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中詩人的逃亡路線,三吏三別的名篇從何而來

2020-12-04 駭氏傳奇

安史之亂中,天無絕人之路,杜甫最後竟然從長安城逃了出來,而且順利地在靈武見到了肅宗,他那「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的樣子,深深地感動了唐肅宗,於是,唐肅宗封他當了左拾遺。雖然說官不大,但是,可以常常見到皇上,所以,杜甫已經是感激涕零了,他覺得,自己那遠大的理想就要達成了,他可以繼承先人那「奉儒守官」的思想,為國為民,做一些事情了。

只可惜,杜甫卻並不知道,在叛軍手裡逃出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皇帝身邊做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當時身為宰相的房琯只知道紙上談兵,不切實際,和叛軍作戰,竟然採用古時候的戰陣,結果大敗而歸,肅宗問罪的時候,杜甫因為替房琯求情而得罪了肅宗,很快遭到了貶謫。

那時候,他在華州等地待了一段時間,那些地方正是遭到安史之亂破壞最嚴重的地方,杜甫將自己親眼所見的場景,用詩歌記錄下來,這便是不朽的「三吏」、「三別」。在那段時間中,杜甫雜身在難民之中,經歷了千辛萬苦,漂泊天涯,他筆下所寫的,都是他眼前所見的,他聽說了普通的勞動者為了國家的安危而在新婚之夜慷慨從軍,雖然依依不捨,卻依然深明大義,於是將那故事寫成了《新婚別》。

但是,他也看見了官吏為了徵兵,對老百姓百般逼迫,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甚至連老婦人都不放過,於是便寫下了《石壕吏》。總而言之,「三吏」、「三別」道盡了百姓受到戰亂和官吏的雙重迫害,同時也反映了杜甫心憂天下的赤子情懷。

「三吏」、「三別」屬於樂府詩,在唐朝的時候,一般人寫樂府詩的時候,都會依照樂府古題來作詩,所寫的內容題材,也和樂府古題的要求相一致,比如大詩人李白,他那著名的《蜀道難》,其實就是樂府古題,而且,他所寫的內容,也和古題的要求一致,都是反映蜀道之艱險的。

雖然也有人拓展了視野,並沒有按照樂府古題的要求來作詩,而是「舊瓶裝新酒」,有所發揮創造,用的是原來的題目,寫的卻是自己心中想寫的內容,可是,畢竟受到了題目的限制,發揮不開啊。就好像高適一樣,他的《燕歌行》,雖然主要寫的是戰爭的場景,但是多多少少也還是夾雜了一些對思婦的描寫。

可是,杜甫就不一樣了,他在寫樂府詩的時候,往往自擬題目,自創新調,顯得天馬行空,任意縱橫,除了我們所熟知的「三吏」、「三別」之外,《兵車行》、《麗人行》等,也屬於他自創的樂府詩。真的可以說是「即事名篇,無復依傍」。中唐時期元稹和白居易所倡導的「新樂府運動」,也是自擬新題,應該說,他們的確是受到了杜甫的影響。

