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剛
自漢武大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在22歲,即公元前134年採納大學者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後,隨即,儒家學說蛻變為官方的正統文化,迎來了日新月異的發展時期。
到兩宋時期,儒家文化又迎來一個發展高峰,是以「理學」的成熟為標誌的。理學也稱「道學」或「義理之學」,是以儒家學說為根基,同時融合了道家學說和佛家學說後,形成的一種新的儒家思想體系。
理學被現代學者譽為我國古代最完備、最精緻的理論體系,是因為理學的中心觀點始終離不開「理」,「理」是道理、義理、本心、信仰等元素相互融合後的統稱,世界萬物精神層面的東西,都由它衍生和發展壯大。
北宋「理學」領域的成就,對後世影響最大的無疑是「北宋五子」,即,邵雍(1012年——1077年)、周敦頤(1017年——1073年)、張載(1020年——1077年)、程顥(1032年——1085年)、程頤(1033年——1107年)五人,他們基本生活在同一時代,對北宋理學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大學者的學術思想各具特色,自成一派,尤其在各自家鄉形成了相當深遠的影響力,是獨樹一幟的文化名人。
邵雍生於河南林縣,著作有《伊川擊壤集》、《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漁樵問對》,他是宋代理學家裡文學成就最突出的一個,常常以文學的方式闡述理學理念,觀點通俗易懂,傳播甚廣。同時,對宋代「以理入詩」的詩學觀點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促進作用。
周敦頤出生於湖南永州,他著作等身,主要有《周元公集》、《太極圖說》、《通書》、《愛蓮說》等,被譽為宋代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地位極高,他的理學分支被稱作「濂學」。對於理學,周敦頤從宇宙本體論出發,把道家學說的無極、太極、善惡、陰陽、五行、動靜、無欲等概念加以重新闡釋,構成了宋代理學體系的基本框架,為後世理學家繼續深耕理學思想體系提供了很大便利。在文學領域,周敦頤同樣功成名就,世人熟悉的《愛蓮說》是一篇情文並茂的散文名篇。
程顥、程頤是出生於河南府(今河南洛陽)的兩兄弟,後世把兩人稱作「二程」,由於他們著書立說的地方在洛陽,因此,他們創立的學說又被稱作「洛學」,是宋代理學的重要分支。「洛學」遵循"動靜相因,物極必反"的辯證觀點,認為世間萬物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發展變化的規律,這一觀點可以說是宋代理學的精神支柱。
張載是陝西關中人士,他對宋代理學最大的貢獻就是創立了「關學」。關學思想廣泛吸收《周易》、《中庸》、《禮記》中的精華,提出了「氣本論」的思想觀,對後世影響極大。張載一生勤奮好學,有許多著作傳世,主要有《崇文集》、《正蒙》、《橫渠易說》等。
由於張載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並建立「氣一元論」哲學體系的思想家,他把樸素唯物主義哲學推向了一個新高度,並以「思維與存在」的哲學理論作為依據,強烈批判了佛教的唯心主義觀點,對我國哲學思想內容的發展和完善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張載在中國哲學思想發展史上的學術地位不可動搖。
當然,比起孔子、孟子、董仲舒等儒學大神,張載不論從知名度和影響力方面,都差了一截,但是,論起個人著作中一些名言警句的傳播廣度,張載不見得要弱於前三位。
張載廣為人知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雖然只有短短20多字,意思卻直截了當,通俗易懂,只要是讀書人,都對它如數家珍。
更重要的是,橫渠四句所傳達出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情懷,以及對民眾和社會的責任擔當,讓它成為知識分子心中最偉大的人格理想和精神坐標,每一個知識分子在有生之年,都會用這四句話來激勵自己,警醒自己,時刻牢記自己的初心。
張載祖籍為鳳翔府眉縣(今陝西寶雞市眉縣橫渠鎮),於宋真宗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出生於長安(今西安),自小天資聰穎,到10歲時通讀經書,具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因此,四鄰八方的人把他稱作「神童」。
到宋真宗時期,北宋國力逐漸衰弱下來,周邊盤踞著西夏、金等政權,他們常常對宋代河山虎視眈眈,大有把北宋吞掉的架勢。陝西關中一帶正好跟西夏接壤,因此,西夏常常揮師南下騷擾和恐嚇宋代邊境的臣民,宋軍又無力抵抗,只能通過向西夏進貢絲絹、茶葉、瓷器和金銀珠寶的方式,換得暫時的安寧。
堂堂大宋竟然如此窩囊和憋屈,處處要看西夏的臉色行事。少年張載看到這一切,可謂是痛心疾首,於是,他立志要好好讀書,將來做一個棟梁之才,為大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時值21歲,血氣方剛的張載奮筆疾書,以飽滿的熱情和睿智的思想,寫下了《邊議九條》,這是分析宋、金兩國當前形勢,並如何使北宋在外交中減少損失和尊嚴的諫言。
很快,張載把這份諫言送到時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範仲淹(989年——1052年)手中,以便得到他的支持。範仲淹此時在文學界和政治界都堪稱泰鬥級人物,身份地位很高,但他還是被年輕後生張載的誠意所感動。待仔細閱讀諫言後,範仲淹立馬對張載刮目相看,張載把兩國當前的形式分析得頭頭是道,並提出了許多解決問題的方法,表現出強烈的為國家建功立業的決心。
