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毛澤東禁言,「言論自由」掛了

2020-12-21 觀察者網

美國教育部下屬機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網站近來「闖了禍」。該網站3月22日在「每日語錄」一欄中引用毛澤東「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人家,『誨而不倦』」的名言,國家教育統計中心因此遭到猛烈抨擊。有美國參議員出面表示,教育部必須解釋為何引用「共產主義者」的話。該中心網站被迫刪除毛澤東的這句話,換成了林肯的一個警句。美教育部代理新聞秘書還專門公開表示這次引用「很糟糕」,像是在道歉。

美國如此「言論自由」的國家,容不下毛澤東的一句語錄,顯示了美國政治制度在世界多元文化面前的小氣。看來不斷有人揭露美國的「言論自由」是冒牌貨,有他們的道理。

任何一位美國總統及名人的話,哪怕是與中國軍隊曾經交戰的麥克阿瑟的話如今登上中國媒體,大概都不會有障礙。而反過來毛澤東的話登在美國網站上就引出了風波。我們不想用這個簡單的對比引出絕對結論,但這樣的對比的確很有意思,相信不持偏見者自有其所悟。

言論自由在所有國家都有邊界,對於美國設有它自己的邊界,我們可以理解。但這起「語錄風波」讓我們看到,美國對在多元環境中保持其社會深層的一致性更加堅決,美國精英們不僅對社會的思想分裂高度警惕,而且對維護「美國共識」出手迅速,毫不猶豫。

新聞業內人士大多知道,美國媒體在所有權上都獨立於政府,但它們同政府並非對立關係。這些媒體分屬不同財團,資本同權力的關係在美國可謂千絲萬縷。總之美國政府同媒體的溝通非常牢固,它們往往不為普通公眾所熟悉。

美國的強大,使它有力量以美國的現實為標準,塑造全球性「言論自由」的定義。也就是說,美國體制最善於承受的那部分言論應當絕對「自由」,而美國體制要求打折扣的那些部分,又都「很有道理」。或者說,為言論自由設計同樣的邊界,美國有道義那樣做,別的國家一旦做了就是大逆不道。

寫這篇文章時,我們不想為中國言論尚不夠開放的一些領域和問題辯護。我們認為中國在推動權力運行公開、透明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無論外界鼓不鼓掌,中國圍繞開放言論的改革都應不斷進行下去。

然而毛澤東的「語錄風波」提醒我們,美國可以向中國改革提供參照,但美國決非我們應處處仿效、甚至膜拜的榜樣。美國尤其不是言論自由的圖騰。實際上,美國的發達遮了它的「百醜」。中國作為快速復興的世界超大文明實體,不應像小國那樣拜倒在美國腳下,我們需要敢於並有能力平視美國,看清美國的成就,也發現美國的不足。

中國13億人大社會的複雜性不是美國經驗可以罩得住、對應得了的。美國報紙上能調侃幾句總統,就以為「歷史終結」了,全世界都應照著美國的政治圖紙「拆了重蓋」,這種傲慢的原因之一,或許是美國的歷史太短,而且一帆風順,缺少國家政治視野的反覆磨練和增容。

毛澤東是一位世界性新地緣政治的開創者,也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關鍵性啟動者。美國人終將跳出他們目前的狹隘視角,重識這位東方政治巨人。不過這種認識大概要屬於下一代從世界變遷中有所反思、也因此視野更寬的美國人了。

