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歌德時代的「中國熱」

2020-12-12 中國日報網

  很長時間以來,由於西強我弱的文化格局,中國人對西方國家文化的了解,要遠大於西方人對中國國情和歷史文化的了解。這種不對等的狀態,影響了中西合作的順利深入發展。然而,回望二三百年前,歐洲的思想家如歌德、萊布尼茨等人,都曾謙虛、認真地研究過中國文化,並非常注重加深中歐之間的相互了解。

  以史為鏡,方能鑑往知來。日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德國《世界報》發表的署名文章就提道,「期待德國知識界能從萊布尼茨和歌德的中國研究中獲得啟示,多做增進相互認知和理解的工作。」

  在歌德生活的時代,歐洲仍延續著已持續兩個世紀的「中國熱」,中國文化當時正影響著歐洲的思想家們。歌德廣泛閱讀了當時在歐洲出版的關於中國的書,從他在圖書館借書的登記情況看,他涉獵的中國圖書不下44種,包括歷史、地理、文學、哲學等。此外,歌德還學習中國書法,喜愛中國建築,因為對中國文化了解很深,歌德在當時被稱為「魏瑪的孔夫子」(魏瑪是他居住多年的城市)。

  歌德的助手艾克曼在《歌德談話錄》一書中,記載了自己跟歌德的一次談話。歌德說:「中國人幾乎和我們有同樣的思想、行為和感情,我們不久就覺得自己和他們是類似的人。只不過在他們那裡,一切都來得更加明朗、純潔,也更合乎道德。」歌德對中國的推崇,由此可見一斑。

  另一個中國文化的「高級粉絲」萊布尼茨,是德國啟蒙運動的先驅,近代歐洲理性主義哲學的重要代表。他從年輕時開始就充滿熱情地涉獵中國文化、社會、科學等各個方面的知識,對孔子、朱熹等人思想有很深入研究。萊布尼茨認為,中國有悠久的歷史,中國的知識是「一種不可估量的財富」。他利用當時在中國的歐洲傳教士們發回的書信和報告,編輯成《中國近事》一書,在歐洲引起轟動。萊布尼茨的研究者們認為,他所創立的理性哲學受到了中國宋明理學思想的啟發。

  與歌德一樣,萊布尼茨也主張歐洲與中國互相學習。他竭力促成在法國、德國、奧地利等地設立研究中國的機構,也正是他在歐洲開創了對中國文化進行認真的學術性研究的風氣。

  除了歌德、萊布尼茨,當時的德國哲學家霍爾巴赫、沃爾夫等人,都深入研究過中國文化。視野擴大到當時整個歐洲,伏爾泰、魁奈等思想家,都曾是中國文化的「鐵桿粉絲」。可以說,歐洲近代啟蒙運動思想的發展,從中國文化思想中得到了很大啟示。

  如今,我們回顧歐洲思想家們對中國文化的喜愛,不是由此沾沾自喜,而是希望更好地走向未來。實際上,當代中國已不完全是當年歌德們心目中的那種情形了。面對一個全新的中國,現代西方人如果能像他們的前輩一樣,加強一些對中國文化歷史和現狀的深入了解,將更利於未來中西關係更順利地發展。

  中國當前發生的一切,實際上都源自自身國情,也都是從中國歷史文化積澱中走來,只有儘可能深入了解這種內蘊,才能更加接近真實的中國,從而減少一些偏見。當然,當代西方還是有不少比較了解中國文化和歷史的人士,希望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西方人越來越多。(鄭漢根)