50多歲的範仲淹看著20多歲的張載,似乎從這個後生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經的影子,一種幫扶他的使命感油然而生。範仲淹也是第一個對張載的人生影響很大的人。
經過進一步溝通、了解,範仲淹發現張載的身上具備鮮明的儒者風範和博愛情懷,跟他之前所講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格理想是何等的接近,於是,範仲淹如同伯樂發現了一匹好馬一樣高興,認為張載是非常好的可塑之才,決定以畢生精力好好培養他,並建議他多在儒學上下功夫,將來必成大器。
正是範仲淹的悉心指導和調教,讓北宋文化界多了一個大儒,而少了一名軍事家。
有了範仲淹在身後照顧和推舉,張載的仕途和生活隨即順利起來。凡是由範仲淹主持的工程項目竣工後,範仲淹主動退居幕後,會邀請張載來撰寫紀念文章,逐漸地,張載的名氣在西北大地響起來。
1057年,37歲的張載在範仲淹的推舉下,趕往京城汴京(今開封)參加由歐陽修(1007年——1072年)主持的科舉考試,這一次,他終於金榜題名,與蘇軾(1037年——1101年)、蘇轍(1039年——1112年)兩兄弟一同考中了進士,正式踏入仕途。
進入仕途後,張載先後擔任祁州司法參軍、雲巖縣令、渭州軍事判官等官職,雖然官銜不大,但他在任期間兢兢業業,常常走進老百姓中間,主動體察民間疾苦,在老百姓中間樹立了不錯的口碑,深受民眾擁戴。
同時,在各地任職期間,張載有幸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除過前文提起的歐陽修、蘇軾、蘇轍等人外,還有程顥、程頤兩兄弟,他們對張載後半輩子的思想格局影響極大。
隨著口碑和威望越來越高,張載引起了當朝皇上宋神宗趙頊(1048年——1085年)的注意。宋神宗一道聖旨把張載招進京城開封工作,任命他為崇文院校書郎的職位。
然而,也是在京城,張載遇到了對他人生影響很大的第二個人,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1021年——1086年)。王安石在宋神宗時期,官位達到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可謂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大人物。
公元1070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強烈支持下,為了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社會改革運動,涉及農業、稅務、科舉考試、軍事、貿易等多個領域,史稱「王安石變法」。這場變法前前後後持續15年之久,直到宋神宗去世後才宣告結束。
有時,做任何一件小事都不是那麼一帆風順,何況是一場涉及到革舊圖新的變法運動。以宋神宗、王安石為首的革新派因為觸動了守舊派的利益,導致了守舊派成員的極力反對,因此,就產生了北宋歷史上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新舊黨爭」事件。
守舊派中以宋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親高太后為首領,除過她們,還有許多朝中重臣,如永興軍節度使韓琦,尚書、宰相司馬光,兵部尚書歐陽修,禮部尚書蘇軾等人,可以說,守舊派的實力遠遠大於革新派,推行變法運動並不容易,這也為變法最終失敗埋下了隱患。
張載的官職卑微,按理說變法運動和新舊黨爭與他沒有多少關係,但是,夾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要麼站在革新派一方,要麼跟守舊派為伍,根本沒有第三條路子可供選擇。
面對此情此景,張載只能小心翼翼,觀望又觀望,因為他不想捲入這場爭鬥,兩方的人他都得罪不起。但張載的胞弟張戩(1030年——1076年)性格剛正不阿,對王安石變法中的一些政策和做法頗有微詞,很快得罪了王安石。
看到弟弟成為朝廷紅人王安石的政敵後,張載心裡五味雜陳,受到牽連是不可避免的事。最終,為了明哲保身,張載激流勇退,辭官回鄉,準備不再過問政事,專心做自己的學問。
就這樣,年過五旬的張載回到家鄉橫渠後,每天以紙筆為伍,不斷修改和完善自己之前的著作,他最重要的學術著作《正蒙》和《橫渠易說》就是在辭官回鄉期間創作完成和修訂完善的。如今,這兩本著作成為「宋明理學」裡重要的學術專著,每一個研究宋明理學的專家,都少不了品讀這兩本書。
自古文人多清貧,張載同樣如此。由於把做官時積攢的俸祿全部用在了家鄉的教育事業和著書立說上,以至於張載晚年的生活相當清貧,每日只能以粗茶淡飯來度日。
公元1077年春季,張載二次赴京上任,但由於病重不得不又一次辭官回鄉,中途病逝在長安城東邊的臨潼驪山腳下,此時,他的生活窮困到極點,隨行的外甥連買棺材入殮他的錢都無法拿出,只能書信告知長安城裡張載的學生。學生們聞訊趕到後,才得以買棺安放老師遺體,並護送到西邊的眉縣橫渠安葬。
雖然晚年的物質生活很清貧,但在精神生活上,張載絕對是富翁。他的著作《橫渠易說》中的四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經過一代代人的傳頌,婦孺皆知,已經變成天下文人共同的精神信仰和價值坐標,因為這四句話,張載註定要流芳百世。
更重要的是,除過著書立說之外,張載還利用自己的威望和影響,在家鄉開辦學堂,廣收門徒,終日講學傳道,為社會和國家培養有用之才,對陝西關中的教育事業做出了極大貢獻,為「關學」在三秦大地的普及,打下了堅實根基。
在張載的影響和激勵下,「關學」在三秦大地蓬勃發展,以薪火相傳的方式,從北宋一直延續到了當代,人才輩出,代表性人物除過創始人張載之外,還有北宋時期的「藍田呂氏四賢」呂大忠、呂大防、呂大鈞、呂大臨,李復,張舜民,遊師雄,馬理,馮從吾,李二曲,一直到近現代的劉古愚,牛兆濂,吳宓,于右任……他們用關學精神指引著一個個三秦兒女,並積累著這片土地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