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全球城市綜合排名:北京首次進前五 紐約倫敦巴黎仍領跑

2021-01-08 新浪科技

來源:澎湃新聞

11月18日,國際管理諮詢公司科爾尼管理諮詢公司(A.T. Kearney,下稱「科爾尼公司」)發布《2020全球城市指數報告》,揭曉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城市和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城市。今年是紐約連續第四年保持全球城市綜合排名第一,中國城市中,北京超越香港,歷史性地進入全球第五名。

同時,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以及南京、杭州、青島、成都、重慶等「新一線」城市也有顯著的排名提升。

科爾尼公司於1926年在芝加哥成立,目前在40多個國家設有分支機構。其《全球城市指數》報告首次發布於2008年,由科爾尼公司聯合國際頂級學者與智庫機構聯合發起。今年是科爾尼第12年發布這一報告。

《2020全球城市指數報告》包括《全球城市綜合排名》和《全球城市潛力排名》,兩份今年的榜單評選過程中大幅增加了新興城市數量,全面評估的城市數量從2019年的130個上升到2020年的151個。

科爾尼《全球城市綜合排名》(GCI)基於商業活動、人力資本、信息交流、文化體驗、政治事務等五個維度的29個指標對城市的現狀進行了排名;《全球城市潛力排名》(GCO)則基於四個維度(居民幸福感、經濟狀況、創新、治理)的13個重點指標對城市未來潛力進行排名。

同時,今年的報告優化引入了部分新的指標,包括對城市企業家精神以及城市公共衛生水平的衡量維度。

北京首次進前五, 紐約倫敦巴黎東京仍領銜

2020年《全球城市綜合排名》前十名

在今年的《全球城市綜合排名》中,北京超越香港,歷史性地進入全球第五名。這也是自2008年第一期報告發布以來,前五位城市首次排名更迭。報告認為,北京的排名上升重要原因是其在創業創新領域的突出表現,是社會穩定性、人力資本投入和創新創業水平提高的共同作用。

除北京外,在我國其他內地一線城市中,上海躍升至全球第12名,排名上升7名;深圳上升4名;廣州上升8名,主要在人力資本和文化體驗維度有所提升

除一線城市外,中國內地「新一線」城市排名也有明顯上升。杭州繼2019年首次進入百強後,2020年上升了9名,位居82名。報告認為,杭州排名上升的迅猛勢頭得益於商業活動和文化體驗的持續提升,尤其在新增指標獨角獸企業數表現亮眼。

成都排名提升2位,位列87位。報告認為,成都正成為中國人才匯聚的新支點。此外,位於成都的國際領先的專業服務機構數量僅次於北上廣深,位居國內城市第五。

西安上升9位,首次進入前百強城市;南京維持第86名。商業活動方面,南京全球性專業服務公司分支機構數量顯著增加,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數量位居全國前五。

青島前進5名,位居第105名。報告稱,受益於在良好的宜居環境、高端人才及外籍人才吸引方面的優勢,青島正成為北方的領軍城市。

長沙排名上升10名,連續兩年排名實現兩位數上升。主要驅動力在人力資本維度的提高;另外由於引進與疫情高度相關的醫學院校指標,長沙憑藉其湘雅醫學院與醫院,在該維度得分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城市綜合排名中,城市群的力量凸顯。在發布會上,科爾尼公司董事、科爾尼區域發展課題專家周鵬遠介紹道,今年是首次中國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上海、南京、杭州、蘇州4個城市均進入排名前100。

「如果再加上同樣入榜的無錫和寧波,那麼也就是長三角6個城市都在全球前100的榜單裡。」周鵬遠稱,這使得長三角城市群成為全球入圍數量最多的城市群,充分反映了長三角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優勢。

雖然我國內地城市在全球城市綜合排名中進步明顯,但今年排名前四位的城市沒有變化,仍然由紐約、倫敦、巴黎和東京領銜。報告認為,這些城市長期優異的表現說明它們在人力資本、商業活動、信息交流等方面具備大量優勢,同時具備全球城市地位的自我提升能力。

周鵬遠表示,國內城市儘管在經濟發展與商業活動等維度有明顯優勢,但是相比於國外的區域中心城市,在國際政治交往與文化體驗等全球軟實力維度得分偏低。這也反映了這些中國城市需要系統地提升其國際競爭力,尤其應充分發揮已被良好區域協作機制(如「一帶一路」倡議、RCEP等)覆蓋的地區內部的城市聯繫等功能作用。

創新與互聯互通是城市發展關鍵,全球秩序重建信號初顯

《2020全球城市指數報告》顯示,國際商品流通、思想交流、人員流動和資金融通對城市發展至關重要,面臨日益嚴峻的國際形勢,城市領導者需竭力恢復和擴大與全球其他城市的聯繫,維持關鍵要素的流動。

周鵬遠表示,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重了城市本來面臨的問題,如財政壓力、貧富差距、逆全球化趨勢等,物理邊界的隔離也導致一些要素流動受到阻礙,但城市間的互聯互通仍是城市發展的關鍵,區域性合作的重要性凸顯。

