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良渚遺址的名氣越來越響,尤其是那個重6.5千克,刻有神人像的玉琮王,簡直成了人們心中神一樣的存在,去杭州,怎麼也要到良渚遺址去看看,良渚遺址現在也建了博物館。
藍天下,水之後的灰白色建築,就是良渚博物院。
良渚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裡,距今5300-4500年左右,現在正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所以依託遺址建的博物館規格還是很高的,起名叫:良渚博物院。
現在從杭州去良渚博物院很方便,杭州地鐵2號線的終點站就開到良渚,離博物院已經很近了,如果想多呆兩天,良渚不僅有博物院,還有良渚文化村,吃住都沒有問題。
良渚博物院建築是英國設計師戴衛·奇普菲爾德設計的,外觀粗獷、大氣,灰白色牆面沒有任何裝飾,顯得簡潔而流暢,與周圍悠悠小河、青青草坪的美麗洲公園相映成趣。建築外牆全部用黃洞石砌成,如天上的一塊美玉落到人間,也與良渚的玉琮王顏色呼應。它的設計也是以「一把玉錐散落地面」為理念,體現了低調的奢華,長長的通道後,不大的門內,就是一處遠古燦爛的輝煌。
良渚文明,得益於水,可能也毀於水,所以,中心的天井設計成水池,水池中,大型的玉璧象徵著曾經的文明?
習近平主席一錘定音: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是啊,五千年前,良渚先民攔河為壩、駐臺建房、琢磨玉石、更是發展農業、敬天祈神,一派紅紅火火的繁榮場面。尤其是良渚人對玉、對神的崇拜達到難以想像的高度。
這是我們博物館志願者的福利(我悄悄地告訴讀這篇文章的朋友,大家也可以借鑑),天下博物館志願者是一家,所以,每到一處博物館,我們都會聯繫當地的志願者給我們講解。這個大姐志願者,熱情、講解內容生動而詳實,讓我們不虛此行。
良渚的玉琮王,千百次看過它的圖片,真到了它身邊,我還是被震撼,這是遠古先民的神器,它的神力幫助先民走出蒙昧,走過艱難,走向文明。
玉琮王是1986年在餘杭反山良渚M12出土的,高8.8釐米、寬17.1—17.6釐米,重達6.5千克,相當於 13斤,完全顛覆了我對玉的理解,玉啊,黃金有價玉無價的玉啊,在遠古是論斤來算的嗎?
我與神人對視,我的目光,甚至我的整個身心都被這玉琮王吸引了。5千年前啊,我們的祖先就能創造如此精美的玉器,那比頭髮絲還細的刻痕,是如何做出來的?
這就是玉琮王上的神人:他頭戴20多支羽毛裝飾的羽冠,方方的面龐,大大的鼻子,露著牙齒,他展開雙臂、想用雙手控制身下的神獸,獸面的頭臉非常大,圓圓的大眼睛,獠牙,整個軀體都蜷縮在大臉之後,只露出一雙小爪子,完全被神人所控制。表現了什麼?神人對萬事萬物不容置疑的控制力?
除了玉琮,良渚還出土了大量的玉鉞,如果玉琮是神與人對話,那玉鉞就是在號令三軍?象徵著王權?
五千多年前,良渚先人們的精神世界是怎樣的?讓他們如此喜歡玉,雕刻出如此眾多,精美的玉器?玉鉞上面雕刻有神人和小鳥,它們代表著什麼?
更有眾多的玉璧。比商周時期的玉璧要古樸、大氣得多。
《周禮.春秋.大宗伯》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是為「六器」。而良渚文明要比商周早2千多年,難道是商周的用玉制度是傳承自良渚?
良渚遺址不僅出土了玉器,也有石器。這是石犁,農業生產工具。
象牙權杖,上面有精美的雕刻,也應該是禮器。
陶器,這些陶鼎,應該還是普通的食用器,鼎這時還沒有走向王權,代表王權,所以沒有神聖不可侵犯的王者之氣。
良渚文化中發現了由多個刻畫符號有意組合排列在一起的情況,有別於單個出現的刻畫符號,應該是良渚文化時期的原始文字。要多點、再多點,要能被考古人識別多好,那我們的文字就能推到5千年前了。
不過,能創造出如此精美的玉器、陶器、象牙製品……的良渚人,他們的文明程度絕對值得我們去探索、去仰視,我們為有這樣的祖先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