美國教育網站上曾出現的毛澤東語錄。

相關焦點

  • 總統被「禁言」 美式「言論自由」著實讓人大開眼界
    「人還在,號沒了」,這對因「煽動暴力」而遭美國多個社交媒體封號禁言的美國領導人來說,無疑是件難堪的事。而更難堪的是,在一向標榜「言論自由」的美國,一國總統失去了在社交平臺自由發言的權利,不啻是對美式「言論自由」的莫大諷刺。
  • 國際銳評丨總統被「禁言」 美式「言論自由」著實讓人大開眼界
    「人還在,號沒了」,這對因「煽動暴力」而遭美國多個社交媒體封號禁言的美國領導人來說,無疑是件難堪的事。而更難堪的是,在一向標榜「言論自由」的美國,一國總統失去了在社交平臺自由發言的權利,不啻是對美式「言論自由」的莫大諷刺。
  • 川普遭13社群媒體禁言,美國言論自由情何以堪?
    川普遭13社群媒體禁言,美國言論自由情何以堪?包含推特在內的13個網路平臺封禁美國總統川普的帳號,《環球時報》對此評論,這對美國造成的衝擊很可能將超過川普支持者對國會的入侵。美國對噤聲川普的意見分歧遠大於國會被佔領事件,這種分歧將會讓美國社會的撕裂更加深刻,導致更多仇恨和困惑。
  • 「美國網站上毛澤東名言」事件深思:美式自由是設禁區的自由
    「名言事件」讓我們看到,美式自由是設禁區的自由。美國的「言論自由」是有禁區的,其中包括因人廢言。倘若美國上上下下都對毛澤東「美帝國主義是紙老虎」的判斷心懷不滿,我們大體能理解美國人的心態,但封殺「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人家,『誨人不倦』」這樣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言辭道理何在?
  • 川普兒子怒:美國言論自由...
    然而,推特的這個舉動並非意料之外,因為川普在被永久封號之前,川普就因為周三美國國會大廈遭圍攻襲擊事件的發言而被推特禁言12小時。 3.推特毫無言論自由!他們是孕育激進左翼的基地,只讓全世界最惡毒的那些人自由發表意見。 不一樣的帳號,卻依然是熟悉的川普味道。
  • 感謝推特和臉書,讓中國人深刻體會到了外網的「言論自由」
    他們的行為已經證明這些西方社交網站並不是「信息中立」和「言論自由」的信徒,而是早已淪為西方反華勢力的專屬平臺乃至輿論幫兇。所以,他們才會在面對來自中國的聲音時,毫不避諱地展現出一副「我們在討論言論自由,你閉嘴」的醜陋嘴臉。一些反華分子也果不其然地對「推特」和「臉譜網」的這種做法「歡呼雀躍」起來。
  • 美國言論真的有那麼「自由」嗎?
    作者:天涯   前兩天的文中寫到了言論自由的事,有一個家長和我說,他的女兒去了美國不想回國了,原因就是因為:美國言論自由,而中國言論不自由。   事實上,很久前,我就在關注這個問題,也一直想搞明白美國的言論自由到底自由到什麼程度?
  • 美國男子涉嫌誹謗前州長兒子 被法官禁言並拘留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規定,「禁止美國國會制訂任何法律以確立國教;妨礙宗教信仰自由;剝奪言論自由;侵犯新聞自由與集會自由;幹擾或禁止向政府請願的權利。」法律專家稱,這種做法很不明智,它讓美國憲法中「言論自由」的規定受到了挑戰。對舒勒而言,被控誹謗可謂家常便飯。他從2007年開始寫博客,當時他正跟鄰居就房產糾紛打官司,但結果是鄰居的律師得到了他美國伯明罕市的部分房產。
  • 林達:美國的言論自由與真理謬誤無關
    直到我踏到美國的土地上,我還以為,美國人把言論自由看做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也是因為他們和我們有共同的理解:正是為了保護在任何時間空間裡有可能存在的「潛在真理」,所以,才不給任何人以絕對真理自居,並且迫使別人服從的權力,或者象我們以前熟悉的說法,真理越辯越明。可是你一定沒有想到,這居然是一個天大的誤解。美國人心中的言論自由,與真理不真理根本不沾邊。
  • 國際銳評丨動輒打記者,美國政客還奢談什麼「言論自由」?
    日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一位主播在現場直播抗議示威活動中,眼睜睜看著拉美裔同事被戴上手銬押走。同樣在報導席捲全美的抗議活動中,一名美國女記者的左眼幾乎被警察發射的橡皮子彈打瞎……在眼下蔓延全美的大規模抗議浪潮中,越來越多的記者遭到警察極為野蠻的暴力對待。在一直吹噓言論自由的全球唯一超級大國,如今記者們竟然也淪為暴力執法的對象!美國政客們莫非真的瘋了?
  • 美國的言論真的可以自由嗎?
