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參觀良渚博物院

2020-12-09 百家號

近幾年,良渚遺址的名氣越來越響,尤其是那個重6.5千克,刻有神人像的玉琮王,簡直成了人們心中神一樣的存在,去杭州,怎麼也要到良渚遺址去看看,良渚遺址現在也建了博物館。

藍天下,水之後的灰白色建築,就是良渚博物院。

良渚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裡,距今5300-4500年左右,現在正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所以依託遺址建的博物館規格還是很高的,起名叫:良渚博物院。

現在從杭州去良渚博物院很方便,杭州地鐵2號線的終點站就開到良渚,離博物院已經很近了,如果想多呆兩天,良渚不僅有博物院,還有良渚文化村,吃住都沒有問題。

良渚博物院建築是英國設計師戴衛·奇普菲爾德設計的,外觀粗獷、大氣,灰白色牆面沒有任何裝飾,顯得簡潔而流暢,與周圍悠悠小河、青青草坪的美麗洲公園相映成趣。建築外牆全部用黃洞石砌成,如天上的一塊美玉落到人間,也與良渚的玉琮王顏色呼應。它的設計也是以「一把玉錐散落地面」為理念,體現了低調的奢華,長長的通道後,不大的門內,就是一處遠古燦爛的輝煌。

良渚文明,得益於水,可能也毀於水,所以,中心的天井設計成水池,水池中,大型的玉璧象徵著曾經的文明?

習近平主席一錘定音: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是啊,五千年前,良渚先民攔河為壩、駐臺建房、琢磨玉石、更是發展農業、敬天祈神,一派紅紅火火的繁榮場面。尤其是良渚人對玉、對神的崇拜達到難以想像的高度。

這是我們博物館志願者的福利(我悄悄地告訴讀這篇文章的朋友,大家也可以借鑑),天下博物館志願者是一家,所以,每到一處博物館,我們都會聯繫當地的志願者給我們講解。這個大姐志願者,熱情、講解內容生動而詳實,讓我們不虛此行。

良渚的玉琮王,千百次看過它的圖片,真到了它身邊,我還是被震撼,這是遠古先民的神器,它的神力幫助先民走出蒙昧,走過艱難,走向文明。

玉琮王是1986年在餘杭反山良渚M12出土的,高8.8釐米、寬17.1—17.6釐米,重達6.5千克,相當於 13斤,完全顛覆了我對玉的理解,玉啊,黃金有價玉無價的玉啊,在遠古是論斤來算的嗎?

我與神人對視,我的目光,甚至我的整個身心都被這玉琮王吸引了。5千年前啊,我們的祖先就能創造如此精美的玉器,那比頭髮絲還細的刻痕,是如何做出來的?

這就是玉琮王上的神人:他頭戴20多支羽毛裝飾的羽冠,方方的面龐,大大的鼻子,露著牙齒,他展開雙臂、想用雙手控制身下的神獸,獸面的頭臉非常大,圓圓的大眼睛,獠牙,整個軀體都蜷縮在大臉之後,只露出一雙小爪子,完全被神人所控制。表現了什麼?神人對萬事萬物不容置疑的控制力?

除了玉琮,良渚還出土了大量的玉鉞,如果玉琮是神與人對話,那玉鉞就是在號令三軍?象徵著王權?

五千多年前,良渚先人們的精神世界是怎樣的?讓他們如此喜歡玉,雕刻出如此眾多,精美的玉器?玉鉞上面雕刻有神人和小鳥,它們代表著什麼?

更有眾多的玉璧。比商周時期的玉璧要古樸、大氣得多。

《周禮.春秋.大宗伯》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是為「六器」。而良渚文明要比商周早2千多年,難道是商周的用玉制度是傳承自良渚?

