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回家過年,家裡長輩會買餃子餡包餃子,然後放到冰箱裡,備存。餃子是一種主食,老少皆宜,而且美味,主要原料有餃子皮,水,醬油,醋,蔬菜或者肉以及食用油等等組成。
過年的氣氛
煮餃子的方法就很簡單,煮的時候水沸騰了,等餃子浮在水面上就熟啦,要是不放心,再加些涼水多次沸騰後就煮透了,方便快捷,我感覺餃子是適合那些年輕人了,不用費什麼事,煮開就能吃。
吃餃子主要流行於北方地區,一般除夕吃肉餡的,大年初一吃素餡的。新年的餃子和平時包的還不一樣,新年的餃子皮要薄,餡多,而且煮的時候還要小心一些,不能給煮爛了,煮爛了不但不好吃,看相不好,新年圓滿的寓意會被爛餃子打破,當然如今,很少人那麼會在意,煮熟了就能吃,一家團圓就是福。
吃餃子
除夕肉餡的餃子:有豬肉、羊肉、牛肉、雞肉的,也有兩種肉拌在一起的鴛鴦餃子,還有百味雜陳的「餃子宴」。
初一素餡的餃子:各種新鮮蔬菜攪拌一起,加點調味劑,舌頭嘗一下鹹淡就可以抱起來了,可以包成各種形狀的,蝴蝶狀或者元寶狀等等。
傳統的餃子
民間也有一種傳說,傳說是女媧造人的時候,人們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每到過年的時候來紀念女媧。傳說,女媧用黃土造人,黃土有個特性就是冬天乾燥開裂,所以大家有沒有感覺一到冬天,冷風一刮,皮膚就開裂了(玩笑話)。冬天,黃土容易開裂,那麼黃土人的耳朵就容易掉下來,那么女媧就想辦法不讓其掉下,就在每個黃土人的耳朵上打上一個孔,再用一根線穿過耳朵孔,綁起來,另一端黃土人自己用嘴巴咬著,這樣就可以固定耳朵,不讓其掉下。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每到家家團圓的時候,就會煮餃子吃,來紀念女媧。
其實,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提前包好,然後一家人一起在半夜子時吃,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當然還有很多的其他說法。有人認為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吃餃子就意味著招財進寶,年年發財。還有人認為餃子有餡,是對新年的伏筆,把很多的祝福,財氣包在餃子裡,新的一年吃下,來年會有很多的福氣和財氣。
元寶狀餃子
春節,餃子寓意著各種福氣,財氣等等。有人為了更能顯示出餃子的寓意,就會從形狀上,餃子餡等做文章,比如五福臨門,用五種不同顏色的蔬菜包餃子;好事成雙,將兩個不同的餃子,頭尾捏合;招財進寶,將餃子的形狀包成元寶狀。
朋友們,你們家吃餃子嗎?什麼樣的餃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