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特稿|集安:鴨綠江畔「英雄城」

2020-12-19 新華社客戶端

《參考消息》特別策劃:走進鴨綠江畔英雄城(上)

【原標題】集安:鴨綠江畔「英雄城」

編者按70年前,吉林省集安市的鐵路橋見證了42萬名中國人民志願軍集結開赴抗美援朝戰場。70年後,當硝煙散去,我們走進集安這座鴨綠江畔的「英雄城」,聆聽志願軍英雄們捨生忘死的故事,探尋歷史為城市留下的最深刻的記憶,挖掘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時代的價值。本報分上、下篇刊載,以饗讀者。

文/本報記者 陳俊 褚曉亮 王昊飛

吉林省集安市(原遼東省輯安縣)地處中朝兩國邊境,鴨綠江水清澈而平靜地流淌著,一座鐵路橋默默橫亙在江上。70年前,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這座橋見證了42萬名志願軍集結開赴戰場,承載了成千上萬節車廂軍用物資運往朝鮮,運送了一批批回國救治的傷員。

當時,輯安這個只有14萬人口的縣城,連同它如今隸屬的通化市共88萬人口,傾全城之力支援戰場,既產生了一個又一個戰鬥英雄,也產生了數不清的「平民英雄」,他們修鐵路、運物資、抬傷員、縫衣物、做乾糧……使這裡成為「鐵血大動脈」和穩固大後方。

70年後,當硝煙散去,我們走進集安這座鴨綠江畔的「英雄城」,聆聽志願軍英雄們的感人故事,探尋歷史為城市留下的最深刻的記憶。

吉林省集安市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及口岸(許暢 攝)

「志願軍打到哪,我們就跟到哪」

1950年8月27日,即韓戰爆發兩個月後,兩架美國B-29飛機侵入輯安縣上空,盤旋偵察10餘分鐘,從此這座14萬人口的縣城便不斷遭遇空中襲擾。

抗美援朝期間,輯安除了青壯年入伍、學校後撤,全縣剩餘百姓都在堅守支援前線作戰。

鴨綠江流經輯安203.5公裡,志願軍和戰勤人員從該江段奔赴前線的通道,除了一座鐵路橋,還有臨時搶建的兩座鐵路便橋和14座浮橋——這些橋大都由當地百姓配合部隊建成,經常要在敵機轟炸後搶修。

70年前的秋冬遠比今時寒冷,為了在結冰碴兒的江水裡保障施工,太王鎮下解放村村民在江邊擺了七口盛滿白酒的大缸,修橋人員一旦扛不住低溫便浸入酒缸暖身子,之後重新入水作業。

在整個通化,當年進行了全民支前的動員,抽調工人、司機、醫務工作者組成擔架隊、運輸隊、醫療隊隨軍過江,又組織大量民工肩負起搶建搶修橋梁、鐵路、公路以及裝卸物資、轉運傷員等後勤工作,全通化勞動力幾乎沒有閒人。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後戰線南移,通化的收轉搶救任務加重,僅東北軍區第31陸軍醫院(今96605部隊醫院)就搶救了142264名傷員。為緩解庫存血量嚴重不足,通化百姓累計獻血110萬毫升。

1950年10月30日晚,輯安縣第三擔架大隊隊長曲洪一來到朝鮮已有10天,他和隊友正趕赴戰場搶救傷員。夜色濃重,當他們走到楚山郡下水洞半山腰時,前方隱隱傳來腳步聲和談話聲。曲洪一立即示意大家隱蔽,有朝鮮語基礎的他仔細聆聽,判斷出對方是一小股被志願軍打散的敵人後,計上心頭。

敵人趨近時,曲洪一大喊一聲「繳槍不殺」,和隊友一齊用端槍的姿勢舉起扁擔。敵人被這突如其來的伏擊震住了,面對夜色下的「槍口」束手就擒,25名全副武裝的敵軍就這樣成為擔架隊的俘虜。俘虜被押到山下時天已放亮,當看到對方為首的是一名拿著扁擔的中國老人時非常懊惱。那根傳奇扁擔現收藏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志願軍打到哪裡,我們就跟到哪裡」是抗美援朝期間通化的口號,像曲洪一一樣先後奔赴戰場的擔架隊員有17.2萬名,約佔全通化人口的20%,他們在朝鮮戰場上搶救出18.2萬名傷員。

傾城援戰期間,通化火車站站前廣場每天都有約800名民工晝夜不停地裝卸物資,約200名民工在70口大鐵鍋前夜以繼日地為志願軍做飯菜、燒開水——即使食材品種有限,但他們仍期望戰士們胃裡裝進熱乎的食物後再跨過冰冷的江水去殺敵。

