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大師莫奈的生命之光

2020-12-06 杜鵑說歷史

印象派大師克勞德.莫奈,1840年11月14日出生於法國巴黎,父親做雜貨鋪生意。

這位大師在年輕的時候就告訴人們:「我要像鳥兒歌唱那樣作畫。」

這位光的貪婪捕捉者,他的作品無不散發出令人感動的光線、色彩、運動以及充沛的活力。而了解莫奈愛情故事的人,又可以從他的作品當中看到一種迥異的愛情之光。莫奈與第一任妻子卡米爾相濡以沫,伉儷情深。卡米爾不僅是莫奈的肋骨更是他的脊梁。少女卡米爾渾身散發著讓莫奈著迷的魔光,1866年,他們雙雙墜入愛河——一束光依偎著另一束光,於是有了《綠衣女人》,19歲的卡米爾給莫奈帶來了最初的光亮和自信。他的這幅作品給莫奈帶來了早期的輝煌與成就。一切都似乎完美如意,然而——一切都似乎不能如人所願。莫奈的家人看不上卡米爾,因為她是他的模特。父親為了逼迫他們分手,中斷了他的經濟來源,天才莫奈從此窮困潦倒,為了生活,他們不得已自己種土豆,開始舉債度日,經濟狀況每況愈下,已經威脅到了莫奈的創作。貧窮沒有摧毀他們的愛情,莫奈一如既往的愛著卡米爾,

高傲的莫奈很少給別人畫肖像畫,但他愛上卡米爾後,幾乎所有早期的作品都是以卡米爾作為原型畫的肖像畫。把她當做景色的精髓,《綠衣女人》、《花園中的女人們》、《窗前的卡米耶》、《野罌粟的田野》、《散步》、《撐陽傘的女人》、《穿和服的女人》、《草地上》等。《草地上》的卡米爾在野外陽光下穿著雪白的長裙,躺在細碎的野花叢中、茂密的花草遮擋住半個遮陽傘,卡米爾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光影通透,空氣在調皮的耀動、空氣的美,華彩絢爛。仿佛對於莫奈而言,只要有卡米爾和光,一切便無足輕重。卡米爾成了上帝賜給他的另一束光。緊接著《綠衣女人》莫奈創作出了《花園中的女人們》,畫中的四女子皆為卡米耶一人,花園中陽光穿過樹葉、灑落在花叢、和女人們的裙子上。但是藝術上的創作沒有給他們帶來經濟上的寬裕,他們越發陷入生活的窘迫當中,1867年7月,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呱呱墜地,生活更加艱難,莫奈一度產生過輕生的念頭。1869年,莫奈參加「蓋爾波瓦咖啡館」藝術家聚會,卻很少參與討論,沒有人知道莫奈窮困到什麼程度,他寫信給巴齊依,說如果不是雷諾瓦送來麵包,他們就會餓死;整整一個星期屋子裡都沒有生爐火,更談不上照明,顏料也用光了,他不得不停止了創作。貧窮好像一個魔咒,讓莫奈和他的朋友們陷入了生存的危機,雷諾瓦和巴齊依也對莫奈愛莫能助,更殘酷的是當時法國巴黎的繪畫沙龍,完全否決了莫奈的作品,他的作品被評委們貶的一文不值。可憐的莫奈和卡米爾掙扎在溫飽線上,饑寒交迫。卡米爾無怨無悔的跟著莫奈,甚至用自己的生命餵養莫奈的生命,生活的貧窮並沒有壓垮他們的意志,卡米爾一如既往的支持著莫奈「在我心目中,你就是一位傑出的畫家,自己相信他一定會成功。「正是天使般的卡米耶給了莫奈極大的信心,卡米爾像一團溫暖燦爛的霞光包圍著莫奈,使莫奈免受世俗傷害。

