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對女性價值和意義的重視。
本文授權轉載自【魯豫有約】(ID:lyyy_scndgs)
文|恩醬
《哈利波特》沒告訴你的三個秘密
你還記得第一次看《哈利波特》的情景嗎?
最近,「哈利波特內地重映」的消息在網上刷屏——
圖/微博@新浪娛樂
華納兄弟在3月19日官宣,《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會在中國內地重映,具體上映時間還沒公布。
時隔18年,無數「哈迷」開始回憶青春時代:
第一次看是在小學,當時內心覺得世界上一定有魔法!
當時正好是六年級,看完眼巴巴的等著貓頭鷹給自己送信。
第一部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海格給哈利送生日蛋糕,淚奔。
《哈利波特》不僅創造了一個令人神往的魔法世界,也塑造了無數個鮮活的女性角色。
莉莉、赫敏、麥格教授、韋斯萊夫人、金妮、盧娜……
為什麼這些不同的角色,能讓無數人產生共鳴和憧憬?
2011年,英國推出一部紀錄片,揭秘這些女性角色所以傳遞的價值——
哈利·波特故事中的女性
The Women of Harry Potter
赫敏的主演艾瑪說:「其他故事裡的主要女性角色,常是額外的福利,但《哈利波特》裡的女性角色不是。」
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女性角色,都蘊藏著巨大的能量。
01
再平凡的女孩
都可能成為女主角
你是否也聽過這樣「為你好」的話——
女生讀書好又如何,還不如找個好男人嫁了。
女生在職場上的發展空間,肯定不如男生好。
女孩子凡事要小心,衣著不要太暴露,行為要「檢點」……
羅琳說:「你成長為女人,就有諸多期望壓在你身上,你經常會被要求犧牲某些東西,才能成為一個女孩子。」
「赫敏」這個角色,正代表羅琳對女孩的期許。
在最開始,她的出場似乎並不討喜:
「有一種盛氣凌人的聲音,一頭濃密鬈髮和一對兔子似的大門牙。」
沒有出眾的外表,也沒有哈利那樣顯赫的家庭,甚至被嘲笑是「泥巴種」(嘲諷那些父母都不會魔法的人)。
在魔法世界中同樣存在「血統歧視」。
很多人認為,只有血統純正才能成為優秀的巫師。
但她不服輸,就是要證明給別人看,自己的能力一點都不輸於任何人。
她拼了命地學習,每次都能在課堂上表現得很好。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有一幕:
赫敏被巨怪追趕,哈利想救她但不慎被巨怪抓住,慌張的羅恩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躲在洗手池下的赫敏,教羅恩準確地說出那句咒語,這才制服了巨怪。
就是這一幕,奠定了這三人的友誼。
當看到麥格教授準備責罰哈利和羅恩,赫敏毫不猶疑地站出來承擔所有錯誤。
可見,她不僅有不輸於男孩的聰明,也有勇氣和擔當。
她是老師眼裡的尖子生,是「問題多小姐」——
誰不知道那個在課堂上拼了命舉手答問題的學霸赫敏?
她也是「鐵三角」裡的智囊擔當,每一次戰鬥都離不開她——
就連海格都說:「赫敏學不會的魔法,還沒被發明出來呢。」
赫敏給無數女孩帶來共鳴,也樹立了榜樣。
哪怕你出身「麻瓜」家庭,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魔法學校最強的學生。
哪怕你聽到不被認可的聲音,也不要輕易妥協讓步,始終做真實的自己。
通過「赫敏」這個角色,羅琳想告訴所有女孩:
「就算不是驚世美人,你也可以當女主角,女生的戰鬥力不輸於男性。」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當戰爭來臨時,女性往往是「被保護」的角色。
但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裡,女性的戰鬥力常常能和男人並肩。
「就連反派的食死徒,也一樣擁有能力最頂尖的女食死徒。」
02
家庭還是職場
只是女性的不同選擇
曾有記者在採訪中說:「韋斯萊夫人就是個老媽子」, 這句話把羅琳氣炸了。
在她眼裡,韋斯萊太太是魔法世界中「母親」的典範。
雖然她老「犯糊塗」,把自己的雙胞胎孩子搞混——喬治和弗雷德。
在前面幾部作品中,韋斯萊太太也似乎只是一個慈祥、溫柔的母親形象。
但在主創眼裡,她是魔法世界正派人物中,最有力量的母親代表。
原著中有一幕,小金妮苦苦哀求母親,希望得到允許去看看哈利。
因為魔法世界裡的每個孩子,都對「大難不死的男孩」非常好奇。
韋斯萊夫人沒答應,她說:
「這個可憐的孩子,又不是動物園裡的動物。」
所有人都認為哈利是「救世主」,韋斯萊夫人只是把他當做一個普通的孩子。
她還給哈利送手工織的毛衣和梅子蛋糕,把他當兒子一樣看待。
在很多人眼裡,她只是一個肥胖臃腫,頭髮亂糟糟的家庭主婦。
但誰能想到,最後是她擊殺了女魔頭貝拉特裡克斯?