同時,在全球經濟貿易合作開展的過程中,大型跨國企業或貿易集團對於區域性中心的設置越來越多地考慮城市個體的有利因素,城市的營商環境、發展政策等甚至可能跳過區域和國家的有關條件成為決策者最先考慮的方面。

「新冠疫情對世界格局和秩序的深刻影響或許在未來幾個月乃至幾年才會全面顯露,但是這場疫情無疑已然打破了許多常態,為城市的治理帶來全新的挑戰與機遇。過去的經驗已經不足以成為我們判斷的基礎,城市管理者應該採取與以往不同的戰略性決策和投資決定,在後疫情時代提高城市發展的活力與韌性。」報告發起人與作者之一、科爾尼資深合伙人Mike Hales 說。

由於疫情對城市發展影響的不確定性,創新能力成為了城市管理下一步提升的重點。今年的排名在創新維度的評價中增加了獨角獸企業數量這一指標。周鵬遠表示,上海和舊金山排名的大幅提升部分原因是兩者在創業和創新維度上取得更高得分。

2020《全球城市潛力排名》前十名

值得注意的是,代表著城市未來發展潛力的《全球城市潛力排名》今年變化更加明顯。雖然倫敦仍居榜首,但其他大多數城市的排名都發生了較大變化,比如多倫多排名上升九位,躍居第2名,主要得益於創新水平的大幅提升和治理的持續改善。

