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系慶建系110周年 百餘年培養英才上萬名

2020-11-29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楊菲菲)魯迅、周作人、劉半農、胡適、沈從文……在北京大學中文系百餘年的發展歷程中,名師大家輩出。11月22日,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舉辦建系110周年紀念大會,93歲高齡的唐作藩等十幾位北大中文系老教授來到現場,北京大學校長郝平也對中文系未來的發展提出了新期待。

北大中文系老教授唐作藩講述自己與北大的故事。

110年培養1.3萬餘名學子

自1910年3月京師大學堂分科設立「中國文門」起,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歷史已有百餘年。

「1910年我們僅招收了38名本科生。而今年,我們招生的本科生就有204人。」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任陳曉明表示,育人是大學的根本,北大中文系110年來所培養的諸多人才,尤其應該成為值得珍視的財富。

數據顯示,110年來,北大中文系培養了全日制本科生9073人,專科生675人,碩士研究生2774人,博士研究生1473人,共計13995人,其中外國及臺港澳學生1875人。此外,還接收博士後79人,國外訪問學者及進步教師1813人,國內訪問學者及進修教師2212人。

人才培養的成果與北大中文系完善的學科設置密切相關。記者了解到,北大中文系目前擁有全國最完整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制,共有5個本科專業方向,8個博士學位授予點,並設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中文系是國內唯一細分並具有漢語言文學、漢語言學、古典文獻、應用語言學(中文信息處理)、漢語言文學(留學生)五個中文本科專業的學科院系。

北大中文系給到場的十幾位老教授獻花。

93歲老教授回憶與北大的結緣之路

「我的夢想就是進北大。」作為北大中文系的老教授代表,93歲的唐作藩在發言中回憶了他與北大結緣的故事。

唐作藩說,因家境貧窮,在小鎮上做小買賣的父親本想讓他長大後也做小買賣,但是因為二叔的一句「還是讀書好」,本來在私塾的他在13歲那年到了黃橋鎮高小。

「校長說,你這麼大了不能讀一年級了,從五年級開始讀吧。結果我第一次考試數學只考了37分,我一輩子都記得這個分數。」唐作藩「坦白」了自己並不漂亮的考試成績。小學畢業後唐作藩進入了湖南武岡洞庭中學,考北大的夢想越來越清晰,「那會兒北大和清華一起招生,我就想著一定要考上北大,沒想到差了幾分沒考上。」

1948年春,唐作藩考到了中山大學語言學系,並在1953年7月畢業後留在了語言學系。彼時,因為嶺南大學和中山大學合併,此前在嶺南大學任職的王力也在中山大學兼任,後來還做了語言學系的系主任。

「時任中宣部副部長的胡喬木建議,集中全國語言學的教師培養語言學的人才。沒想到1954年,王力先生帶著中山大學語言學系的師生一起進入了北大。這樣我也有幸實現了我的理想。」唐作藩「調侃」自己,沒有經過考試但是成功進入了北京大學。

1954年9月,唐作藩跟隨王力先生調至北京大學中文系,任漢語教研室的助教兼秘書,跟隨王力先生學習漢語史與音韻學。在此後的66年裡,唐作藩在北大中文系從事音韻學、漢語史和古代漢語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教書育人和學術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繼續推進中文系三大平臺建設、培養複合型人才

站在110年的新起點上,北京大學中文系將如何發展?北京大學校長郝平提出了對中文系發展的期待。

「首先將學科發展和國家需求緊密結合,繼承傳統文化肩負時代使命,為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作出新貢獻。」郝平表示,在北大60多個院系中,只有中文系以中國冠名,期待中文人面向國家基礎重大研究,繼續深入挖掘中國文學、語言、文獻的價值內涵,共建有中國底蘊、中國特色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郝平表示,北大中文系要引領中國高校文科教育創新發展,在新聞和教育改革實踐中,起到模範引領作用。郝平表示,面對新技術、新要求,要探索學術研究的新範式,提升學科建設的交叉融合性,開放包容性,繼續推進中文系三大平臺建設,激勵跨專業、跨學科的突破性探究。同時要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機制,使課程設置、教學手段適應時代發展特徵,培養繼往開來引領未來和建設未來的複合型人才。

