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與鍾子期「高山流水」的典故大家都很熟悉,這組雕塑更別致

2020-12-10 掌門道

俞伯牙與鍾子期「高山流水」的典故大家都很熟悉,這組雕塑更別致

文圖丨二指禪掌門

「高山流水」的典故大家都很熟悉了,來源於俞伯牙與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先秦的時候,琴師伯牙有一天來了雅興,竟然在荒山野地裡彈起了琴,悠揚的琴聲傳出很遠。

又一個樵夫叫鍾子期,正在砍柴呢,忽然聽到遠處飄來琴聲,活也不幹了,跑到伯牙身邊,邊聽邊說:「真乃好曲,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聽到說話聲,驚回頭,見說話的竟是一個樵夫。要是換別人,肯定會不屑一顧。一個樵夫能懂什麼,號不是瞎貓碰上了死耗子!

但伯牙沒有這樣,而是驚嘆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

於是,兩人就成了好朋友,時常一起彈琴吟唱。

後來,鍾子期去世了,伯牙悲痛不已,覺得知音已去,彈琴還有誰來分享?於是,摔琴絕弦,終生不彈。

《高山流水》,中國古琴曲,屬於中國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比喻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這組「高山流水」雕塑,是在常州紅梅公園拍到的,雕刻採用了大寫意手法,生動勾勒了俞、鍾二人的神情風貌——一位瘦削如竹,一位壯碩似石;一位飄逸,一位陶醉;一位登高遠眺覓知音,一位俯身半臥說「哥們,我在這裡呢」。

