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和「良知學說」的關係(四)

2020-10-18 會飛的豬wsxy

上一篇文章我們講到什麼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這篇文章我們就為大家說說「知行合一」和「良知學說」的關係。

王陽明開始提出良知學說之後他開始在知這個意思上講」知行合一」,這個知就把它理解為良知了,這個就要請注意了,」知行合一」就變成了什麼?顯現良知,實現良知的重要途徑。良知學說提出來以後,他講」知行合一」這個知往往就在良知的意義上面來講。那在這個意思上面來講同樣包含兩個方面;

一個方面是良知的自知,這個我們下一次會講到,良知的自知是不是」知行合一」?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良知有一個自我知識的問題,這個是不是」知行合一」?答案是肯定的,一定是的。因為意識的流動本身就王陽明了解我行的一個重要內涵。

另外一個層次就是;除了良知的自知之外,那良知還要顯現他自己表達他自己,當然通過行來表達,所以還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這個觀點提出來以後王陽明一直沒改變。儘管他在其他方面的有各種各樣的變動、有補充、有完善的,但是」知行合一」這個觀點自從他提出來以後就一直堅持著,只不過在這個知的認識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內涵。

他怎麼會提出這個」知行合一」?還是農場悟道,龍場悟出的一個道理是聖人之道悟性自足,我原本俱足,那馬上就會有問題,既然聖人之道吾性具足,那麼我們為什麼沒有成為聖人?所以按照王陽明的觀點只不過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很少意識到這一點,聖人之道原本在我這裡,我的心性原本是具足一切聖人之道。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哪怕是意識到了沒有充分的表現出來,所以他在這個意思的真正領悟到這個東西的時候,開始講」知行合一」。知一定要通過行把它顯現出來,行才是知識的可靠表達。所以龍場悟道之後,」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宣傳的關於他自己的思想最早宣揚的一個觀點。在貴州啊等等這些地方講學王陽明主要就是講」知行合一」。

他有一個很著名的觀點就是,不論是在哪一個意義上面來講下面兩句話很重要: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這兩句話很重要。就是知做為形態也好,還是知做為良知也好。知之真切篤實處:當我們對一個事物的了解,對於某一個知識的了解或者說對自我本性的了解,了解到什麼程度?那就是真真切切明明白白實實在在分毫不差,這叫做真切篤實,那就行。所以了解作為一個過程那就是行。

像蘇格拉底講的了解你自己,你怎麼了解?不論是通過自我的反思,通過什麼其他的途徑,把它作為一個過程,它一定是通過行來體現的。同樣的,當我們去做一件事情,做到明覺精察的地步,那他一定是真實知識的直接表達。你才有可能做到,清清楚楚,明覺精察。所以王陽明講得很清楚,知行工夫本不可離,這就是」知行合一」。

我想對現在學術界的有一種理解,提出一點我個人的觀點。我們現在有一種觀點說是王陽明以知代行,在這個意思上去批評王陽明。我覺得很奇怪,《傳習錄》你拿出來念一念不可能得出這種結論。王陽明絕不是以知代行,恰恰相反,他強調知識的過程必定是通過一個實踐過程來體現的,最終的實踐也才是知識價值獲得實踐的最後境界。

」知」和「行」的關係,我們也可以在某種意義上把他了解為理論和實踐的關係問題。但是請注意意思還是一樣的,如果在這個理論和實踐的意義上面來理解的話,那無非是講理論本身的獲得在於實踐。

