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革:文學家藝術家應當有「文以載道」的自覺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文以載道,職責所系

  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文聯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希望和要求。「文以載道」的文學傳統在中國源遠流長。柳宗元提出「文以明道」,韓愈提出「文以貫道」,周敦頤提出「文以載道」,其意大體相近,都是強調文章是「道」的載體,文章的功能在於承載、闡明、傳達「道」。文以載道,作為我國文學的一個優秀傳統,長久以來發揮了傳播真善美、針砭假醜惡的功能,在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發展中功不可沒。近現代以來,文以載道的傳統得到有理想、有責任的文學家藝術家們的繼承和發揚,他們用文學藝術的形式鼓與呼,為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新時期以來,文學家藝術家自覺發揚文以載道的傳統,喚起人們關注現實、思考社會、展望未來,使文學藝術在改革開放中起到了時代先鋒的作用;它不斷挖掘反映現實、人生的深度,不斷提高表現社會、精神的高度,為塑造健康人格、鼓舞大眾精神、推動民族文化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可見,「文以載道」的文學藝術在社會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影響是深廣的。

  文以載道的理念強調文學藝術的目的、功能、方向,強調文學藝術的現實性、社會性、導向性。但它和文學藝術所追求的藝術性並非矛盾,而是一致的。優秀經典之作,也往往都是「載道」之作;而「道」也需要完美的「文」來承載。在這裡,「文」使「道」彰,「道」使「文」傳,「文」與「道」做到了完美統一。與之相反的是,西方自康德以來的近現代文學藝術思潮特別強調文學藝術的非功利性,強調為藝術而藝術的觀念,以便文學藝術獲得自由的、獨立的地位,從而復歸文學藝術本位,成為純粹的文學藝術、真正的文學藝術。這樣的思潮對我國新時期以來文學藝術觀念也產生了影響。但嚴格說來,這樣的文學藝術觀念只能是一種理想或幻想。文學藝術家作為個體的、活生生的人,不能沒有思想情感;作為表現人的生活和精神的文學藝術,不能不表現思想情感;而思想情感又不可能沒有價值取向。這樣,文學藝術又怎能成為完全非功利性的文學藝術呢!實際上,文學藝術不可能離開「道」、也不可能不「載道」;文學藝術如果離開了「道」,就只剩下一套形式的空殼,這樣的文學藝術作品又怎能成為純粹的、真正的文學藝術呢?對於文學家藝術家來說,不是要不要「文以載道」的問題,而是如何「載道」和「載」什麼「道」的問題。在這方面就顯示出文學家藝術家的智慧和追求,同時也將決定文學藝術作品的境界和生命。如果說「言而無文,行之不遠」的話,那麼,某種程度上講,「文不載道」,也將「行之不遠」。

  文以載道正是文學家藝術家社會責任與人文情懷的體現和實現。文學家藝術家也是人,也是社會的一分子,他理應承擔起一份社會的責任。那麼,他承擔社會責任的方式,就是用自己手中的筆,來創作「載道」的文學藝術作品。優秀的文學家藝術家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他具有追求美好人生的願望,能敏銳地把握生活的本真,具有道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的東西的本事;他既是在說自己的心事,又是在替他人張目;即便是描寫醜惡,他的胸中也抱有美善;即便是批判,也是因為他懷有理想。他的創作衝動,就來源於這種古道熱腸,來源於一腔熱忱,來源於大我、超我的要求;一句話,他能夠通過感性的形式來表現普遍抽象的「道」。對於嚴肅的、真正的文學家藝術家來說,文學藝術已經和他融為一體,成為他的第二生命。這樣,文學藝術就不是用來「玩」的,而是文學家藝術家生命的外化,寄託著他的思想、情感和嚮往。同樣,對他來說,文學藝術也不是那麼好「玩」的,而是嘔心瀝血、賦予美好形式、塑造鮮活生命的創造物。因此才有「文如其人」的說法。優秀的文學家藝術家在其文學藝術的創作中往往能自覺地實現「文」與「道」的統一,不斷探索、創新藝術形式、表現手法,不斷開掘生活、人性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提升思想、精神的高度和精度,用真善美來感染人、引導人、鼓舞人、塑造人,起到靈魂工程師的作用。

