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八上苑」草坪上的開幕式
提及連環畫,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是繞不開的,成立近70年來出版了8000餘套連環畫圖書,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從《三國演義》到《山鄉巨變》,在一部部經典作品的背後,是連環畫人的悉心創作。在盛時,僅畫家就有趙宏本、程十髮、顧炳鑫、賀友直、錢笑呆、陳光鎰、顏梅華、韓和平、丁斌曾、汪觀清、韓敏等百餘人,號稱「一百〇八將」。
一百〇八苑內主樓,許多連環畫名家都曾在此工作。
今年春日,位於長樂路弄堂深處的「一百零八上苑」對外開放,這裡至今依舊是「人美社」的辦公地,草坪後的三層小洋樓便是當年眾多經典連環畫的誕生之地,這個弄堂,甚至說這片草坪和洋樓便是「中國現代連環畫的發源地和搖籃」。
如今,「人美社」所在「長巨富」的區域,雖被貼上了「網紅」的標籤,但依舊保留著市井和弄堂的生活氣息,「人美社」距離賀友直所居住的巨鹿路「一室四廳」相隔不過百米,當年賀友直估計從巨鹿路一端走不多步便可以到社裡;而距汪觀清當時所居住的五原路大華新村也不遠……雖然相隔半個多世紀,但地理上依舊可以探尋出當時連環畫作家與出版社之間的相伴關係,以及互相之間的友誼。
從展廳中,看「一百零八上苑」
京劇與連環畫的對話盛夏時節,「一百零八上苑」迎來了開放後的第二個展覽,「國粹——當大美京劇遇上連環畫」 在一百〇八上苑美術館開幕。京劇與連環畫都是傳統文化形式,眾所周知,程十髮等許多畫家都本身是戲迷,也創作過許多戲畫作品。但直接以京劇與連環畫對話的形式呈現展覽卻是首次,是什麼促成了這次展覽?
一百〇八上苑美術館外景
據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顧偉介紹,春天院子剛開放的時候,梅派大青衣、京劇藝術家史依弘便來參觀,得知她和她的父親喜歡連環畫,就送了一套《中國戲曲連環畫》(入選2020年中小學閱讀指導目錄)給她。當晚,史依弘就發來反饋說,書中涉及的30部經典戲曲,至少有一半自己演過。由此萌生了策劃相關展覽的想法。在具體梳理過程中,一點點將連環畫作品和史依弘的演出劇目照篩選後勾連構成了展覽的雛形。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顧偉和梅派大青衣、京劇藝術家史依弘在展覽現場
走進展廳,首先看到的是一襲史依弘的宮裝戲服,這是2013年史依弘的特別定製,其刺繡部分由蘇州繡娘全部手工刺繡完成,成衣也是在蘇州完成的。普通觀眾大多只能在舞臺下遠遠看到臺上的演員著華美戲服唱念做打,而當宮裝戲服近距離展現在眼前時,其闊袖、對襟、飄帶裙上的鳳紋、牡丹紋等精緻到令人動容。而宮裝後的牆上是一組史依弘的舞臺形象,其中《貴妃醉酒》的劇照中對應的正是展覽展出的實物戲服,對照之下,靜態的戲服仿佛被賦予了靈動的生命。
展廳內史依弘宮裝戲服
而對於此次展覽所蘊含的主旨 ,史依弘認為就是「致敬」二字,致敬戲曲連環畫,也致敬京劇前輩和大畫家們。
展覽現場
