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1872-1947)字騰飛,祖籍福建,生於印尼華僑家庭。受人尊敬的復旦老校長。
此「登輝」非彼「登輝」
在大多數人看來,對一個在中國「臭名昭著」的人物提出這樣的問題,若不是惡意搞笑,那多半別有用心。
前不久,有人在論壇上貼出題為「本人敬仰李登輝」的帖子,引來一片譁然。原來,發帖人說的是「我們復旦的老校長」李登輝:「在復旦百年華慶之際,表達我對他的敬仰」。
全球網際網路某著名網站,專門有一個針對「李登輝」這個名字的「消歧義」網頁,註明此詞條可能指以下中的一個:前臺灣「總統」李登輝,復旦大學校長李登輝。
這個李登輝顯得過於寂寞
早在上世紀40年代,復旦的學生有意為李校長立傳,在他面前提出此想法後,李登輝一口否決,正色答曰:「Man much abler than I have left no record,why should I leave any?(比我能力強得多的人都沒有留下記載,我為什麼要留下任何記載呢?)」
不知是否一語成讖,曾經為復旦這所著名學府做出過傑出貢獻的李登輝校長,果然沒有留下太多痕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他的記載只有7個字,「資產階級教育家」。無怪乎後人替他鳴冤:歷史沒有給他留下空間,也不可能有公正的史傳問世,於是,在20世紀前半葉的大學教育家群體中,他被淡忘了。在絕大部分復旦師生眼中,李登輝的形象也模糊不清。
復旦學者錢益民說,只是因為一個偶然的機緣,趁著復旦百年華誕,才讓李登輝姍姍來遲。作為剛出版的《李登輝傳》的作者,錢益民不無遺憾,因為傳記的執筆者已不可能是李登輝親手培養的弟子門生,那些曾得到他教誨和恩澤的人們,早已全部作古,傳記本該在他們手中完成的。
不過,雖未有皇皇大傳,但李登輝的同代人對他從未吝惜過最高的讚譽:「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蔡孑民先生在北方首先樹立思想自由的學風,而在南方,則復旦大學一直保持思想自由傳統者,是先生最大的功勞。」
李登輝對大學風氣的信條是「大學之教,百家淵藪」。他的學生回憶,李老校長對於學術思想,完全是美國最先進大學的作風,是極其自由的,甚至,「康南海(康有為)先生明明是復闢派的重要人物,為了他的經學文學,有一次我們一輩學生卻得了李老校長的許可,親自到辛家花園敦請康先生來復旦講學」。
1917年,在校長李登輝主持下,復旦公學改為復旦大學,原有文理兩科,新增商科(即商學院)。後人注意到,世界聞名的哈佛商學院設於1908年,復旦設立商學院,僅晚哈佛9年。1920年,美國哈佛、耶魯兩校開辦教育系,李登輝同時在復旦試設教育科,可謂絲毫不落後於世界最先進的教育潮流。
思想上先進,但他在情感上卻是極戀舊的人。妻子早逝,他終生未再娶,妻子生前遺物,一衣一巾,莫不保存得好好的,如她仍在人世。每年夏天太陽好時,他一定把妻子的皮衣一件件取出來曬,睹物思人,必會又傷心一場。
為籌建大學的新校園,李登輝親赴南洋,向華僑募得巨款。歸國後,他力排眾議,以相當超前的眼光在當時遠離市區的江灣購得土地,苦心經營,終成氣象恢弘之學府,為日後楊浦成為滬上學術重鎮奠定基礎。
如今,在李登輝奠基的校園內,立著一座相輝堂,為了紀念他和復旦的創建者馬相伯。很多人,包括很多復旦學子,不一定能說出相輝堂的來龍去脈,但他們會說,這座復旦最著名的建築,是對一所大學過往歲月最真誠的紀念。
一個最近剛知道「這個李登輝」的年輕人,發出此般感嘆:「哦,李登輝,原來可以是一個好名字。」 (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徐百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