相關焦點

  • 200多年前歐洲的「中國熱」 歌德心中的中國人
    很顯然,一股「中國熱」正在全球的大多數地方出現。這讓人聯想起200多年前歐洲的「中國熱」。同樣是對中國的熱情關注,內容卻大有差別。   18世紀左右,中國成為了歐洲關注乃至學習的目標。中國的哲學思想成為歐洲知識界反封建和反宗教專制的利器,成為歐洲啟蒙思想運動的一個重要思想動力。
  • 歌德:「中國人是我們的同類人」
    「魏瑪的孔夫子」德國人把歌德稱為「魏瑪的孔夫子」(Hans Ewers:《Goethe-der Konfuzius von Weimar》),主要是為了說明歌德的偉大及其對後世影響的深遠,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可藉此說法以表明歌德與中國之間不可忽視的淵源。歌德之所以會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遙遠的中國,與歐洲在啟蒙運動前後興起「中國熱」這一背景密不可分。
  • 激情時代裡的代表——歌德
    歌德出生於德國商業城市法蘭克福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父親喜歡收藏圖書和繪畫,這使歌德得以在充滿書和繪畫的環境裡成長。有趣的故事、精美的圖畫無疑給童年時代的歌德進行了最初的思想啟蒙。歌德天分很高,對知識吸收得非常快,而且很小就喜歡幻想,常常陶醉於一些小說的情節之中。
  • 歌德與席勒共同開創了德國「古典文學」時代,歌德在這一時期完成
    歌德與席勒共同開創了德國「古典文學」時代,歌德在這一時期完成的作品是( )。 A.《親和力》 B.《託誇多·塔索》 C.《浮士德》(第一部) D.
  • 從「中國熱」到不列顛空戰:倫敦「中國寶塔」的二百年傳奇
    2018年5月,世界現存最大的維多利亞時代玻璃建築、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Kew Gardens)的溫室正式完成整修,重新對外開放。作為曾經世博會主場館「水晶宮」的姊妹版,「溫室」定將成為遊客們到訪倫敦的又一出行選擇。
  • 歌德、席勒與德國古典主義文學,「魏瑪古典主義文學時代」
    德國通史:魏瑪古典時代,是以歌德和席勒這兩位文壇巨人的合作及其作品為標誌的歡迎來到百家號玲子聊歷史,今天玲子和大家聊聊歌德、席勒與德國古典主義文學,人們通常把18世紀末19世紀初以歌德和席勒為代表所創作的文學稱為「古典主義文學」,這一時期也習慣地稱為德國古典主義文學時期。
  • 戲劇與人生:歌德《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
    《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中譯本德國大文豪歌德,他的一生寫過幾部長篇小說,而以維廉·麥斯特為主角的有兩部,《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是其中之一。《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也是如此。歌德通過維廉·麥斯特等人,說出了他的許多關於戲劇方面的觀點,另外還有他的人生見解,頗有見地。所以,在維廉·麥斯特、阿貝等角色人物的口中,經常會說出很多包含哲理的警句。這部小說的情節固然頗為曲折,常有出人意料之處,但也容易讓人覺得過於巧合,顯得牽強,不足為信。
  • 歌德的羅曼史=女人的血淚史
    17歲那年,歌德出去上大學了,一次騎著馬去鄉下玩,在一位鄉村牧師家裡邂逅了牧師美麗的女兒弗裡德裡希,歌德一下子被她的光彩給迷住了,那女孩就像是一汪山間的清泉,純真質樸,清澈可口。青年歌德激情澎湃,隔三差五的就要逃課去找女孩玩,有時深更半夜的一個人騎著馬穿過黑漆漆的森林去女孩。兩個人在山間漫步,林間嘻戲,每次告別都是難捨難分。
  • 《少年維特的煩惱》寫出了歌德青年時代的心聲
    《維特》是年輕的歌德用自己的血和淚栽培出來的,充溢著一個處在德國「狂飆突進」時代的青年人的愛和恨,對美妙生活的嚮往和對腐朽社會的控訴。歌德自己說過:「我像鵜鶘一樣,是用自己的心血把這部作品哺育出來的。其中有大量的出自我自己心胸中的東西、大量的情感和思想,足夠寫一部比此書長十倍的長篇小說。
  • 歌德的中國文化緣
    歌德把這部中國傳奇同法國詩人貝朗瑞的詩歌進行了對比。愛克曼問他:「這部中國傳奇在中國算不算最好的作品呢?」歌德說:「絕對不是,中國人有成千上萬這類作品,而且在我們的遠祖還生活在野森林的時代就有這類作品了。」歌德所說的中國傳奇,名叫《好逑傳》(又名《俠義風月傳》)。據考證,這本書1761出版了英譯本,書名譯作《恩愛夫妻》,後來又有了德文、法文譯本。
  • 關於歌德與建築藝術的事
