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網易首頁 >> 財經頻道 >> 媒體園地 >> 財經時報 >> 重要新聞 |
中石化審度800億還貸 存續公司漸消亡 2004年08月23日15:10:56 財經時報 羅斌 |
中石化審度800億還貸計劃 存續公司漸趨消亡 事實上,從中石化上市剝離優質資產開始,存續企業就竭盡全力為上市公司鋪平道路 如今,在整個中石化集團公司,「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7月30日,中石化集團公司舉行了一個高級別的半年工作總結會。中石化某省公司的知情人士對《財經時報》透露「今年上半年集團公司整體業績不錯,創造了200多億元的利潤,比去年有80%以上的增長。」 但是,針對中石化集團非上市公司部分高達800多億元的銀行貸款,中石化集團總經理陳同海告誡他的部下們:「如果靠每年的分紅和土地費,至少還要20年才能還清。如果債務繼續發散、利率再提高,後果將不堪設想。到時惟一的辦法就是集團公司賣股還債,退出股份公司。」 陳同海說的「大限」時間段,是2006~2007年。從2006年開始,中央優惠的5年期退稅政策將終止。僅今年上半年,這個優惠政策就為中石化集團輸血達38.56億元。 中石化集團公司於2000年剝離優良資產,在紐約、香港和內地三地上市後,其存續公司留在集團公司內部。為了提高中石化集團未來與國際巨頭公司的競爭力,中央財政核銷了他們369億元的不良資產。 控制債務風險 2003年存續公司的財務狀況顯示,在扣除對股份公司股權投資收益的情況下,部分企業超過負債70%,個別企業則已資不抵債。自中央核銷巨額不良資產後,中石化集團存續企業債務風險從隱形變得透明,資產負債率不降反升,上漲5.22個百分點,總負債率高達67.8%。目前存續公司淨現金流為負值,靠借貸運轉,控制債務風險的壓力不小。 「如果沒有分紅、土地費和退稅等收入,非上市部分恐怕要破產了。」陳同海說。 在中石化集團此次會議半個月前,美國《財富》雜誌公布了2004年度全球500家最大公司最新排名。中石化以54位的成績入榜。 榜上排在2、3、4位的分別為BP英國石油、埃克森美孚(ExonMobil)和殼牌(RoyalDutch/ShellGroup)。這三家超級能源公司營業收入都超過2000億美元,淨利潤近200億美元。 到2004年上半年,中石化集團總資產為5874億元人民幣。去年核銷369億元不良資產後,集團公司累計未分配利潤還有450億元,企業累積剩下550億元。今後幾年,轉移交辦社會職能、改制分流、核銷不良資產,約耗用400億元,企業積累就只剩150億元左右。 「中石化成立20多年了,只有這麼一點積累,年均國有資本增值率只有0.75%,非常慚愧!」陳同海在會上說。 據統計,全球500強的銷售淨利潤率平均在5%,而國外能源大公司平均在6.5%以上。在這個最能體現企業贏利水平的指標上,排名52位的中石油為8%,中石化集團的銷售淨利潤率為2%。 生產成本 導致贏利能力偏低的直接原因,是在原油開採、加工和乙烯生產三大主業,中石化的生產成本均過於高昂。 2004年上半年,中石化上市部分和存續公司開採原油總量分別是1913.37萬噸和45.66萬噸。中石化每桶原油的完全成本為16美元,中石油為每桶11.4美元。僅此項費用,中石化就比中石油多支出逾60億元人民幣。 今年上半年,中石化集團公司加工原油總量是6917.2萬噸,煉油加工費為每桶3.2美元,而國際平均成本為1.5美元。簡單推算,此項多支出78億元人民幣。 在乙烯生產上,存續企業半年產量為30.9萬噸,整個集團公司上半年產量為217.24萬噸。中石化目前的乙烯成本是每噸142.63美元,國際上一般成本為100美元以下。此項生產成本差距約為76.8億元人民幣。 僅此三項生產成本,中石化集團全年至少比其他能源公司少收入400億元人民幣。 成本過高的背後,除了生產技術環節,根源還來自歷經改革而沒能解決的中國石油化工行業的結構問題,即整個石油化工工業的上下遊分離。 1998年石化行業重組後,新的中石油資產為4700億元人民幣,擁有陸上石油產量的69%和全國煉化總量的40%。