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走進「木偶大觀園」感受「非遺」文化

2020-09-28 臺海網

臺海網9月28日訊 據漳州新聞網報導 「如同走進了木偶大觀園!」9月26日上午,在漳州市圖書館一樓記藝展廳,《創造偶人世界——楊亞州作品展》如約展出,前來觀展的群眾發出這樣的感嘆。本次展出持續到10月8日。

出生於布袋木偶戲世家、漳州著名木偶頭雕刻師楊亞州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漳州木偶頭雕刻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漳州「福春派」布袋木偶戲第五代傳承人。他9歲開始學習木偶頭雕刻,迄今已有50多年。他是上海戲劇學院木偶雕刻主教師,同時也是法國國家藝術中心的外教,為教授木偶雕刻的第一位中國人。

在「木偶大觀園」裡,展出的是楊亞州近幾年創作的木偶作品,除了成套的漳州布袋木偶及雕刻的木偶頭,還有泉州提線木偶、連城提線木偶以及北方傳統的杖頭木偶。以生、旦、淨、末、醜為代表的布袋木偶,以《梁山伯與祝英臺》《沙家浜》為主題的提線木偶和杖頭木偶等,展出的80件作品栩栩如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雕刻者的匠心獨運,不禁讓人大開眼界,嘖嘖稱奇。

在作品展出的同時,楊亞州還為現場觀眾做了主題講座《「偶」戲人生》,讓觀眾們更加深刻地了解漳州木偶戲及木偶雕刻的文化精髓,以此學習雕刻文化,體會「非遺」,感受人生。「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鼓勵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走近『非遺』,近距離感受我們本地的文化瑰寶,讓傳統技藝得以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作品展,還展出了「漳州木偶頭雕刻技藝傳習體驗營」優秀學員作品20餘件,學員作品主要是漳州木偶頭的雕刻製作。「這些學員年齡跨度從10歲到近70歲,經過12期的培訓,作品已經達到展出的水準。」漳州木偶頭雕刻技藝傳習體驗營公益課程已舉辦七期,作為指導老師的楊亞州說,如果沒有深入了解,很多人會以為木偶雕刻這門技藝很「高冷」,好像難度很大,通過展出學員的作品讓大家知道,這門技藝其實很「接地氣」,通過一段時間的認真學習,就能雕刻出好的作品。(記者 周楊寧 文/圖)