循著展線向前,史依弘飾演崑劇《牡丹亭》杜麗娘的劇照與彭連熙、彭福來新繪的同名彩色連環畫並置展出。戲劇是時間的藝術,繪畫是空間的藝術。戲劇的服飾、舞臺上虛靈的空間、演員的唱詞身段共同構成了傳統戲曲之美,而連環畫則是以繪畫場景和人物排布無聲地推進故事的發展,一出《牡丹亭》,兩處演繹,有互補,也有貫通。
展覽現場
由《牡丹亭》連環畫開啟,展覽進入了一個戲曲連環畫的世界,《霸王別姬》,錢笑呆、陶幹臣繪的《宇宙鋒》,趙宏本、林雪巖、劉錫友繪的《白蛇傳》,黃全昌繪的《打漁殺家》等連環畫作品,展示了不同連環畫家對戲曲的理解和表現手法。可以看到當時連環畫家創作時修改的痕跡,尤其是畫稿外的鉛筆備註,似乎把觀者帶到了連環畫家的案頭,揭開了那一本本小人書的創作過程。
錢笑呆、陶幹臣繪《宇宙鋒》
《霸王別姬》
「藝術有相通之處,連環畫與戲曲可謂姐妹藝術,連環畫從京劇身上獲得不少養分。」當得知自己工作過的院子有連環畫與戲曲的新展,現年89歲的畫家汪觀清也來到展覽現場。
據汪觀清回憶,老一輩的連環畫家多有向戲學習的過程,畫中的造型服飾借鑑京劇舞臺藝術,再配上現實中的場景。汪觀清尤其提到今年已經百歲高齡的人美社老領導、老畫家黎魯也是京劇戲迷,他還清晰地記得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成立5周年時,當時才二十四五歲的自己見過黎魯帶領程十髮、賀友直、顏梅華、韓敏等六七人上臺表演《空城計》等唱段。
賀友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賀友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我熟悉的比我大10歲的老先生對戲曲很迷,他們創作的表現手法也融入了戲曲的抽象含蓄,當時很多畫家聽戲時會閉著眼睛打拍子叫好,還會自己唱大花臉。他們還會拉著我唱。」汪觀清講述時也模仿著老畫家們打著鼓點,「我去韓伍家拜訪時,他戴著長髯、拿著馬鞭,一面唱一面走;顏梅華、韓敏還善於拉琴……」
展覽現場
在汪觀清看來,連環畫和戲劇有很多想通之處,雖然連環畫沒有聲音和動作,但講求圖文並茂,要求文字有文學性、繪畫有藝術性、嚴肅性,要畫得雅俗共賞。
展覽現場 戲曲連環畫
此外,為了凸顯致敬經典和傳承文化的意義,展覽的一角,以老照片展示梅蘭芳先生的個人成長、藝術代表作及與藝術名流、國際藝術舞臺的交往。並展示了一把梅蘭芳先生的第一任琴師徐蘭沅先生製作並演奏過的琴。如今在史依弘的演出中,西皮就是用這把琴奏出的。
史依弘在展廳
季崇建手書《梅派青衣史依弘擅演劇目單》
朱剛以史依弘的舞臺造型創作的《穆桂英》
在展覽的策展言中寫道:「史依弘戲曲表演的精彩影像與上海人美社珍藏的戲曲連環畫作品並置展陳,遠非止於簡單意義的嫁接,而在於形塑一個潤物細無聲的浸入式意象空間,再度尋求和發見中國傳統藝術的大美。並且,我們試圖進一步闡發和光大中國連環畫搖籃『在地性』的意義,深入地演繹藝術介入社區藝術塑造城市的生活美學。」
展廳外的戲劇連環畫元素
展覽現場
經典連環畫如何保護性開發上海人美社曾被譽為「中國連環畫搖籃」,連環畫至今都佔人美社文化以及營收的半壁江山,這其中八九成是老一輩連環畫家留下的文化資源,它們如何在當下繼續煥發生機?
