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明白農諺、俗語和老話是我國民間獨有的一種語言表達形式,也可以說是一種獨有的語言文化,且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是人們生活經驗之談,或者感悟總結,其中也包括了很多人生智慧,還富有哲理性,才能夠流傳甚廣,被大家廣泛接受。當然了,農諺、俗語和老話的形成,有一定的區域性,地域性比較明顯,所以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說白露節氣北方大多數地方,氣候可以達到「凝露為霜」的情況,而長江以南地區,白露節氣的氣候,絕大多數地方還達不到白露為霜的秋意。所以,我們看待農諺、俗語和老話,要結合區域來看,不能死搬硬套認死理。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白露」的詮釋——「水土溼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看樣子當地是要達到「白露為霜」的情形,才能應景白露節氣了,這裡主要說的是降溫,在秋季第三個節氣,才能達到古人詮釋「白露」的意思。那麼,「白露水、惡過鬼!」表達了啥意思?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看這個問題,白露節氣的雨水對農作物以及農事農忙,另外人們不再適宜去野外(遊泳)洗冷水澡了。
白露雨水對農作物以及農事農忙的影響:民間有「爛白露」、「白露日落雨,到一處壞一處」、「白露前是雨,白露後是鬼」、「處暑雨甜,白露雨苦」、「白露的雨,剝皮的水。」等等說法,表達白露節氣確實不宜下雨。這些種種關於白露節氣雨水的說法,從側面說明,在白露這個節氣,農作物進入籽實飽滿成熟期、收割期,雨水不利於農作物生長,也不利於農事農忙。因為此時溫度降低,太陽直射點南移,太陽輻射強度下降。因此,如果白露期間雨水過多,那麼,生長的農作物由於受到田間潮氣帶來消極的影響,容易發生病蟲害,影響作物產量和質量;而且,白露節氣雨水過多,也不利於早秋作物的順利收穫和晾曬等問題。有關於白露節氣的民謠:「白露夜寒白天熱,播種冬麥好時節,稻曬田收葵花,早熟蘋果忙採摘。」可見白露節氣雨水過多,確實對農事農忙不利。
白露節氣天涼,不宜露天洗冷水澡:進入白露節氣以後,那真是「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了。白露節氣本來就是秋季氣溫下降明顯的一個轉折點,也是季節性流感高發期,特別是體弱多病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要注意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物,預防驟然降溫帶來的傷風感冒等問題。而且今年比較特殊,沒事儘量堅持不要感冒,少去給醫生添麻煩,也算助力防疫了。話說回來,「白露水、惡過鬼」,也不僅僅只是雨水的關係,好比說「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說明氣溫下降,已經不適合露天洗冷水澡了。比如說有些人夏季經常在村子周邊坑塘裡洗冷水澡,感覺舒適沒問題。但是,到了白露節氣,水溫受到氣溫變化而變化劇烈,白天吸熱晚上散熱。因此,人白天在池塘裡洗澡感覺水涼,容易傷風感冒,也容易腿抽筋發生危險;晚上池塘裡洗澡感覺水熱,出來以後感覺秋風好冷,瑟瑟發抖,同樣容易被寒氣侵體。
無論是白露雨水不利於農事農忙,還是白露節氣不宜洗涼水澡了,由此看來,「白露水、惡如鬼」還是很有道理。這句老話就是提醒人們,白露節氣要做好田間管理措施,減少大氣環流帶來過多降雨的不利因素,促進秋收;同時提醒人們天涼好個秋,要注意防寒保暖,別在洗冷水澡了,保重身體健康,便於工作和農事農忙,喜迎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