    美國社交媒體平臺推特公司1月8日宣布,「永久封禁」現任美國總統唐納·川普的個人帳戶,「銷號」理由是川普8日所發兩條推文構成「美化暴力」。今天又傳來美國封號消息,對象是1月9日在芝加哥連環槍擊案中的嫌疑犯,32歲的黑人男子南丁格爾。
  • 美國如何保障言論自由
    傑斐遜卻對他說:「把這本雜誌帶給那些懷疑美國現實自由的人看看,並告訴他們你是從哪裡發現它的。」傑斐遜的政治門徒,就是被譽為美國憲法之父的詹姆斯-麥迪遜也曾表示:「如果真要建立言論審查權力,那也應由人民來審查政府,而不是由政府來審查人民。」 後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曾多次在關於言論自由的判例中,援引麥迪遜的這句話。
  • 美國|言論自由是公民最基本的權利
    依據《美國憲法》,公民擁有生命權、自由權、人身安全權、私有財產權、免受酷刑權等基本權利,這些權利是統一的,相互依賴,不可分割。在美國政治文化中,美國人最珍視的是言論自由的權利。在他們看來,如果沒有了言論自由,其他很多自由就不存在,至少得不到可靠的保障。
  • 打壓媒體、血口噴人……蓬佩奧們,這算哪門子「言論自由」?
    與此同時,這場「黑人的命也重要」的大規模抗議活動正在扯下美國一些政客的最後一塊遮羞布,刷新了人們對於所謂美式「言論自由」的認知。英國《衛報》的一項分析發現,在美國報導弗洛伊德之死抗議活動的媒體記者中,有148人被捕或受到攻擊。這些只是記錄了5月26日至6月2日期間發生的襲擊或逮捕記者事件中的一部分,真實數字可能更高。
  • 網絡:言論自由≠謠言自由
    如果往深究下去,在沒有查明事實真相的前提下就發布有錯誤引導性的公開言論,這些行為其實都已經在觸犯法律了。如果,看過《狩獵》的人就會明白當事人如果經受「社會死亡」會有多悲催,那是一個謊言變成「事實」的過程,不同於現實中血肉相搏的暴力,那種用文字、語言形成的傷害、誹謗和污衊,雖不會直接帶來身體上的疼痛,但是精神上的打擊所造成的傷害更巨大,眾口鑠金真的好可怕!
  • 這是美國所謂的言論自由?蓬佩奧再次倒打一耙,耿爽嚴詞痛批
    就在日前,中國外交部正式宣布,自19日前吊銷美國《華爾街日報》3名駐京記者的記者證,作為對該報發布詆毀、歧視性報導的惡劣行徑、且拒不道歉的傲慢態度的回應。而這一嚴厲舉措,令多家西方媒體倍感驚訝。據悉,該媒體2月3日刊登了由美國學者米德撰寫的評論文章。
  • 言論的自由與邊界: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簡史
    於是,1791年「國會不得立法……限制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這短短十四個字就成為了這部大片的主角———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  事實上,美國人建國某種意義上說是對父輩們言論出版自由被16世紀以來英國粗暴壓迫的激烈反抗,彼時的言路壓制表現為:一是對所有出版物的許可證制度(事先限制);二是《反煽動性誹謗法》將任何對政府、教會抑或上述機構官員的不恭言辭視為犯罪(事後定罪)。
  • ...公開華人員工自殺真相,清華同事被開除,這就是美國的言論自由?
    幾乎所有依靠 H-1B 工作籤證/實習資格在美國工作的外籍人士,特別是華人,都有可能面臨這樣的境地。文 | 沈 林這兩天NBA的莫雷因為說錯話上了頭條,NBA方面說,他們支持言論自由。陳勤已經在美國工作8年,但他仍沒有拿到綠卡,只有工作籤證,如果被開除,他的美國的合法身份就岌岌可危。後來查閱記錄發現,就在這個項目截止時間前一個小時,他選擇跳樓自殺了。Shyu還表示:「雖然我本不想談論此事,但是Facebook員工找到我,希望我能代表他們發聲,因為他們已經被公司管理層禁言。」
  • 美國總是高舉「言論自由」,對其他國家說三道四
    這幾年,美國的發展並不是很理想,超級大國的形象已經黯然失色。特別是今年,由於疫情,美國經濟嚴重後退,社會矛盾不斷顯現。美國引以為榮的東西似乎在發生變化,比如「言論自由」也正在面臨威脅。
  • 受言論自由保護的美國商業廣告
    美國最高法院支持紐約警察禁令,認為克雷斯滕森在傳單背面加上抗議宣言只是為了規避禁令,「雙面傳單」依舊是純粹的商業廣告(purely commercial advertising)。《第一修正案》規定國會不得制定關於「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的法律,而最高法院卻指出純粹的商業廣告不受《第一修正案》的保護,政府可以對其進行任意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