相關焦點

  • 漳州木偶戲走進新華書店
    漳州木偶戲走進新華書店 2020-06-03 10: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偶」們一起走進漳州 2020年兩岸青少年木偶研學營活動(漳州站)舉行
    本次活動形式創新,以「木偶戲」非遺研習為主線,運用「研學+」的形式,即「研學+景區」「研學+非遺」「研學+兩岸青創」等,在知識性、生動性和體驗性上下功夫,讓非遺文化「活起來」。本活動由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福建省閩臺文化交流中心承辦,漳州市布袋木偶傳承保護中心、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晉江市掌中木偶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漳州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廈門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漳州分行、
  • 走進非遺「大觀園」 領略傳統文化魅力
    ■早報記者 傅蓉蓉 文\圖 12月6日,鯉城區實驗小學筍浯校區的學生記者走進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領略泉州非遺的魅力。這裡不僅有石雕、花燈、紙織畫等泉州非遺傳統美術項目,還有南音、木偶戲、梨園戲等泉州傳統音樂、曲藝,以及德化瓷、金蒼繡等泉州傳統技藝。
  • 漳州:「非遺」進校園 傳遞匠心傳承文化
    多彩活動覆蓋縣區 非遺種子在校園落地生根 「這個怎麼剪才不會斷?」「木偶為什麼不聽我使喚呢?」「看我繡得好看不?」近日,剪紙、木偶、漳繡、漳州木版年畫、棉花畫等漳州「非遺」項目的傳承人走進南靖縣高新園區中心小學,現場為學生展示「非遺」項目的製作,勾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大家紛紛圍觀,親手體驗起來。
  • 國家級「非遺」漳州布袋木偶戲表演栩栩如生
    國家級「非遺」漳州布袋木偶戲表演栩栩如生 (2/5) "← →"翻頁
  • 通北街道金源社區:木偶戲劇進校園 非遺文化潤童心
    為了更好的傳承和弘揚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地方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有機會接觸歷史文化,近距離感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11月24日下午通北街道金源社區聯合漳州市布袋木偶傳承保護中心、共青團薌城區委走進共建單位漳州市通北中心小學,為學生送上一場精彩的表演。
  • 漳州木偶遇上四川變臉 傳統木偶帶來新色彩
    楊亞洲製作木偶頭。 一個是漳州木偶藝術學校的少年小楊,一個是漳州木偶頭雕刻的省級非遺傳承人老楊。老楊身負傳承和創新漳州木偶非遺技藝的重任,毅然接受挑戰,閉關鑽研。終於,憑著老楊精湛的雕刻技藝和小楊紮實的表演功夫,他們實現了夢想。 這個融合了漳州木偶、川劇變臉、四川杖頭木偶三個非遺項目元素的新作品,為漳州傳統木偶帶來了新色彩。
  • 「偶們」共傳承 兩岸青少年同習木偶非遺文化
    新華社福州11月22日電(記者鄧倩倩)福建省少年兒童圖書館前搭建起的木偶攤位上,非遺手藝人擺弄著各式木偶,吸引孩子們駐足圍觀。6歲的臺灣小女孩翁諳諳走進這片木偶非遺文化展區,在捏麵人攤位前流連忘返,問道「我能一起捏嗎」,隨後她專注地學起來。
  • 走進漳州非遺,築夢匠心,觸手傳承
    漳州非遺中華文明在民族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無數的文明、文化,一些具有現實價值與意義的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出現中斷,而能歷經波折延續至今的也遇上傳承困難的情況,非遺需要得到傳承。漳州地處閩東南,歷來是僑鄉和臺胞的祖居地,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展示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風採,增進對文化遺產的認識,傳承並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所有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之前我們也為大家介紹過位於明清古街府埕的「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這次是古街「開張」不久的「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至於兩者有什麼區別,或許你能在這裡找到答案。
  • 漳州古城商圈再添利好!漳州木偶藝術表演館、展示館正式開館!
    在這辭舊迎新新年即將來臨之際「漳州木偶藝術表演館」和「漳州木偶藝術展示館」正式開館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偉澤,市政府副市長吳衛紅為漳州木偶藝術表演館揭牌。隨後,來賓們一同進館參觀,觀看布袋木偶表演。
  • 守藝傳統「木偶戲」兩岸青少年開啟「福建非遺之旅」
    除了第一站走進福州,還將在11月-12月,前往泉州、漳州、廈門各地,邀請非遺項目「木偶戲」的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晉江市掌中木偶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漳州市布袋木偶傳承保護中心三個國家級木偶劇團共同舉辦研學交流活動。
