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田英章的硬筆書法不太適合小學生臨摹?

2020-12-02 不二齋孫賓旭

為什麼有人說田英章的硬筆書法不太適合小學生臨摹?

有朋友問我為什麼有人說田英章的硬筆書法不太適合小學生臨摹?我們看現在小學課本上的描紅部分,其實用的都是列印體,連列印體都能學習還有什麼不能學的呢?我覺得田英章的硬筆楷書結構規範、書寫標準,可以作為小學生的硬筆字帖,實際上現在很多的小學生和小學教師也都在使用他的楷書字帖。

至於有人說他的硬筆書法不太適合小學生,我覺得第一個原因是他的書法本來存在爭議,很多人說他寫的字太俗,不太適合初學,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硬筆書法就要以漂亮和好看為第一要務。現在小學課本的描紅部分用的都是電腦的列印體,和手寫體有很大不同,還能去學習,為什麼不能學習一個手寫體呢?

還有一個原因是覺得田英章的楷書有一些不符合現在的規範字寫法,他的硬筆書法出自《九成宮醴泉銘》,有很多歐體的筆畫出現,比如歐體典型的豎鉤和豎彎鉤,和現在的標準寫法並不一樣,但是這樣的寫法其實是很少數的字,而且這樣書寫也並不能算錯。