良渚遺址不僅出土了玉器,也有石器。這是石犁,農業生產工具。

象牙權杖,上面有精美的雕刻,也應該是禮器。

陶器,這些陶鼎,應該還是普通的食用器,鼎這時還沒有走向王權,代表王權,所以沒有神聖不可侵犯的王者之氣。

良渚文化中發現了由多個刻畫符號有意組合排列在一起的情況,有別於單個出現的刻畫符號,應該是良渚文化時期的原始文字。要多點、再多點,要能被考古人識別多好,那我們的文字就能推到5千年前了。

不過,能創造出如此精美的玉器、陶器、象牙製品……的良渚人,他們的文明程度絕對值得我們去探索、去仰視,我們為有這樣的祖先而驕傲。

相關焦點

  • 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9月18日,中央媒體採訪團來到了「良渚古城遺」進行走訪報導。據悉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全世界都關注到了這片史前文明聖地,緊接著,以考古為特色的遺址公園向公眾正式開園。
  • 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聖地,良渚——華夏民族的根與魂
    即便覽盡海內外名勝,但如果沒有來過良渚這座小鎮,沒有親見、親臨、親感過中華民族的根與魂,那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們,無論旅行去往何處,腳步踏向何方,那顆心終是漂浮的……良渚,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被譽為「中華文明之光」——「良渚文化」 的發祥地,也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聖地
  • 探秘:良渚博物院如何讓五千年文物「說話」?
    走進良渚博物院展廳,《中國報導》記者就看到仿造良渚玉梳背形狀製作的照壁上「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的醒目主題,展覽依託「水鄉澤國」「文明聖地」「玉魂國魄」三個展廳,全面立體地展示了良渚遺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體現了良渚文明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獨特貢獻。
  • 錢江潮評丨五千年良渚 印證中華燦爛文明史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由4個遺產區構成,包括瑤山遺址、谷口高壩區、平原低壩山前長堤區和古城區遺址。遺產區總面積1433.66公頃,被譽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申遺成功給文化自信寫下了有據可循、有證可考的註腳。
  • 實證5000年:參觀良渚博物院(浙江省杭州市)
    良渚博物院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美麗洲公園內,前身是1994年開館的良渚文化博物館。」2017年8月,以良渚遺址的最新考古成果為基礎,良渚博物院基本陳列進行改造升級。2018年6月,這裡重新對外開放,為大家獻上一場以「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為主題的展覽。2019年11月28日上午,在單位的安排下,我跟同事們一起,前往良渚博物院,參觀了一個多小時。
  • 良渚古城申遺成功 專家:國際承認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原標題:良渚遺址成為新的世界遺產,「中華第一城」確證五千年文明史當地時間7月6日,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隨著大會主席的落錘,中國提交的「良渚古城遺址」項目經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增至55處。
  • 為什麼說良渚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
    出乎我意料的是,向來強調時代與地域平衡的「十大」最終選擇了其中兩項,足見良渚文化近年的新發現在學者心目中的地位。從「文明曙光」到「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如果從1936年施昕更發掘浙江餘杭良渚遺址算起,今年正是良渚文化發現80周年。
  • 良渚博物院問鼎中國博物館行業最高榮譽
    記者 李忠 攝杭州日報訊(記者 康齊 熊豔 通訊員 李力行)昨天是「國際博物館日」,由國家文物局、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十六屆(2018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推介」活動結果揭曉,良渚博物院基本陳列「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展覽,榮獲中國博物館行業最高獎——「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 打卡"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良渚博物院
    杭州良渚博物院前身是杭州良渚文化博物館,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良渚鎮,1992年破土動工, 1994年5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佔地面積9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承擔著傳承、發揚中國新石器時代
  • 良渚遺址入編國家統編歷史教科書 向世界重宣中華五千年文明
    良渚遺址入編國家統編教科書 近日,隨著全國中小學新學期的相繼開學,新啟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上,對良渚遺址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以整整一頁的篇幅進行詳細闡述,並附錄良渚古城遺址區劃圖。與此同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高一數學》和普通高中《歷史》教材中,也都出現了良渚遺址的描述內容。