婦女們也沒有閒著,她們自發組織到戰地醫護所洗繃帶、洗棉衣、為傷員餵飯,來自輯安的胡玉珍一人就給戰士們縫補衣服5000多件。

為防備敵機襲擾,輯安電話所於戰爭初期搬到一座古墓裡,19歲的話務員都興珍堅守其中。1950年12月本是她的婚期,家裡連喜糖都置備好了,但朝鮮戰場當時缺話務員,11月她又主動請纓到前線。在朝鮮一個小山村的隱蔽點,因一度沒人替班,她七天七夜未睡整覺獨自工作,扛不住困意時靠吃雪提神。當同事來接班時,她沒等挪到床鋪就倚在牆上昏睡過去。

「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

電影《英雄兒女》取材於1952年的上甘嶺戰役,這場歷時43天的鏖戰中湧現了黃繼光、孫佔元等一大批戰鬥英烈,通化籍朝鮮族老兵孫泰鎬也是這次戰役的親歷者。1951年參軍的他,在第67軍199師597團3營擔任廣播員。在上甘嶺,孫泰鎬白天在山洞裡背誦手稿,夜裡拿起喇叭筒用朝語喊話、用擴音器播放音樂,擾亂敵方軍心和睡眠。

敵軍對這位廣播員深惡痛絕,數次揚言「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地捉拿他。1952年11月的一天,廣播站被敵軍包抄,站裡其他11名戰友為保護孫泰鎬先後犧牲。在朝鮮戰場堅守26個月後回國的他,一隻耳朵已經失聰。年逾八旬的孫泰鎬如今臥病在床,幾十年來每當憶及上甘嶺那些犧牲的戰友便潸然淚下。

抗美援朝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總數達290萬人次。1950年,通化有4587名青年應徵入伍,其中1699人犧牲在朝鮮戰場。

那些倖存的通化老兵,每個人都有講不夠的回憶:參加過全部五次戰役的張希文曾在戰前拒領津貼時說,「我們連命都不要了,還要錢有什麼用」;零下30攝氏度的天氣,在留守580高地的志願軍就剩劉德厚一人的情況下,他雙手各持一把輕機槍拖住一股敵軍;三天水米未進的宮德祥在夜裡衝進敵人駐地後饑渴難耐,誤將地上的一攤馬尿當成水喝到飽,最終導致嚴重胃潰瘍回國做切除手術……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我為加入志願軍而自豪!」孫泰鎬說。

紅色文化薪火相傳熠熠生輝

吉林省通化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許暢 攝)

通化現有人口230萬,多年來依託醫藥、鋼鐵、葡萄酒等產業成為東北地區一座獨具特色的發展之城。在通化一隅,昔日的輯安縣舊貌已然難覓,今天的集安市在鴨綠江水映襯下,呈現一片江南水鄉般的靜謐與祥和。

在通化市東昌區環通鄉石棚村北側松林中,有一處有著70年歷史的烈士陵園。陵園總佔地面積49000平方米,共有1076名烈士長眠於此,其中558座墓碑屬於在抗美援朝中負傷回國、醫治無效犧牲的志願軍烈士。這裡是吉林省安葬志願軍烈士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烈士陵園,也是吉林省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沿甬道拾級而上,是一座高10.25米的烈士紀念碑,黑色大理石碑面上刻著隸書金字「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永垂不朽」。10.25米的設計高度,寓意10月25日——這一天是中國抗美援朝紀念日。

陵園內有一處抗美援朝紀念館,裡面陳列著軍裝、手槍、水瓢、茶缸等142件展品及30塊展板。紀念館自2013年對外開放以來,每年都會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40餘萬人次參觀。

通化市商務局退休幹部、被稱為「紅色文化活字典」的孫豔華參與了紀念館的籌建。

孫豔華2001年因患癌症提前退休以來,以紅色文化傳承為追求,尋訪了通化數百位老兵,完成了老兵訪談《冰川血山》、老兵故事文集《血性碑》以及五部長篇小說,還與老伴胡堂林合作編輯了錄入413位老兵戰鬥簡歷和圖片的畫冊《軍旗的榮光》。接受採訪時,她對通化對抗美援朝貢獻的許多重要環節和關鍵數字如數家珍。

今年6月以來,孫豔華協助通化多個部門策劃開展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活動,以「抗美援朝,打服對手的戰爭」為主題做了10場專題報告。10月中旬,她應邀與95歲老兵徐振明一道赴北京參加中宣部組織的時代楷模發布會。