【攝於常州。文圖均為原創,請勿抄襲搬運!】

相關焦點

  • 高山流水,俞伯牙和鍾子期,遇到生命中最懂自己的人
    大家都知道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也是那首非常經典的古箏曲目,高山流水,就是因為俞伯牙和鍾子期兩個人的故事而改編的一首曲目,也是他們兩個在演奏的時候,他們彈的這首曲目。被後人記錄了下來,於是就被親切的叫做高山流水,因為在當時俞伯牙和鍾子期在遇到之後,當時是俞伯牙正在泰山頂上,自己彈著一首非常好聽的古箏的曲子。
  • 高山流水,知音難覓,俞伯牙和鍾子期,究竟誰是誰的知音
    俞伯牙和鍾子期,一個琴師,一個樵夫,本是互不相干的兩個人,卻因一首曲子而結緣。高山流水,知音難尋,伯牙和子期,到底誰成了誰的知音?第二年的中秋,俞伯牙如約而至,卻久久等不到鍾子期。他四處打聽,這才得知,鍾子期已經死了。為了赴中秋之約,他的墳墓就葬在這漢江邊。
  • 俞伯牙與鍾子期,機緣巧遇,高山流水為知音
    《無題》俞伯牙「高山流水」一詞,最早見諸於《列子》及《呂氏春秋》之中。僅從字面意思來看,很容易讓人認為是讚美山水之詞。但實際上是用來比喻作品的技藝精湛或兩人互為知音。而這兩種意思的出處都離不開兩個人。那便是俞伯牙與鍾子期。
  • 高山流水覓知音,俞伯牙和鍾子期,因為音樂相知相識!
    我們常用「高山流水覓知音」來形容知己難得、知音難覓的心情。其實最早「高山流水」的典故見於《列子·湯問》中,逐漸這一典故衍生出七十餘個經典形象和數不盡的典義,有時還被用於正話反說的意思。《高山流水》實際是我國十大古琴曲之一。
  • 關於俞伯牙與鍾子期的 思考
    關於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思考鍾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他們創造了「高山流水」這個美麗的詞語喻「知音」,從而「高山流水」成為人們心靈中最美的音樂!如果您是一個鑑賞家,您認為俞伯牙與鍾子期,誰更偉大?中國傳統文化「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說的是好馬常有,只有伯樂這個人才會相。
  • 俞伯牙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們需要怎樣的良師益友?
    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已經流傳兩千多年,鮑叔牙與管仲之間管鮑之交亦是千古佳話。此四人之間相互的友誼或者情感,古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莫過於此。人,首先是社會性動物,所以一生之中必然需要良師益友。俞伯牙善於撫琴,但是曲高和寡,知音難覓。有一次順江而下,在船艙中撫琴,琴音遍布大江山野。在江邊砍柴的鐘子期聽到了琴音,伯牙彈琴心裡想到高山,鍾子期說:「 好啊!簡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心裡想到流水,鍾子期說:「好啊,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從我心中流過!」不管伯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他的心意。兩人由此成為知音密友。
  • 高山流水覓知音,為一人絕琴聲,鍾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
    我們都知道鍾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這樣的一對知交好友,他們的相識是一個意外也是一個必然,因為只有他們懂得彼此。自古以來,人們都知道知音難覓,想要尋找到一個懂自己欣賞自己的人是很難得的。伯牙和子期是很幸運的,他們遇見彼此,後來鍾子期過世之後,俞伯牙也因為他將琴摔了,從此不再彈琴。
  • 高山流水遇知音,俞伯牙的琴藝為何如此高超?
    動物都能被琴聲感動,何況是我們的人心呢?有時候,只是因為我們太過於浮躁,不願把琴聲當作碧水清泉,忘我地蕩漾在其中,讓每個音符滲透在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中。 琴聲易得,知音難求。「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人生難覓一知音啊!伯牙鼓琴,心懷泰山時,樵夫鍾子期說「巍巍乎若秦山」,你這琴曲裡面有高山,伯牙心思流水時,鍾子期又說「湯湯乎若流水」,你彈的曲子意在流水啊。
  • 俞伯牙與鍾子期,千古知音難覓
    講的是春秋時期有一個叫俞伯牙的琴師,他彈琴彈得特別好,有一天來了一個砍柴的樵夫鍾子期,鍾子期聽到他的琴聲就說:「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非常驚訝,因為他心裡就是想表現高山,一下子被人聽出來了。俞伯牙想我再來一段,我表現流水。
  • 典故「高山流水」的發源地,俞伯牙在這遇上了子期,就在湖北武漢
    不過在漫漫歷史之中,也有不少千古流傳的友情,歌曲《知音》中援引的典故「高山流水」便是其中之一。「高山流水」的典故最早見於《列子·湯問》,相傳琴藝高超的琴師俞伯牙,雖然經常撫琴,但是無人能懂得弦外之音,反而在野外撫琴之時,被路過的樵夫鍾子期聽見,並能領會到琴音之中描繪「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的意境。
  • 俞伯牙和鍾子期的相遇,高山流水成就一段「基友情」
    #紅辰講故事#2020年「武漢抗疫」,在這座有著在這個人傑地靈的城市,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武昌起義」等都發生在武漢。知音之交春秋時期,楚國有一位音樂家俞伯牙,平生喜愛高山流水,一天,伯牙乘船在漢陽的漢江上撫琴,一邊弄琴一邊哀嘆:「知音何其難求乎!」
  • 俞伯牙的《高山流水》
    明代,馮夢龍編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漢陽探源訪佚,由於漢陽話「子期遇伯牙」中的「遇」與「俞」讀音相同,都是去聲,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傳知音。」誤聽為「子期俞伯牙,千古傳知音。」伯牙也就成了馮夢龍筆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於《警世通言》)。
  • 成語小知識:高山流水的故事
    高山流水是一個成語,它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比喻知己或者知音,第二層意思則是比喻樂曲高妙。高山流水既然是一個成語,自然也與大多成語一樣,有典故,有出處。高山流水的典故最早是出自《列子·湯問》,其主人翁為俞伯牙和鍾子期。
  • 武漢三大勝跡之一,俞伯牙在此邂逅鍾子期,上演曠世知音情
    次年伯牙前來赴約,卻聽到子期去世消息,伯牙悲痛欲絕,在子期墓前含淚彈奏了「高山流水」後便摔琴斷弦,從此不再彈琴。臺上的「琴臺」二字,出自宋書法家米芾之手,字體飄逸瀟灑,如遊龍戲鳳,果然是大家風範。石臺四周用石欄圍砌,欄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浮雕圖,也是清代遺物。
  • 古人的友誼(一):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是春秋時期的人,從小很聰明,尤其在彈琴方面很有天賦,後來成為著名的琴師。他的琴聲高妙,優美動聽,但是能聽懂其中韻味的人卻沒有。有一年,伯牙坐船出去旅行。船走到一座小山下時,天下起了雨。於是,伯牙就把船停在山腳下,在船艙裡彈起琴來。
  • 三言二拍之高山流水:新說俞伯牙與鍾子期
    俞伯牙和鍾子期是幸運的,他們相識於琴,雖然友情因陰陽相隔而終結,但是好歹有過宿命般的相遇。然而,看到歷史,他們又是不幸的,他們生長於戰國中晚期,一生和吳起變法這一事件深深地聯繫在一起。因戰國而生,因戰國而滅。按照真正的歷史,俞伯牙是先於鍾子期而死的。
  • 伯牙與鍾子期,高山流水相合鳴,三尺瑤琴待知音
    雖有風浪經過,但是山間的風景卻異常的美麗,雨滴敲打著樹葉,餘暉照應在湖面上,也是一番別致的景象。好奇心驅使著他,他本想叫那樵夫與他細細交談,可怎知那人剛一走近,看見他的琴就驚呼了起來,「這是瑤琴嗎?是相傳伏羲氏所造的那把琴嗎?」伯牙心中大喜,沒想到在這山中竟然還能遇見這樣懂琴之人,那樵夫一併和伯牙坐下,仔細地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一遍。
  • 俞伯牙與鍾子期是什麼關係?兩人是怎麼認識的?摔琴謝知音是啥?
    說起俞伯牙與鍾子期的關係,可以借用增廣賢文裡的這句話表達:知己知彼,將心比心。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那麼,俞伯牙與鍾子期是怎麼相識的?他們因什麼結緣而成為知己?俞伯牙為何摔琴謝知音?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
  • 俞伯牙與鍾子期撥動的千年心弦
    俞伯牙與鍾子期撥動的千年心弦俞伯牙與種子期的「知音」典範,經過兩千多年的沉澱、包裝與解讀想再次共勉卻變的難以下筆了。高山之流水,顫動之心弦。俞伯牙那一副瑤琴撥動的是華夏文明連續不斷的最溫暖,最核心的音符。
  • 俞伯牙高山遇知音,鍾子期死後,俞伯牙再也沒有彈過琴!
    從此以後,俞伯牙不僅每天刻苦學習琴技,而且隨時注意深入體察社會生活。因此,繼《水仙操》之後,他又寫出了《高山》、《流水》等著名的七弦琴曲。同時,他的琴越彈越好,有人稱讚他說:「伯牙的琴聲,飛禽走獸都要被感動,何況人呢!」當然,這是誇張。以俞伯牙的超功利情懷作曲演奏,他的琴曲,一般的勢利之輩是根本聽不懂的,因此,在認識鍾子期前,並無一個「聲氣相求」的真正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