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成就人生大功業的前提,是對於德行的修養。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無德,如家無主而奴用事矣,幾何不魍魎猖狂。
品德是一個人才能的主人,才能是品德的奴婢,如果一個人只有才能而缺乏品德,就好像一個家庭沒有主人而由奴婢當家,這樣哪有不胡作非為放縱囂張的道理呢?
古人強調一個道理,就是進德修業,德為學問的根基,由內心演化,又表現於外,任何的學問和人生都需要以德行為基礎,否則即便是有學問,也難以在人生中發揮該有的價值與光芒。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雖然文化不高,妻子也不是名門閨秀,但是他的孩子倒是特別出色,這最終都要歸於朱元璋對於孩子德行的培養。
元朝滅亡的教訓讓朱元璋更明白「為政以德,譬如北辰」的道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不能在百年之後付諸東流,所以朱元璋非常重視自己子女的教育,他認為德既能補體,也可以補智。
只要重視孩子的品德之心,讓他們正心,就一定能讓自己的家業繼續持續發展下去。
《菜根譚》之中說:節氣傲青雲,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行陶熔之,終為血氣之私,技能之末。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志節和義氣足以傲視任何達官貴人,而高雅生動的文章足可以勝過白雪名曲。然而,如果不是用高尚的道德來陶冶他們,所謂的志節和義氣就不過是意氣用事,而生動的文章也成了微不足道的雕蟲小技。
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鐵砂經過熔煉才可以成為純鋼,所有的東西都需要一番磨練才能成為有用之物。
人也是這樣,但是對於人的打磨不能只在學問的層面上面下功夫,更要雕琢的是他的品德和修養,否則表面的技術也不過是雕蟲小技和血氣之私。
所以,只有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志氣,才能發揮人生的最重要的意義。
有一家鐘錶店門庭冷落,非常不景氣,有一天店主貼出一張紙,上面說本店有一批手錶,走的不太精確,24小時慢24秒,請看清之後再選擇。
一張紙,貼出之後很多人迷惑不解,更有人前來詢問,店主就坦率地說:「誠實是我開店的原則,不會為了個人私利而損害大家的利益。」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從他這張紙貼出去之後,他的店裡生意逐漸的轉好了,因為別人更願意相信這個老闆的品德,正是因為這樣的老闆具有非同一般的品格,才能做出這樣的決定,而且很多人也是被老闆的誠實態度所感動,才願意走進來。
所以,做人做事的前提就是要以修德為根基,先從做人開始,如果人都做不好,還談什麼事業呢?
自古以來就講究德才兼備,德在才之前,所以德才是真正的基礎,有一些人有一些學問,但是德行不高,驕傲吝嗇,這樣的人很難有一個長久和大的發展。
從古至今,所有能夠有具備大成就的人,都是以德為基礎,如果一個才高八鬥的人,但是德行不行,同樣難以在生活中得到別人的賞識,那麼他的才華也會付諸東流,由此可見,對於人生來說,德行的重要性。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