上海人美社目前給出的實踐是精選經典作品,忠於原著出版、保護性地維持連環畫市場。
在顧偉看來,在藝術發展過程中,連環畫的藝術價值一直被低估。一些經典的連環畫作品,都是當時一流的畫家創作,且腳本文字也都是。
《捉放曹》封面 程十髮繪畫
《董卓進京》封面 劉旦宅繪畫
其中最顯著的例子是1950年代末經過4年時間陸續創作的60冊《三國演義》連環畫,其中為人所知的是《三國演義》的故事和經典的人物造型,而忽略了其中的一些封面出自程十髮、劉旦宅的手筆。此外賀天健應邀題寫書名,篆刻家都冰如則為本書篆刻了形狀不一、字體各異的序號印章。整套書的封面將書、畫、印完美結合,對日後連環畫套書的製作起了極大的示範作用。
賀天健書寫的書名
都冰如篆刻的60個印章
而其中另一個被忽略是,早已存在於當代中國人潛意識中的三國人物的圖像形象其實來自於這一版連環畫。其實在創作這套書之前,編創人員作了充分的案頭準備,他們不僅精心研究有關漢代服飾、兵器的典籍和史料,而且親赴博物館考察相關實物。從編輯提綱的討論,到每冊分工作畫,都是盡心盡力互助合作,這在連環畫史上可以說是空前的。
關羽繡像
為了讓各分冊的人物儘量統一,由劉錫永、徐正平、陳光鎰、凌濤、盧汶5人預先設計了115個人物繡像。參加編繪的作者們反覆閱讀原著,並參考戲劇的臉譜,例如關羽,以「髯長二尺,丹鳳眼,臥蠶眉」為其特徵。還為了周瑜要不要畫上鬍子還引起了一場討論。討論的結果,多數人認為現在畫的是演義小說,可以不必考據正史,人物塑造應該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傳統戲劇形象為基礎,因此決定不給周瑜畫鬍子。但是演義畢竟是有歷史性的,在環境、服飾、禮義等方面,應該儘量遵循歷史事實。這一條甚至成了日後上美畫家繪製演義小說連環畫的準則。
周瑜等繡像
比較1980年代央視版《三國演義》的人物造型,不難發現,其中不少人物形象,來自「人美社」出版的連環畫。
2014年《三國演義》整理本書影
迄今為止,《三國演義》的連環畫已再版多次,並推出了英漢對照版、法文版,每次再版也會依據不同的時代的審美和受眾做修改和增刪。
法文版《三國演義》書影
目前,人美社每月出版的收藏版連環畫在「連友圈」中依舊受到追捧,只是價格從過去的8分到現在的60多元。雖然市場依舊保留,但人美社也意識到對「連環畫的保護性開發」尤為重要,為了保證連環畫出版物的收藏價值,收藏版連環畫出版節奏放緩,數量壓縮。漸漸地也有年輕人加入了連環畫的收藏。
在感嘆經典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時代發展太快,讓如今的年輕人再定下心來畫一套類似「三國」連環畫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高峰面前,創新似乎成為了悖論,創新也許不難,但在如今的時代要到達當時的高度幾乎是天方夜譚。」顧偉說,「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不創新,目前人美社越來越注重年輕人的喜好。」
2019年度「中國最美的書」稱號的工筆長篇連環畫《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就在去年「人美社」出版的工筆長篇連環畫《許茂和他的女兒》獲得了「中國最美的書」,而另一部近期出版的八開12幅連環畫《羅倫趕考》雖是對經典連環畫的再版,但跳出連環畫固有的模式,不僅僅展示了作品文本,還增加了逐幅解讀的部分,再配以創意的設計,使全書的線條之美得到張揚,在帶來全新的閱讀體驗的同時,也提升了這套連環畫的美學價值和收藏價值,讓人們看到傳統連環畫藝術步入當下的生命力。同時,顧偉也認為「連環畫原創要遵循初衷和初心,如果新創作的連環畫是對原來的顛覆,對連環畫的發展無益」。
畫家高雲創作於20世紀80年代的連環畫作品《羅倫趕考》,再版封面
《羅倫趕考》內頁
提及初衷和初心則不得不回到「上美社」的院子,「上美社」從成立之時便在此地,計劃在未來老一輩連環畫家工作過的老樓改建成為連環畫史料館,過去半個世紀前的工位也會被標註,預計首展會配合《賀友直全集》的出版做賀友直連環畫展。而一百〇八上苑美術館的展覽排期已至年底。
一百〇八苑內主樓,許多連環畫名家都曾在此工作。
上海人美社一直堅持兩條腿走路,除了傳統的連環畫, 「人美社」在藝術學、藝術設計學、美術學等出版板塊也實力不俗,近年來大型展覽畫冊的出版也突破了傳統博物館的模式,自2017年承接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法國卡地亞基金會的展覽畫冊獲得認可後,「人美社」也成為卡地亞基金會在中國出版行業的唯一合作夥伴。待到隔年與卡地亞基金會再次合作時,從書籍設計開始,便由人美社的團隊完成。由此人美社與國際一流藝術機構建立起長期穩固的合作關係,一次跨界。
「人美社」建立於1952年8月(前身是華東人民出版社美術編輯部與華東人民美術出版社。1955年初改為現名),2022年,將是「人美社」成立70年,在歷史的財富與新的時尚的構建中,傳統與現代並存、發展。
據悉,「國粹——當大美京劇遇上連環畫」將展出至9月20日,展覽地址為長樂路672弄33號一百零八上苑,觀展前需提前在「上美好讀」官方微信公眾號預約,為避免人群聚集,每天限量100個參觀名額。(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