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氧化鋯陶瓷半透明性的影響因素及提高方法的研究進展
2017-12-20 來源:口腔頜面修復學雜誌
作者:林冰,大連醫科大學;鮑旭東,陳劍鋒,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口腔科
隨著材料學的發展和人們審美意識的提高,全瓷修復體因其良好的美學性能得到廣泛應用。氧化鋯陶瓷修復體因其擁有良好的力學性能、生物相容性,以及對放射性醫學檢查結果影響較小、對對頜天然牙磨損較小等原因,逐漸成為修復後牙缺失缺損的首選。但氧化鋯全瓷修復體的基底瓷顏色較單一,半透明性較差,要滿足前牙的美學修復以及我國患者人群牙齒顏色的複雜性,需通過飾面瓷來調節。當修復體的顏色與形態可比擬天然牙後,同時擁有較一致的半透明性才能使修復體栩栩如生。如果氧化鋯陶瓷的基底冠與牙本質的顏色及半透明性相一致,那麼所需要的飾面瓷的厚度就會相對減少,備牙量降低後,既可保護活髓牙又能滿足美學修復需要。
目前測量半透明性時常用的參數有:CR(contrast ratio)值,在0-1之間變化,越透明的材料越接近0;半透明性參數(translucency parameter,TP),與人類視覺對半透明性的評價更相關,TP值越大表示材料越擁有越好半透明性。全瓷修復底層材料的半透明性是影響最終修復效果的重要評價指標。熊芳發現牙本質的透射係數範圍為0.0418-0.0482mm-1。如果氧化鋯陶瓷的透射係數範圍可與之相同,對於重建牙齒的3D美學效果修復將會是重大突破。影響氧化鋯陶瓷半透明性的因素眾多,並且不單獨存在而是相互影響。尋找多種影響因素間的平衡關係是目前要突破的重點難點,現就目前已發現的影響氧化鋯陶瓷透明性的微觀因素,以及目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進展作詳細綜述。
1.氧化鋯陶瓷半透明性的影響因素
1.1陶瓷粉體顆粒直徑
晶粒的直徑尺寸大小會影響透射率。直徑小且均勻的顆粒能實現緻密排列,這樣使得密度增加,氣孔數目減少,氣孔孔徑減小,對半透明性的提高有決定性影響。目前全瓷體系粉體的顆粒直徑為0.5-5.0μm,在此範圍內,顆粒尺寸對半透明性影響較小。當晶粒的直徑與可見光波長(380-780nm)越接近時,光的射散越大,透射率越低;晶粒尺寸小於入射光波長時,透射率較高。若氧化鋯粉體中存在過多的雜質或異種金屬氧化物顆粒,會致微觀顆粒大小不一,折射率也不盡相同,增加了氣孔率,晶界結構變得複雜,光的散射增加。因此,減少或消除氧化鋯粉體中的雜質、異種氧化物也可提高燒結後氧化鋯的光透射率。
1.2燒結溫度
最終的燒結溫度、保溫時間直接影響燒結密度從而影響材料的透射率。燒結密度隨溫度的升高使陶瓷逐漸緻密化,晶粒直徑隨溫度升高長大,密度增加使得陶瓷的透射率提高。但燒結溫度要控制晶粒直徑在合理的範圍內生長。有研究發現,隨著燒結溫度的增加,透射率提高,特別是90nm的氧化鋯粉體最為明顯。
1.3氣孔率
光的主要射散中心是晶粒間的氣孔,且不同的晶粒的折射率差別越大,散射越大,透射率越低。氧化鋯晶體的折射為2.20,空氣的折射率為1.00,如此大的差別使氣孔成為氧化鋯陶瓷中最大的散射中心。實驗證明如果閉口氣孔存在率從0.85%下降到0.25%,透光率將上升33%。應建新發現,當氣孔率一定時,透射率隨散射粒子直徑的增大也呈周期性地出現極大值和極小值,且氣孔率越高,透射率隨氣孔直徑的抖動幅度越大;當氣孔率逐漸減小,陶瓷透射率隨散射因子直徑的增大,減小幅度呈現周期性變化,且透射率明顯增加。
1.4添加穩定劑種類
透射率受添加相的直接影響小,而是改變了氧化鋯陶瓷的相對密度、晶粒直徑來調節陶瓷的半透明性。添加相的存在也可能使氧化鋯陶瓷的光學均勻性發生改變,即增加了陶瓷微觀結構的成分。
1.5添加著色劑種類
天然牙有一定的顏色,因此燒結後的氧化鋯塊也需要呈現出與天然牙相匹配的顏色。鐠離子使氧化鋯呈黃色,鐵離子使氧化鋯呈褐色等。添加CeO2後氧化鋯材料的明度為85左右。添加Fe2O3能顯著降低氧化鋯陶瓷(3Y-TZP)明度。
1.6真空環境和燒結次數
在進行飾面瓷堆塑過程中需要反覆燒結,李江認為陶瓷試件在真空中反覆燒烤超過5次,會出現明度下降,透射率增加。原因是材料中的氣孔在熱力學範疇內是不穩定的,所有的氣孔都趨向於收縮,隨燒結溫度升高,晶粒長大,氣孔受應壓力而收縮或者被排除掉。氧化鋯燒結末期,團聚體增加,隨著開放性氣孔數量和孔徑減少,對光的散射減少,透射率增加。