    1歌德少年時代在萊比錫求學,出於愛好藝術的天性,私下裡跟隨厄澤爾學習美術。這位萊比錫美術學院的院長,溫克爾曼的摯友,將古典藝術介紹給了歌德。那時歌德的藝術趣味尚未成形,也未能透徹理解溫克爾曼,但他的「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的藝術理想已令他無限嚮往。
  • 讀一讀偉大的歌德——讀《歌德談話錄》
    《歌德談話錄》的作者愛克曼,他是當時大作家大學者歌德的最忠實的粉絲,沒有之一,他追隨歌德,並有幸得到歌德的信任,儘管愛克曼第一次訪問歌德的時候,歌德也已經七十三歲了(我算的),然而愛克曼對滿面皺紋的歌德仍然充滿著敬意。
  • 歌德思想的當代價值
    席勒根據中國明代小說改編的《好逑傳》,黑格爾對中國哲學的褒貶,布萊希特對易經的讚嘆,歌德對於中國文化的尋求,如對文王的驚嘆、對孔子的閱讀、對中國小說和中國女性的敬意,以及他對阿拉伯、印度、波斯、日本等東方諸文化世界的精神漫遊……這些議題都來自近日召開的「資本語境裡的歌德時代與知識僑易」學術研討會。
  • 浮士德精神-歌德的晚年
    他們兩人有某種雷同處:同樣是貴族;同樣關切國家與社會並致力於改革(歌德走上政途、託爾斯泰走上土地改革與農民教育);同樣對大自然有崇高、神秘、偉大的體會;同樣處在偉大的"主義"時代。他們不同的是,歌德歷經拿破崙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呼喚與墮落衰亡,託爾斯泰則是熟諳馬克斯的理想,並期待這理想的革命浪潮。歌德度過一時代理想與其幻滅,託爾斯泰則是正面對著另一理想時代的來臨。
  • 歌德就是那個順風順水富貴一輩子的天才
    作為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他一手創造了一個時代,《少年維特之煩惱》與《浮士德》都是不朽傑作。歌德生活的時代,公國執政者們並非個個腐朽庸碌,相反,薩克森-魏瑪-埃森納赫公國因為相對弱小,一向無意窮兵黷武,而是堅持發展文藝。歌德、席勒、李斯特、巴赫、克拉納赫……多少名字與魏瑪產生交集。
  • [名著]愛克曼的《歌德談話錄》
    離開大學後,他寫了《詩論,特別引歌德為證》的詩論向歌德請教,並於1823年夏到魏瑪拜訪歌德。1823年到1832年3月這9年間,他經常到歌德家請教。每逢聽到值得注意的歌德談話就記錄下來,後來編輯成書。於1836年在萊比錫出版了兩部,大受歡迎。又補編了第三部。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J.W.Goethe,1749—1832)太龐雜太深奧了。
  • 《歌德與託爾斯泰》:託馬斯·曼的美學與政治
    [導讀]在託馬斯·曼看來,歌德是最能代表德意志民族的巨人:既是「自然之子」,又是「市民時代代表」。全世界範圍內,大概只能找出託爾斯泰差堪比擬。發表於1947年的《我們的經驗體認的尼採哲學》中,他說,自由的人要走出唯美主義時代,進入道德的和社會的時代。在另一處論及尼採的地方,他還說:「我們已經有機會認識到惡的一切渺小性,現在已感到,要敢於公開站出來保衛善,或者不為真理、自由、正義這類平凡的概念和觀點而感到害臊,單單成為唯美主義者還是不夠的。」「耽美」,是一種病,延續至今,我們這個時代,「耽美者」何其多。
  • 《歌德談話錄》:歌德的文學思想
    《歌德談話錄》中譯本《歌德談話錄》是愛克曼輯錄,記載的是歌德晚年(1823年-1832年)的思想,展示了一位閱歷豐富、具有深刻洞察力的老年智者的形象。當中,歌德點評了很多作家,包括席勒、拜倫、莎士比亞、司各特、雨果、莫裡哀、梅裡美等。同時,歌德還談到了不少他的文學思想或見解。「耶拿,1823年9月18日,星期四」,記錄了歌德對寫詩的看法,他警告愛克曼「別試圖寫大部頭作品」,「那樣做會傷害我們最寶貴的心靈」,詩歌「必須全是應景即興」。
  • 名人軼事:歌德與《浮士德》
    名人軼事:歌德與《浮士德》  約翰·沃爾夫岡·封·歌德(1749-1832),德國偉大詩人,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代表之一;不僅在文學的各個領域具有卓越成就,而且在哲學、自然科學等方面也有巨大貢獻。  歌德出生於德國美茵河畔法蘭克福的一個富裕的知識家庭。
  • 歌德就是那個順風順水富貴一輩子的天才
    作為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他一手創造了一個時代,《少年維特之煩惱》與《浮士德》都是不朽傑作。中國人喜歡歌頌苦難,喜歡說「文章憎命達」,認為苦難這種「寶貴經歷」才是偉大作品的源泉。其實這種觀點毫無邏輯可言。如果你查閱歷史上偉大作家和思想家的資料,就會發現衣食無憂者才是大多數,到了近現代尤其如此。戰勝苦難者其實是少數,而且每個戰勝苦難的人背後,是無數在殘酷命運前沉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