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無相有道原創並首發百家號,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當每個愛玉朋友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和田玉之後,相信最迫切的想法和動作都會出奇地一致,那就是「盤它」。
但是隨著此起彼伏的心情漸漸平復,大家可曾想過一個問題:和田玉究竟應該怎樣盤玩?
在了解和田玉的盤玩方法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和田玉的原料特徵。
我們曾經講過,由於和田玉具有瑩潔縝密、溫潤堅韌的優秀特性,因此和田玉飾品的佩戴方法可以概括為兩個字:隨意。
只要注意別摔落、碰撞,和田玉的佩戴基本能達到百無禁忌的程度。
由於和田玉礦物晶體的分布有如毛氈一樣緊密編織而成,分子間的作用力十分巨大。因此在全世界的寶玉石當中,和田玉的抗壓硬度最大,其韌性比鑽石和翡翠都要高。
正是由於和田玉具有極佳的物理特性,因此不僅不易「崩茬」,在雕刻琢制時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同時在佩戴和盤玩的過程中也幾乎沒有任何「嬌貴」的毛病。
可不要小瞧和田玉這一優秀特性,在自然界琳琅滿目的寶玉石當中,絕大多數單晶體寶石儘管摩氏硬度很高,但抗壓硬度卻很低。
換句話說就是:雖然「硬」,但是「脆」。因此稍微不小心的碰撞、墜落都有可能造成極大的損傷。
包括鑽石在內的大多數寶石,在日常佩戴過程中都要小心呵護,這其中還有部分寶石由於特殊的天然物理特性,更需要格外的養護,如祖母綠、歐泊、碧璽等等。
所以像和田玉這麼「皮實」的佩飾,於情於理都太適合盤玩了,不盤簡直說不過去。
在了解和田玉的盤玩要點之前,我們還要明確一個問題——為什麼要盤和田玉?
這個問題看似無聊,其實卻非常重要,這不僅是對和田玉盤玩之道核心訴求的闡釋,而且還與和田玉的盤玩方法息息相關。
換句話說,為什麼沒人盤鑽石?有誰整天盤鑽戒嗎?沒有,為什麼?
原因其實很簡單,自然界中很多寶石,你盤與不盤,它都沒啥反應。
例如玉石中的翡翠,盤來盤去變化始終非常微弱,包括有些清代傳世的翡翠玉器,儘管距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但次生特徵卻往往很不明顯。
這也從一個側面揭示了和田玉盤玩之道的終極訴求——變化。
如果說「溫潤」是和田玉品質內涵的核心價值,那麼「變化」則是和田玉核心價值的客觀體現。
正是這種與生俱來的原料特性,賦予了和田玉極為厚重的人文內涵,所謂的「人養玉、玉養人」,都是建立在和田玉富於變化的基礎之上。
和田玉的盤玩之道,既是和田玉品質提升的一個過程,也是擁有者對玉器再加工的一個過程。
今天我們看到許多古代玉器,其瑩潔潤澤、精光內蘊的迷人氣質,正是和田玉富於變化的真實寫照。
隨著不斷的盤玩,和田玉會越變越漂亮、越來越迷人,因此這種人與玉的交流接觸被賦予了「人養玉」的形象比喻;
而隨著時間推移,愈發寶光四溢、瑩潤無比的和田玉帶給擁有者的愉悅體驗感則被賦予了「玉養人」的文化理解。
盤玉,是認識和了解和田玉的開始,更是真正領會和田玉無窮魅力的開端!
現代和田玉器的盤玩注意事項,具體有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安全。
安全是指妥善安全地盤玩和田玉。儘管和田玉擁有出眾的原料特性,但巨大的外力撞擊仍然會導致玉器損傷,尤其是一些工藝繁複的精巧玉器,失手受損的情況並不少見。
筆者無相有道見過許多玉石業內人士,但真正稱得上專業規範的卻真心不多。
大多數情況都是瞅瞅不錯,抄起來就盤,一激動再跑到亮光處仔細端詳一番。
當然,如此觀賞盤玩可能一萬次都不會出問題,但是,一萬零一次呢?
歷史上受損的古代玉器,除了西漢末年王莽姑媽孝元皇后是故意將傳國玉璽摔在地上之外,哪次不是失手所致?