  • 漳州木偶傳承人蘇州馬怡紅工作室學蘇繡
    2018年7月10日,蘇州青年刺繡藝術家馬怡紅正在為漳州木偶傳承人傳授刺繡技藝。當日,福建漳州第二職業中專學校·徐竹初大師木偶傳承工作室的教師來到江蘇蘇州馬怡紅蘇繡工作室學習蘇繡技藝,探索把蘇繡的細膩繡法與漳州木偶所需的漳繡相結合,製作精良的木偶服飾。
  • 品味甌越文化 感受「非遺」魅力——「非遺」系列活動走進溫州中通...
    千年的甌越文化承載著溫州的歷史,承載著溫州人的思想、智慧、信仰和情感,融合進世世代代溫州人的生活裡,生生不息,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其璀璨歷史長河中的縮影與精華。  如何讓校園裡的孩子了解「非遺」、接觸「非遺」、愛上「非遺」呢?溫州中通國際學校三年級段的老師和家長們,群策群力將「非遺」系列活動請進校園,讓孩子近距離感受本土「非遺」文化魅力。
  • 五華提線木偶 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五華提線木偶」於明朝初年由福建傳入,在五華流行至今600多年,是廣東地區保存的最為完整的提線木偶戲,於2007年被確定為廣東省稀有劇種,於2008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光明網記者 趙金悅攝/光明圖片)2020年11月22日,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奧體中心廣場上,五華縣提線木偶非遺傳人正在演繹《木偶茶藝》。
  • 福建漳州千年木偶頭雕刻技藝 一刀雕出眾生相
    2006年,已有近兩千年歷史的福建漳州木偶頭雕刻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楊亞州,就是此項「非遺」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也是漳州楊家「福春派」布袋木偶戲的第五代傳承人。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了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漳州木偶頭雕刻榜上有名。7月1日,記者走進楊亞州的工作室,探訪「一刀雕出眾生相,一筆點睛各顯靈」的漳州木偶頭雕刻技藝。圖為楊亞州在其工作室為雕刻的木偶頭上色。
  • 非遺技藝|漳州木偶頭雕刻——巧木造化意萬千
    漳州木偶頭雕刻,是福建省漳州市的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屬於木偶戲道具製作中的一門特殊技藝。漳州木偶的整體造型包括頭、四肢、服裝、冠盔等,木偶頭雕刻僅指頭部造型。(來源:北京看展)龍溪地區漳州的布袋木偶戲,於清代就已十分盛行。木偶雕刻家徐子清,在清代嘉慶十二年即在漳州東門開設「成成是」木偶作坊。
  • 環閩微視|非遺文化提線木偶——泉州的流風餘韻
    從2020年2月28日開始,小旅推出「環閩微視」系列視頻,為你全方位展示宣傳福建的非遺文化、美景美食,讓我們來看看第二期內容:泉州提線木偶環閩微視 | 非遺文化提線木偶——泉州的流風餘韻 被讚譽為讓木偶活起來的 泉州提線木偶戲
  • 木偶情深,「非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走進湘鄉...
    (通訊員:劉芳 、李春輝、沈文科)12月14日,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湘鄉市第二中學初中部,為全校師生送來一份獨特的文化大餐。 此次活動共表演四個木偶戲節目。木偶戲的演員們將節目表演得惟妙惟肖,師生們陶醉其中,時而哈哈大笑,時而鼓掌喝彩,時而鴉雀無聲。精彩絕倫的木偶戲,令大家耳目一新,回味無窮。 二中師生通過此次活動與木偶戲零距離接觸,直接深入地了解寶貴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受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的魅力。
  • 漳州木偶布袋戲、木偶頭雕刻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報訊(記者黃樹金)近日,國家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木偶布袋戲和木偶頭雕刻均榜上有名。據悉,漳州木偶劇團由此成為全國惟一擁有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團體。  漳州布袋木偶戲俗稱掌中戲、「景戲」、「指花戲」,是傀儡戲劇種之一。漳州古老神秘的傀儡戲在民間廣泛流行,歷經各朝代改進和發展,布袋木偶戲成為獨特的民間藝術。
  • 國家級非遺漳州木偶頭雕刻精品亮相國家博物館
    中新網北京2月6日電 (記者 應妮)「匠心傳承——徐竹初、徐強父子木偶藝術展」6日在國家博物館開幕。漳州木偶頭雕刻被被列入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徐氏家族木偶頭雕刻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木偶美猴王 鍾欣 攝  展覽展出了300餘件(組)徐竹初、徐強創作的木偶藝術作品,全面系統地展現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木偶頭雕刻」的藝術神韻與文化內涵。  徐竹初是徐氏木偶雕刻第六代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