相關焦點

  • 文史知識|「三吏三別」——杜甫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杜甫《石壕吏》「三吏三別」唐代杜甫的六首詩。三吏指《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指《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石壕吏》這首五言古詩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 杜甫的三吏三別是在黑大唐嗎?你想多了
    別人都會說:這是大詩人杜工部的親戚,你們需要好生照應。會這樣嗎?很多人想像杜甫在自己八畝地的豪宅裡,接待各路賓朋,聽他們說安史之亂中各地的信息,不管真假全都訴諸筆端。比如有個新郎,剛結婚就被抓去當兵了,還沒進去就出來了,在寒風被抓走。
  • 杜甫的「三吏三別」和顏真卿的《祭侄稿》為什麼都很偉大?
    一、三吏三別在杜甫詩歌中的位置在我看來,杜甫的詩歌沒有一首是隨隨便便寫的,是沒有水平的,他每一首詩歌都是精華,都是詩歌中頂尖的作品。尤其是以「三吏三別」為代表作。律詩中的「秋興八首」就可以比之於書法中的《蘭亭序》了。然而,「三吏三別」雖然不是屬於杜甫最為人稱道的律詩行列,但是這組詩歌仍然不失其水準,在文學史上仍然佔有一席之地。二、杜甫的幸運和不幸而寫出這樣偉大作品的杜甫,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
  • 從《石壕吏》,看安史之亂中各階層的生存現狀
    被譽為"詩聖"的杜甫,其最為人所稱道的作品就是"三吏"、"三別"。這位歷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筆下寫盡世上瘡痍,民間疾苦。他的詩作,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因而被稱為"詩史"。在"三吏"、"三別"中,我們最為熟悉的,無疑便是課本上曾經學過的《石壕吏》了。"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開篇寫詩人在石壕村一家農戶家中投宿,夜裡有抓壯丁的差役前來,老翁翻牆逃走,老婦前去開門。年邁的老翁尚且要逃走,說明此時徵兵已經到了幾乎無人可徵的地步。
  • 杜甫的「三吏三別」是在唱衰大唐嗎?他有沒有忽視大唐的積極面
    杜甫的「三吏三別」,根本就不是寫給大唐百姓看的,大唐百姓想噴也沒得噴。安史之亂後,大唐從巔峰被打到谷底,朝中宦官當政、地方軍閥遍地。這時候,還有什麼積極面可言,大唐百姓看了杜甫的詩,也會感同身受,因為終於找到人能代言內心苦悶了。01.
  • 三吏三別,心憂黎庶 | 康震講詩聖杜甫
    潰散中,一些軍士乘機劫掠百姓,剛剛遭受了叛軍鐵蹄蹂躪的百姓又受到了官兵的傷害。這個時候,正是杜甫離開洛陽返回華州的時期。一路上,詩人目睹了戰爭致使民生凋敝的殘酷現實,看到了遭到戰亂之苦的百姓的顛沛流離。他一方面更加痛恨安史叛軍,另一方面,也進一步認識到唐王朝統治集團內部的腐敗,從而對廣大人民寄予了更深刻的同情,同時他又希望民眾一起投入到平叛戰爭之中。
  • 安史之亂中,那些著名的詩人們下場如何?王維比杜甫李白都幸運
    ,無數百姓、詩人甚至朝廷官員都遭受迫害致死,大唐基業毀於一旦的同時,很多的文化精華也因此被湮滅在歷史的潮流中,令人唏噓不已。這一叛亂便是著名的安史之亂。安史之亂路線圖在這場臭名昭著的安史之亂中,文壇上大批的詩詞作家們遭受到了空前的打擊,他們有的遭受排擠
  • 杜甫的詩史——三吏三別
    杜甫的三吏三別分別是《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 杜甫寫三吏三別,無視大唐社會積極面,有被大唐百姓噴嗎?
    杜甫寫三吏三別,只會被老百姓點讚,絕對不會被老百姓噴。因為他是在為百姓代言,因為他說出了老百姓的心裡話,因為他戳中了老百姓的淚點。他關心民間疾苦,是時代的風骨,為社會之喉舌。他寫的《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這三吏,和《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這三別,是用現實主義的詩句記錄下他在安史之亂中的見聞和感受,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這一段時期的社會現實,所以被稱之為「詩史」。我們來看《新安吏》講的是什麼。
  • 杜甫的三吏三別分別指什麼
    杜甫的三吏三別分別是《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這一組反應戰爭殘酷,民間疾苦的組詩,成於安史之亂中。時唐玄宗出逃,叛軍佔領長安。三吏是杜甫在行程中見到的代表朝廷的三種官吏形象。而三別則是描繪了老百姓在服役離別時的三種情境,基於看到、聽到而想像出來的作品。
  • 三吏三別丨杜甫給安史之亂畫了怎樣一幅圖像?
