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ian Freud
盧西安·弗洛伊德
盧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1922-2011),英國最偉大的當代畫家之一,於1922年出生於德國柏林,父親是奧地利猶太人,母親是德國人。他是著名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孫子,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盧西安·弗洛伊德畫畫直到他去世之前,被泰特美術館譽為「20世紀畢卡索之外最偉大的藝術家」,2011年7月20日因病在倫敦家中去世,享年88歲。
弗洛伊德是一個貪求繪畫真實感的完美主義者,近乎貪婪,總希望在多變的人與物上刻畫出堅定的實在感,「還差一點,還可以更好。」於是,不斷用肯定的筆痕轉譯經過多次觀察的某處,一次次,一遍遍,使其更確切,這個過程緩慢而無常,卻是值得。他也確實做得很好,因為他「兼具了一個小說家的敏感和一個畫家對不同事物兼收並蓄的觀察力」以及真誠的表達力。
一、最難的繪畫:素描
用鉛筆或炭筆畫素描類作品是最難的事情。
人們很容易就可以看到這樣的事實,
即優秀的油畫家很多,
比起只用鉛筆或炭筆作畫的優秀畫家要多得多,
像安格爾或德加那樣兩種畫法都很嫻熟的畫家
實在是寥寥無幾。
二、希望作品來自於模特
一天的工作(寫生模特)完成了之後,
我喜歡與模特有儘可能多的聯繫。
儘可能多地了解和感受模特的情緒和感覺。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
我不想作品是來自於我,
我希望作品來自於模特們。
必須持續而又仔細地觀察繪畫的主題:模特,
那麼他/她/它終將全方位顯露自己的各個方面,
不可能僅僅向你展示他們想讓你
看見的某些本相。
三、我所感興趣的藝術品
對於藝術品的風格和創作時所採用的媒介,
弗洛伊德完全沒有偏見,
但他覺得藝術作品一定要有真實的東西在裡面。
他欣賞蒙德裡安的幾何油畫,
雖然那些畫與他的創作風格相差千裡。
他評論說:
那些畫就像所有其他好作品一樣,
有現實世界的意境在裡面。
我只對以某種方式體現真實世界的藝術品感興趣,
我不會去關心它的風格是否是抽象的,
或是其他的什麼形式。
四、我想看到「真實的顏色」
我不希望看到所謂「神奇的色彩」,
我想看到「真實的顏色」,
這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我並不想被帶離這個世界,
我絕對希望自己活在這個世界裡,
所有的時間都在這個真實的世界裡。
五、完美≠難忘
不知為何緣故,我認為,
如果一幅畫裡
所有的部分都完美地連接起來,
那這幅畫絕對不可能是
真正令人難忘的作品。
六、關於模特
弗洛伊德以畫眉鳥尋找麵包碎屑和小蟲子
的方式尋找他的模特。
什麼樣的人物適合他的作品呢?
「我選擇畫的主人公時往往是憑著自己的一時衝動。
因為我不是一個思來想去的人,
要我說出為什麼選中這個人做模特的理由
對我來說是一件很難得事情。
專業模特可能不適合我,
因為他們不是我想要的。」
他們也許會說「你要我擺出造型A,
造型B,還是造型C?」
弗洛伊德決定開始畫的任何特定的人身上
都有某些說不出來的潛質。
七、變化的感覺
繪畫創作中最困難的步驟
有一點我從來沒有完全適應過,
那就是我的感覺每一天都不一樣。
雖然我試著通過持續不斷地工作來控制它,
我還是覺得每一天都是如此的不同,
我有時甚至想,
我的作品是否沒有一件是真正成功的。
八、弗洛伊德的悖論
當被問及「對於一個畫家來說,
可變性對創作的負面影響是什麼?」時。
弗洛伊德說,
也許你需要具有那種持續尋找缺點和麻煩的性情
它可能會妨礙你獲得一直在追求的東西,
但在創作中膽子一定要儘可能的大。
一個人必須找到不斷嘗試的勇氣。
不要一直用一種乏味或可預見的方式創作。
不過,
我想如果一個人不是每一天都在變化,
那麼這個人不可能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物
——極為大膽的人。
九、自畫像
一個不好的畫家畫出來的肖像畫
都像自畫像,
而他們真正的自畫像卻又不像他們自己,
因為他們特別地美化自己。
弗洛伊德指出:
在某種意義上說來,
是否相像不是最重要的,
因為一幅肖像畫是否與本人相像
與這幅畫是否是一幅好畫沒有關係。
十、如何看待名畫
一個畫家不要帶著過多的尊崇去看那些名畫。
過分崇拜過去的藝術作品,
那將導致完全失去信心
以至無法成為真正的畫家。
每次我去藝術畫廊看畫,
就像去醫生那兒看病,
去啟發自己的思維。
「啊,那邊可以這麼改一改。
用這種方式去畫就對了。」
十一、道德觀念
為什麼難以受人委託而畫?
我是憑衝動來決定如何畫的,
同樣也是憑衝動來決定不以某種方式畫。
甚至這樣做或不這樣做的決定
有時是不明智或不順理成章的。
如果不是憑衝動來創作,
那就違背了我的本性。
思考貫穿在弗洛伊德創作的整個過程中。畫下每一筆前,他都先深思熟慮過,一邊畫,一邊不停地評估其形、手法或顏色等等是否合適,如有必要就修改或重新畫過。弗洛伊德對這個過程的堅持,思考-修改-再思考-再修改,直到滿意為止。
「唯一的秘密」就是「我可以說自己擁有的就是專注,而這不是誰都能學得會的。」
(圖文來自於山東省書畫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