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進景區 粵劇文化與城市公園首次深度合作

2020-12-03 央廣網

越秀公園成為廣東首個引入粵劇元素的城市公園(央廣記者 鄭澍 攝)

央廣網廣州5月30日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吳薇) 「文化進景區、非遺進公園」,在六一兒童節來臨之際,5月30日,廣州越秀公園宣布與廣州市船說少兒文化基金會合作,共同啟動非遺文化進越秀公園系列活動,聯合廣州粵劇院、紅線女藝術中心、珠江紅船等單位,創先把最有地方特色的粵劇元素引進公園。

據了解,這是廣東首個正式引入專業劇團和粵劇(非遺)元素的城市公園,也是暨廣東宣布「粵劇社會藝術水平考級」啟動後,粵劇文化與城市公園的首次深度合作。

越秀公園是廣州市區最大的綜合性公園,是廣州老城中軸線的起點和標誌,見證了廣州城二千餘年的發展歷程,文物史跡十分豐富。越秀公園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後越秀公園將加大粵劇等非遺文化元素的引進力度,定期開展多種層次非遺文化交流、展覽活動,讓粵劇等非遺文化成為公園的一個品牌文化,逐步使公園成為非遺文化傳播的活動陣地。

粵劇又稱"廣府大戲",是以粵語方言演唱的廣東地方傳統戲曲劇種,其源流可溯到明嘉靖年間,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更是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20年5月廣東舉行粵劇社會藝術水平考級委員會組建暨粵劇推廣傳播研討會,宣告成立粵劇考級委員會,編纂《粵劇社會藝術水平考級教材》(1—10級),啟動粵劇社會藝術水平考級工作,令坊間的粵劇熱情再度升溫。

越秀公園成為廣東首個引入粵劇元素的城市公園(央廣記者 鄭澍 攝)

一直以來,紅船是粵劇的象徵符號。清末民初粵劇最繁盛的年代,粵劇戲班就是靠著一艘艘紅船,遊走在珠江三角洲的水網之中,靠岸演出,極其繁盛。2016廣州重新打造粵劇推廣載體--珠江紅船《船說》劇場。至今《船說》已成功演出1000多場,接待了近20萬人次海內外遊客,成為一張名副其實宣傳廣州、傳播嶺南文化和粵劇文化的新名片。

廣州市船說少兒文化基金會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少兒粵劇的傳承與推廣,至今已慈善資助舉辦《船說》少兒專場近200場,讓近4萬的少兒及家長受惠,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讚揚。船說基金會與越秀公園聯合舉辦這次活動,將為少兒粵劇走向社會提供了理想平臺,為非遺文化進景區作出新的貢獻。

當天活動上,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廣州市政協委員黎駿聲,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陳韻紅等粵劇名家攜手珠江紅船、廣州市荔灣區青少年宮、荔灣區西關培正小學、白雲區時代玫瑰園小學等單位,以越秀山為背景,以珠江紅船為故事,在現場進行了一場精彩的文藝匯演《越秀山下聽船說—粵劇名家攜南國小紅豆歡度六一》。

