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茶葉行業是暴利,於是很多人就去做茶了。但做茶的人,很少有人想過,既然是暴利,為什麼中國目前沒有一個暴發戶是做茶的呢?就算是路過這個行業,都不難發現,其實是屍橫遍野,這些「屍體」的死因為何?今天我們就來做個初步的「驗屍」,結果不一定準確,但對於剛進入行業者或者即將進入者,一定有所啟發。
第一,外行的無知之死。做茶的不一定懂茶,似乎是天方夜譚,但現在最流行的方式,也是知名品牌發展最快的方式還是加盟。在眾多的加盟商中,真正懂茶的又有多少?很多加盟商對茶不一定懂,只是想借這種模式找一個生意做一下,說不定就成功了,但如果不懂茶,不了解整個行業現狀,靠加盟時幾天集訓式的培訓就想做好一門生意,還是很有難度的。其實只要簡單百度一下,就不難發現,所有知名品牌都有大概的加盟的數據以及每年關店的數據,只是加盟者總認為自己是幸運的一方,而品牌方也不知道誰是會成功的,誰是」韭菜「,不管怎樣,要發展,他們兩者都需要。
第二,內行的情懷之死。相對於外行,內行指的是對茶葉分類及現狀有一定的認知,也有自己的看法;對行業未來的發展有自己的預判;也有自己喜歡的茶葉品類;不會去盲目加盟任何品牌;也對自己的微觀口感非常自信,認為做茶就是水到渠成,充滿希望。但當自己開茶葉店的時候,發現自己心目中的茶並非那麼容易得來,要想喝到一泡完美的茶,裝修環境要有逼格;茶壺,水壺,口杯等茶具一樣不能將就;用的水及不同茶葉的泡法必須講究;心情不好也不易泡茶等。總之,要麼茶葉店還沒開,就發現太麻煩而放棄了,或者茶葉店開了不久資金鍊就斷了。
第三,被產品線拖死。如果你是加盟商,你會發現,品牌方最大的貢獻就是每年都會不斷推出新品,直到你的倉庫堵滿你賣不出的茶葉為止。如果你是自己做茶,你也很難控制自己不去買入或創造新產品。比如有人要喝綠茶,你得上幾種;現在流行白茶,你得上幾樣;聽說將來普洱升值空間大,你也得存點,直到你的庫房堆滿了你認為早該賣完的茶為止。其實這些都是因為人的貪心所致,也是沒有戰略規劃的明顯表現,關於戰略,老子說的最為簡潔有力:「多便是少,少便是多。」
第四,被機會撐死。這裡講的機會是指茶業以外的機會。茶葉店每天都會有各種業務交流與談判,很多人也願意跟茶葉店的老闆分享這些商業機會及信息,甚至會熱情邀約茶葉店老闆一起加入,創造更多的機會和利益。但由於機會繁雜,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特殊的背景和產業體系,不是簡單的分析然後加入就能發財,如果經不住誘惑,很容易進入看不見的漩渦,最終拖垮自己。縱觀歷史上很多的富翁,他們的錢一定是花不完的,但還是很多成了窮光蛋,原因都是因為他們投資失誤了。
第五,被同行嚇死。自古文人相輕,同行詆毀,在茶葉行業,尤為突出。如果你是做綠茶的,做黑茶的會告訴你喝綠茶是最傷胃的;如果你是做普洱的,會有人告訴你普洱茶是不能喝的;如果你是做紅茶的,會有人告訴你烏龍茶才是最好的;總之,不管你做什麼茶,你都有被攻擊的缺點,你也不可能什麼茶都做,就算你什麼茶都上一點,你就會犯把自己搞成不專業的雜貨鋪的風險。有時候我們的確會被一些莫須有的觀點搞的很煩,主要原因還是我們不夠客觀與冷靜,茶葉最大的問題是農殘問題,其次是運輸和保存的二次汙染問題,其他的都不是大問題,因為現有的傳統茶葉品類基本上存在了幾百上千年了,各種茶葉的傳統飲品,都比超市任何的新品飲料經歷更多的考驗,相對來說就比較保險,所以我們只要有品質的底線,其他同行的詆毀一概不予理會,存在越久越經典,猶如圖書,一本幾百年的書,如果還在流傳,就一定有值得流傳的經典。還是那句老話,紅茶,白茶,黑茶,黃茶,青茶,綠茶都是好茶,只是品類不同,除非有科研證明,一切觀點背後都要看其動機。
第六,盲目擴張而死。盲目擴張似乎是所有行業最愛犯的一條錯誤,也同樣是人類的貪慾。只要一個店成功了,我們就會立馬上第二店,可能第二店無需成功,我們已經在籌備第三店,我們不是不想思考,而是被成功的光環滾動向前,無法停止,似乎停下來就意味著失敗,直到我們的資金鍊斷裂,才會猛然醒悟,為時已晚。
第七:被溫水舒服地煮死。「溫水煮青蛙」是多年以來就流行的死法。源於將青蛙置於溫水中,慢慢加熱就會將青蛙煮到無力逃脫而亡。引深為人或者動物待在一個相對舒適的環境,就會不思進取,但忽略了周圍在不斷的進化和發展,最終自己被淘汰。個人認為溫水不一定會煮死青蛙,但人如果待在舒適的環境而不思進取,是一定會被淘汰的。在茶葉行業就會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如果你有一個小茶葉店,有固定的渠道銷售,每年有比較穩定的收入,你就會陷入一種非常舒適,不想改變,也覺得現在很好,無需改變的境地。等到時間一長,你發現你顧客越來越少的時候,同行已經把你趕超很遠了,因為在你享受的時候,別人在研發,在提升服務,在提高產品品質,等你想追趕的時候,已經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以上就是我們的「驗屍報告」,中國人喜歡馬後放炮,而西方企業都流行「事前驗屍」,就是在沒有做之前想想失敗的原因,如果這些失敗的原因都在我們可控的範圍內,那創業的成功機率就會增大,如果「驗屍」發現我們根本沒有準備好應付這些問題,那就要三思而後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