在學術交流、國際影響力等領域,郝平提出,希望北大中文系堅持開放包容、融通中外,「一方面,建設國際高端學術交流平臺,促進人才和知識在國際社會更廣泛地流動,增強交流互進,在國際坐標中不斷激發學術創新潛力,優化學科結構,提升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要注重用中國理論闡釋和解決問題,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記者 楊菲菲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李銘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中文系慶祝建系110周年
    郝平代表學校向中文系建系110周年表示祝賀。他回顧了中文系建系110年來的光輝歷程,高度評價了中文系師生始終走在時代前列,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的光輝歷史。
  • 中文系110周年系慶|《光明日報》:我與北大中文系
    北大中文系的歷史可追溯至1910年京師大學堂分科設立「中國文學門」,迄今整110年。在北大中文系110周年系慶之際,我們刊發6位北大中文學人的口述文章,聽他們回顧其與北大、與北大中文系的結緣經過,講述人生與治學中的點滴感悟,闡釋對如何繼承與發展北大中文傳統、如何繁榮國家語言文學專業的獨到見解。
  • 弘揚傳統,展望未來——中國語言文學系建系110周年紀念大會舉行
    11月22日上午,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建系110周年紀念大會在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廳舉行。北京大學校長郝平,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陳寶劍,校長助理、秘書長孫慶偉,社科院文學所所長劉躍進等兄弟單位領導,校內各院系及職能部門負責人代表,以及中文系師生代表齊聚一堂、共襄盛會。大會由系黨委書記賀桂梅主持。
  • 北大中文系輸球文章被刪,中文系給中文打上了馬賽克
    今天故事的主題是「 中文男足 」1今年是北京大學中文系建系110周年,但中文系男足卻在新生杯輸了一場0-12,他們只好大筆一揮,寫了一篇文章提前祝中文系建系120周年快樂。祝福早來了10年。「賽前,中文男足的目標是讓醫學男足以11:0的比分擊敗自己,從而為中文系110周年系慶獻禮。不曾想,醫學眾將把中文系的歷史想得過於悠久,打進了12球。中文男足超額完成任務,提前為120周年系慶獻禮。」雖然比賽輸了12個球,但獻禮文卻寫得恣意飛揚,行文中充滿了快樂的氣息。
  • 回首百年 接續輝煌:北京大學中文系慶祝建系一百周年
    星火百年,世紀綿延,北大中文系從歷史中走來,以嶄新的姿態屹立於時代的前沿。2010年10月23日上午,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建系100周年慶祝大會在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王漢斌、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閔維方、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等出席了慶典。中文系黨委書記蔣朗朗主持慶祝大會。
  • 我與北大中文系
    北大中文系的歷史可追溯至1910年京師大學堂分科設立「中國文學門」,迄今整110年。在北大中文系110周年系慶之際,我們刊發6位北大中文學人的口述文章,聽他們回顧其與北大、與北大中文系的結緣經過,講述人生與治學中的點滴感悟,闡釋對如何繼承與發展北大中文傳統、如何繁榮國家語言文學專業的獨到見解。
  • 110系慶·中文學人 | 袁行霈
    今年是北京大學中文系建系110周年,為了回看北大中文系的發展變遷,重溫幾代學人的身姿與風採,共同探索和創造中文人的未來,我們策劃了中文學人系列主題專訪「我與中文系」。參與專訪的學人中,既有白髮滿鬢仍心系學科的老先生,也有忙碌在講臺與書桌之間的中青年教師。他們講述著人生道路上的岔路與選擇,詮釋著個人與世界之間具體而微的密切關聯;他們梳理著治學過程中的難關與靈感,傳遞著樸素堅韌的中文傳統。
  • 【百年中文】溫儒敏:北大中文系誕生100年摭談
    【編者按】2010年,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喜迎百年系慶。百年學術,薪火相傳,從1910年的「中國文學門」到如今全國中文學科中規模最大、學科最全的一個系,我們看到一段跌宕起伏又始終充滿創新進取精神的學科發展史。
  •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舉行建系60周年紀念大會
    9月16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建系60周年紀念大會在新清華學堂舉行。60年來,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以人才培養為根本,累計培養了17000名畢業生,為我國計算機事業發展輸送了大批傑出人才,產生了一大批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原創性科研成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清華計算機系在60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很多優秀傳統,在人才培養、國際合作辦學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特色。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計算機系全體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和廣大校友的大力支持。
