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道源寺與海城大悲寺一樣,全體僧人持不捉金錢戒,僧人依照佛陀戒律終身不摸錢,不儲蓄。(圖片來源:光明網)
道源寺僧團從2000年起開始行二時頭陀,行腳乞食,至今已有15年歷史。(圖片來源:光明網)
道源寺僧團雨中行走。(圖片來源:光明網)
路遇被棄的亡故小豬屍體,僧人們合力挖坑掩埋。(圖片來源:光明網)
[原標題]:【探秘】遼寧海城道源寺傳說女性苦行僧堪比坐牢
遼寧海城道源寺,是國內一所戒律嚴明的尼眾寺院。該寺院僧人全部為女性,僧團依止遼寧海城大悲寺修行,與大悲寺同為禪宗溈仰宗法脈。據報導,海城道源寺與海城大悲寺一樣,全體僧人持不捉金錢戒,僧人依照佛陀戒律終身不摸錢,不儲蓄。寺院無功德箱,不搞經營買賣。全體僧人日中一食,過午不食,每天睡4個小時, 日打坐時間為「五支香」(禪宗術語:燃燒五支香的長度),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後,要外出「行腳」半個月左右,行腳途中託缽,只乞食物,不乞金錢。沿途不住旅館、不住人家,不住寺院,露宿野外。道源寺僧團從2000年起開始行二時頭陀,行腳乞食,至今已有15年歷史。目前,道源寺僧團已經走過遼寧、河北、吉林、黑龍江等省份。
據遼寧海城大悲寺官網溯源佛教網消息,2014年9月8日(農曆八月十五)凌晨,遼寧省海城道源寺尼眾從盤錦道場出發,於當日上午到達盤錦鄭家,開始今年的二時頭陀(行腳)。途經遼寧盤錦、溝幫子、凌海、葫蘆島、興城、綏中,河北山海關、秦皇島、北戴河等地,於9月22日(農曆八月二十九)夜晚至北戴河火車站結束。歷時十五天,總行程約六百多裡。9月23日(農曆八月三十)上午返回寺院。本次行腳共有35位僧人參加,其中比丘尼26人,式叉尼2人,沙彌尼7人。
道源寺傳說故事
道源寺原名觀音寺,位於遼寧海城接文鎮三家堡自然保護區。是遼寧海城毛祁鎮曹家堡大悲寺的下院。現有僧眾五十餘人,發心出家眾三十人左右,加上臨時來寺院發心幹活居士,常住人口百人左右。道源寺僧尼秉承六和敬依八敬法修行,每半月至上院大悲寺請教誡,每年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節夏安居,每年八月十五行腳乞食, 行頭陀行,道源寺日中一食,每日一點五十打板,跑香,打坐。
道源寺周遍的山水很美麗,潺潺流動的山水很甘甜。春季山裡長滿了各種野菜。秋季各種水果滿山遍地。山中各種中草藥也很多,白色的狐狸等野生動物隨處可見,是遼寧省原始森林保護地區。道源寺的修行方法和大悲寺的修行方法是一樣的。持不捉金錢戒、日中一食、每天晚10點開始休息,晨2點起床。幾乎斷絕外緣,上人的家風在這裡也充分的體現。寺院沒有電腦、電視,不做佛事。僧人和發心出家者,平時不得外出。如有事情需要辦理,如生病等,常住安排人員統一外出。
現在有僧眾五十餘人,在這裡出家的女眾要經過2—3年的考驗之後,才可以剃度。這裡需要的是質量不是數量。沒有認識到,習氣很重盲目的剃度,不是還俗,就是違反戒律。不珍惜身上的袈裟,和求道心相違背。
這裡發心出家者,似乎沒有脾氣,依教奉行是這裡每一個人的自律。早要和尼僧一同上殿,必須要出明相後才可以。於尼師相對而過,往往要注意保持距離。也要不抬頭看師父,因為這裡是戒律的實施、行持的體現。在家人,應該好好護持僧人的戒行與戒體的清淨。另外這裡沒有嬉笑、沒有隨意的言談。
聖源寺原名聖元寺,寺裡有一塊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立的《重修聖元西山記》,從碑文看,這個寺又叫聖元西山。大理白族地區有許多佛寺都稱「山」,如班山(感通寺裡的寺)紫雲山、彩雲山等,這是白語稱寺為「山」的緣故。據碑文載,聖元寺始建於南詔,到大理國時已經是香火旺盛的佛寺了。寺的建築原來坐北朝南,經過明代的重修,到了清康熙年間修葺時改寺為坐西朝東的四合院。現在我們看到聖源寺的格局是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修時定的。聖源寺歷經一千多年,每個朝代都要來一番修建,可見它在白族佛寺中的重要地位。寺的正殿為5開間,南北廂房各5間,東廂房共7間,中間一間為門道。聖元寺因曾經保存《白國因由》一書的雕版,以及正殿20扇格子門上以觀音十八化為題材的精湛浮雕而遠近聞名。《白國因由》是現在所見到的記載白族神話傳說的唯一的古本專集,內容與格子門的浮雕題材相同,其中「觀音服羅剎」尤其膾炙人口,雖然是用文言文寫成的,但裡面保留了大量民間白語。這本書是清康熙四十五年聖元寺住持寂裕刊刻的,稱得上是一本奇書,可惜雕版和格子門都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壞。
離聖元寺西南約15米的地方,又有坐西向東的觀音閣。這裡原來是屬於聖元寺坐北朝南的鐘樓,與寺同一時期修建。清康熙年間重修聖元寺時,將寺和樓用牆隔開,變了朝向,定名為
觀音閣。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清軍從蒼山花甸壩攻打杜文秀政權,雙方在這裡發生了一場激戰,聖元寺被焚毀,獨有觀音閣倖存下來。這個閣為兩層重簷歇山頂木結構亭閣式建築,上有磚雕仿木構鬥拱,保持元末明初時代的建築風格,是現在留存下來的古代建築中年代較早的一處,它對於研究白族建築史有一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