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逼婚高僧寫此詩,將「恨不相逢未嫁時」改一個字,拒絕得有水平

2020-12-10 美詩美文

有才華斐然的高僧,自然就有為他們痴狂的女子。當年唐代大才女李冶愛上了高僧皎然,寫了一首情意綿綿的20字小詩相送,皎然回了首妙詩,在詩中他寫道:「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可謂妙筆。到了宋代,道潛禪師也遇到這樣的事,在眾目睽睽下被佳人暗示,於是道潛也寫了首詩,在詩中他的回答是:「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也是十分巧妙了。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一位高僧的完美拒絕。此人名叫蘇曼殊,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詩人更是一位任性的僧者。蘇曼殊從小有才,能書會畫,卻在19歲時決意落髮為僧。最有個性的是他曾三次為僧又三次還俗,半輩子都在佛與塵之間糾結。

當年蘇曼殊身邊有位名叫楓子的佳人,對他是情深意重,在認識很長一段時間後,楓子有意逼婚。於是蘇曼殊便無奈地寫了首《本事詩·烏舍凌波肌似雪》相送,全詩只有短短28個字,卻是有情有義更有糾結,讓我們來品一品:

《本事詩·烏舍凌波肌似雪》作者:蘇曼殊烏舍凌波肌似雪,親持紅葉索題詩。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

從這首詩來看,蘇曼殊對楓子也是有情的。烏舍是希臘傳說中的神女,被譽為古希臘諸神中最美的女神。詩人用女神來形容佳人,是對她的禮讚。而後又用「凌波肌似雪」5個字既寫出了對方行走的美妙姿態和白如雪之膚,對一個女子來說這樣的稱讚無疑是很受用的。

第二句「親持紅葉索題詩」其實是暗指對方向他求婚的事,但卻寫得很是隱晦,讓對方有臺階可下。「親持」中的「親」字,可見詩人對對方是極為尊重的,對她的一番錯愛也是滿滿的感恩。

從前兩句詩中,我們能發現對於這樣一個有情有義的女子,詩人心中其實是有情的。但是礙於自己的身份,他還是寫出了後兩句。在第三句中詩人用「無情」來形容自己,顯然這是對自己無法接受對方的歉意。同時一個「淚」字,也可見他內心也是糾結的,拒絕對方對他來說也並非易事。

最後的落筆是全詩最妙的一句。唐代詩人張籍有一首名為《節婦吟》的經典,詩的最後兩句是「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在這裡蘇曼殊將「恨不相逢未嫁時」改一個字,變成了「恨不相逢未剃時」,以此來勸退對方,並一語道破了自己不能答應的原因。

縱觀全詩,雖然只有28個字,但高僧確實是有情商的,先是用極美的語言來誇讚對方,更含蓄地感謝了對方的青睞,最後才表示拒絕,可謂相當有水平。而在詩的語言上,前兩句清麗動人,而後兩句將張籍詩的「雙淚垂」改成了「一缽無情淚」,將「未嫁時」改成「未剃時」,不但改得巧妙,也更體現了自己的無奈之情,令人動容。這樣的拒絕大家覺得高明嗎?歡迎討論一、二。