而中石化的資產則為3000億元人民幣,相應擁有30%的陸上原油產量和60%的煉化能力。 這種格局帶來的最大問題,是中石化原油資源不能自給。儘管從1999年到2003年的4年間,中石化累計勘探投入292.8億元,新增石油探明儲量10.7億噸,新增天然氣探明儲量2931億立方米,但2003年全年原油產量比4年前只增加了360萬噸。需求缺口與新增產量存在25倍的反差。今年全國原油進口約為1.15億噸,中石化就佔9100萬噸。 為了迅速提高產量,中石化集團的上市公司今年投入上百億元,加大了對塔河、勝利、中原等老油田的6個重點區塊的勘探力度,並定出2004年下半年新建原油生產能力368萬噸的目標。 存續現狀 目前,中石化集團公司的思路很清楚,即上市公司部分集中勘查國內油氣資源,把變數頗大的勘探工作交給存續公司解決。 通過中石化集團公司2003年的動向,可以直接看出這種分工:上市公司旗下國際勘探開發公司僅跟蹤了兩個海外項目,分別是奈及利亞StubbCreek油田和厄瓜多油田。 而2004年上半年,存續公司累計完成海外勘探投資11.5億元。在整個存續公司的油田企業上半年虧損6.13億元的情況下,此項投資力度已經非常大。 事實上,從中石化上市剝離優質資產起,存續企業就竭盡全力為上市公司鋪平道路。2000年中石化香港上市前夕,歸入集團公司存續企業的員工達71萬,隨後,更多債務陸續轉到存續企業名下。 2000年初,超過302億元的銀行貸款由存續企業背負,其中中石化股份公司本應承擔131億元,同年4月新添一筆58億元負債;5月,股份公司將356億元的長、短期債務轉為20年無息股東貸款,由母公司承擔。 為了補償存續企業,集團公司決定,把國家賦予的包括土地租金、紅利分配及稅收返還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當作補償。 截至2004年6月,存續公司資產總額為1720億元人民幣;今年1~6月,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32.44億元。由於攤銷了2001年減員費用20.48億元以及9.89億元的貸款利息,共計虧損26.63億元。 存續公司「消亡路」 關於中石化集團非上市部分的前途,原中石化集團總經理李毅中已經多次提及。存續公司將慢慢消亡。後繼者陳同海也表示,將按照與石油石化主業的關聯程度,逐步實現國有資本的有序退出。 未來,中石化的存續公司將以改制、移交、上市、重組、合資、關停五種方式被終結。 難度最大的,是牽扯麵最廣的改制分流和移交後勤服務系統。包括集團下屬的醫院、學校、市政、公安、社區服務等職能機構,均為分流的主體部分。 但是,中石化集團有足夠的經驗應對大規模裁員。自2001年起,中石化集團126萬員工累計裁掉36.5萬;至2003年底,員工總數降至89.5萬人,其中中國石化股份公司有員工40.5萬人。 存續企業的49萬人目前一半以上屬於非核心業務,大規模裁員將從這裡入手,2004年的任務是裁掉4萬人。 為了處理好與地方政府的關係,中石化準備在放棄稅收返還的情況下,採取由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一次性解決中石化系統學校和醫院移交當地政府的問題。 至於裁員成本,中石化人士向《財經時報》透露,集團公司累計裁員36.5萬人,相當於節省約140億元人工成本。以此例推算,每人的裁員成本是3.8萬元。中石化集團理論上將搶在2006年退稅政策結束前,加大分流和移交的力度。 另一項得以雷厲風行貫徹的改革,就是對煉化企業的關停並撤。2004將集中關停12套落後生產裝置和30個非生產性單位。 至於資本層面的上市、重組與合資方式,從中石化股份公司上市之初就已持續進行。 陳同海所言「集團公司賣股還債,退出股份公司」,目前只能理解為情急之言。因為集團公司作為出資人委託的管理機構,不可能退出股份公司。而存續企業800億元的貸款,或許將通過在三地上市的中石化股份公司逐步消化。 可以預期,中石化的眾多存續企業將在2007年之前逐漸消亡。 |
【我要發表評論】 【財經論壇】【一劍封喉】【】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