  • 北大中文系副系主任:她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
    北大中文系副系主任金永兵讚賞劉丁寧「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昨日北大遼寧招生組組長張老師表示,出分之後,劉丁寧跟指導報志願的老師溝通的時候,仍表達了想報考中文系的意願。但現在網報階段,招辦還不能看到她最終填寫的志願結果。要到7月10號以後,錄取投檔的階段,才能板上釘釘。
  • 北大中文系裡的清華學人
    二十幾歲即回國任北大教授的胡適博士,是由清華學校放洋的,他在1934年至1936年、1946年7月至1948年12月兩度兼任北大中文系主任;而朱自清先生畢業於北大哲學系,任清華中文系主任長達十六餘年,以其「完美的人格」成為清華中文系永遠的系主任。
  • 北大中文系男足的故事:踢球我們不行,寫文全校第一名
    虎撲10月22日訊 2020年10月17日晚6點,中文男足迎來了2020年新生杯的首秀。又一次湊齊11人首發的他們昂首闊步地走入球場,在80分鐘內被醫學連射40多腳,卻只丟了12個球。本輪戰罷,中文男足憑藉積0分、淨負12球的戰績,排名20支參賽球隊的倒數第一。
  • 北大中文系百年留下了什麼 堅守中彰顯的"系格"
    在近日舉行的《北京大學中文系百年圖史:1910—2010》一書首發式及座談會上,與會者的思考,讓人體味出北大中文系這塊學術高地的精神氣度,也激發出人們對當下大學教育的深入思考。100年的輝煌與艱辛在《百年圖史》主編,北大中文系原系主任、文學史家、著名學者溫儒敏教授看來,北大中文系100年的歷程,大致有幾個比較重要的段落——五四時期:國文系在新文化運動中光芒四射,中西學術仍處在激烈碰撞的時期,北大中文系「廢門改系」,教學模式初步建立。
  • 郝平寄語110歲北大中文系:立足中國以建設文化強國為己任
    北大中文系老教授代表在紀念大會上接受獻花。本文圖片 澎湃新聞記者 程婷11月22日,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舉行建系110周年紀念大會,澎湃新聞從會上了解到,110年中,北大中文系共培養了全日制本科生9073人,碩士研究生2774人,博士研究生1473人,共計13320人。
  • 千秋一脈,四海文心:北大中文系的110年
    今年北大中文系建系110年憶往昔崢嶸歲月繼承先賢風骨綿延家國情懷秉承「鐵肩擔道義,賡續傳統,激蕩新潮這是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的前身也是中文學科現代高等教育的發端京師大學堂門匾中文系畢業生1919年北大「
  • 北京大學電子學系建系六十周年系列活動舉行
    2018年5月3日,以「百廿e心,無限惦▪戀」為主題的北京大學電子學系建系六十周年慶祝活動暨名家講壇、慶祝大會、系友創投座談會在校內多處舉行。校領導、相關職能部門領導、現任/歷任系領導,在讀學生、在職教工、離退休教工、歷屆系友代表、曾在系工作人員代表等七百餘人歡聚一堂,暢敘往日情懷,建言明日藍圖。六十年彈指一揮間。
  • 北大中文系歷經的七次重大變革
    第一次是1919年廢門改系,原文科國文門改為中國文學系;第二次是1925年課程調整,出臺「分科專修制」,為一年級設定共同必修課,二年級以上「分類選修」,分類選修的科目實際對應著語言文字、文學研究、古籍整理3個專業領域;第三次是抗戰西南聯大時期,清華與北大兩校中文系聯合,強化基礎性訓練,很好地發揮了兩校的優勢;第四次是1952年院系調整後,北大、清華、燕京大學三校中文系(包括新聞)合一,
  • 薪火相傳70載 春風化雨育英才 清華大學化工系迎接建系70周年-清華...
    薪火相傳70載 春風化雨育英才清華大學化工系迎接建系70周年同期舉行清華化工人才培養與學科發展校友論壇清華新聞網9月27日電 (記者 曲田)今年是清華大學化工系成立70周年。在9月25日的系友返校日,來自海內外的化工系校友紛紛返回母校,以參加「清華化工人才培養與學科發展校友論壇」「清華化工校友主題沙龍」等方式共迎母系70華誕、共謀未來發展藍圖。校黨委書記陳旭、常務副校長程建平和化工系校友、學校老領導張孝文、滕藤、黃聖倫等出席了當天上午的校友論壇。
  • 學而思大語文與北大中文系達成合作,將聯合培養語文教師
    學而思大語文與北大中文系達成戰略合作  學而思大語文負責人李林表示,學而思大語文與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的戰略合作將從多個維度展開,包括語文課題的研究、語文教材的編寫審定、語文教師的聯合培養、在北大校園開展的實踐活動等等
  • 清華大學慶祝數學科學系建系80周年
    清華大學慶祝數學科學系建系80周年  【新聞中心訊 記者 李含 攝影 郭海軍】4月28日上午,清華大學數學科學系建系80周年慶祝大會在大禮堂召開。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院士、校黨委書記陳希教授、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以及來自中科院、中國數學會、北京大學等單位的代表,數學界的前輩學者、著名院士和知名專家等與數學科學系師生、校友歡聚一堂,共同慶祝數學科學系建系80周年。數學科學系系主任肖傑教授主持了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