相關焦點

  • 高僧被佳人逼婚,一首詩套用原句,僅改動一個字,拒絕得有水平!
    然而雖說僧人遠離紅塵,但是有些才華橫溢又長相不俗的高僧,也會出現很多的思慕者,那麼作為僧人,他們是怎樣拒絕那些對自己一廂情願的女子的呢? 曾經有一位僧人就因為引用了一首名詩,而且只是將其中一句詩改了一個字,就變成了另一種意味,這又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呢?
  • 高僧改了「恨不相逢未嫁時」一個字,拒絕佳人,才華令人欽佩!
    繪畫·蘇曼殊之前有個僧人就用一句名詩改了一個字,意思也完全不一樣了。在唐朝的時候,女子地位是有所提升的,所以思想上還是比較開放的,之前被束縛下的女子很多事兒不敢做,但在唐朝就敢,所以有個叫李冶的才女,愛上了一名高僧——皎然,當時為了追求皎然,寫了一封信給他,表達自己心中的感情,皎然不知道如何去面對這份感情所以就寫了一首詩,其中一句是: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
  • 女子逼和尚結婚,和尚將「恨不相逢未嫁時」改1字,拒絕得高級
    相傳唐代有一個叫做李冶的大才女,對高僧皎然芳心暗許,寫下20字的情詩贈予高僧,想讓皎然明白自己的心意,不過皎然卻用一句「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婉轉拒絕了佳人的心意。遇到佳人表白的高僧也不止皎然一個,到了宋代,道潛禪師也遇到了相同的情況,而且比皎然高僧的處境更加窘迫。喜歡他的女子比較「大膽」,直接在公共場合當著眾人的面對道潛禪師表明心意。
  • 寫「恨不相逢未嫁時」的張籍真的是「流氓」詩人嗎?
    張籍的"恨不相逢未嫁時"出自《節婦吟》,全文如下: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繡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一句成為千古名句,廣為流傳,後來蘇曼殊在《本事詩》中也改寫了這句話:"還君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表達哀婉之情。讓我們結合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來看,這首詩的全名是《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由此可見這首詩是寄給李師道的。
  • 「恨不相逢未嫁時」唐代無人敢仿,千年後被一和尚改寫,成為經典
    是的,千年文壇裡有太多充滿著人生哲理、發人深省禪詩。但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僧人們也會寫一些和禪無關的詩作,比如說在被人追求時。說起來,名僧被才女追求的事,在古代確實是不少的。最有名的是當年蘇軾為了調侃道潛和尚,在宴席上專門派了位歌姬對他各種示好。誰知道潛禪心堅定,寫了「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幾句詩拒絕。這件事後來也成為了一段佳話,自此東坡對道潛更是佩服得很。
  • 他真的是「恨不相逢未嫁時」嗎?
    一句「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讓世人記住了張籍的名號。我也不例外。那時候的我,很是奇怪,一位在國子監工作的男性詩人為何會寫出如此無可奈何的愛情詩呢? 世人大都認為「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是一首關於戀人錯過的哀怨悽美詩。
  • 恨不相逢未嫁時,唐代東平大軍閥慘遭「十動然拒」
    ,大都會用一句唐詩「恨不相逢未嫁時」結尾。 這種事在網絡上叫「十動然拒」,意思就是「十分感動,然後拒絕了他」。「恨不相逢未嫁時」,是唐代詩人張籍《節婦吟》中的名句,這首詩標題下還有幾個字:「寄東平李司空師道」。此詩本義無關愛情,只是詩人在拒絕一位割據大軍閥的招攬。
  • 恨不相逢未嫁時——《節婦吟》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靜謐的夜,朦朧的月光照在繁華的長安城中,萬家燈火已熄,唯有一處宅院亮著燈盞,涼風吹過,燭光搖曳,院內一片悽涼。這宅院主人名叫張籍,患有眼疾,幾乎如盲人一般。他必須在屋中擺滿燈火,照得如白晝一般,才能模模糊糊地看見書籍。張籍凝視著案几上的一封書信,愁眉緊鎖。那信箋上清清楚楚寫著寄信人的名字:李師道。此人乃當朝司空,位高權重,如今已開始拉攏文人和官員,恐怕是在謀劃對君王不利之事。
  • 唐朝一首描寫婚外情的詩,最後一句「恨不相逢未嫁時」,傳唱千古
    張籍的朋友來拜訪,看到張籍在吃灰,很不理解,便問了一句,張籍回答道:「我吃了杜甫的詩,就能寫出和杜甫一樣的詩」張籍作為「痴情」的詩人,其寫下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情詩,便是《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詩中的內容,是有關婚外情的,其中最後一句「恨不相逢未嫁時」,傳唱千古,被後人時時引用。
  • 「恨不相逢未嫁時」誕生之初竟無關愛情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被很多人用來表達遲來的愛情,那種愛而不得的遺憾不禁讓人潸然淚下,賺取了世間多少痴男怨女的眼淚。但是你知道這句話的本意並不是描述愛情,而是殘酷的政治鬥爭的無奈之舉嗎?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知君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 恨不相逢未嫁時:一個精神出軌但仍守住了婦道的「節婦」
