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來有崇尚「以禮為先,以讓為賢,以和為貴」的傳統美德,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禮讓是一朵瑰麗的奇葩。經典故事《孔融讓梨》,至今仍然婦孺皆知、有口皆碑。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競爭這個詞彙見諸各大媒體,各種成功學、競爭學書籍大興「狼性」競爭理念,很多人驚呼:當今社會,弱肉強食,競爭才是最高法則,禮讓早已過時了。
今天的你我該怎麼看待禮讓美德和競爭趨勢呢?
禮讓,是一種文明優雅的交往方式,我們在社會交往中需要有禮讓精神。沒有禮讓,就沒有城市生活繁忙而高效、快捷而有序的律動;沒有禮讓,就沒有城市生活陌生而親切、刻板而熟稔的溫情。
禮讓不但體現了城市的文明程度,也關係到城市的生活秩序。試想遇到節假日和重大文體活動,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之時,如果大家沒有禮讓精神、謙讓風格,那麼爭執、推擠、鬥嘴勢必發生,往往會誘發不必要的人際摩擦衝突,引起公共秩序混亂,甚至釀成惡性事故。
禮讓還是一個人應有的修養和品質,也是相互之間關係融洽、團結堅強的潤滑劑和粘合劑。只有平時形成了相互禮讓的良好關係和氛圍,遇到急、難、險、重事務時,才會轉變為巨大的合力。正如德國思想家歌德所說:「禮讓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鏡子」。
不可否認,很多現代人都喜歡爭:爭長論短、爭強好勝、爭大擺小、爭名逐利、爭權奪勢、爭功奪寵、爭風吃醋……在人世紛爭中,讓生存的環境變得喧囂和冷漠;在虛假的寒暄中,掩藏了太多的勾心鬥角和爾虞我詐。身在世事紛爭中,讓人心倍感苦楚和蒼涼。
環顧周遭的人和事物,競爭似乎無處不在,危機意識一度走俏職場,學者大呼「叢林社會」到來。叢林社會是可怕和可悲的,無疑是人類文明的倒退。但競爭需有方,不可為了競爭不擇手段,而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更不能為了競爭,不顧他人的死活,而把競爭對手逼上絕路。競爭是奮進的武器,為實現勝利的目標發力,可以傷人,也可自傷,貪婪與嫉妒自古便和競爭逐利相伴而生。
禮讓和競爭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巨大動力。禮讓是盾,可以擋開世間的醜惡;競爭是矛,可以披荊斬棘,讓人大步前行。唯有兩者結合,才能立於不敗之地。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禮讓應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競爭則是我們創新發展的關鍵,讓禮讓化解不當競爭的戾氣,在該出手時出手,在該退讓時退讓,「以己之盾化彼之矛」。只有這樣,道德之花開遍神州大地,社會新風沐浴中華兒女,成為小康社會建設的先行軍。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中國文化講「無所爭」,不是我們缺乏競爭意識,而是我們強調個人的修養提升,通過「克己」來與自我競爭,戰勝不好的那個我。如能做到戰勝自我,則世界確實無事可爭。能克己則能臻於善,所作所為合乎天理規則,還有什麼需要去爭呢?日月之行、四季更替是天道,天有與誰爭嗎?如不能克己,則所爭都不過是為了私慾,爭愈烈離仁愈遠,又有什麼好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