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走水焙的巖茶毛茶,曾經喝過很多。
從試茶的經驗看,麻花發現了個問題。
好多沒有真正焙到火的巖茶,泡出來的茶湯都容易帶渾濁,這是怎麼回事?
茶湯渾濁,不是好事。因為從肉眼看,就直觀感覺比較髒,有較多雜質。
但沒有焙火的茶,泡出來的茶湯略微帶一點渾,那要看具體情況。
毛茶的茶湯渾濁,和它沒有進一步精製有關。
巖茶的加工,步驟很複雜。
大致上,茶青鮮葉採摘後,倒青,做青,炒青,揉捻,復炒,復揉捻,才到走水焙。
巖茶的採摘是開面採,和其它大部分茶葉相比,採得相對老一些。
已經達到「開面」要求的巖茶,葉片已經發育得比較成熟,葉表面的蠟質層略厚。
而在巖茶初制時若是搖青太重,或者揉捻太重,那葉片表皮容易部分受損,從而脫離。
這部分脫落下來的植物表皮,會影響茶湯的清透程度。
簡單初制,只經過走水焙的巖茶,毛茶內部的含水量得到進一步乾燥。
但巖茶的條索內,還沒有開始正式焙進火。
再加上,毛茶還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精製,沒有進行色選風選去除雜質等,半成品的毛茶內自然會因為部分雜質的存在,導致茶湯容易被泡渾濁。
話說,也有的人認為品質足夠好(原料好,做青適中,工藝到位)的巖茶,哪怕是沒焙火、沒精製,泡出來的茶湯也不會渾濁。
但客觀來看,這種情況比較少。
比如現在到了七月,進入暴曬暴熱的季節。
要是沒塗上厚厚的防曬,裸著皮膚到海邊去曬上半天。
這一番折騰下,哪怕原先是皮膚再好的人,也能被曬脫一層皮。
從毛茶湯水易渾濁的這點,就能看出來巖茶的做青和揉捻非常重要和關鍵。
揉捻程度的輕與重,不僅影響到巖茶的發酵程度,還會對茶湯的清澈透亮程度造成影響。
從挑潛力股的角度看,如果是一溜的毛茶擺在面前。
那毫無疑問,湯水清一色看起來透一點的,亮一些的,湯色外觀更能佔優勢。
走水焙的巖茶,沒有焙進火。
對合格的巖茶成品而言,焙火是不容缺少的一道工序。
只有焙火,才能鞏固巖茶的品質。
在高溫的焙火下,巖茶條索內的部分雜質會消失。
並經過更進一步的精製和篩分後,巖茶成品的雜質能進一步祛除。
故而,完成系列加工,得出最終成品的巖茶,泡出來的茶湯一定要清澈透亮。
按林馥泉先生的話,「巖茶水色一般須呈深橙黃色,清澈鮮麗,且須以衝泡至於第三、四次水色仍不變淡者為貴。」
從中可以歸納出三個要點。
1、巖茶的湯色一般是金黃,深橙黃色。
發出紅湯的巖茶,大多是發酵程度過了頭,品質不高。
2、巖茶的茶湯要清澈。
一杯好茶,看起來就乾乾淨淨。
清澈明亮,沒有任何雜質。
湯麵上能有光圈感,晶瑩有光澤,從直觀上就能加分。
3、巖茶的茶湯不易淡,不能泡過兩、三次後,湯色就落下去了。
按正常的用蓋碗泡茶,用本派提倡的快出水方法,一泡巖茶的風味展現像是一幅徐徐拉開的山水畫。
巖茶風味浸出的規律,呈拋物線那般。
先是緩緩上升,然後再徐徐下降。
最開始前五、六衝泡茶時,用快速並勻速的速度泡茶,內質豐富的優質巖茶迎來風味釋放拐角點的時機,沒那麼快。
換言之,最少也要等到第六泡左右,快出水的茶湯顏色才會略微變淺,味道逐漸變淡。
等到了拋物線的拐點後,整泡茶已經被泡淡了,後幾衝泡茶要適當延長些許時間,再倒出茶湯,風味浸出更全面,泡出來的茶湯滋味更濃淡適中。
茶湯清澈,是一泡優質巖茶的基礎點。
巖茶的審評過程中,基礎的感官審評標準是這樣的,茶葉必須要做到潔淨,不含非茶葉物質,沒有異味、無異臭、無黴變。
茶湯的狀態要求,清澈明亮。
在審評巖茶的湯色時,往往能看到不少的專業評語。
「**水仙,湯色橙黃,清澈明淨深亮。」
那這些術語,究竟是在說什麼呢?
湯色的術語裡,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針對的是茶湯顏色。
金黃,指以黃色為主,微帶有橙色,有深與淺的區分。
橙黃,黃色中帶點橙色,像橙黃、橘黃色。
紅湯,指茶湯淺紅,或暗紅色,多出現在陳茶或發酵、烘焙過頭的巖茶裡。
淺薄,指茶湯的內質物欠缺,泡出來的茶湯略清淡。
第二部分,要求的是茶湯的清透程度。
清澈,指茶湯清淨,透明,光亮,沒有沉澱。
混濁,指茶湯內有大量的懸浮物,透明度差。
明亮,茶湯深而透明,明淨的概念與之相同。
暗,對應的是茶湯色澤不明亮。
分清這些基礎湯色評審術語,在觀看一杯巖茶的茶湯時,也能說出一點道道來了。
焙火,能鞏固巖茶品質。
焙火,也能確定一泡巖茶的風格。
從巖茶的加工情況看,基本上毛茶的製作早在5月份就完成了。再晚一些,不過是拖到6月。
等到接下來的這一段時間,巖茶都在焙火、審評、焙火這樣的流程裡度過。
毛茶要要一段時間後,才能進行焙火。
焙火後,審評一下巖茶的狀態,準備做再下一步的精修。
故而, 巖茶裡火功較高一些的茶,現在還沒有這麼早就上市。
對巖茶的加工而言,有兩大要點。除了做青,就是焙火。
焙不同的火功,能讓巖茶擁有千姿百態的風味。
現階段的2020年巖茶新茶,成品茶的火功以輕火、中輕火居多。
巖茶的輕火,不是指焙火次數的減少,簡單焙一、兩次就直接成型。
具體的還是要看每戶茶農在制茶時的焙火風格,以及做青的狀態。
將巖茶每焙一道火,造成的變化都不一樣。
相對火功較高的足火茶。整體上中輕火的巖茶,焙火溫度和焙火次數、時間都要少一些,條索內吃到的火沒這麼深。
從幹茶外觀上,輕火,中輕火的色澤常以咖色/褐色居多,顏色不會太深。
如果幹茶看起來特別綠,並且聞起來也沒有任何一絲烘焙香氣,焦糖香弱的茶,那不能算輕火。這種沒有一點焙火痕跡的巖茶,是走水焙的嫌疑特別大。
區分走水焙和輕火茶,看幹茶,聞香氣,甚至看茶湯的清透程度,都能作區分.
走水焙的茶,火沒有焙到位的巖茶,湯色都容易帶點渾濁感。
喝茶,本質上是修身養性的一件事。
除了香氣滋味上的審美,視覺觀感上的審美也很重要。
對廣大茶友而言,茶湯渾濁鐵定不是好事。
走水焙的毛茶,還沒焙進火。
這樣的茶,哪裡能有半點巖茶該有的味道嘛。
更何況,毛茶泡出來的湯,還更容易渾濁。
加上這一點,更是讓人不能原諒了。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李麻花(cunguchen201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