總之我覺得小學生練習硬筆書法,學習田也是可以的。

相關焦點

  • 田英章書法:鋼筆字寫出毛筆字形態,學生臨摹比較困難
    田英章書法:鋼筆字寫出毛筆字形態,學生臨摹比較困難。田英章寫得一手標準化的楷書,太標準了,有人說是印刷體的模樣,失去了書法的自由美。其實,這種評價田英章書法的議論是不準確的,寫得板正說人家是印刷體,寫得不板正說人家是功力不濟,這就讓書法家好為難。總體來說,田英章的書法,功力十足,印刷體也是真水平,這種寫成板正標準化楷書的能力,並不是人人都具備的,沒有十年功法,難成楷書大家。所以,人們應該對田英章的楷書施以敬意。
  • 《書法問集》596、為什麼有人說田英章的書法不能學?
    為什麼有人說誰誰的書法不能學,這個問法套用所有人。【願意花少量時間只是想把字寫好看一點,學習田英章的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真的花大量的時間學習書法,自然不會只學田英章的字。說田英章的字不能學的,原因往往不是在田英章的字好不好。】田英章,字存青、存卿,1950年生於天津,書法研究生。
  • 為什麼有人說田英章的書法不能學?
    有人問我為什麼有人說田英章的書法不能學?我認為這個說法純屬是胡鬧。我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必須要經過書法的臨摹階段。我們的臨摹階段的麼?我們的臨摹階段實際上就是對書法進行模仿和再現,不管我們去學習誰的書法,我們都是把她的書法呈現在我們的筆下。
  • 田英章的楷書不能學?
    經常聽到一些書法家討論當代楷書名家田英章,討論他的書法,對于田英章楷書的評價,聽到最多的詞就是「俗」、「不能學」,想學歐體楷書,還是要去練習唐代歐陽詢的《九成宮》,歐陽詢的《九成宮》是歐體之宗,學習它當然是沒有錯的,堅持「學習歐體就要去學《九成宮》」的說法也是正確的,聽起來似乎讓人無法反駁
  • 田英章38歲時硬筆書法欣賞,字體美得讓人難忘!網友:不愧是大師
    ,但是在小七看來當今書法界字體最好的人應該是田英章,可能很多網友並不認可,但是當你看了下面田英章38歲時的硬筆書法你就懂得田英章的書法功底有多厲害了。雖然是硬筆書法,但是字跡非常的清秀,筆畫充滿了變化,而且字的結構也是非常的完美,這樣工整的硬筆書法讓很多書法愛好者非常的喜歡,難怪田英章能成為書法名家,原來這書法功底如此高深。
  • 田英章硬筆行書六千字字帖-清晰大字,收藏好了哦
    important}田英章硬筆行書六千字字帖-清晰大字,這裡每周都會有一條關於硬筆書法的文章。適合喜歡田先生硬筆字的朋友,也適合小學生練字或機構培訓!對此,我想說「唯有堅持臨帖能致遠,唯有讀書能去俗。」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總說學書法要多讀書,讀書與練字能有多大關係?一個學富五車的和一個沒文化的,走在外氣質能讓人一下子感受出來。這個東西不是與生俱來的。
  • 當代楷書之王,硬筆書法有古樸瀟灑之態!有人說:沒有田英章工整
    唐代以後,楷書逐漸成為學習書法入門之選,現在自然也不例外,無論學歐陽詢、顏真卿、趙子昂,老師都會要求學生都是從楷書入手!提起楷書,很多人會想到田英章、田蘊章兄弟二人,然而他們的作品,一直爭議很大,主流書法圈非常排斥,說是「印刷體」!
  • 為什麼有人總拿龐中華和田英章比?
    有網友問為什麼有人總拿龐中華和田英章比?確實現在很多書法愛好者喜歡拿龐中華和田英章相比較,不管書法水平高低,這兩位可以說是當今比較受大眾喜歡的書法家,在硬筆書法培訓上更是少有人能及。龐中華活躍於八九十年代,可以說在書法培訓和教育界獨領風騷了將近20年,他的書法字帖《談談學寫鋼筆字》成為當年最暢銷的硬筆書法字帖之一,印刷數量超過2000萬冊,積累了大批的粉絲,到現在還有很多的追隨者。
  • 田英章先生硬筆書法藝術欣賞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出現了司馬彥、龐中華、田英章、吳玉生、白砥、顧仲安、盧中南等大批的硬筆書法名家。其中上世紀80年代以來,出版硬筆書法字帖最多、推廣硬筆書法藝術成績最突出的,是龐中華和田英章兩位先生,而同時在傳統書法藝術和硬筆書法普及教育方面都做出突出貢獻的,屈指可數,著名書法家田英章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 書法經驗談|小學生硬筆書法練習7條教訓經驗
    圖:田英章先生田楷與實用館閣體比較三、小學生練字不是練書法,千萬別聽「書法藝術家」忽悠臨上了所謂「古帖」;常言經典語錄總是說「書取古乎上」。那是對於那樣超級書法、藝術家創新書法藝術的絕竅,可不是說給初步學習寫字的小學生中學生聽的。泛指明清之前的「古帖」連個真跡都沒有,初學者能從中學點什麼呢?尤其是在不長的時間內。
  • 田英章作品精選,《田英章硬筆行書標準教程》評分高達9.1
    《田英章硬筆行書標準教程》豆瓣評分:9.1作品簡介:《田英章硬筆行書標準教程》由著名書法家、中國硬筆書法協會主席田英章先生集多年書法教學之大成,講解了當前硬筆書法學習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相關知識,並以大量典型範字說明硬筆行書的基本筆法、間架結構和作品創作要領,堪稱當代中國一流硬筆書法教程。
  • 田英章書法到底怎麼樣?學習書法臨摹田英章字帖好不好?
    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說,卻很平庸,字太規範了,已經規範到接近印刷體了,從而顯得呆板缺少變化。市面上看到田英章字帖大都是楷書,一般也說成是田氏歐楷,顧名思義就是田氏風格的歐體楷書,取法源自歐陽詢楷書。看到網上有人說田氏歐楷美化了歐體楷書,我覺得剛好相反,田氏剛好拋棄了歐體楷書的精華。
  • 書法名家硬筆書法字帖欣賞
    田英章老師軟硬兼修,也是好老師。之前沒練過,為了寫這篇文章我臨時抱佛腳了一下。自我感覺,楷書難度小於盧中南,對小學生入門十分適合,五年級以上的孩子或者三年級以上但專門練過寫字的孩子,可以選擇更高難度的。選擇字帖要自己喜歡,田老師的楷書規範勻稱,行書流美易學,大眾的接受度更廣一點,硬筆完全實用。
  • 硬筆書法也要從毛筆書法中汲取營養
    硬筆書法需要不需要從毛筆書法中汲取營養,對於這個問題,有一些書法愛好者認為不需要。可是翻閱一下書法發展歷史就可以明白,現代硬筆書法要脫離書寫的使用價值,而不在讓一些人認為硬筆書法與藝術無關,就必須從經典毛筆書法在汲取豐厚的營養,這即是一條捷徑,也是硬筆書法發展的必由之路。
  • 兩次奪得全國歐體書法命題聯展第一名,田英章弟子荊霄鵬硬筆作品
    他的書法作品筆意流暢、結體俊美,在章法布局上寬疏有度、勻密精確,從字法到行氣都比較安詳疏朗、流暢秀潤。——這是歐楷名家田英章對弟子的評價,他就是歐楷十傑的第四名荊霄鵬先生。荊霄鵬,男,1976年出生,就職於山西太原,現為山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書法報·硬筆書法》特聘硬筆書法研究員、省文聯《小學生習字》報特邀範字書寫員。
  • 田英章最新硬筆書法作品選登
    田英章出生於書法世家,他的父輩們在1949年以前,購買了上千幅清、民時期各書家的墨寶真跡,內中從達官貴人, 劉墉、鄭板橋、徐世昌、吳佩孚,華世奎、潘齡皋,到沒有什麼功名的王維賢、陳益椿、李學曾、魏恩錫等,其真跡作品達到上千幅,字帖達到800餘冊。
  • 田英章最新硬筆楷書作品,水平如何?
    有朋友問我,當代著名書法家,田英章這幅最新硬筆楷書書法作品,水平如何?田英章的硬筆楷書水平沒得說,無論是他最新的硬筆楷書作品,還是三十年前的硬筆楷書作品,其結構都無可挑剔,當今書法界少有人能把硬筆楷書寫成這樣,堪稱楷模。
  • 曾經龐中華的硬筆書法風靡一時,現在為何有人質疑他的水平?
    文/曉秋月夜庵曾經龐中華的硬筆書法風靡一時,現在為何有人質疑他的水平?而之前許多崇拜龐中華的人,現在倒回去仔細揣摩他的書法發現,他的字失去了原有的魅力,有的人甚至說他的字也不過如此之類的話。其實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因為那個年代的硬筆書法家實在是太少了,而龐中華作為硬筆書法的領路人,可以說是一枝獨秀,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 繼龐中華後,為什麼大多數人選擇了田英章
    §文§微細雨田英章是我在後來練習書法的時候比較喜歡的硬筆書法家,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樣有練習硬筆的經歷,而且是比較失敗的經歷。總結為的失敗經驗就是沒有好好堅持。不過後來又重新拾回了練習硬筆書法的熱情,並且也做了很多準備以及決心。重新拾回練習硬筆的想法是現在硬筆書寫極為重要。
  • 老一輩硬筆書法泰鬥,書作堪稱完美,當今書法家中的書法家
    說到硬筆書法,有時候挺矛盾。硬筆書法是實用重要,還是藝術性更重要?當今硬筆書壇的書法家中,也可以按這兩大類來區分。一部分書法家的字藝術性更強烈一些,另一類則是實用性更強一些,這是個好現象,證明了硬筆書法在往不同的方向蓬勃發展,開枝散葉。國人從事大量硬筆書寫約有百年時間,從開始適應到運用發展,這時長還是略顯倉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