1870年6月,有情人終成眷屬,卡米爾與莫奈正式結婚,在上帝面前宣誓終身相愛、不離不棄。在朋友的幫助下,1871年,莫奈帶著卡米爾和他們的孩子回到了故鄉,在巴黎近郊的阿爾讓特伊小鎮租了一間小房子,他們住了下來。在這裡他們度過了相對平靜的六年,在這期間莫奈完成了他的又一不朽的作品《日出印象》,但是他們似乎永遠擺脫不了貧窮的魔咒,這副不朽的巨作並沒有給他們帶來經濟上的寬裕,1878年3月,他們的第二個孩子出生了這使他們的生活更加的雪上加霜,還好當時一個歌劇演唱家憐憫莫奈,以每幅畫50法郎的價格購買他的畫作,每逢家裡困頓不堪、揭不開鍋的時候,莫奈就前去換取救命錢。可是,這個時候卡米爾因為過度的操勞、困頓的生活而病倒了。莫奈體諒妻子的不容易,懷著歉疚的心情創作了《紅圍巾:莫奈夫人畫像》莫奈十分珍視這幅畫作,一直珍藏在自己身邊,畫中的卡米爾從門外匆匆走過,帶著憐愛與疲倦的眼神撇進門內,這時恰好莫奈抬頭看到了自己的妻子他們的目光交織在一起,剎那便是永恆,這一刻永遠定格在那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莫奈說:我永遠站在大海和波濤之巔。」正是有了天使卡米爾的守護,受盡生活磨難的莫奈才能說出這樣的豪言壯語。1879年初秋的一個拂曉,卡米爾帶著對莫奈深深的愛意,對孩子無限的牽掛悄然離世,年僅32歲。莫奈強忍著巨大的悲傷,在愛妻彌留之際,為她畫了《臨終的卡米耶》。他以憂傷的色調、紛亂的筆觸來表達他人生當中最大的悲痛。自此,莫奈的畫布再也沒有宛若精靈的卡米爾的影子,他悲傷的不能自已,卡米爾的離去好像把莫奈的生命之光從莫奈的身軀之中抽離,天才的莫奈,,1892年,莫奈再娶,他的第二任妻子叫愛麗絲,愛麗絲在莫奈身邊待的時間很長,莫奈也為愛麗絲畫過一張畫像,但是臉部總是模糊不清,始終沒有卡米爾臉上恬美的那種感覺,這個時候才發現莫奈不過是他自己的一隻眼睛,而他的另一隻眼睛是天使般的卡米爾。失去了卡米爾的莫奈,他眼睛裡的世界失去了繽紛多姿的色彩。他為他的卡米爾畫《睡蓮》。莫奈耗盡心力,在1926年完成了他的曠世巨作《睡蓮》,與同年12月6日安然離世。按照他的遺願,他被埋藏在卡米爾身邊。那裡有令他永生的光束。

