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時間以來,由於西強我弱的文化格局,中國人對西方國家文化的了解,要遠大於西方人對中國國情和歷史文化的了解。這種不對等的狀態,影響了中西合作的順利深入發展。然而,回望二三百年前,歐洲的思想家如歌德、萊布尼茨等人,都曾謙虛、認真地研究過中國文化,並非常注重加深中歐之間的相互了解。
以史為鏡,方能鑑往知來。日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德國《世界報》發表的署名文章就提道,「期待德國知識界能從萊布尼茨和歌德的中國研究中獲得啟示,多做增進相互認知和理解的工作。」
在歌德生活的時代,歐洲仍延續著已持續兩個世紀的「中國熱」,中國文化當時正影響著歐洲的思想家們。歌德廣泛閱讀了當時在歐洲出版的關於中國的書,從他在圖書館借書的登記情況看,他涉獵的中國圖書不下44種,包括歷史、地理、文學、哲學等。此外,歌德還學習中國書法,喜愛中國建築,因為對中國文化了解很深,歌德在當時被稱為「魏瑪的孔夫子」(魏瑪是他居住多年的城市)。
歌德的助手艾克曼在《歌德談話錄》一書中,記載了自己跟歌德的一次談話。歌德說:「中國人幾乎和我們有同樣的思想、行為和感情,我們不久就覺得自己和他們是類似的人。只不過在他們那裡,一切都來得更加明朗、純潔,也更合乎道德。」歌德對中國的推崇,由此可見一斑。
另一個中國文化的「高級粉絲」萊布尼茨,是德國啟蒙運動的先驅,近代歐洲理性主義哲學的重要代表。他從年輕時開始就充滿熱情地涉獵中國文化、社會、科學等各個方面的知識,對孔子、朱熹等人思想有很深入研究。萊布尼茨認為,中國有悠久的歷史,中國的知識是「一種不可估量的財富」。他利用當時在中國的歐洲傳教士們發回的書信和報告,編輯成《中國近事》一書,在歐洲引起轟動。萊布尼茨的研究者們認為,他所創立的理性哲學受到了中國宋明理學思想的啟發。
與歌德一樣,萊布尼茨也主張歐洲與中國互相學習。他竭力促成在法國、德國、奧地利等地設立研究中國的機構,也正是他在歐洲開創了對中國文化進行認真的學術性研究的風氣。
除了歌德、萊布尼茨,當時的德國哲學家霍爾巴赫、沃爾夫等人,都深入研究過中國文化。視野擴大到當時整個歐洲,伏爾泰、魁奈等思想家,都曾是中國文化的「鐵桿粉絲」。可以說,歐洲近代啟蒙運動思想的發展,從中國文化思想中得到了很大啟示。
如今,我們回顧歐洲思想家們對中國文化的喜愛,不是由此沾沾自喜,而是希望更好地走向未來。實際上,當代中國已不完全是當年歌德們心目中的那種情形了。面對一個全新的中國,現代西方人如果能像他們的前輩一樣,加強一些對中國文化歷史和現狀的深入了解,將更利於未來中西關係更順利地發展。
中國當前發生的一切,實際上都源自自身國情,也都是從中國歷史文化積澱中走來,只有儘可能深入了解這種內蘊,才能更加接近真實的中國,從而減少一些偏見。當然,當代西方還是有不少比較了解中國文化和歷史的人士,希望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西方人越來越多。(鄭漢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