  事實上,文以載道的理念並未妨礙、壓抑文學藝術的發展,因為文以載道是一個具有極大開放性的命題,我們完全可以從廣義來說,它所要求的就是要用新穎完美的形式來表現真善美的內容。現在很多人認為文學藝術應當無邊界,強調創作自由,強調表現自我,強調表現人性。這些觀點應當說都有其合理有效的一面,但如果在強調創作自由、強調表現自我、強調表現人性的時候缺乏應有的文學藝術的自覺追求和約束,這樣的創作將很難取得應有的成效,因為這樣的創作沒有考慮文學藝術的社會性和公共性,以為個體的便是社會的、獨特的便是公共的;片面地強調了一個方面而忽視了另一個方面,是難以表現具有普遍價值之「道」的。因此,對於文學藝術來說,「文以載道」應當是以個人獨特的方式呈現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東西,即「道」。這裡的「道」,當然不應是狹隘的一己之道,也不是束縛人性、壓抑科學的腐朽低俗之道,更不是歪門邪道,而是真善美之道。對於「道」的深刻把握和自覺表現,有利於提升文學藝術的境界。文學藝術作品因為有了真實科學的「道」,其表現生命、揭示生活的能力將得到有效提升,其感染人、塑造人的能力也將得到有效提升。

  一段時間以來,文學創作是「碼字」、文學家是「碼字工」的說法得到不少人的認同。這種說法的立意如果只是在於打破文學家、文學創作的神秘性、高貴性,特別是將文學家從各種條條框框下解脫出來,還是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如果這種說法的目的只是在替放棄社會責任、不顧社會影響的創作尋找理由,那麼它就不利於文學家和文學創作的發展。《易經》云:「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文學家藝術家如果沒有高遠的追求,沒有仰望星空的敬意,而是僅僅滿足於掙錢餬口,僅僅滿足於娛樂宣洩,恐怕難以創作出流傳久遠的精品傑作。

  現在還有一種娛樂的文學藝術。在一些人眼裡,這樣的文學藝術似乎是無功利的文學藝術,體現了文學藝術的解放與人性的自由,體現了所謂「遊戲」的精神。這種文學藝術的極端是「娛樂至死」的文學藝術。這樣的文學藝術其實已淪為娛樂的工具。娛樂本來就是文學藝術的一項重要功能。沒有娛樂性,文學藝術就不是文學藝術;但是,單有娛樂性,文學藝術也不是文學藝術。現在一些人片面追求娛樂性,片面追求刺激、「笑果」,用各種離奇、驚悚、血腥、色情、感官、欲望等等的東西來吸引讀者、觀眾。這種「文學藝術」的流行不僅遮蔽了有品位、有思想的文學藝術,而且用「娛樂至死」取代「寓教於樂」,消解崇高,嘲諷善美,讓人性中醜惡的一面無所顧忌地釋放出來,無益於甚至有害於人們身心的健康和諧。這樣的「文學藝術」很難說是有理想、講境界、負責任的文學藝術。

  其實,「文以載道」與創作自由並不矛盾;它反而要求文學家藝術家能夠從名韁利鎖中解脫出來,做到淡泊名利、寧靜致遠。文學藝術的創造是要求對生活、對現實有所超越的。沒有超越的文學家藝術家是短視的;沒有超越的文學藝術是平庸的。正如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裡說的:「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如何超越呢?除了創作時要與生活保持一定距離外,還要用一定的眼光、一定的高度來審視生活;同時,還要保持一顆童心,對生活、對文學藝術一往情深,能夠排除非文學藝術因素的幹擾。現在一些文學家藝術家把名利看得很重,把「載道」看得很輕,一旦成名就再也無法超越,為名所累、為利所系,不能開展獨立的、自由的、認真的創作活動。這種情況對於文學家藝術家本人來說是個悲劇,對於社會來說也是個損失;因為他的才華、他的精力、他的生命,都消耗在沒有文學藝術價值、沒有社會價值的活動中,消耗在一時之作、應景之作的炮製中。而有追求、有責任的文學家藝術家則往往能夠潛心藝術、耐住寂寞,用「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精神進行創作,用生命實踐「文以載道」的理念。這樣的文學家藝術家往往能夠取得較高的成就。由此可見,「文以載道」與文學藝術本身並非對立的關係,相反,還能夠促進文學藝術的發展提高。