  • 良渚博物院重新開門迎客
    本次展陳改造提升也是《良渚古城遺址》2019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準備工作之一。    五千年前的小孩玩什麼,穿什麼?杭州五千年前的食品「陳列櫃」在哪裡?答案是:良渚博物院。從去年8月14日開始閉館改陳,經過10個多月、315個日夜,良渚博物院華麗地「蝶變」了——6月25日下午,良渚博物院重新開放。
  • 良渚文化:實證中國5000年文明史
    良渚文化,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杭州人文古蹟眾多,歷史悠久。考古調查顯示,早在8000年前,跨湖橋遺址就已經種植水稻,跨湖橋人所居住的幹欄式建築,至今在一些地區仍然很流行。之後的幾千年中,生活在今杭州地區的古人,創造了引以為傲的古文化,如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 遇見良渚-一起走進五千年良渚王國
    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的聖地!它是中國最重要的大型考古遺址之一,在東方文明發展進程中具有突出的重要意義。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則是體驗和感悟「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場所。
  • 良渚文化,中華五千年
    良渚古城遺址讓我們更多的人可以去切身體會和感受我們5000年前的中華文明,更加近距離的暢遊其中,去發掘我們祖先的勤勞智慧!因為我現在就住在杭州餘杭的良渚街道,所以很有幸可以領略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良渚文化良渚文化遺址位於杭州城北18公裡處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
  • 時隔11年,良渚博物院再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杭州網訊 2019年5月18日,「第十六屆(2018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推介」活動結果,在湖南省博物館舉辦的「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中國主會場上揭曉,良渚博物院基本陳列「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展覽在全國80個展覽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成功入圍十佳展覽。
  • 岱山新聞網丨良渚遺韻,讓五千年中華文明深入人心
    芳草萋萋,萬物蔥蘢,夏天的風穿過長勢喜人的稻田撲面而來,夾雜著五千年良渚的歷史餘音、文化遺韻,悠遠而深邃。去年的7月6日,在第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得到了實證和認可。今年的這一天,是它晉級世界文化遺產的一周年紀念日,也是首個「杭州良渚日」,幾天前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鹿苑出生的鹿寶寶,提前為這一天寫下了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註腳。
  • 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編著的融媒體專著《良渚》出版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在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一周年之際,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編著的融媒體專著《良渚》出版,《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雜誌「良渚古城遺址世界文化遺產周年特輯」出刊,《良良的古城世界》(
  •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100天啦!你打卡了沒?
    3 良渚玉器、故宮玉器當「交換生」「良渚與古代中國——玉器顯示的五千年文明」特展正在故宮博物院武英殿展出當中,五千年前的良渚玉器首次進宮展出。琮王和鉞王首次在故宮同框,是260件(組)展品中最重磅的兩件珍品。展覽將持續到10月20日。
  • 專家:良渚遺址是研究中華5千年文明最好的標本
    [摘要]「良渚文化遺址群是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的存在,使中華文明有了一塊可以與古埃及、古美索不達米亞、古印度文明遺址並列的文明聖地。」(圖片源於網絡)「良渚文化遺址群是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的存在,使中華文明有了一塊可以與古埃及、古美索不達米亞、古印度文明遺址並列的文明聖地。」2月14日,杭州雪後初霽。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中心主任鄧聰教授率領20多位師生,專程到良渚博物院進行學術交流。
  • 良渚博物院:走近五千年前的中華文明原點 揭示屬於良渚的秘密……
    5月15日,活動的第三站將鏡頭聚焦了良渚博物院。在第二展廳的「文明聖地」,真實還原了良渚文化權力與信仰的中心。背靠丘陵起伏的天目山,面朝河網縱橫的平原,在蘊藏了豐富資源的山地,在土壤溼潤肥沃、益於耕作的平原,五千年前,先輩們正是在這塊山環水繞之地,營建了良渚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