徐振明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1958年轉業時主動選擇到通化靖宇烈士陵園工作。徐振明1980年退休後,兒子徐永軍接下了這份工作。父與子,守護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的英魂已62年,更為通化這座「英雄城」的紅色文化薪火相傳傾注心力。(參與記者:張博宇、張建、孟含琪、許暢、周萬鵬)

刊於《參考消息》2020年10月25日第5版

編輯:宋宇

相關焦點

  • 冰雪絲路|集安:鴨綠江邊的世界文化遺產
    穿過崎嶇山路豁然開朗,層林盡染包裹起的集安似乎仍是初春,依偎在鴨綠江畔與朝鮮隔江相望。偏離了東北城市的一般印象,宛若是江南桃源。當地人笑意盈盈介紹這裡「小城不大,風景如畫」,如果僅以「顏值」來欣賞,便真是小看了這一吉林秘境,真正讓人慕名的是它留有千年王城的古風遺韻、世界文化遺產的光環。
  • 冰雪絲路|集安:鴨綠江邊的世界文化遺產
    深秋的吉林長春已經飄起了初雪,一路向南,5個小時車程以外的集安卻是煦日和風。穿過崎嶇山路豁然開朗,層林盡染包裹起的集安似乎仍是初春,依偎在鴨綠江畔與朝鮮隔江相望。偏離了東北城市的一般印象,宛若是江南桃源。當地人笑意盈盈介紹這裡「小城不大,風景如畫」,如果僅以「顏值」來欣賞,便真是小看了這一吉林秘境,真正讓人慕名的是它留有千年王城的古風遺韻、世界文化遺產的光環。
  • 原創遊記詩文系列之《鴨綠江畔》
    鴨綠江發源於長白山南麓,幹流向西南流經吉林和遼寧兩省,在遼寧省丹東市附近注入黃海,全長790千米。作為一條河流,鴨綠江本無與眾不同之處,它聞名於世的原因在於身為中朝兩國界河,不尋常的地理位置鑄就了鴨綠江的神秘色彩
  • 2020通化·集安鴨綠江河谷冰葡萄酒節盛大開幕
    12月8日,2020通化·集安鴨綠江河谷冰葡萄酒節在集安市盛大開幕。本屆活動宗旨是,通過中國特優區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培育,與國內科研院校開展技術合作,進一步實現鴨綠江河谷產區葡萄酒產業提質增效,實現葡萄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 山水集安、北埠丹東——尋古探幽邊陲行
    公元前37年,高句麗在紇升骨城 (桓仁)建都,公元3年,遷都國內城(集安),公元427年,遷都平壤,公元668年,為唐與新羅聯軍所滅,傳28王,歷時705年!真的,儘管去過吉林龍潭山,百度過幾次高句麗,知道有一處吉林集安洞溝古墓群,也聽說過桓仁、集安、平壤曾聯合申遺......但是,對於高句麗的理解,應屬於小學科學常識的普及程度,僅此而已。
  • 集安遊
    太陽剛剛升起,我們一家就坐上姐夫開的車,奔向了旅遊目的地——集安。歷經三個小時,行駛190多公裡,終於到了我日夜盼去的美麗的邊境城市——集安。到了目的地,我迫不及待地第一個下車跑到了鴨綠江邊。這時,姐夫面帶笑容走過來,指著對岸跟我說:「那就是你日夜要想看的北朝鮮。」我朝著姐夫指的方向望了上去,映入眼帘的是光禿禿的山和零星的幾座平房,江邊的馬路上還有一些人在行走。
  • 中國最大人參交易市場落戶集安 年交易額達20億元
    【天地網訊】  記者近日於吉林省集安市獲悉,中國最大人參交易市場,集安清河人參交易市場現已落戶集安,年交易額達20億元人民幣。  位於吉林省東南部,鴨綠江畔的集安市,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境內由於老嶺山脈自東北向西南形成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使溫暖溼潤的海洋氣流,沿鴨綠江溯源而來,造就了集安市嶺南、嶺北兩個小氣候區。這為集安市大面積種植人參提供了必要條件,據了解集安市是清朝中期貢參主產區之一,人參栽培已經有400餘年歷史。
  • 參考消息特稿 | 從東北荒原走向世界
    >來源:參考消息原標題:《參考消息特稿 | 從東北荒原走向世界》閱讀原文
  • 鴨綠江畔「百草之王」的蝶變
    集安坐落於吉林省東南部,與朝鮮隔鴨綠江相望,「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資源稟賦使集安成為「百草之王」——人參的主要產區之一。這裡出產的人參在古代被奉為御用貢品,集安因此有「國參故裡」之稱。  過去,毀林栽參的粗放式種植險些讓這顆邊陲「綠色明珠」失去光澤。如何在發展人參種植業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成了亟待解決的課題。