向毛澤東同志說的一樣,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次。我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這是毛主席實踐論裡面的話。要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是行還是知?即是行也是知。所以我們要知道王陽明講的」知行合一」,不是說以知識去替代行動,也不是說是以理論去替代實踐。他強調的是理論和實踐或者說知識和行動作為一個人的實踐過程當中的本質統一性,它的正確意義在這個地方。同樣的」知行合一」作為王陽明心學結構當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按照以前的講法,那也就是他的工夫論系統的最重要的原理之一,」知行合一」這個呢我們以後有時間再講。下篇文章朋友們常問的一些問題,當然,大家有什麼要共同探討的也可以在下面留言,我會挑選一些專業的問題共大家一起探討。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懂得了良知二字,就掌握了心學要義,就明白了我的學說
    @王陽明心學智慧王陽明通過出生入死的磨練,和日夜不停的苦思冥想,終於提出了良知學說,並在正德十六年(1521)左右,開始以良知學說教化弟子。可以說,懂得了良知學說,就掌握了陽明心學的精髓,也就懂得了王陽明這個人。01在千難萬險中得出良知學說王陽明說:&34;,它能夠真切地為我們指明方向,依照它做事就不會迷失方向。這就是人的本心,就是良知。良知學說的提出,可以說意義非凡。
  • 王陽明:懂得了良知二字,就掌握了心學要義,就明白了我的學說
    始終有一種溫暖,照耀在我們前行的路上,那就是良知的光芒。@王陽明心學智慧 王陽明通過出生入死的磨練,和日夜不停的苦思冥想,終於提出了良知學說,並在正德十六年(1521)左右,開始以良知學說教化弟子。
  • 方志遠:「知行合一」的陽明解讀(知是良知的出處)
    王陽明的例子,顯然和徐愛的例子不在一個層面。徐愛說的是理念與行為之間的關係,符合人們對「知」與「行」的理解;王陽明說的是人體器官對事物的自然反應,並非人們認同的「知」與「行」的關係。王陽明是將孟子所說的「良能」與「良知」、將「本能」與「知行」混為一談。(《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陽明心學粗略一看有點唯心主義又好像佛道儒都有關聯,可越是鑽研越感到博大精深,經天緯地,用白話解說可真是需要謹慎避免曲解!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
  • 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也,王陽明的陽明心學原來這麼有用!
    致良知的工夫經過長期的量變積累就會產生質變,通過這種質變的提升,主體對良知的認識就會達到一種新的境界,對良知的認識有起點,但沒有終點,對良知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化和發展的過程,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體,這一過程不會終結,是一個無窮無盡的過程。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與致良知說密切相關。
  • 什麼是「致良知」?—王陽明心學入門(2)
         一代心學大師王陽明從15歲格竹悟道開始,到38歲於貴州龍場(今貴州省修文縣)大悟,悟出的是「知行合一」,但此並非是陽明先生的終極思想,他的終極思想是在其49歲(一說50歲)時所提出的「致良知」三字。
  • 王陽明心學:我們的良知還在嗎?
    所以做個好人,還是做個壞人是由自己完全決定的和外在一切無關,只有自我反省,才能有所收穫。所以說:「盡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者,知天矣。」孟子這些內求良知良能的學說,就是陸王心學的開端。哲學家、心學創始人。 陸九淵思想核心是「心即理」,心具眾理而應萬物。也就是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事物之理原本存在人心之內,即萬物瞭然於方寸之間。認為無論是認識自己和世界,還是改造自己和世界,都需要回歸本心。萬象從心起,萬事歸心終。所以自稱自己的學說為心學。 陸九淵說:「人心至靈,此理至明。人皆有心,心皆有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往今來,概莫能外。」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哲學思辯,為陽明心學奠定了哲學基礎
    王陽明認為這是一種不正確的理解,所以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王陽明學說緣於傳統儒家學說,而異於這些傳統學說。因此形成有別於之前學說而特立獨行的「心學」。在《大學》中教人修養身心的方法是「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王陽明心學孟子張載對良知的理解(1)
    在整個王陽明的心學思想體系當中,」「良知」學說」是最核心的一個部分。王陽明學說當中最引起爭議,同時對後代產生莫大影響,也在後代引起莫大爭議的一個問題,也是「「良知」學說」。王陽明大概是在正德15年左右提出的」良知」說,他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謀反之後,闡述」「良知」學說」,闡明了」「良知」學說」之後他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我講的全部思想,從農場以後所體悟到的基本也就不出」良知」兩個字了,只不過在當時那個時候,我還點」良知」這兩個字不出。他也和學生們講到,所說的「「良知」」兩個字的的確確是他自己體會出來的。
