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造貝一戶人家院落裡搬運「洞宗三十五世妙果老禪師、暢瀾老和尚仝塔」
佛教在線廣東訊 近期,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前山鎮造貝村村民在村中挖出一批麻石墓碑。珠海市博物館文物專家發現其中一塊墓碑上刻有「洞宗三十五世妙果老禪師、暢瀾老和尚仝塔」的字樣,而「妙果」、「暢瀾」之名赫然列於《普濟禪院西天東士歷代祖師菩薩蓮座》這份珍貴的譜系中。另一塊藏真碑上所刻的「潤能老禪師」則是澳門蓮峰廟的住持,在蓮峰廟《嘉慶二十三年九月告示碑》中有多次記載。初步考證這三位僧人是晚清澳門佛教界重要人物。
兩塊墓碑在珠海發現意義重大
文物專家認為,它們是研究香山宗教史、珠澳關係史、特別是晚清澳門佛教人物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限於相關歷史資料的缺乏,要由此了解更多歷史上珠海作為「中西文化走廊」一個重要節點的歷史事實,則需要進一步的探尋考證。
2010年3月初,村民郭玉祥和何勇輝在珠海前山造貝村一間院落的角落裡,發現了露出一角的麻石,兩人用腳蹭了蹭那一角麻石,竟然發現上頭有字!「蓮峰住持……」郭玉祥仔細辨認著麻石條上的字,輕輕地念叨著。此時,他禁不住心裡一顫:「這不是一般的麻石條,這上頭的字不簡單!」兩人立即將此事報告珠海市博物館文物徵集小組的工作人員。
經文物徵集小組工作人員吳流芳、全惠明、彭俊美初步認定,這塊石碑系澳門蓮峰廟住持潤能老禪師的墓碑!數日後,工作人員和村民一起又在造貝村一間老屋中發現了曾被用作豬圈圍石的另一塊墓碑:「洞宗三十五世妙果老禪師、暢瀾老和尚仝塔」!
珠海境內首次發現澳門佛教人物墓碑
3月26日上午,記者跟隨珠海市博物館張建軍館長一行走進造貝村。在小巷子裡穿行了幾分鐘,到那間矮小破舊的小房 ,「洞宗三十五世妙果老禪師、暢瀾老和尚仝塔」墓碑就靜靜地躺在院子潮溼的角落裡。
經工作人員現場測量,這塊墓碑總長135釐米,面長107釐米,寬47.5釐米,厚11.5釐米。「從前這戶人還拿這條石頭圍過豬圈,後來當條凳坐,誰也沒想到這是個文物!」發現此碑的造貝村相關人員說。
張建軍說:「經過初步考證,碑刻上的三個人物涉及到澳門三大寺院中的兩個,即普濟禪院和蓮峰廟;潤能禪師是蓮峰廟的住持,暢瀾法師是普濟禪院的住持和中興人物,德望很高。這是在珠海境內首次發現的澳門佛教界重要人物的墓碑,的確令人激動,這是研究澳門佛教宗師生平和珠澳文化關係重要的實物資料」。張建軍考證得知,兩位僧人原墓葬地的土名叫「豬石頂」,即今天珠海可口可樂公司工廠所在地。可惜的是,此墓葬地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已遭破壞。
張建軍館長介紹,墓碑上提到了洞宗,一些人可能不了解。洞宗是漢傳佛教十宗之一禪宗中的五個支派之一。最早由良價禪師(807869年)在江西宜豐洞山創宗,其弟子本寂(804901年)在吉水(今江西宜黃縣)的曹山傳禪,逐漸成為一個宗派,稱為曹洞宗,又稱洞宗。據學術界研究,澳門本為香山的漁村之一,其宗教信仰與香山一脈相承,漢晉時期就有譯經僧在嶺南不斷活動,唐初嶺南被稱為「海上法窟」,很多僧人前往印度求法,大都從海路(南嶺)出行,生於新州(今廣東新興縣)的惠能就是禪宗六祖和禪學南宗的創始人。張建軍館長說,《香山縣誌》等文獻記載歷史上香山地區早就有禪師布教,建有不少佛寺。明清之際社會動蕩,很多僧人流寓澳門,大汕法師(1633-1705年)就是其一,他是曹洞宗第29代宗師。在他的有力推動下,位於澳門望廈的普濟禪院 (又稱觀音堂)成了南禪洞宗的寺院,至今普濟禪院的祖堂中把大汕法師奉為開山宗長。自此之後,不少廣東洞宗名僧蒞臨普濟禪院弘法,或擔任住持,傳燈不絕,大大地促進了洞宗在澳門的發展。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