事經濟工作,業餘愛好書畫、刻章。退休後,受好友的影響,他開始琢磨刻一些簡單的東西。之後,在紫荊苑車庫的「工作室」裡,他便一直醉心於書畫、刻章創作。據不完全統計,童可川老人至今已經買了300多塊石頭。「退休工資基本都花在這個上面了。」老人笑眯眯地表示他樂在其中。

老人回憶起最初的篆刻,是從零基礎開始自學。從篆刻的字形、章法到技藝,一一查資料,買來工具反覆練習書寫和雕刻。「需要學習金文和篆文,學習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書法特徵,學習文字的美學等等。其中字體的章法是基礎,沒有章法上的領悟,你刻再多也是亂畫。」童可川介紹,為了弄懂每個篆體文字的出處和字形,他還瀏覽了大量的篆刻書籍,先寫好篆體,再反寫在石頭上。為了配合篆刻,童老還特地學習了繪畫,「我想製作的是景色配文字的石刻畫印。」

展示家鄉的美

揚州標誌景點刻成印章

童可川反覆強調「為刻章而刻章的作品是死的」,他拿出了自己引以為豪的21個印章作品。記者看到,五亭橋、文昌閣、萬福大橋等「揚州元素」全部濃縮在方寸之間,不光有篆字,還有各處風景的簡筆畫,透露著濃濃的揚州風情。「每一枚印章都有自己的藝術生命,有各自的特色,長久地欣賞也不會覺得膩味。」童老拿著自己的作品,十分地自豪。他也很樂意拿到社區展覽,向居民、新揚州人展示家鄉的美。

據文昌社區介紹,童可川老人平日裡總是積極參加社區活動,經常在重大活動或節日時為社區送來他的字畫、篆刻作品。2500年城慶之時,童可川憑著篆刻這一技之長,以特別的方式向城慶獻禮。他精選揚州知名景點以及描繪揚州的佳句,巧妙地刻到了21枚印章上。

此外,「邗江區第二屆廉政書畫展」「邗江區第三屆廉政書畫展」上,童可川身體力行傳播廉潔「正能量」,多幅印章、書法作品在書畫展上展出。(張曉宇 餘佳)

(責編:蕭瀟、張鑫)