東京排名上升兩位,現居第4名,居民幸福感持續多年拿到高分。阿布達比排名上升十三位,躍居第7名,主要得益於推動經濟效益和多元化發展的長期投資。

潛力城市排名的上升都得益於其在治理和經濟發展方面的長期投入,特別是中國和中東城市,它們正在快速追趕歐洲和北美城市。

報告認為,和《全球城市綜合排名》相比,《全球城市潛力排名》的結果變化更大,揭示了在日益變化的環境下,城市全球地位和未來前景的激烈競爭與區域性分化特徵。

相關焦點

  • 七大指標對標紐約、倫敦、巴黎、東京,廣州位列全球城市第一梯隊
    在2017年發布的最新分級中,廣州位列Alpha-級,歷史性地進入全球城市第一梯隊,在49個世界一線城市中位列40。 當下的廣州和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等老牌全球一線城市相比,差距在哪裡?要在世界城市體系中的第一層級站穩腳跟,廣州還需要做些什麼?
  • 紐約倫敦東京領跑 十大國際金融中心各有千秋
    中新網上海7月8日電(記者 李佳佳)8日在上海發布的2011年度「新華-道瓊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簡稱IFCD INDEX)」顯示,紐約、倫敦、東京繼續領跑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發展實力前三甲,其餘的4到10位分別是香港、新加坡、上海、巴黎、法蘭克福、雪梨、阿姆斯特丹。
  • 超紐約巴黎!上海、深圳、北京躋身全球房價最貴十大城市!香港位居...
    上海、深圳、北京房價躋身全球前十6月5日,CBRE世邦魏理仕發布了《2020全球生活報告》,對全球39個重點城市2019年住宅市場數據與發展趨勢進行綜合對比與解讀。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住宅價格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別為:香港、慕尼黑、新加坡、上海、深圳、北京(城區)、溫哥華、洛杉磯、巴黎和紐約。最高的十大城市中,有一半位於亞洲。根據報告,香港住宅套均價格為125.44萬美元(約合人民幣892.6萬元),位列全球住宅套均價格首位。
  • 2020全球城市綜合實力排名:上海躍居第十名 北京在經濟領域保持第三
    森紀念財團都市戰略研究所執行委員會通過對全球主要城市在「經濟」、「研究·開發」、「文化·交流」、「居住」、「環境」、「交通」6個領域的70項科目進行評估,並最終根據綜合分數進行了排名。2020全球城市綜合實力排名。
  • 中國城市全球排名集體飆升,背後有一個不可逆轉的大趨勢
    Kearney,下稱「科爾尼公司」)發布《2020全球城市指數報告》,揭曉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城市和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城市。紐約、倫敦、巴黎、東京仍領銜前四。中國城市中,北京超越香港,歷史性地進入全球第五名。
  • 中國城市全球排名集體飆升 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來了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文|柯銳  近日,國際管理諮詢公司科爾尼管理諮詢公司(A.T.Kearney,下稱「科爾尼公司」紐約、倫敦、巴黎、東京仍領銜前四。中國城市中,北京超越香港,歷史性地進入全球第五名。
  • 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排名:深圳位列第九 香港上海北京躋身前20
    在這一指標維度下,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前20強的城市分別為紐約、新加坡、東京、倫敦、慕尼黑、舊金山、洛杉磯、巴黎、深圳、聖何塞、香港、上海、法蘭克福、波士頓、都柏林、維也納、杜塞道夫、斯圖加特、漢堡和西雅圖。科技新貴闖進前十,多個發達的中小都市區闖入前二十。
  • 科爾尼發布全球城市指數排名:中國城市排名多數上漲 北京升至全球...
    中證網訊(記者 張枕河)國際管理諮詢公司科爾尼11月18日發布了2020全球城市指數報告,揭曉了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城市(《全球城市綜合排名》)和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城市(《全球城市潛力排名》)。值得關注的是,在今年的指數排名中,中國城市排名普遍上升,北京排名高居全球第5名。
  • 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上海北京躋身前十 成都等城上榜
    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上海北京躋身前十 成都等城上榜原標題:北上深廣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提升 北京首次進入前十強9月12日消息,由英國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共同編制的第24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
  • 全球金融中心最新排名:上海連續上升首次進入世界三強
    來源:第一財經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今日發布,上海綜合得分排名再次上升,超過東京首次進入全球三強行列。9月25日,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和英國智庫 Z/Yen 集團聯合編制的「第 28 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 28)」報告正式發布。最新報告排名顯示,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為:紐約、倫敦、上海、東京、香港、新加坡、北京、舊金山、深圳、蘇黎世。在全球五大金融中心中,上海正在連續追趕超越。
  • 「英國」擊敗紐約東京巴黎,倫敦蟬聯世界最佳城市!
    最近,國際諮詢公司Resonance Consultancy發布年度《全球最佳城市報告》,世界百強城市出爐。其中,倫敦擊敗紐約、巴黎和東京,再度成為世界最佳城市!此前,倫敦在科爾尼(AT Kearney)發布的《全球城市綜合排名》中連續10年居前三,2019年還在《全球城市潛力排名》榜上高居榜首。Resonance按照22個標準對每個城市進行評估,最終得出「2020年全球最佳城市」排名。
  • 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19:深圳再度入圍前五,上海首次超越香港
    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指數二十強為:紐約、倫敦、新加坡、深圳、聖何塞、東京、舊金山、慕尼黑、洛杉磯、上海、達拉斯、休斯頓、香港、都柏林、首爾、波士頓、北京、廣州、邁阿密和芝加哥。其中,去年首次進入前5名的深圳,此次上升1名排名第4。而香港下降2名列第13名,上海上升3名列第11名,這也是香港首次被上海超越。
  • 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排名:深圳位列第九,中國三個城市躋身前20
    中國綜合經濟競爭力前10強城市分別是深圳、香港、上海、北京、廣州、蘇州、臺北、南京、武漢和無錫。12月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聯合國人居署合作研究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20–2021:全球城市價值鏈——穿透人類文明的時空》發布。
  • 全球綜合實力最高的六大城市:中國香港和倫敦均有上榜,你去過嗎
    紐約是2019年全球綜合實力排名第一的城市。 倫敦是2019年全球綜合實力排名第二的城市。
  • 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排名出爐:上海躍居第四,北京、深圳、廣州均躋身...
    本期共有108個金融中心進入榜單,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為:紐約、倫敦、東京、上海、新加坡、香港、北京、舊金山、日內瓦、洛杉磯。這一指數在每年的3月和9月發布,去年9月發布的第26期指數顯示,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為: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上海、東京、北京、杜拜、深圳和雪梨。
  • 全球房價最貴城市前10名:北京上海排不進前三,香港比紐約高2倍
    美國商業不動產服務公司(CBRE)在近日發布《2020全球生活報告》(Global Living 2020),揭露了目前全球主要城市的房地產市場訊息。全球「最昂貴的房地產市場」是香港,幾乎是以各種「天價」輾壓其他城市,就以平均房地產價格來說,香港就高出了美國紐約近兩倍的價格。
  • ...中國城市中,北京超越香港,歷史性地進入全球第五名。同時,上海...
    【最新全球城市綜合排名:北京首次進前五】國際管理諮詢公司科爾尼管理諮詢公司發布《2020全球城市指數報告》,揭曉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城市和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城市。今年是紐約連續第四年保持全球城市綜合排名第一,中國城市中,北京超越香港,歷史性地進入全球第五名。
  • 全球城市生活成本排名:京滬高過首爾巴黎紐約
    近日,國際人力資源諮詢機構ECA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對於海外派遣員工來說,委內瑞拉的加拉加斯是世界上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亞洲地區東京最高位列第十,中國內地的北上廣深分別位列全球第15、18、38和第40位。  北上廣深排名全部上升  報告稱,調查共涵蓋全球440個主要城市,以生活必需品價格和其他消費指數為基準進行測算。
  • 被「亞洲矽谷」打敗 倫敦不再是全球最具活力城市
    仲量聯行最近發布了一份榜單,他們發現,在「城市發展動力指數」最高的全球30大城市中,印度班加羅爾擊敗倫敦(過去兩年裡,倫敦一直高居榜首),首次拔得頭籌。而中國也有五座城市上榜,其中上海位列第四位。越南胡志明市和河內表現突出,分別名列第二和第八位。
  • 全球金融中心最新排名:「紐倫港」三強格局被打破 上海第四
    全球十大金融中心排名順序發生較大改變,「紐倫港」前三強格局被打破,原「探花」香港被東京替代,上海排名上升一位至第四位。3月26日,國家高端智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與英國智庫Z/Yen集團共同編制的第2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 27)報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