    唐代中期詩人張籍的《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千古名篇,詩中最後一句「恨不相逢未嫁時」更是被世人廣為傳誦。一個「恨」字,滿滿的遺憾,道出了世上諸多「愛而不得」悽美纏綿的愛情。全詩單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發男女情事之詩,但實質卻是一首具有雙層面內涵的唐詩精品。
  •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這首詩背後竟還有這層意思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這首詩背後竟還有這層意思在唐詩當中有,很多詩歌都是寫的對於人生的感悟。經歷的越多,我們就會越清楚,有缺憾乃是人生的常態。唐詩中有這麼一句:「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14個字,寫盡了人生的缺憾之美。歸還你的雙明珠我兩眼淚漣漣,遺憾沒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這首古詩的題目是《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作者乃是唐代著名詩人張籍。「恨不相逢未嫁時」是名句,記得早年還有一本小說就叫這個名字,鄧麗君的專輯裡也有這首歌。
  • 「恨不相逢未嫁時」:張籍用一首《節婦吟》告訴我們堅持有多難!
    中唐有個樂府詩寫得極好的詩人叫張籍,雖說寫得好,名聲卻不怎麼響亮,不熟悉唐詩的人可能都不曾聽過這個人,但之所以說他詩寫得好,自然是要有一首經典代表作的,張籍的代表作是《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或許詩題很陌生,但我要說「恨不相逢未嫁時」,估計大多數人就聽過了。
  • 「恨不相逢未嫁時」——關於「未嫁」、「擬嫁」與「初嫁」談片
    作者 | 羊城書叟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孔網 島上詩詞】(年終專稿)「恨不相逢未嫁時」——關於「未嫁」、「擬嫁」與「初嫁」談片【背景音樂】Natalie Choquette《A LA CLAIRE FONTAINE》 (娜塔莉·喬奎特《克萊爾方丹》)年輕時,讀唐代詩人張籍的詩《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尤其不喜歡他的那句詩: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 痴情女子逼婚,高僧禪心悸動回她一首詩,僅28字有情有義更有糾結
    從古至今,愛情令無數人神往,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愛情都能夠得到一個完美的結局,要麼是真心錯付,要麼是身世差異,要麼是時間不對。歷史上才華斐然的高僧不在少數,為他們痴迷沉醉的女子更不在少數,然而最後大多也都被無情拒絕了,畢竟高僧已經遁入空門,自然也就不動凡心了。
  • 從「恨不相逢未嫁時」感受語言的魅力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何不相逢未嫁時。」我雙眼垂著淚花歸還你的明珠,遺憾沒有在我未嫁之前遇到你……」一名女子遇到一個愛慕自己、贈已明珠的好男人,心有所動,但自己心中卻非常清楚,自己是有夫之婦,要做貞潔烈女。心中經過一番鬥爭,理性終於戰勝了情感,儘管覺得難以割捨,但還是雙眼淚垂,將明珠送還。這個女子的高明之處在於,雖是拒絕,卻「欲說還休」,我不是對你沒有好感,只是我們相見太晚?
  • 我們都知道「恨不相逢未嫁時」,而你又知道這首詩在表達什麼嗎?
    今天,成奕想為大家分享的一首詩,名叫《節婦吟》。這是唐代詩人張籍自創的一首樂府詩。這首詩寫的是一位忠於丈夫的女子堅守住自己的節操,經過強烈的思想鬥爭而後拒絕了一位多情男子的故事。那麼,詩人具體是怎麼樣描寫這一段古詩的呢?而詩人又想通過這首詩表達什麼內容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詩吧。
  • 恨不相逢未嫁時!愛而不得的感情有多美!
    恨不相逢未嫁時『這句詩看起來很美吧?它出自唐代張籍的《節婦吟》「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 張籍最著名的十首古詩詞: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丈夫戰死於沙場,孩子還在肚子裡,一個女子雖勉強苟活,又有什麼用呢?此寫戰爭的殘酷及帶給人民的苦難,其所表現的徵婦心靈的苦痛盡在其中矣。二、萬裡無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出自唐·張籍《徵婦怨》。此寫徵婦無法收葬萬裡以外的丈夫的屍骨,只得城下招魂而空葬的悲慘之情。
  • 恨不相逢未嫁時?她與金庸郎才女貌,無奈相逢已各自婚嫁
    只有夏夢,愛情事業雙豐收,出身優越,事業有成,婚姻幸福,幾乎沒有遇到過任何坎坷,命好的讓人嫉妒。在她身上,唯一稱得上遺憾的一點,就是與金庸"恨不相逢未嫁時"。兩人相逢之時"男已婚""女已嫁",縱使郎才女貌,仍是造化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