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廈門往事

2020-12-16 浙江工人日報網

  -陳中

  暮春時節,我們來到廈門鼓浪嶼。

  鼓浪嶼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不經意間發現大師林語堂曾經結婚的禮拜堂!細究,林語堂與廈門鼓浪嶼有不解之緣。

  1905年,那位名叫「林和樂」的10歲男童翻過漳州坂仔老家的山嶺,坐了三天的船,登上鼓浪嶼,入讀養元小學。廈門對林和樂的影響至深,他說,「我與西洋生活初次的接觸是在廈門」——身著白衣的傳教士和操演的戰艦;外國男人和女人在拍網球吃冰激凌;「最為驚駭的經驗」是外國人互相偎抱在俱樂部中跳舞。

  13歲時,和樂升入了教會辦的尋源中學。中文、地理、算術、經典和一本薄薄的地質學,這些學科在和樂讀來都是「太容易了」,以致於他經常跑到碼頭上看來往的船隻。4年後,他以第二名的成績畢業於尋源中學,畢業時,林和樂改名林語堂。

  今天,當追尋林語堂的人生足跡時,我們驚訝地發現,他的許多重要成就實際上早就萌芽於尋源中學。那時,他迷上了蘇東坡的作品,而且已經看了一半的《史記》。而30多年後的1947年,他出版了代表作之一《蘇東坡傳》。

  在出版《蘇東坡傳》的同一年,林語堂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中文打字機。據說,就讀尋源中學時,他對鼓浪嶼碼頭上的小輪船很著迷,尤其是船上的蒸汽引擎,此後,他一看見機器就非常喜歡,後來,還真小有所成,一介文人卻發明了中文打字機。

  現在,尋源中學的舊址上出現的學校,是廈門音樂學校。站在音樂學校的四樓,與之毗鄰的廖家別墅一覽無餘。百年前的1912年,在尋源中學的最後一個傍晚,17歲的林語堂坐在宿舍,望著窗外,他是否望見了廖家別墅?是否預想到他的人生從此將與廖家緊緊相連?

  位於鼓浪嶼漳州路44號的廖家別墅,建於19世紀50年代,實際上是林語堂老丈人的豪宅,因為別墅裡的其中一處是林語堂與廖翠鳳的洞房,因而,這裡亦無可爭議地成為除平和坂仔、臺灣陽明山之外的第三處林語堂故居。

  據說,林語堂最初愛的女人並不是廖翠鳳。尋源中學畢業後,林語堂前往上海聖約翰大學念書,大二那年曾連續上臺領獎三次,在聖約翰大學的男生和聖瑪利亞書院的女生之間造成轟動,在那裡,他喜歡上了來自鼓浪嶼的陳錦端,兩人墜入愛河。林語堂在《我的婚姻》中稱她為「大美人C君」。廈門巨富陳天恩為了阻止女兒陳錦端嫁入林家寒門,就把隔壁開錢莊的廖家的女兒翠鳳介紹給了林語堂。被安排結婚的林語堂不改調皮本性,去迎親時,廖家獻上象徵吉祥的龍眼茶,他把龍眼全部吃掉。徵得妻子同意,他還把結婚證書燒掉了!彼時的翠鳳說了一句日後被女兒林太乙譽為「歷史性」的話:「沒錢不要緊。」林廖二人由此開始了57年的美滿婚姻。

  儘管廖家別墅已標明是危房,但樓上樓下還是住了不少廖家後代,我們從屋前找到屋後,七拐八繞才找到了林語堂當年的洞房。1919年8月,24歲林語堂與廖翠鳳舉行婚禮,三天後,林語堂便攜著廖翠鳳遠赴美國留學了。等他們再次步入廖家別墅時已是7年後的1926年。

  林語堂的洞房如今住著的是廖翠鳳侄子廖永明和他的老伴。上世紀80年代,廖永明從外地調回廈門大學任教授,他由此住進了林語堂那冷寂了五六十年的老宅。

  歷史總是存在某種巧合。當年,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想辦國學院時,在他兒子林可勝的家中正藏著被段祺瑞政府通緝的學貫中西的林語堂。於是,林可勝向父親舉薦了林語堂,因此,欲回報桑梓的林語堂回到了闊別14年的第二故鄉——廈門,出任廈門大學文科主任。

  在林語堂友朋式感召下,一批大師陸續踏浪走進廈門大學,有文學家魯迅、國學家沈兼士、古史專家顧頡剛、語言學家羅常培、哲學家張頤、中西交通史家張星烺、考古學家陳萬裡、編輯家孫伏園和作家章川島等等。

  這批名家的主體是北大的「語絲派」與北大的「現代評論派」,他們的到來,讓廈門大學文科盛況非凡,「一時頗有北大南遷的景象」。

  1926年10月,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成立,「俊秀英慧」的林語堂出任總秘書長,這時他剛剛度過31歲生日。廈門大學國學院成立8天,即提出了10個研究選題,並計劃出版10部專著,其中有魯迅的《古小說鉤沉》和《六朝唐代造象》,林語堂的《漢代方音考》和《七種疑年錄統編》。國學院還有一個重大計劃,就是編纂《中國圖書志》,這是一部包括春秋、地理、醫學、金石等十三類書目的洋洋巨著。