  總之,文學家藝術家應當有「文以載道」的自覺,擔當起「以文化人」的崇高責任,創造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民族、無愧於人民的優秀作品。 (王文革)

相關焦點

  • 馮驥才:當代著名作家、文學家、藝術家
    當代著名作家、文學家、藝術家,民間藝術工作者,民間文藝家,畫家。早年在天津從事繪畫工作,後專職文學創作和民間文化研究。其大力推動了很多民間文化保護宣傳工作。其創作了大量優秀散文、小說和繪畫作品。其並有多篇文章入選中小學、大學課本,如散文《珍珠鳥》。曾經擔任天津市文聯主席、國際筆會中國中心會員。
  • 「文以載道」再評價
    內容摘要:內容提要:百年現代文論界一直將「文以載道」視作一種工具論的文學觀加以批判,忽略了「文以載道」作為一種「文論原型」具有道的超越性、文的本體性、載的個體性、用的教化性,文以載道與文學工具論代表了文學政治學的兩種不同的建構方式。
  • 文以載道 樂民興邦
    胡錦濤總書記殷切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始終堅持正確方向,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承擔起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社會進步的歷史責任。他在講話中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增強社會責任感,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提倡文以載道、以文化人,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醜,更好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在我國文化發展史上,「文」與「道」可謂是一對常論常新的基本命題。
  • 「文以載道」新議
    但是,這些都偏向揭示文學對「道」的作用,講文學有這樣的功能。「載道」說的是文學應有什麼樣的內容,所以「載」字比其他幾個更貼切。載道觀強調文學對於社會生活的批判糾正功能,但因此就認為它否定文學的審美性,則十分不妥。主張「文以載道」的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與蘇軾都是文學大家,如果他們都否定文學的審美性,是不能寫出一流傑作的。
  • 「文以載道」的教化,注重內心的抒情,追求「中和」的美學傳統
    因此儒家思想中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核心的思想,以「仁、義、禮、智、信」為標準的道德觀念,以「天、地、君、親、師」為次序的倫理觀念,長期影響著中國古代的文學家,從而形成以詩文教化為核心的文學功用觀。因此,中國古代文學在內容上偏向政治主題和倫理道德主題,無論是詩歌、散文、小說,還是戲曲,概莫能外。
  • 楊壽海「文以載道」的思想
    最近,紅太陽企宣人員遵循董事長楊壽海「文以載道」的一貫思想,在認真總結開展正能量宣傳的基礎做法上,拓寬宣傳渠道,加注宣傳容量,豐富宣傳載體,擴大宣傳覆蓋面,把企化宣傳 「服務方向,服務發展,服務大局,服務員工」的發聲作用進一步引向深入。
  • 自覺藝術家:萬氏兄弟 | 頂尖錯覺藝術家
    ,同時也聚集各領域有態度、有想法的優秀青年人。自覺將會定期介紹自覺藝術家,為大家介紹優秀人士,本次自覺將介紹國內頂尖的錯覺藝術家——萬氏兄弟。,針對視錯覺領域的規律和心理有特別見解。/​∇自覺團隊集合了國內外知名獨立藝術家、國內創新藝術人、原知名畫廊策展人、傑出廣告青年、藝術圈媒體人以及各領域有態度、有想法的優秀年輕人。
  • 自覺藝術家 | 萬氏兄弟,頂尖錯覺藝術家
    自覺藝術機構art code是藝術創新服務的國際化平臺與商務跨界合作的空間社區,同時也聚集各領域有態度、有想法的優秀青年人。自覺將會定期介紹自覺藝術家,為大家介紹優秀人士,本次自覺將介紹國內頂尖的錯覺藝術家——萬氏兄弟。
  • 文以載道的提出、含義與發展
    「文以載道」是中國古代文論的一種觀念,是對文學作品中「文」與「道」關係的一種概括。最初的說法是「文以明道」。古文運動的先驅柳冕曾說過「夫君子之儒,必有其道,有其道必有其文。道不及文則德勝,文不及道則氣衰」(《答荊南裴尚書論文書》)韓愈作為古文運動的領袖,在他詩文中雖有「文書」、「傳道」的字眼,卻沒有正式提出「文以明道」。他的門人李漢在《昌黎先生集序》中概括「文」與「道」的關係時說「文者,貫道之器也。」實際上反映了韓愈的文學思想。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文化自覺」