相關焦點

  • 七旬老人自學篆刻 揚州標志景點被刻成印章
    原標題:五亭橋等景點濃縮在方寸之間 七旬老人用印章展示揚州元素 七旬老人自學篆刻 製作景配文的石刻畫印 記者在現場見到了童可川老人,他是文昌社區紫荊苑居民。今年74歲的他,退休前一直從事經濟工作,業餘愛好書畫、刻章。退休後,受好友的影響,他開始琢磨刻一些簡單的東西。之後,在紫荊苑車庫的「工作室」裡,他便一直醉心於書畫、刻章創作。
  • 蕪湖七旬老人篆刻「百羊圖」迎新春 刀工精緻栩栩如生
    羊年春節即將到來,本報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百羊圖」,這是一份聚集了100種「羊」字寫法的篆刻作品。這件作品的作者童國義如今已逾古稀之年,在位於四褐山山腰他所住的幾間平房裡,閒來無事時,童國義都會進行篆刻作品創作。自學篆刻說起童國義與篆刻,還有一番故事在其中。
  • 七旬大爺篆刻巨型《國歌》印章 4年84字深情表白祖國
    9月23日,家住青羊區的71歲金鵬飛老人正在家小心翼翼地打包自己親手篆刻的巨型《國歌》印章,準備快遞給中央電視臺,「我用相框裝裱了之後,郵遞過去,希望能讓更多人看到。」老人口中所說的這枚印章,是他歷時4年,精心準備的一 份 特 殊「 禮物」——中國最大的篆刻印章《國歌》,為新中國70華誕獻禮。
  • 還在糾結是否自學篆刻?現在就告訴你為什麼篆刻能自學,怎麼學
    之前有朋友問篆刻是否可以自學,我這裡想說的是篆刻是可以自學的。那麼,篆刻為什麼適合自學,又怎麼自學呢?因為我本人也比較喜歡書法,這裡也只是說一下個人的見解和感受,看到此文的朋友不要把它當作教材,免得誤人子弟。
  • 巨型壽山石刻出瘦西湖印 「印章版」迷你導航圖
    這是揚州工職院的志願者們通過篆刻和拓印的形式,將瘦西湖的旅遊導航圖「蓋」在了紙上。記者看到,一套「導航圖」共由七枚印章蓋出,其中核心印章是一幅瘦西湖的旅遊簡易導航圖,刻在一塊15cm×15cm的「巨型」壽山石上,囊括了瘦西湖7大標誌景點五亭橋、釣魚臺、白塔、二十四橋等,並按照瘦西湖地圖上的景點位置篆刻,不僅好看,而且好用。
  • 七旬篆刻迷17年製作千餘枚中國歷史人物「頭像章」
    七旬篆刻迷5) "← →"翻頁 12月15日,河北晉州北魏家口村村民趙其祥展示其印章作品
  • 印章篆刻藝術史
    原標題:印章篆刻藝術史   中國的印章最初是用在制陶工藝方面。古人在石制或陶製的印面上雕刻花紋,先在溼潤的泥坯上鈐蓋出印跡,然後燒製成陶器。這類原始陶印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多次出土。進入青銅時代後,印章的材質也轉變為銅製。
  • 青島七旬老人寫百米長卷 用筆記錄「中國夢」
    原標題七旬老人寫百米長卷 用筆記錄「中國夢」「分上下兩卷寫,第一卷已經寫完,第二卷一百米就差最後的校對了!」
  • 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成都老人篆刻巨型國歌印章
    金老展示《國歌》印章近半年來,71歲的金鵬飛大多數時間在老院落陽臺上「閉關」。金老曾以「民間收藏家」的身份進入人們的視野,曾登上央視《我有傳家寶》節目。為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金老精心篆刻了《國歌》,前後歷時4年時間,完成裝裱後尺寸為200×100cm的巨型篆刻作品。金老從小培養起對印章、篆刻、書法的愛好,多年來,每次收藏或者自己刻一個印章,他都會去研究、琢磨,「印章是中國獨特的國粹之一,我就想,能不能用這種形式來創作一套有關國歌的篆刻。」 如今,《國歌》印章一套三幅作品都已完工並裝裱。
  • 八旬翁用篆刻記錄"中國夢" 20多年刻章千餘枚
    王泰勤老人正在聚精會神地篆刻印章。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笑笑   「加入世貿」「一國兩制」「嫦娥奔月」「和諧社會」「兩學一做」……在市北區延安二路社區有一位八旬老人,他叫王泰勤,自1996年自學篆刻開始,他篆刻的每一枚印章都與國家發展歷程息息相關。為了喜迎十九大,81歲的王泰勤又篆刻了「喜迎十九大」「中國夢」「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治國理政」等一枚枚「喜迎十九大 百年夢成真」的主題印章。
  • 大二男生痴迷篆刻,刻印章贈畢業學長
    昨日,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大二學生翟基旺,將親手篆刻的印章交給大四學長陳雙雙。「畢業之際,祝你笑容長展,前程似錦。」翟基旺向他解釋印章上刻著的「長樂」二字。兩年來,翟基旺共完成了42件篆刻印章,其中大多數送給了師長及同窗好友。