  當然,林語堂最終沒能在廈門大學實現他的上述抱負,1927年3月,林語堂離開廈門大學,離開的原因,究竟是經費拮据,還是人事關係複雜?今天,深究這些原因似乎沒什麼必要了,許多研究者共同的看法,是他所帶來的現代科學精神和態度,現在依然影響著廈門大學。

相關焦點

  • 廈門林語堂故居等涉臺文物可望得國家專款維修
    新華網廈門3月23日電(記者李慧穎)由國家文物局及有關專家組成的考察組日前赴廈門進行涉臺文物的摸底清查工作,考察組一行參觀了廈門鼓浪嶼上的林語堂等4位名人的故居。據了解,根據此次考察的結果,最終被納入需搶修的涉臺文物名單的故居和遺存,將得到國家文物局的專款經費支持。
  • 從林語堂到鍾南山,他們都和鼓浪嶼這個家族有關
    廖家在鼓浪嶼的祖宅位於漳州路44號和48號,通常這處祖宅被叫做廖家別墅,但流傳更廣的一個叫法是「林語堂新娘房」,當年林語堂就是在這裡和妻子廖翠鳳成婚的。,轉而把林語堂介紹給自己生意上的夥伴廖悅發的二女兒廖翠鳳。
  • 林語堂的北京「鄉愁」
    這裡不得不提及一件事:胡適自掏腰包無私資助林語堂2000美元留學。1919年秋,林語堂獲得去美國留學的機會,但是只得到半官費獎學金,即每月只有40美元。出國前,林語堂回到廈門與已訂婚四年的未婚妻廖翠鳳結婚。婚後,廖父資助1000銀元。於是,林語堂攜新婚妻子赴美,到哈佛大學攻讀比較文學碩士學位。但是,到美國不久,林語堂的半官費獎學金突然不發了,原因不得而知。
  • 細說林語堂大師的廈門緣 在琴島辦婚禮後攜妻留學
    漳州林語堂研究會推出卡通人偶很受歡迎。臺海網10月11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導 10月10日迎來作家林語堂125周年誕辰。12日上午,漳州市政府將在薌城區林語堂紀念館廣場舉辦紀念活動。林語堂是從漳州走向世界的文化名人,一生創作了六十多部著作、十多部譯著、一千多篇文章,在國際文學界、學術界享有盛譽,曾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林語堂是漳州人,但他與廈門的緣分不淺。1905年,10歲的林語堂離開家鄉,乘坐小木船來到鼓浪嶼。
  • 福建廈門林語堂故居(也叫「U」型別墅)旅遊景點遊記
    廖家的「U」形別墅(林語堂故居)建於上世紀50年代(150多年前),別墅為英式風格,有拱券走廊,前面有兩個房間和一個大廳,後面中間有一個花園,兩邊有兩層,連接前面的主樓,後花園裡有魚塘,別墅的線重疊得很漂亮,而二樓的欄杆卻很簡單。
  • 有人慾買下林語堂故居
    昨日,廈門市規劃委員會顧問、研究鼓浪嶼老別墅數十年的龔潔先生向記者透露,近日有人與其聯繫,欲買下已成為危房的林語堂故居。
  • 林語堂:吃,是故鄉的記憶
    廈門的親戚有時到上海來,隨身帶很多家鄉的特產,有自製的蘿蔔糕、龍眼乾,還有凸柑,用糖水醃製的楊梅,連聞一下都沁人心脾。更重要的是肉鬆,肉鬆是廖家人的最愛,用一個鐵皮盒裝著。那時候廈門到上海是一件大事,得坐三天船,廖翠鳳很珍惜,收得嚴嚴實實,只是偶爾拿出來,讓丈夫和孩子淺嘗一口。
  • 林語堂的季節
    如今面對一片如海的蕉林,念想一位叫林語堂的文學鄉賢,是不是別有一番詩情與意趣?,那裡有一處重修過的「林語堂故居」,並建有「林語堂文學館」,不知道平和有沒有印製紀念封。過去我總認為旅遊點還是賣明信片的好,但此時「林語堂紀念館」的紀念封改變了我的想法,信封似乎比明信片更接近文字,抑或可以承載更多的文字,不是一定得邀約遊客寫封遊記什麼滴,但至少可以在信封裡夾進一篇印著林語堂寫故鄉的精美文字,「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觀念和簡樸的思想
  • 魯迅與林語堂的恩恩怨怨
    1926年,林語堂兼任北平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與同在該校任教的魯迅來往更加密切,兩人的友誼也更加熾烈。三一八慘案後,林語堂遭段祺瑞政府通緝。5月,林語堂應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邀請,前往廈大,擔任校文科部主任兼國學研究院總秘書。林語堂安全了,可是他並沒有忘記自己的摯友魯迅還留在北平,處境很不安全,因為三一八慘案後,魯迅也在段祺瑞政府公布的第二批通緝名單中。
  • 《浮生六記》:悲傷了200多年的愛情往事,胡歌力薦,林語堂盛讚
    《浮生六記》:悲傷了200多年的愛情往事,胡歌力薦,林語堂盛讚晚清時期,有這麼一個落魄的文人,他在病榻前完成了一部4萬多字的回憶錄——《浮生六記》。林語堂對《浮生六記》盛讚不已林語堂先生對《浮生六記》同樣讚賞有加,1936年,林語堂將《浮生六記》翻譯成了英文版,並且做了一篇長序言。其中有這麼一句話格外經典:芸,我想,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