相關焦點

  • 非遺進公園,越秀公園成廣東首個引入粵劇元素的城市公園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嚴藝文文化進景區、非遺進公園。5月30日上午,越秀公園與廣州市」船說「少兒文化基金會合作,共同啟動非遺文化進越秀公園系列活動,聯合廣州粵劇院、紅線女藝術中心、珠江紅船等,率先把粵劇元素引進公園。據悉,這也是廣東首個正式引入專業劇團和粵劇(非遺)元素的城市公園。粵劇又稱"廣府大戲",是以粵語方言演唱的廣東地方傳統戲曲劇種,其源流可追溯到明嘉靖年間。
  • 公園+粵劇,廣州公園文化又一創新
    活動現場大洋網訊 近日,廣州最具文化歷史的城市公園——越秀公園宣布與廣州市船說少兒文化基金會合作,共同啟動非遺文化進越秀公園系列活動,把最有地方特色的粵劇元素引進公園。據介紹,越秀公園是廣東首個正式引入粵劇(非遺)元素的城市公園,也是暨廣東宣布「粵劇社會藝術水平考級」啟動後,粵劇文化與城市公園的首次深度合作,今後將陸續開展多種層次粵劇交流、展覽活動,讓粵劇成為公園的一個品牌文化,逐步使公園成為非遺文化傳播的活動陣地。
  • 越秀公園成為廣東首個引入粵劇(非遺)元素的城市公園
    「文化進景區、非遺進公園」,在六一兒童節來臨之際,今日(30日)上午,廣州最具文化歷史的城市公園——越秀公園宣布與廣州市船說少兒文化基金會合作,共同啟動非遺文化進越秀公園系列活動,聯合廣州粵劇院、紅線女藝術中心、珠江紅船等單位,創先把最有地方特色的粵劇元素引進公園,今後將陸續開展多種層次粵劇交流
  • 越秀公園「邂逅」粵劇元素
    南方日報訊 (記者/賓紅霞 通訊員/吳薇)文化進景區、非遺進公園。5月30日,廣州最具文化歷史的城市公園——越秀公園宣布與廣州市船說少兒文化基金會合作,共同啟動非遺文化進越秀公園系列活動,聯合廣州粵劇院、紅線女藝術中心、珠江紅船等單位,創先把最有地方特色的粵劇元素引進公園。
  • 越秀山下聽「船說」,越秀公園成廣東首個引入粵劇元素的城市公園
    文化進景區、非遺進公園。5月30日,廣州最具文化歷史的城市公園——越秀公園宣布與廣州市船說少兒文化基金會合作,共同啟動非遺文化進越秀公園系列活動,聯合廣州粵劇院、紅線女藝術中心、珠江紅船等單位,率先把最有地方特色的粵劇元素引進公園。
  • 廣州:非遺的復興 印證整個城市文化的脈動
    非遺的復興 印證城市文化的脈動紅線女藝術中心演出的第二天,楊新倫的嫡傳弟子、嶺南琴派第八代傳人謝導秀在海珠區東曉南路的家中,用他那極富辨識度的緩慢平穩的聲音告訴記者,當時全國「精通」古琴的專家不過區區50人左右,愛好者僅數千。而在廣東,經常一起交流的愛好者,也只有五六十人。時間走到2021年,謝導秀先生已經仙逝。
  • 番禺:「非遺」文化進校園,粵劇藝術得到傳承
    11月18日,由番禺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區教育局主辦,區文化館承辦的番禺區2020年未成年人劇場暨非遺進校園首場活動在市橋中心小學舉行。本次活動以網上直播的方式在番禺日報、知行番禺、市橋融媒微信號,「掌上番禺」App 等平臺同步播出。
  • 大洋午讀——「廣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遺產深度遊」成全國非遺主題...
    粵劇、醒獅、廣東音樂、廣繡、廣彩等享譽世界的非遺文化瑰寶在廣州傳承下來,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歲月沉澱,在非遺保護下煥發出明珠般的光彩,成為廣州獨特的城市亮點。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在貴州丹寨舉行的「中國丹寨非遺周」上公布了12條「全國非遺主題旅遊線路」,4天的「廣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遺產深度遊」從160多條候選線路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
  • 成功創建粵劇粵曲文化生態保護區,荔灣秘笈是什麼?
    大洋網訊 今年,廣州市荔灣區成功創建廣東省粵劇粵曲文化生態保護區,背後有什麼秘笈?9月2日上午,在廣州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專題新聞發布會(2020年總180場)上,荔灣區委常委、副區長黃濤回答了廣州日報記者提問。
  • 廣州振興粵劇、打造紅色文旅精品,推動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升級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黎存根11月26日,在「廣州高質量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中,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副局長柯顯東介紹了廣州市推動粵劇繁榮發展和打造紅色文旅精品、推動廣州城市文化綜合實力不斷出新出彩的相關情況。柯顯東透露,在振興粵劇方面,廣州爭取三年內完成15項重點工作。
  • 港元要出新版本 粵劇、地質公園、飲茶文化被畫進鈔票
    港元要出新版本 粵劇、地質公園、飲茶文化被畫進鈔票  【解說】當地時間7月24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推出「2018港元新鈔票系列」,將於2018年冬季開始推出市面流通。新鈔由包括中國銀行(香港)、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和渣打銀行(香港)三間發鈔銀行發行,這是三間銀行首次統一鈔票設計主題,但每間銀行設計出自己的圖案版本。
  • 「廣式非遺」:活了,火了