相關焦點

  • 追尋光與色的印象派大師——莫奈
    莫奈是一位痴迷於繪畫且高產的藝術家,他的一生共留下500多幅素描和2000多幅油畫。其作品在我國最受人們知曉的則要屬《日出印象》、《睡蓮》和《乾草堆》了,也恰恰是這幾幅世界名作,成功演繹了光與色在油畫中的交融與體現。
  • 「流光溢彩·印象永駐」莫奈畫展
    其中囊括莫奈藝術生涯各個重要時期的代表作,這將是一次零距離接觸大師真跡的絕佳機會,也是一場席捲中國大陸的印象派藝術盛宴。法國畫家莫奈是印象派的先驅,少年時已經是小有名氣的諷刺漫畫家。在中晚年時期,莫奈花費40年時間在吉維尼的花園生活與創作,並以花園中的睡蓮、百子蓮、垂柳與日本橋,畫出一系列為世人所景仰的傳奇之作。
  • 莫奈《日出·印象》,光與色的瞬間真實,600年後幾分鐘的印象畫派
    克勞德·莫奈帶著這份「真實」,我們走近克勞德·莫奈這幅印象派開山之作《日出·印象》。莫奈之所為它取名「印象」,因為這幅畫很難算得上是一幅大家眼中所熟悉的風景畫,但他的創作的確是取材於大家熟悉的勒阿弗爾海港,印象一詞恰如其分的表達了這幅作品難以言說的內涵。
  • 蔣勳破解莫奈之美: 探尋大師畫筆下的光影世界
    他在破曉的河口邊架起畫架,從黑夜的盡頭開始等待黎明,等待水面上第一道日出之光,畫下了《日出印象》。這幅當年飽受嘲諷的畫作,後來不僅成為劃時代的偉大巨作,他留下的光,更繼續照亮這個世界。  在莫奈的世界裡,沒有單純的顏色,他的顏色都是一種光。因為光,所有的色彩都泛著一種瞬息萬變的明度。莫奈引領我們開啟了另一種視網膜上的感覺,像是要拯救我們觀看的方式。
  • 莫奈花園印象
    說起印象派畫家,人們大都會想到因畫作《日出·印象》而聞名於世的莫奈。此番歐洲之行,有幸前往法國吉維尼小鎮莫奈故居,一睹曾誕生過名作《睡蓮》的神秘花園。莫奈花園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一棟普通的有年份的法式花園別墅。
  • 莫奈《日出·印象》首次來到中國
    莫奈《日出·印象》首次來到中國文匯報記者 李婷 印象派是西方繪畫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藝術流派,而法國藝術家莫奈的《日出·印象》作為印象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意義非凡。而這場展覽舉辦的初衷,也是借《日出·印象》背後的創作深意,呼籲儘快恢復國際人文交流。這幅傑作是一首讚美新生力量的頌歌莫奈的《日出·印象》緣何重要?這要從19世紀60年代的巴黎畫壇說起,彼時,一群反對古典學院派的年輕藝術家探索出了一種新的畫風。他們主張走出畫室,描繪自然景物,以迅速的手法把握光與色的瞬間印象,使畫面呈現出新鮮生動的感覺。
  • 莫奈印象記|私享藝術
    「印象派」得名即來自莫奈寫生自阿弗爾港的傑作《印象·日出》,成了自然之美的永恆見證,記錄著這位印象派之父的驚鴻一瞥。雖然他不是印象派的唯一創始人,卻是徹底貫徹印象派主義及藝術的大師。莫奈致力於把握即時的視覺印象和偶然的構圖效果,其作品以色彩和光線的精巧運用而著稱。
  • 用《印象莫奈》重現一座流動的莫奈博物館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國畫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此次展覽將以多媒體形式展出法國印象派大師克勞德·莫奈的400多幅珍貴名作,包羅11大展區,分別為「特設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官方復刻品專區」「印象的旅程」、「印象的曙光」、「曼妙的巴黎」、「日出的印象」、「瀰漫的天空」、「邂逅愛情」、「印象的色彩」、「靈感的源泉」、「秘密的花園」、「小小莫奈·造夢工廠(此展館另外收費)」。
  • 印象主義開山之作,莫奈《日出·印象》9月來滬
    克勞德·莫奈,《日出·印象》,1872天協文化負責人謝定偉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原先我們計劃於2020年3月舉辦一場名為『莫奈與印象派大師』的展覽,呈現50-60件印象派作品,其中,一半是莫奈的作品,一半是其他同時代藝術家的作品。由於國內和歐洲疫情的蔓延,這一計劃也推遲了,目前這一展覽計劃在2021年舉辦。」
  • 印象主義開山之作,莫奈《日出·印象》9月來滬
    澎湃新聞記者 陸林漢印象派是西方繪畫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藝術流派,而法國藝術家莫奈的《日出·印象》則作為印象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在藝術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 澎湃新聞獲悉,這幅作品9月將來到上海,呈現在由上海新華發行集團和上海天協文化共同主辦的「莫奈《日出·印象》」展中。展覽將於9月17日在上海中山東一路1號3樓展出至2021年1月3日。
