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古城,在甘肅省景泰縣寺灘鄉境內,位於景泰縣西南25公裡處,坐落在氣勢磅礴、松濤陣陣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壽鹿山老虎山北麓,海拔近2200米,距省會蘭州135公裡。
從景泰縣城出發西行,三級柏油公路,直通永泰古城,遠遠望去,永泰古城猶如一隻巨大的神龜,靜臥在壽鹿山腳下。
南靠崇山峻岭,北望無邊的平川和戈壁,給人以雄渾、蒼涼和威嚴肅穆的感覺,永泰古城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公元1607年,是明代長城邊疆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金城蘭州至北部,邊防軍事應援線上的重要屯兵城之一,北拒外族西扼核心,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永泰古城,作為軍事重鎮,始於西漢,漢時名為老虎城,先秦至漢初,這裡先後為西戎月氏、匈奴休屠王霞碧,出生在甘肅天水的名將,趙充國隨飛將軍李廣出徵兇奴討伐羌笛時,曾屯兵經過永泰。
認識到永泰在運兵中的軍事地位,他三次上書漢宣帝,推行軍民屯田,創建永泰珠坊,並駐守軍隊,隋唐期間,永泰更名為龍沙。
唐宋時期河西地區,群雄割據戰亂不斷,朝廷多次強化邊疆防禦,永泰城的軍備設施逐步加強,元末明初,元代餘部雄居東西北部,並與河西青海各部番眾勾結,屢屢犯邊略地擾民,戰事多發。倫復無常,當地經濟衰退,為民除邊防之大患。
明萬曆26年,公元1598年,時任三邊總督李汶一入永泰,修建行署公館,構築軍事設施,長期坐鎮指揮軍政事宜,並於當年發起了永泰歷史上有名的松山大戰,一舉驅逐外族,鞏固邊防。
明萬曆33年8月,為加強西北邊塞軍事防禦,巡撫顧棄擲上書朝廷,築永泰城。萬曆35年3月,公元1607年,朝廷應允後,兵備副使秦雲路,會同總兵孫仁等,築老古城舊址,在築永泰城堡,補休洪水永泰墩臺70米,榭舍,倉廒,校場等軍事設備一應俱備。
萬曆36年6月,公元1608年,永泰城告竣,蘭州參將一入永泰,攝馬軍1500名,步兵500名。一代名將嶽鍾琪的祖父,大同鎮總兵加左都督,嶽振邦曾任過永泰銀千總,終極之父嶽升龍就任過永泰寅守備。
經雍正2年嶽鍾棋歸禮祭祖,捐資修建永泰城內水利設施,解決了屏佔時期的人畜飲水問題,民國三年1914年,在城內修建永泰學校,學校建築具有明顯的哥德式風格。
1966年到1968年,成立原有古建築除永泰學校外,其他建築被毀。古城歷經歲月滄桑,繁華不在,成為一處風貌斑駁的歷史遺蹟。
1993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甘肅省文物局,撥款對城門洞進行了搶救維修,景泰縣人民政府也劃定了永泰城保護控制地段。
2003年,景泰縣人民政府又組織編制了,永泰古城總體保護和利用規劃方案,積極探索永泰古城保護利用和發展方向,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充分發揮古城厚重的歷史文化價值。
2004年縣政府投資415萬元,鋪通了通往龜城的14公裡三級油路,徹底改善了古城交通狀況,2005年甘肅文聯,確定永泰龜城為甘肅攝影基地和全省美術創作基地,為宣傳永泰龜城弘揚歷史文化,創造了良好的時代氛圍。
2006年5月,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把永泰龜城的文物保護工作,推進到一個新的水平,2006年永泰龜城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永泰龜城被評為甘肅歷史文化名村。
景泰縣高度重視永泰龜城的保護管理工作,成立專職的管理機構,通過劃定保護地段,樹立保護標誌,加強了對古城的管理力度,增強了群眾愛護古文物的意識。景泰人民正在不斷努力實現著保護與開發和諧的統一,形成全社會保護、愛護文物古蹟的共同責任感,爭取將永泰龜城評為全國歷史文化名村。
永泰城的原貌建築,是根據山鄉地形,選擇地址構思布局,以畫城圖,城高三丈六尺,建有甕城四座,炮臺12座,關道4條,在甕城之間建有城牆4座,各為兩層。北城牆外,建有由大到小,依次一線排列的6座墩臺,形成一串作為龜尾,平時宜緊靠城牆的大墩臺上,數以乾燥,其隨風飄蕩,使龜城有靈動生動形象,生氣盎然。
城內房舍以大街、東街、西街察院街等六項規劃,原建有鐘鼓樓、老君閣、武聖廟、土地廟,觀音閣,登山閣,倫魁閣等建築26座,這些建築井然有序,一座龜背之紋理,若從上空鳥瞰永泰古城,金龜文理昭然,猶如龍馬出河活靈活現。
尤其廟宇樓閣點綴其間,始金龜更具活力,讓人尋味無窮,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精英團軍王載漪,被慈禧太后降罪,綦江也遷出北京,四處輾轉,後裔流落永泰,於民國七年在永泰創辦了紅水縣第一女子學校。
永泰城,是我國西北歷史文化的標誌性遺產,它是在一定歷史階段形成,能反映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情況,生產力發展水平、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文化藝術成就人們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他具有不可移動、不可再造的特點,一旦破壞就無法挽回。
因此保護永泰城,遏制自然破壞和人為破壞造成的損失,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