    這一方面體現了我們黨在文化發展和文化建設問題上的決心和氣魄,另一方面也凸顯了我們黨在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背景下,所樹立起來的高度的文化自覺。  那麼,我們如何去貫徹落實黨中央文化自覺的戰略思想呢?這裡主要從三個方面談談我對文化自覺的理解。
  • 文以載道 書以載道
    文以載道 書以載道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06.13 星期六 張穎    文以載道被古人作為寫文章的原則,認為作文必須弘道,非道不能成文。中國文字催生了書法的誕生,書法與文字相表裡,文字源於古人的生活狀態和思維方式,書法反映書寫者的文化精神。
  • 王強:大時代的文藝家要有精神有襟懷有擔當
    中宣部文藝局副局長 王強(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 攝) 人民網北京9月23日電(記者申寧)今天下午,由人民日報社人民網和人民文學出版社共同舉辦「文藝走進新時代——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名家對話」
  •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
    原標題:文以載道以文化人   中共中央《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近日全文印發。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意見》的出臺正逢其時,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 高考作文的「就事論事」與「文以載道」
    儘管高考作文有題材、字數等的限制,但每年依然有許多出人意表的文章橫空出世。像2001年的滿分作文《赤兔之死》,不僅用詞典雅凝練,而且承載著作者對「忠」的價值思考,令人稱奇。另外,命題者也致力於讓題目更富趣味,甚至形如燈謎,這是一場考生和命題者間的智力遊戲,如何審題、切題,旁觀者讀來也會覺得妙趣橫生。為此,及時盤點、比較各省份試題頗有必要。
  • 文以載道,書以言志
    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唐·賈島《劍客 / 述劍》在一個行業待五年,你能成為行業的大家,在一個行業待十年,你能成為行業的專家。你想達到什麼成就,先看你能耐住寂寞多久。宅豬作品的精神內涵,已經說了很多次了,這裡就不再強調,今天就說說宅豬一脈相承的精神品質——「文以載道」。
  • 「文以載道 匠心傳世」吳德昇玉石雕刻作品展亮相嘉定
    「文以載道 匠心傳世」吳德昇玉石雕刻作品展亮相嘉定 2019年9月29日下午,「文以載道 匠心傳世——吳德昇玉石雕刻作品展」在上海市嘉定區江橋鎮上海吳德昇文化藝術中心舉辦。
  • 立政德應當成為領導幹部的自覺追求
    原標題:立政德應當成為領導幹部的自覺追求 3月1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領導幹部要講政德。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 馮驥才:提高文化自覺 打造文化經典 傳承文化情懷
    在建設文化強國的路途上,該如何提升文化品質,提高文化自覺?馮驥才: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文化自覺首先是知識分子的自覺,即知識分子應當任何時候都站在文化的前沿,保持先覺,主動承擔;還有黨和國家的文化自覺,黨和國家也要有文化的使命感,還要有清晰的時代性的文化方略,只有黨和國家在文化上自覺,社會文明才有保障。
  • 新時代呼喚著傑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理論家
    他強調,新時代呼喚著傑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理論家,文藝創作、學術創新擁有無比廣闊的空間,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參加看望和討論。
  • 當文學家、藝術家談起他們愛的城市
    正如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性格,而契合的靈魂總有一天會相遇。巴黎是海明威深深眷戀的「流動的盛宴」;才華橫溢的伍迪·艾倫「非理智」地愛著紐約;永遠先鋒的大衛·鮑伊絕不吝嗇對柏林的讚美;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唯獨情迷巴塞隆納;倫敦讓睿智「毒舌」的王爾德既困惑又迷戀……當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