  • 縫紉機樂隊捧紅的搖滾之城集安,其實是中國大媽的廣場舞之城
    逐夢這事兒本身就很帶話題,所以電影裡被強行定義為搖滾之城的集安也跟著C位走紅了。當然,現實中號稱搖滾之城的並不是集安。電影裡矗立在市政府前廣場上象徵搖滾精神的那把大吉它,也因為不符合城市形象定位,早已被拆除。
  • 通化•丹東•白山三市 鴨綠江流域風光寫生活動寫生作品展
    8月29日下午至31日,通化、丹東、白山兩省三地書畫聯展在通化市美術館開幕儀式之後,三市畫家們來到吉林省小江南集安參加本次活動的三地美術家有20餘人,分別在集安錢灣村果園、山城村以及五女峰等地開展了寫生活動。在寫生活動中,美術家們以自身的感悟,領略著鴨綠江流域的山川風貌和風土人情,通過自身的畫筆抒發著自身的情感,描繪著祖國的大好河山。寫生期間產生了大量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感情真摯,風格多樣,富有鮮活的藝術生命力。
  • 鴨綠江:靜水湍流浮載悠悠千古
    鴨綠江是中國和朝鮮的界江,流經吉林省長白、渾江、集安等縣(市、區),境內幹流長587.3千米,約佔幹流總長度74%;流域面積15585平方千米,約佔流域總面積25%。鴨綠江最大支流為渾江,上、中遊在吉林省境內。
  • 鴨綠江畔,永遠銘記最可愛的人
    鴨綠江畔的中朝友誼橋和鴨綠江斷橋。崔鵬攝奔流不息的鴨綠江水,氤氳著兩岸的風景。斷壁殘垣的鴨綠江斷橋,記錄著昔日的滄桑。提起遼寧省丹東市(原安東市),人們自然會想起抗美援朝那場偉大的戰爭。這座經歷戰火洗禮的城市,是抗美援朝堅強的大後方。
  • 自駕遊中朝邊境:探訪鴨綠江大橋,對岸被轟炸的山體50年不長草
    雖然我們這次自駕遊中朝邊境之旅並沒有進入朝鮮境內,但距離朝鮮也已是咫尺之遙——僅僅隔著這條並不寬闊的鴨綠江。這段自駕之旅的行程從吉林省集安市啟程,離開市區之後我們直奔8公裡外的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景區。集安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是中國對朝三大鐵路橋之一,全長589.23米,寬5米,高16米,共二十孔。
  • 【歷史茶館•訪遺蹟】集安將軍墓「駐」的到底是誰家將軍
    2017年5月終於成行,驅車去了吉林集安——傳說中的東方金字塔「將軍墓」所在地。小鎮集安集安市位於吉林省東南部,隸屬於吉林省通化市。其東南與朝鮮隔鴨綠江相望,邊境線長203.5公裡,是我國對朝三大口岸之一;西南與遼寧省接壤,北與通化市接壤。
  • 丹東軍地傳承抗美援朝精神:鴨綠江畔,永遠銘記最可愛的人
    丹東軍地傳承抗美援朝精神:鴨綠江畔,永遠銘記最可愛的人來源:解放軍報作者:範奇飛 崔鵬 鮑明建責任編輯:烏銘琪2020-11-04 08:53 鴨綠江畔,永遠銘記最可愛的人
  • 「銘記歷史 砥礪前行」——集安邊檢站深入開展國家公祭日系列活動
    12月13日是第七個國家公祭日,集安出入境邊防檢查站開展「銘記歷史砥礪前行」系列活動。金色盾牌熱血鑄就,烈士精神照耀神州。在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民警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祭奠英烈,表達追思之情,告慰在天之靈。他們警容嚴整、莊嚴肅穆地站立在國門界碑前,奏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重溫入黨誓詞,降半旗,脫帽默哀。
  • 丹東見證鴨綠江兩岸潮落潮起
    本文刊發於2018年10月16日《參考消息》第十一版文 | 張汨汨
  • 他們是綻放在鴨綠江畔的金達萊花
    【江畔舞起金達萊——記長白縣朝鮮族老人協會】佟鑫 閆程修他們是一群可愛的朝鮮族老人,在2013年度被評為「長白好人」團體,他們以能歌善舞而聞名省內外,他們的足跡遍布節目創編、文化傳承、藝術交流、擁軍愛民各個領域,他們是綻放在鴨綠江畔的金達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