  • 王陽明心學「致良知」的自我表達方式(四)
    上篇文章我們講了王陽明心學裡面講「致良知」的倆層含義,接著我們講如何實現這個「致良知」。毫無懸念,是「實踐」。永遠只有人的實踐才把我們主體的內心世界,和我們的客觀世界聯繫為一個整體。人只有在這個過程當中,才充分表達了他自己作為主體性,作為一個有德性的存在者,同樣也只有在這樣子的一個過程當中,才獲得正式的表達。所以這個意思我個人覺得是很重要的。
  • 《王陽明心學》初探知行合一的思想真理,心學等於心理學?
    《王陽明心學》作者王覺仁用通俗易懂的話語解讀王陽明心學的經典《傳習錄》,簡潔又不失趣味地闡釋了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讓我們現在的讀者輕鬆領悟心學的深奧智慧精髓,修煉自我的強大內心,開啟未來,獲得理想事業和幸福人生。
  • 「知行合一」中「致良知」,王陽明是如何發現和解說的?
    1952年農曆9月前,王陽明一直把「存天理去人慾」作為其心學的唯一目標,平定寧王(朱元璋第17子朱權的玄孫朱宸濠,朱權和他四哥朱棣爭奪帝位中失利被設藩江西南昌)遭張忠團夥饞誣而被皇帝朱厚照奪取頭功之後,迫使死裡逃生的王陽明真正放下了功名利祿。
  • 王陽明心學日曆 | 每天看一頁,頓悟知行合一
    ,核心就在「知行合一」這四個字上!集大成者知行合一是種實用的學說,它能讓我們的思維從混亂變清晰,性格從猶豫變果斷,內心從惶惑變安定。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智慧和力量,找到做好每件小事的方法。但現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很多人無法拿出整塊的時間學習陽明心學;又或者缺乏專業人士帶路,無法掌握心學的精髓。這時候,這套《2021王陽明心學日曆》就顯示出它的作用了!
  • 懂得「良知」二字,才能理解王陽明心學的奧義,做到大徹大悟
    懂得「良知」二字,才能理解王陽明心學的奧義,做到大徹大悟王陽明的學說是明朝最為著名的一種學說,在經過不斷的磨練和苦思冥想後,王陽明終於悟出了心學的奧義,提出了良知學說。1、王陽明悟出良知學說王陽明可以說是在千難萬險中才悟出了良知學說,
  • 評論:王陽明和他的「知行合一」思想
    評論:王陽明和他的「知行合一」思想 據說,歷史上能做到這「三不朽」的只有兩個半人:一個是孔子,另一個是王陽明,曾國藩只做到了半個「三不朽」。  王陽明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被譽為「真三不朽者」。他非但精通儒、釋、道三家之學說,而且上馬能戰,下馬能文,曾官至明代南京政府的兵部尚書,是一位中國歷史上難得的全能大儒。
  • 「知行合一」的王陽明所作吟詠「良知」的詩《詠良知四首》解讀
    ——王陽明王陽明,是明代的思想家、軍事家、哲學家,亦是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道、佛。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他發展了陽明學,提倡"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致良知"即從自己內心出發,尋找所謂的"理","理"在人"心"。"知行合一"即強調不僅要知,還要付諸行動,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相輔相成。
  • 王陽明心學思想:用「致良知」揭開人性面紗,用「光明心」昭日月
    王守仁,浙江餘姚人, 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在《五百年來王陽明》一書中,王陽明被冠以中國五百年來第一人,數千年第二人(與孔子並列),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的聖人。知行合一就是一件事的開始和終結,絕不能有始無終,更不能虎頭蛇尾。心學離不開實踐,只有在現實的點滴生活中才能真正喚醒自己的良知,明白心學的真諦。「知行合一」是為人所用,其實就是王陽明的實踐論:認識須與行動結合起來。
  • 定位學與王陽明心學
    王陽明心學邏輯王陽明心學以知行合一知名,但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是致良知不是知行合一,行合一隻不過是致良知的內在要求;知行本身是不分先後的,本身就是一體的。有人提出應該是思行合一,思行合一比知行合一更準確,其實是不符合王陽明心學的思想的。王陽明心學講的知行合一中的知是良知,不是知識,更不是利害的權衡思考,是一剎那良知的覺悟。你一思考,就會權衡利弊得失,一權衡利弊得失就失去了判斷是非善惡的良知和踐行良知的勇氣,就背離了王陽明心學的初衷。
  • 《知行合一王陽明》的啟示:明心致良知,要從事上磨
    《知行合一王陽明》(度陰山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這是一本關於王陽明的傳記,通過講述王陽明一生的輝煌傳奇,為讀者剖析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獨特威力。以前讀過幾本有關王陽明的書,大同小異,各有千秋。
  • 贈王陽明心學日曆|每天看一頁,頓悟知行合一
    ,核心就在「知行合一」這四個字上!集大成者知行合一是種實用的學說,它能讓我們的思維從混亂變清晰,性格從猶豫變果斷,內心從惶惑變安定。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智慧和力量,找到做好每件小事的方法。但現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很多人無法拿出整塊的時間學習陽明心學;又或者缺乏專業人士帶路,無法掌握心學的精髓。這時候,這套《2021王陽明心學日曆》就顯示出它的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