  • 不刻印章邊款,怎得完美篆刻?
    刻邊款是篆刻印章的最後一道工序,有的篆刻初學者並不重視刻邊款,認為邊款只是小打小鬧的「胡亂幾刀」,輕易對待。 這是篆刻初學者錯誤的想法與思維方式,其實邊款它同書畫作品的題跋一樣,不僅是篆刻的一部分,也表達了篆刻人本身對作品的重視。沒有邊款的印章是不完整的,有缺憾的;只有將印面和邊款統一、結合起來,作品才能稱之為完整。
  • 齊白石朱屺瞻 刻在印章上的友誼
    我喜歡篆刻,我有不少已故篆刻大家錢君匋、周哲文等這一輩給我篆刻的印章。嶺南的春天多雨,有時候要把印章搬出擦拭一下,一時想起多個由印章牽線結下的友情故事。先說一個齊白石、朱屺瞻兩位已故大畫家刻在印章上的友情故事。他們篤重於這種刻在印章上的深情,終生不渝,如陳年的老酒,越久越醇。1983年6月1日,我奉命為一件急事從廣州去濟南公幹。
  • 金鄉八旬老人痴迷篆刻50載 歷時十年製作歷代帝王姓名印譜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印章不僅是身份的象徵,也是具有極高文化價值的篆刻和書法藝術作品。在濟寧金鄉就有這樣一位老人,他潛心篆刻技藝數十年,用十年時間篆刻製作了中國歷代500餘位帝王姓名印譜,將數千年歷史更替、朝代興衰、風雲變幻全都凝聚進了這方寸之中。
  • 書法家質疑賈平凹印章上「賈」字刻錯 篆刻家激辯
    鄭朝陽微博中提供的多種『賈』字寫法  鍾國康為賈平凹所制印章  「尊敬的賈平凹先生,請再別用你的錯別字印章了,你是陝西文化人的代表……」本月初,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鄭朝陽發出這一條微博。而他所指的錯別字印章,則是來自剛剛在西安開印館的廣東篆刻家鍾國康,為賈平凹所刻之印。  質疑:「刻成『西』字頭是錯的」  鄭朝陽向華商報記者表示,「賈字,在篆字裡不能用部首拼接成字的,這是篆字裡忌諱的事情,我查了四部字典,都沒有西貝組合的,刻成『西』百分之百是錯的。」
  • 印章收藏:名石名刻升值潛力更大
    印章 印章承載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集合了書法、繪畫、雕刻等多種藝術。一塊印章的收藏價值要考察其印材品種、形狀特徵和文字篆刻三方面特徵,而其中名石名刻作品升值潛力更大。自己有一些印章收藏經驗,風險相對較小。」孫啟勤說,結合經濟條件,經過一番思考後,他決定不再收藏這麼多雜亂的文物,而專門收藏印章。 為了儘快熟悉各種類型的印章特點,孫啟勤常到山東省圖書館和濟南高校的圖書館查閱資料,自己買了大量有關印章收藏的書籍,每天都要看幾個小時。為了能夠弄清印章上的字,很少接觸書法的孫啟勤又自學了書法和篆刻技術。
  • 蘭州老人張文昭秉刀鑿石三年刻成五百羅漢肖形印(圖)
    退休職工秉刀鑿石三年刻成五百羅漢肖形印  蘭州老人張文昭「功夫不負有心人」,該套印章在國內篆刻史上也屬罕見秉刀鑿石,最終,歷時三年,「五百羅漢」肖像完整地刻在了125方印石之上。據了解,這套印章在國內篆刻史上也不多見。  「五百羅漢」姿態各異  12月2日,當記者見到這位已年過六旬的老人時,他精神矍鑠,談吐清雅。張文昭告訴記者,2008年他退休後,便以1997年出版的《中國五百羅漢圖典》為原本進行創作,歷時三年,目前篆刻工作已經完成。
  • 書法家質疑賈平凹印章賈字刻錯 篆刻家激辯
    而他所指的錯別字印章,則是來自剛剛在西安開印館的廣東篆刻家鍾國康,為賈平凹所刻之印。   質疑:「刻成『西』字頭是錯的」   鄭朝陽向華商報記者表示,「賈字,在篆字裡不能用部首拼接成字的,這是篆字裡忌諱的事情,我查了四部字典,都沒有西貝組合的,刻成『西』百分之 百是錯的。」
  • 1分鐘刻出印章 奇人專攻甲骨文篆刻(圖)
    昨日,在記者面前,僅用了1分鐘,柴有煒便如行雲流水般刻出一方甲骨文印章。對於普通百姓來說,甲骨文是深邃而陌生的,但對46歲的柴有煒來說,卻是靈感的源泉。從1985年開始鑽研甲骨文篆刻印章,20年來,柴有煒已篆刻了200多方甲骨文印章,這些作品有的入選全國篆刻藝術展,有的被人珍藏。最讓柴有煒自豪的是,在全國性書畫大賽中,他的甲骨文印章曾五次獲金獎。
  • 印章絕不僅僅是拿著刀刻幾個字的事情,它是篆刻文化藝術的濃縮
    很多人說到篆刻就會想到印章,也有很多人說到印章就會想到是篆刻。其實不是的,印章只是篆刻文化藝術中的一部分罷了。篆刻文化藝術也不僅僅只是印章一種表現形式。對於很多篆刻愛好者來說,篆刻的學習是是從一枚印章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