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們講到什麼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這篇文章我們就為大家說說「知行合一」和「良知學說」的關係。
王陽明開始提出良知學說之後他開始在知這個意思上講」知行合一」,這個知就把它理解為良知了,這個就要請注意了,」知行合一」就變成了什麼?顯現良知,實現良知的重要途徑。良知學說提出來以後,他講」知行合一」這個知往往就在良知的意義上面來講。那在這個意思上面來講同樣包含兩個方面;
一個方面是良知的自知,這個我們下一次會講到,良知的自知是不是」知行合一」?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良知有一個自我知識的問題,這個是不是」知行合一」?答案是肯定的,一定是的。因為意識的流動本身就王陽明了解我行的一個重要內涵。
另外一個層次就是;除了良知的自知之外,那良知還要顯現他自己表達他自己,當然通過行來表達,所以還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這個觀點提出來以後王陽明一直沒改變。儘管他在其他方面的有各種各樣的變動、有補充、有完善的,但是」知行合一」這個觀點自從他提出來以後就一直堅持著,只不過在這個知的認識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內涵。
他怎麼會提出這個」知行合一」?還是農場悟道,龍場悟出的一個道理是聖人之道悟性自足,我原本俱足,那馬上就會有問題,既然聖人之道吾性具足,那麼我們為什麼沒有成為聖人?所以按照王陽明的觀點只不過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很少意識到這一點,聖人之道原本在我這裡,我的心性原本是具足一切聖人之道。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哪怕是意識到了沒有充分的表現出來,所以他在這個意思的真正領悟到這個東西的時候,開始講」知行合一」。知一定要通過行把它顯現出來,行才是知識的可靠表達。所以龍場悟道之後,」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宣傳的關於他自己的思想最早宣揚的一個觀點。在貴州啊等等這些地方講學王陽明主要就是講」知行合一」。
他有一個很著名的觀點就是,不論是在哪一個意義上面來講下面兩句話很重要: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這兩句話很重要。就是知做為形態也好,還是知做為良知也好。知之真切篤實處:當我們對一個事物的了解,對於某一個知識的了解或者說對自我本性的了解,了解到什麼程度?那就是真真切切明明白白實實在在分毫不差,這叫做真切篤實,那就行。所以了解作為一個過程那就是行。
像蘇格拉底講的了解你自己,你怎麼了解?不論是通過自我的反思,通過什麼其他的途徑,把它作為一個過程,它一定是通過行來體現的。同樣的,當我們去做一件事情,做到明覺精察的地步,那他一定是真實知識的直接表達。你才有可能做到,清清楚楚,明覺精察。所以王陽明講得很清楚,知行工夫本不可離,這就是」知行合一」。
我想對現在學術界的有一種理解,提出一點我個人的觀點。我們現在有一種觀點說是王陽明以知代行,在這個意思上去批評王陽明。我覺得很奇怪,《傳習錄》你拿出來念一念不可能得出這種結論。王陽明絕不是以知代行,恰恰相反,他強調知識的過程必定是通過一個實踐過程來體現的,最終的實踐也才是知識價值獲得實踐的最後境界。
」知」和「行」的關係,我們也可以在某種意義上把他了解為理論和實踐的關係問題。但是請注意意思還是一樣的,如果在這個理論和實踐的意義上面來理解的話,那無非是講理論本身的獲得在於實踐。
向毛澤東同志說的一樣,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次。我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這是毛主席實踐論裡面的話。要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是行還是知?即是行也是知。所以我們要知道王陽明講的」知行合一」,不是說以知識去替代行動,也不是說是以理論去替代實踐。他強調的是理論和實踐或者說知識和行動作為一個人的實踐過程當中的本質統一性,它的正確意義在這個地方。同樣的」知行合一」作為王陽明心學結構當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按照以前的講法,那也就是他的工夫論系統的最重要的原理之一,」知行合一」這個呢我們以後有時間再講。下篇文章朋友們常問的一些問題,當然,大家有什麼要共同探討的也可以在下面留言,我會挑選一些專業的問題共大家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