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我們平常在KTV唱歌,還是在家裡看綜藝節目,甚至是在跳廣場舞的時候,我們其實很容易發現,有的人音準不好,有的人唱歌跑調,但是還有這麼一些人,他們要麼唱得快,要麼唱得慢,也就是「拖拍」和「搶拍」,這樣的朋友我們會說他們節奏感不好。
那麼節奏感是什麼?跟拍子又有什麼關係?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音樂節奏是什麼?
如果中文的「一板一眼」適合用來形容拍子,那麼,「輕重緩急」則適合形容節奏。
節奏實際是聲音所呈現的不同的強弱和長短的現象。在音樂當中,我們真正聽到的是節奏,而非節拍。但是,節奏卻是從節拍而來,是節拍的複雜演化。
節奏在音樂中有著不同的作用定位,像純音樂的創作,節奏一般在旋律中是為了塑造音樂形象,而在伴奏中是為了營造音樂氣氛與意境。
如果是為歌詞而創作旋律,那麼旋律的節奏還要與歌詞中的語法節奏相符,例如把要強調的字眼落在重拍或者放慢節奏(最直觀的例子可參考中國國歌,大家可以試一下不唱,只按著節奏念一遍歌詞)。正因為有了好的節奏,才能讓一首音樂真正生動起來。
而一個人有節奏感,實際上是指這個人能快速並且準確地捕捉到節奏的動態變化規律。我們做一個簡單的思考題:假設一首曲子它的節拍是4/4拍,速度頻率是一分鐘120下。那麼,這時候每種音符的時間分別為:全音符2秒一個,二分音符1秒一個,四分音符0.5秒一個,八分音符0.25秒一個,十六分音符0.125秒一個……
由此可以看出從八分音符開始,頭腦的反應時間已經相當少,需要極快的反應速度。並且,節奏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每一拍節奏都有可能不一樣,需要大腦在有限的時間內對它們作出清晰的辨析。
所以歸根結底,節奏感好的人,實際頭腦運算能力好,反應快。不過它和音準不一樣,節奏反應力其實只是一種心算能力,和「九九乘法表」一樣是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提高的,正所謂熟能生巧,多練習,熟悉每一種節奏形態,人人都可以成為節奏大師。
為什麼總有人「慢半拍」
人們在聽音樂時,聽到的往往是節奏,而不是節拍。節拍是一種隱伏的頻率,需要通過足夠的體驗和訓練才能從複雜的節奏中分辨出節拍。
但凡對音樂已經有一定感悟能力的人,都能理解「拍子是音樂的脈搏」這句話。那我們想想看,我們人的脈搏,是不是也要用對應的手段,才能察覺得到?所以一個人找不到拍子,首先最大的可能就是他的大腦不能熟練快速地從音樂的節奏中找出節拍。
當然了,也不排除,他天生就是反應慢。
歡迎大家關注、轉發、收藏、評論,拜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