1.7晶界
晶界結構對陶瓷的半透明性有較大的影響。氧化鋯陶瓷材料的晶界通常不只有一種相,若存在的第二相或多相的晶體與主晶體差別較大,會導致晶界結構複雜化和不連續化,入射光經晶界時會發生不規則的散射、折射、反射,導致透光率下降。若晶界排列規則,光的通路連續,會有效降低入射光的透射損失,材料的半透明性也相對較好。
2.提高氧化鋯陶瓷半透明性的研究進展
2.1應用納米陶瓷粉末
近幾年出現了納米級氧化鋯粉體,如日本TOSOH公司推出的氧化鋯粉體直徑為40nm、90nm。由於粉體粒度小,粒度差別小,粉粒擴散路徑均勻,燒結時氣孔擴散的路程被縮短,易排除氣孔使3Y-TZP陶瓷結構均勻。因為納米級氧化鋯粉的應用,使得改善3Y-TZP陶瓷的半透明性有了新的研究進展。另外在氧化鋯構築的微孔隙支架上滲入其他複合材料如熔融玻璃,能顯著提高半透明性。
2.2升溫速率
王宇華就升溫速率對氧化鋯陶瓷半透明性的影響做了研究,發現使用波長為380-720nm的可見光照射下,升溫速率為100℃/h組陶瓷的透射率較高,為7.904%,全光透射率也較高,為26.66%。隨著升溫速率的提高,試件的全光透射率呈下降表現。電鏡結果顯示,升溫速率在100℃/h時,粒徑範圍在250-350nm居多,且大小較均勻。實驗還發現隨著升溫速率的提高,晶粒的大小呈現兩極分化狀態。升溫越快,越容易出現較大和較小的顆粒共存的情況。本研究的結果表明:如果在常壓空氣中燒結納米氧化鋯陶瓷,採用100℃/h的升溫速率,可燒得具有較好半透明性的氧化鋯陶瓷。
2.3添加氧化物穩定劑
部分穩定的氧化鋯四方相晶體(t-ZrO2)目前在口腔修復學領域廣泛應用,t-ZrO2在1173℃-2370℃時穩定存在,若加入氧化物穩定劑如Y2O3時,四方相晶體可以在常溫下穩定存在。穩定的t相晶體具有出色的力學性能。
2.4真空環境
氧化鋯在真空的環境下燒結時,氣泡易從熔融狀態的瓷體中排出,提高了氧化鋯的緻密度,從而增加了氧化鋯的半透明性。
2.5微波燒結的應用
目前,氧化鋯陶瓷修復體的常規燒結方法為無壓燒結,參數設置為:在燒結過程中按3-8℃·min-1的升溫速率升高到1350-1550℃,隨後保溫2-4h,整個燒結時間約為6-10h。微波燒結是一種整體加熱,材料把吸收的微波能轉化為材料內部分子的動能和勢能,使材料所有分子能同時運動、均勻的加熱。在整個加熱的過程中,材料內部的溫度梯度無或較小,所以材料內部的應力能減少到最小,這樣即便升溫速率很高也較少導致材料的開裂。Kim等認為微波二次燒結得到的氧化鋯緻密度更接近理論值6.10g/cm3,得到的晶粒尺寸與常規燒結相比更小也更均勻,晶粒可達到納米級,大小約為300-400nm。江月梅進行了微波燒結與常規燒結氧化鋯陶瓷對比實驗,實驗結果發現,微波燒結所得的氧化鋯陶瓷的密度,相對密度,TP值可達到常規燒結方法所得的各項標準,或是有微小的性能提高,但是否可通過優化微波燒結參數設置得到更優良的性能,仍需進一步探究和實驗。
2.6熱等靜壓技術的應用
熱等靜壓技術(HIP)是一種使陶瓷粉末在燒結過程中不斷緻密化的技術。HIP主要用於消除燒結體中的剩餘氣孔從而提高材料性能。3M公司的Lava氧化鋯全瓷材料就是採用此種方法來實現3Y-TZP的緻密化。在HIP作用下,晶界開始擴散移動,隨之氣孔被動的不斷的沿著晶界做擴散運動,並相互融合、消失;氣孔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球化而成球形,並不斷地減小直至消失。宏觀表現為燒結試樣的緻密度不斷增大,幾乎達到理論密度。然而,晶粒內部的氣孔不會隨著晶界的運動而被完全排除,故陶瓷中還會有很少量的殘留氣孔存在。李樹先認為最佳的熱等靜壓燒結參數為:1300℃×1h,壓力150MPa,此時氧化鋯快達到最佳力學性能,HV和KIC分別為14.2MPa和17.7MPa·m1/2。用XRD和SEM分析3Y-TZP陶瓷的組織結構發現,燒結後3Y-TZP陶瓷中ZrO2幾乎全部以四方相形式存在,且ZrO2平均晶粒尺寸在1-3μm之間,主要的斷裂模式是沿晶斷裂,並伴隨有少量的穿晶斷裂。
來源:林冰, 鮑旭東, 陳劍鋒. 牙科氧化鋯陶瓷半透明性的影響因素及提高方法的研究進展[J]. 口腔頜面修復學雜誌, 2017, 18(4):246-249.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