    如今,嶺南非遺文化日漸融入其中,走入日常生活,與這座老城市一起,在新時代獲得新的生命活力,在世界舞臺上彰顯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城市靈魂▶▷「文化形象大使」點亮地標以珠江新城現代建築群為背景,廣州塔下,一出出傳統粵劇劇目在「名家周末大舞臺」上贏得滿堂彩;廣州塔內,嶺南文化主題展覽展出的百年金漆木雕神樓氣勢恢弘,精美粵劇服飾吸引遊客駐足觀賞。
  • 非遺進公園 體驗更多元
    梁妙珍口中的鄧老師就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派花毽傳承人鄧永生。他已堅持普及南派花毽40餘年。「我從師傅那裡學到這項技藝,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傳承下去。」鄧永生說,政府部門和公園都非常支持非遺傳承,幫助協調場地、提供資金支持。其實,不僅是花毽,在廣州的各大公園裡,經常可見民眾參與非遺活動的身影。在荔灣湖公園,融合武術、舞蹈、音樂於一體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醒獅深受歡迎。
  • 京腔粵韻首次專場同臺 南北世界級非遺"相遇"
    京劇和粵劇兩大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廣州深度交流合作。觀眾現場體驗京劇與粵劇的藝曲華裳,領略人類非遺之美,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活動當天,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領導和國家京劇院代表就京粵兩地文化籤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計劃在精品創作、人才培養、藝術交流、文創產品開發上深度合作,做到強強聯動,達到合作共贏。
  • 廣州全力打造中國粵劇文化中心
    頂層設計:拓展粵劇文化傳承發展空間粵劇是廣東傳統大戲,也是廣府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站在歷史文化名城的高度,振興粵劇,廣州責無旁貸。記者了解到,廣州粵劇院擁有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6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人;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推動了 「廣州市戲劇創作孵化計劃」,為粵劇事業培養了一批青年編、導、演人才;復牌老戲,創排新戲,《馬福龍賣箭》《清水河畔》等佳作頻出,去年11月,經典粵劇《搜書院》作為閉幕劇目受邀赴澳門參加第一屆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戲曲文化節,現代粵劇《清水河畔》作為廣東粵劇的代表受邀參加第二屆中國(金華)李漁戲劇匯;
  • 進景區、進博物館、進校園、進商場、進社區 廣州非遺 道路越走越寬
    非遺的復興印證城市文化的脈動紅線女藝術中心演出的第二天,楊新倫的嫡傳弟子、嶺南琴派第八代傳人謝導秀在海珠區東曉南路的家中,用他那極富辨識度的緩慢平穩的聲音告訴記者,當時全國「精通」古琴的專家不過區區50人左右,愛好者僅數千。而在廣東,經常一起交流的愛好者,也只有五六十人。時間走到2021年,謝導秀先生已經仙逝。
  • 一座城市,要如何成為世界文化名城和旅遊目的地
    新特色:粵劇藝術融合創新 這些活動得到戲迷點讚 為弘揚傳承中華戲曲文化精髓,促進文化振興和戲曲改革,9月10日,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在廣州塔舉辦了《當京劇遇上粵劇》的名家分享會;10月24日,又在廣州塔舉辦「京腔粵韻 唱響灣區」京粵戲曲合作交流活動,京劇粵劇兩大世界級非遺在廣州「相遇」、同臺演出,唱響時代新歌,進一步豐富和滿足了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 文化慶雙節 非遺進景區 | 市群藝館、非遺中心送文化進鳴翠谷
    、市圖書館聯合舉辦的「文化慶雙節 非遺進景區」活動讓遊客們在欣賞鳴翠谷美景之餘,留下了深深的宜昌文化記憶。、嗩吶、舞蹈你方唱罷我登場,贏得觀眾陣陣掌聲喝彩聲;臺下,100塊宜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牌吸引了不少遊客駐足,一邊觀看一邊討論好不愜意。
  • 非遺剪紙進景區論壇活動成功舉行
    《石嘴山的非遺發展》,大武口文化館非遺中心樊俊麗介紹非遺項目,華夏奇石山景區副總經理張文博《非遺進景區的意義》,石嘴山市大武口區研習培訓教育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志傑《研學與非遺》,紅旭尚澤傳承基地負責人折紅旭老師《傳承創新的案列》,蘭州馬俊剪紙藝術工作室馬俊老師《剪紙藝術當前發展的新趨勢》,寧夏婦女手工協會會長段全英《手工與非遺》,中國文化創業新聞聯合會寧夏總會會長丁美君《非遺與文化產業》。
  • 非遺傳承人進幼兒園 帶孩子感受文化魅力
    本報訊 6月2日,烏當區城市山水慶齡幼兒園舉行文化藝術節,烏當區的蠟染、扎染、刺繡、花米飯、香紙溝土法造紙技藝等五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來到現場,帶孩子們認知、體驗、感受和傳承非遺文化。  180餘名小朋友在家長的陪同下參加了主題為「中華美、家鄉美」的遊園體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