  • 平和林語堂故居春節前免費開放
    林語堂文學館重新布展即將完成。  廈門網訊 (文/圖廈門日報 特派記者 林森泉)平和坂仔林語堂故居即將修繕完工,春節前可供兩岸遊客免費參觀。  昨日臨近中午,記者來到古鎮坂仔,一條蜿蜒小溪從林語堂故居旁流過,奔向九龍江出海口。在林語堂故居門口,林語堂父母與孩子的石雕讓人倍感親切。一棵120多年樹齡的鳳凰木高大挺拔,矗立院子中。  據悉,本次維修了五篷船(林語堂乘這種船到鼓浪嶼求學)和園區的道路等,並對林語堂文學館重新布展。
  • 林語堂,福建漳州的驕傲
    提到福建漳州,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水仙花、片仔癀、林語堂。林語堂其實不僅僅是福建漳州的,也是屬於中國的、世界的,文化界在評論林語堂時,說他「兩腳踩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足可以見得林語堂在世界的地位和影響力。
  • 林語堂文學館在福建建成
    據新華社福州電(記者黃臻)林語堂文學館6日在文學大師林語堂的出生地——福建漳州平和縣坂仔鎮建成開館。臺灣林語堂故居主任蔡佳芳、文物專員陳怡燕等應邀出席開館儀式。  由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俊豪集團主席朱樹豪捐資45萬元興建的平和林語堂文學館,佔地180平方米,建築面積360平方米,設有展廳、音像室、研究室等。
  • 紀念林語堂先生逝世44周年|原來他跟鍾南山院士還有這樣的關係
    他早年留學國外,獲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等學位,回國後在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他在1974年發明了歷史上第一臺無須記住字位、字碼的中文打字機,每分鐘最快能打50個字,而且無須訓練即能操作,為此發明幾乎傾家蕩產。他身上的稱謂太多了,可以說他是最會翻譯的作家、最會教書的發明家、向西方介紹中國,向中國介紹西方的第一人。
  • 林語堂故居,尋常巷閭,秀美山鄉
    兩扇大門刻著一副對聯:凡事自足心常樂,謙虛待人品自高「,彰顯主人品格1895年10月10日,林語堂誕生於坂仔鎮。林語堂父親林至誠,於1880年前後來坂仔鎮傳教,是坂仔禮拜堂第一任牧師。林語堂出生在坂仔舊禮拜堂並在這個小教堂中接受啟蒙教育,在此度過美好的童年時代,直到10歲前往廈門讀書還經常回來。
  • 林語堂故居,普通巷閭,美麗山鄉
    兩扇門上刻有一副對聯:一切自給自足常樂,樸素優質林語堂出生於坂仔鎮。林志誠是林語堂的父親,前是坂仔禮拜堂的第一任牧師。林語堂出生於坂崎舊教堂,並在該教堂接受啟蒙教育,他在這裡度過童年,10歲時經常回到廈門。
  • 生活家林語堂在陽明山的歲月
    其間林語堂用英語完成了系列著作,如《京華煙雲》、《風聲鶴唳》、《吾土吾民》,這些作品由其友人賽珍珠代理出版,暢銷美國,林語堂在海外的聲名鵲起,比國內辦《論語》、《人世間》的時候還要風光。1955年,新馬華僑領袖陳六使在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大學籌委會認為首位校長應該在華人文化界和學術界有崇高聲望,搜索一輪,發現東西方背景俱佳的林語堂最為合適,於是下聘書高薪邀請林語堂擔任南大校長。
  • 林語堂家族:從山地走向全球的百年傳奇
    如幼年就讀於坂仔銘新小學,10歲時乘五篷船至廈門鼓浪嶼教會學校念書,先是養元小學,後是尋源中學,從小就與中國最早近現代化的城區之一鼓浪嶼結下了不解之緣。林語堂的人生蛻變主要發生在1911年至1916年之間的上海聖約翰大學念書期間。
  • 平和:世界文化大師林語堂故居
    臺北有個林語堂故居,那裡是世界文化大師林語堂晚年的歸處,而平和林語堂故居則記錄著林語堂童年的光陰。林語堂於1895年10月10日出生於平和縣坂仔鎮,1966年赴美多年的林語堂返臺在臺北陽明山定居,1976年病逝於香港並葬於陽明山故居後園中。
  •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林語堂
    林語堂(1895-1976),原名和樂,入大學後改名玉堂,又改名語堂。       1895年10月10日出生於福建省龍溪縣一個基督教牧師家庭。林語堂6歲在本村從師啟蒙,10歲入鼓浪嶼一所教會小學讀書。三年後,林語堂免費入廈門尋源書院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