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中,她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再次拿起了魔杖。
她證明了自己也是一名強大的巫師,不只是所謂的「老媽子」。
「全職媽媽」這個身份,一直伴隨著偏見。
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中,人們用「媽蟲」來嘲諷那些沒有收入,在家裡帶孩子的全職媽媽。
她們的努力不被看見,反而被視為沒能力的「寄生蟲」。
《82年生的金智英》
通過「韋斯萊太太」這個角色,羅琳想消除這種偏見:
「無論女性是想照顧家庭,還是返回職場,這是她自己的決定。
「這並不代表,她的能力僅限於此。」
無論是投身家庭還是職場,都有屬於女性的高光時刻。
03
每個女孩都獨一無二
無需扮演別人
在魔法世界中,有一個很與眾不同的女生——盧娜。
羅琳說,盧娜就是「赫敏的反義詞」。
赫敏講究邏輯和理性,很多時候不願意變通,更是討厭佔卜這種「不清不楚」的課。
盧娜的想法天馬行空,不在意別人的眼光,相信所有不可思議的事物真實存在。
赫敏為了撕掉「泥巴種」的標籤,一直努力證明自己。
盧娜則不同,大家取笑她是「瘋姑娘」,她卻一點都不在乎。
原著中有一段關於她的描述:
這姑娘身上明顯地透著一種瘋瘋癲癲的勁兒。這也許是因為她為了保險起見,居然把魔杖插在了左耳朵後面,或者是因為她居然戴著一串用黃油啤酒的軟木塞串成的項鍊,或者是因為她讀雜誌時居然把雜誌拿顛倒了。
《哈利·波特與鳳凰社》
但「瘋瘋癲癲」的外表下,隱藏著旁人不知的大智慧。
她總能在哈利處於困境時出現,像一個小哲學家一樣「點醒」他。
如果說哈利和赫敏是霍格沃茲裡的「正常人」,那盧娜就是那種「怪胎」。
她隨心所欲,自由自在地做自己,不在意外界的評價。
「盧娜」這個角色,想給女孩傳遞一種信念:
「其實我就是那樣,我也不打算裝成別人的樣子。」
對於成年的我們來說,說出這句話一點都不容易。
世界上的正常人這麼多,做一個獨一無二的「怪胎」又何妨?
羅琳說:「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很難,但這是我們唯一能得到真正快樂的方法。」
距離第一部《哈利波特》在內地上映,已經過去18年了。
這個故事已經完結,劇中的人物都長大了,有人離開了世界,有的人選擇息影。
「麻瓜世界」也發生了很多故事,有的人從蹣跚學步到踏入校園,從職場打拼到結婚生子……
有人說:「女孩喜歡看《哈利波特》,不是因為裡面有魔法王子。」
「更珍貴的是,《哈利波特》對女性價值和意義的重視。」
你也許出身平凡,也許特立獨行,也許不被外界認可……這些都不是問題。
每個女性身上都有無限潛力和能量,在關鍵時刻會發光發亮。
這才是魔法世界永不落幕的原因。
插圖|文章插圖來自《哈利波特》《哈利波特故事中的女性》及網絡。
值得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