  • 莫奈——一個用生命描繪光與影的故事的畫家
    在曼哈頓的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裡,我認識了莫奈——一個法國畫家,一個用生命來描繪光與影的故事的人!在博物館二層花花綠綠的歐洲繪畫展館裡,我發現了好多幅莫奈的畫。在這裡,莫奈和雷諾瓦盡情追逐著光對大自然變幻的瞬間印象,捕捉著變化迅速的光下物象並記錄在畫布上,兩人創作了同一名稱的兩幅作品。
  • 來莫奈和印象派大師展 解鎖光與影的迷幻世界
    為了讓更多觀眾欣賞到這些傳世經典名作,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將攜57幅經典館藏作品亮相中國上海,我們將不出國門即能欣賞到法國國寶級印象派大師們的巔峰巨作,享受一次與印象派絕世真跡零距離接觸的視覺盛宴,走進莫奈及他的印象派朋友們為您營造的光與影的迷幻世界。
  • 光的藝術 | 印象派大師莫奈的色彩作品
    莫奈創作了揚名於世的「印象·日出」。這幅油畫描繪的是透過薄霧觀望阿佛爾港口日出的景象。直接戳點的繪畫筆觸描繪出晨霧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種色彩賦予了水面無限的光輝,並非準確地描畫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見。真實地描繪了法國海港城市日出時的光與色給予畫家的視覺印象。由於它突破了傳統畫法的束縛,有位批評家就借用此畫的標題,嘲諷以莫奈為代表的一批要求革新創造的青年畫家為「印象主義」,這一畫派以此得名。這幅畫在1874年開幕的印象派畫家第1次聯合展覽會上展出,這幅作品是莫奈畫作中最具典型的一幅。
  • 印象主義繪畫開山之作,莫奈《日出·印象》首次來到中國
    ,《日出·印象》印象派是西方繪畫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藝術流派,而法國藝術家莫奈的《日出·印象》作為印象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具有多重重大意義。莫奈送去了八幅畫,其中一幅便是命名為《日出·印象》的海景畫。展覽在當時引起了較大的爭議,一位觀念保守的記者和評論家嘲諷莫奈的《日出·印象》筆觸凌亂,猶如草圖。甚至還用略帶貶義的「印象」一詞揶揄莫奈畫風的離經叛道,「印象派」之名不脛而走。
  • 大師繪畫:莫奈的「光」與「色」
    作為印象派的代表及創始人之一,莫奈最早的代表作,即是我們在美術課本上見過的這幅《印象·日出》,而「印象派」這一起初帶有嘲弄和譏諷意味的名字,也是因此畫而來。「我想在最易消逝的效果前,表達我的印象」——他的忠告極大地影響了莫奈。
  • 印象主義繪畫開山之作,莫奈《日出·印象》首次來到中國
    >▲克勞德·莫奈,《日出·印象》印象派是西方繪畫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藝術流派,而法國藝術家莫奈的《日出·印象》作為印象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具有多重重大意義。昨天,這幅作品亮相在上海舉行的「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這也是其創作150年來首次亮相中國。
  • 莫奈《日出·印象》,光與色的瞬間真實,600年後幾分鐘的傑作
    」,我們走近克勞德·莫奈這幅印象派開山之作《日出·印象》。莫奈之所為它取名「印象」,因為這幅畫很難算得上是一幅大家眼中所熟悉的風景畫,但他的創作的確是取材於大家熟悉的勒阿弗爾海港,印象一詞恰如其分的表達了這幅作品難以言說的內涵。
  • 印象畫派藝術大家:莫奈
    該派反對當時學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現手法,採取在戶外陽光下直接描繪景物,追求光色變化中表現對象的整體感和氛圍的創作方法,主張根據太陽光譜所呈現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間印象,一反過去宗教神話等主題內容和陳陳相因的灰褐色調,使歐洲繪畫出現發揮光色原理加強表現力的新方法,對繪畫技法的革新有很大影響。
  • 為何是莫奈的《日出·印象》
    他們發現,表現水的生動團塊必須依靠色彩的細微差別,不要用線,而是用活潑的筆觸,通過不同調子的顏色小片來構成各個面,就能保留住光與水的顫動,這種畫法切實可行。,驚喜地發現英國先輩已在研究外光和瞬間效果。透納《布雷斯特港之碼頭與堡壘》 約18261826約翰·康斯太勃爾(1776-1837)布面油畫《布萊頓鏈條碼頭》之後莫奈又去了荷蘭寫生
  • 莫奈:為何是《日出·印象》
    接著讓莫奈服氣的是同在翁弗勒爾港作水彩畫寫生的瓊康,莫奈跟他學會了表現同一地點的自然在環境變化下的不同景象,並使自己的海景畫入選了1865年的沙龍。 這一年莫奈25歲,初嘗成功的滋味,畫「外光」的欲望更加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