因此,和田玉的盤玩之道首先就是要妥善保證玉器的安全。
正確的方法是:無論盤玩自己的玉器還是賞玩別人的玉器,如果玉器有穿繫繩鏈的,應當在拿到玉器之後,首先將繩鏈在持玉的手腕上纏套妥當之後再進行把玩。
這樣既可以避免盤賞玉石時下垂的繩鏈掛到異物而致導致玉器脫手,也可以保證即使不慎脫手,由於繩鏈纏套在自己手腕上,不致使玉器墜地受損。
如果是未穿繫繩鏈的玉器,觀看和盤玩時儘量不要離開桌面上方,更不要滿世界亂竄找地方看,自己的東西也還罷了,別人的東西誰都討厭這樣的看法。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很多事情細節決定著成敗,要想盤出講究的玉,首先做個講究的人。
其次,清潔。
儘管和田玉堅韌縝密,不易受到其它物質的侵蝕,但是適當保持清潔還是很有必要的。
有些朋友一貫秉持將和田玉在臉上蹭油的盤法,對此筆者不反對但也不鼓勵。
一直以來,有說法稱蹭油會「將玉石毛孔堵塞」甚至「導致玉石變色」,這些說法明顯帶有誇張和附會的成分。
之所以和田玉通過盤玩會明顯改善潤度,是由於玉器表面經皮膚長時間的反覆磨擦拋光,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和田玉的表面平整度。
同時,隨著人體分泌的酸性、鹼性物質滲入,玉器表面形成一層不斷向玉器內部浸潤的包漿層。
就這麼一面拋光,一面浸潤,隨著玉器表面平整度的提高和包漿層的堆積,玉器對光線的「漫反射」效應也得到了改善。
因此,經過長期盤玩的玉器不僅擁有了溫潤的質感(表面平整度),同時也變得更加精光內蘊、煜煜生輝(光線漫反射)。
當明確了和田玉盤玩改變潤度的機理之後,我們可以知道,既使不刻意的在臉上蹭油,只要長時間的佩戴和盤玩,人體汗液中的酸、鹼物質同樣會對玉器產生浸潤,同樣會造成玉器次生特徵的改善和提升。
之所以不提倡盤玩玉器時刻意地在臉上蹭油,主要是出於衛生和美觀的考慮。
試想油乎乎的玉器在油乎乎的手裡盤來盤去,玉器工藝細節處聚集了大量的「油泥」,這樣不僅看上去不美觀,同時還容易滋生細菌。
正確的盤玩方法是:帶有皮色或皮色僵性較重的玉器,在盤玩時可以適當地蹭點油用來提升潤滑和手感,這樣盤玩起來也更有樂趣。
孔子說過:過猶不及。凡事過度不如不足,因此要注意適可而止。
同時,要注意玉器的定期清潔。簡單點的方法就是定期用乾淨的牙刷仔細刷刷,尤其玉器工藝細節部位,儘管避免汙垢堆積,這樣一方面比較衛生,同時也提高了玉器的觀賞性。
最後,耐心。
和田玉的盤玩過程,既是玉器美化提升和再加工的過程,也是人與玉交流中愉悅體驗的過程,因此切勿急於求成。
古人說:一靜一動謂之變,一陰一陽謂之道。和田玉在盤玩中溫潤度與光潔度的改善,是通過長期的佩戴與盤摸獲得的。
或者某天你會發現自己的寶貝玉器發生了脫胎換骨般的巨大變化,其瑩潔度與溫潤度的大幅提升往往會令人喜出望外,而這個過程正是玉器盤玩的樂趣所在。
如果一心急於求成,整天玉不離手,不僅影響了正常的工作生活,同時也讓盤玉成為了一種負擔。這樣得不償失的盤玉方法不僅失去了盤玩的樂趣,同時從技術層面講,對盤玩效果也會產生很大影響。
前面我們說過,玉器盤玩提升潤度的原理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打磨和拋光,同時還有包漿層生成和堆積的重要因素。
所以僅憑打磨是無法達到這種效果的,否則玉器生產之初只需認真打磨就可以了,何必還需要盤玩呢?
事實上,機器打磨拋光的玉器和人手盤玩出的玉器,其效果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不誇張地說,任何玉器製作過程中精細的打磨,都遠遠不及人手盤玩的效果。其中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和田玉盤玩過程中特徵改善機理要遠比打磨、拋光更為複雜。
所以,急功近利的玉不離手式的盤玩,不僅使原本愉悅的盤玩之道成為壓力,而且對玉器潤度的改善並無益處。
正確的方法是:閉暇之餘將和田玉從身上取下徐緩盤玩。在有張有弛、不急不緩的節奏中一面體會玉石之溫潤,一面把玩玉器之精美,喧囂紛紜處盤一縷瑩潔,悽風冷雨裡握一絲溫潤,人生如是,夫復何求。
如果沒有時間,那索性只需正常佩戴也會產生同樣的效果,當然,其過程和時間會相對延長。
綜上所述,和田玉的盤玩不僅是玉器品質提升的關鍵,同時也是人與玉彼此間愉悅交流的過程,因此是每個愛玉朋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或許,只有通過長期的佩戴與盤玩,人和玉之間才能建立起真正「互養」的親密關係。
假以時日看到自己的和田玉精光內蘊、煜煜生輝、溫潤無比之際,相信每個愛玉朋友會真正感悟,其實和田玉的盤玩之道正如溫潤內斂的玉石品質,淺移默化中不僅改變著玉石,同時,也改變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