    杜甫於乾元元年(758)歲末在華州司功任上曾到故鄉洛陽探望,鄴城戰敗後由洛陽回華州任所,一路上目睹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遂奮筆寫下了這組具有詩史意義的不朽之作,真實地展現了安史之亂中黎民百姓所受的苦難,表達了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國家時局的高度憂慮,是杜甫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代表作。爆發於公元775年的安史之亂,是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 「連載」十首詩讀懂杜甫文學道路:(六)三吏三別
    如果不出意外,杜甫即便在仕途上不溫不火,也能夠混一個庸俗官僚世家出來,妻賢子孝,兒孫滿堂,盡享天倫之樂。由於其既有的文學成就,加上已經的波折幸運,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也不會太低。但「天意」偏要他成為高峰,又拋給他一段不同視角的履歷,進而把他推進歷史旋渦。
  • 杜甫:三吏三別,心憂黎庶
    潰散中,一些軍士乘機劫掠百姓,剛剛遭受了叛軍鐵蹄蹂躪的百姓又受到了官兵的傷害。這個時候,正是杜甫離開洛陽返回華州的時期。一路上,詩人目睹了戰爭致使民生凋敝的殘酷現實,看到了遭到戰亂之苦的百姓的顛沛流離。他一方面更加痛恨安史叛軍,另一方面,也進一步認識到唐王朝統治集團內部的腐敗,從而對廣大人民寄予了更深刻的同情,同時他又希望民眾一起投入到平叛戰爭之中。
  • 杜甫寫三吏三別,無視大唐社會積極面,有被大唐百姓噴嗎?
    杜甫寫三吏三別,只會被老百姓點讚他關心民間疾苦,是時代的風骨,為社會之喉舌。他寫的《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這三吏,和《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這三別,是用現實主義的詩句記錄下他在安史之亂中的見聞和感受,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這一段時期的社會現實,所以被稱之為「詩史」。
  • 杜甫的《三吏三別》,抨擊唐朝無視積極面,被大唐百姓噴了嗎?
    唐玄宗在位後期,做了四十多年的大唐天子李隆基,正沉迷在《霓裳羽衣曲》優美的旋律聲中的時候,有大臣緊急求見玄宗天子,告訴玄宗天子:安祿山起來造反了。你以為玄宗天子此時會急忙召集文武大臣研究出兵平叛的事情?然而並沒有。玄宗天子絲毫沒有採信大臣的說法:認為這不過是有人嫉妒安祿山的才幹,惡意中傷罷了。
  • 詩人杜甫無視大唐社會積極面,寫下三吏三別,有被大唐百姓噴嗎?
    其實不僅是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在過去的朝代裡面也有很多這樣的人或者現象出現,接下來就要說一說我們國家非常繁榮的一個朝代——唐朝。唐朝是一個讓百姓能夠很長一段時間平安的朝代,這樣的朝代不僅得益於它英明的君王,也得益於朝廷上下民間裡無數有才的官員百姓的智慧。
  • 《杜甫詩選》多名篇也有敗筆
    如果說《三吏》、《三別》有什麼特點,我說其口語化的詩歌語言頗具感染力。如果說《三吏》、《三別》是千古名篇,我說其有敗筆。上面所說的《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史稱《三吏》,根據個人對《三吏》的閱讀及理解,歸納如下:《新安吏》的收尾成了思想的敗筆,算不得名篇;《石壕吏》的白描手法別有情調,算是《三吏》中最好的作品;《潼關吏》以囑咐收尾,較《石壕吏》次之。
  • 詩史:由盛轉衰的見證,杜甫筆下「三吏三別」反映了安史亂象流離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事實上用如何誇張的詞彙來形容杜甫都不過分。我國古代傑出的詩人如過江之魚數不勝數,人傑地靈底蘊深厚的神州大地孕育了無數人傑,而如屈原、杜甫這般既有才華又有人文關懷的,我尤為敬佩。
  • 「三吏三別」到底寫了什麼?憑什麼奠定了杜甫詩聖的地位?
    前腳剛離開長安,他就寫了批判現實主義的大作《洗兵馬》,被王安石譽為杜詩「壓卷」之作。在詩中,他熱情歌頌了已經被朝廷罷免的張鎬、房琯等人的功績,諷刺了中央權貴把持朝政的不正常不和諧的氛圍。「關中既留蕭丞相,幕下復用張子房。張公一生江海客,身長九尺鬚眉蒼。徵起適遇風雲會,扶顛始知籌策良。」蕭丞相,張子房,指代的就是房琯、張鎬。
  • 安史之亂引來杜甫作詩一首,前兩句殘忍層層遞進,尾句充滿期盼
    其中最著名的要數「三吏三別」,分別是《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這些詩歌奠定了杜甫作為現實主義詩人的社會地位,以及千年文化長流的中流砥柱地位。然而筆者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卻不是杜甫的這些詩歌之一,而是一首他鮮為人知的作品。今天帶來的這首作品在筆者看來作品寫實內容絲毫不亞於其他作品,而且作品結構明顯讓人讀了過後不禁涕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