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人知的英雄:萬曆朝鮮之役中潛伏於日本的大明間諜

2020-12-03 執筆談古今

明萬曆二十年 (1592 年), 剛剛同意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派遣軍隊入侵犯朝鮮。 承平日久武備鬆弛的朝鮮 一觸即潰, 敗退千裡, 半月之內, 首都漢城淪陷, 兩月之後, 北方重鎮平壤亦落入敵手。

瀕臨亡國的朝鮮的,遣使者向自己的宗主國大明朝求救,經過一番討論大明朝廷決定出兵援救。這場戰爭打打停停,前後持續七年之久(1592-1598年)。

大明朝和日本在朝鮮半島的時而開戰,時而對峙,時而和談,直到最後以豐臣秀吉病死、 日軍撤退而告終。

這場持續七年之久的戰爭,大明湧現出眾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英勇為自己在史書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在我們所不知道的隱蔽戰線上,也有一群可歌可泣的人物,他們也為大明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付出很多,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的存在,今天就要說一下在大明隱蔽戰線奮戰的英雄們。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出於戰爭的需要,大明朝廷通過派遣間諜等形式,搜集和研究日本情報,以此把握戰爭形勢,進而謀求戰略上的主動權。

關於當時明朝政府對日本的情報活動, 時人徐光啟在後來對之有如下一段回顧:

先是海商陳申暨、 許儀後先後遺間書於我, 告以秀吉謀入犯, 東南稍戒嚴, 而中外洩洩, 無能先得其要領。 至義州告急, 鮮盡為倭有, 亦無能知倭眾幾何。 ……閩中開府嘗遣數輩往, 雖不能悉其委曲, 然而略得其梗概如前所說者, 亦此數輩之力。

早在中日開戰爭之前, 旅居日本的明人許儀後等人,就已經將豐臣秀吉企圖侵犯明朝的情報書送呈福建巡撫。 得到消息的東南沿海開始戒嚴,但沒想到日本的侵略戰爭在朝鮮爆發, 中日兩國在朝鮮的地盤上開戰。

但是此時,大明朝廷對於日本的了解太少,還停留在昔日平定東南倭寇時的認知。韓戰爆發後,明朝認識到這個問題,開始認真收集敵情, 並通過派遣間諜潛入日本的形式偵察日本情報。

而這些情報關乎戰局的進退和戰爭的勝負,對戰爭的發生和發展過程,產生了重大影響。

萬曆二十年,福建,在做了充分的準備之後, 福建巡撫許孚遠選派軍官史世用,命令其暗中到泉州府同安縣選取海商許豫的船隻,扮作商人一同往日本薩摩州。

由上可知,早在日本侵略韓戰初期,明朝就開始實施一個比較完備的情報戰略。為了獲取準確的日本情報,明朝政府揀選史世用等優秀間諜人才,將之派往遠隔重洋的日本。

但是, 這些身負重任的明朝間諜, 在當時的大明史籍中並未留下太多記錄。關於他們的個人信息及其活動情況,一直以來未曾受到足夠的關注。

根據福建巡撫許孚遠的奏摺《請計處倭酋疏》 記載,史世用一行於六月份份從泉州出發,七月四日駛入日本庄內國的內浦港。此後,他潛入名護屋城,搜尋萬曆十九年將日本情報書送呈明朝的在日明人許儀後的行蹤。

八月二十七日, 史世用和許儀後一道回到內浦港。九月三日,史世用與許豫通過許儀後的引進,面見了薩摩藩島津家的重臣伊集院忠棟 (幸侃)。 在充分了解了日本的情況後,十月,史世用揚帆歸國。

但是從內浦出發回帆明朝的途中, 史世用一行遭遇暴風, 船上的其他乘員似乎都已遇難, 惟史世用和鄭士元兩人僥倖生還,兩個人又返回薩摩州,在薩摩州過著 「身服敝衣, 蓬頭跣足」 的流浪生活。

在日本的薩摩州流浪長達7個月之久。他們最終在琉球使者的幫助之下,於萬曆二十二年十二月駛抵明朝。史世用潛入日本的間諜活動,費時一年半之久,總算大功告成。

史世用將他逗留日本一年多時間內,從事間諜活動所搜集到日本情報進行匯集整理, 並將其刊刻成書,這就是大明朝關於日本最全面的情報書籍—《倭情備覽》。

萬史世用其人,由於史料的缺乏加上工作的特殊性,在歷史上有關其的記載少之又少。就連《倭情備覽》這本書,現在也已經佚散。

所幸的是, 史世用後來赴朝鮮參戰, 將其所掌握的日本情報帶入了朝鮮,這讓它在朝鮮文獻中留下部分引用。

萬曆二十五年 (1597 年), 豐臣秀吉再度侵犯朝鮮之際,史世用才再次出現在史書記載中,關於其人, 當時學者諸葛元聲在其 《兩朝平攘錄》 中有 「參謀史世用 武進人, 念六年福建軍門諮至邢經略, 三月間發下茅營」一段註記。

據此可知, 史世用的籍貫為明代南京的屬縣武進, 他於萬曆二十六年 (1598 年) 由福建巡撫派至朝鮮, 成為了經略邢玠帳下的一名參謀官。 同年三月, 他被再次調用, 編入了明軍浙勝營遊擊將軍茅國器的麾下。

從萬曆二十年, 他受命潛入日本搜集日本情報。 完事後他回到福建巡撫麾下。直到萬曆二十五年,史世用被再次調用,參加了朝鮮戰場的對日間諜活動。史世用作為戰爭期間的一名諜報人員,在戰爭中有著頗多的介入。

因為朝鮮國王李昖此前曾聽聞史世用曾經潛入日本, 搜集到大量的日本情報, 並將其刊刻成書, 故對史世用及其著書表示了極大的關心。並特意召見了史世用,兩人見面情形亦見載於朝鮮的《宣祖實錄》。

《倭情備覽》 流布於當時的朝鮮戰場,成了明軍將領必讀的一本日本情報書,當時的總指揮楊鎬也常備此書,還將此書送給朝鮮官員,讓其了解日本國情。

這本書對明朝和朝鮮的日本認識產生了重大影響 ,給大明朝廷的對日戰略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在咱們五千年的歷史中,總有一些英勇的小人物,雖然他們並不為眾人所知,但卻用自己的赤誠和熱血書寫了一段段傳奇,讓我們這些後輩感慨不已,刷新了我們對古代人的認知。

相關焦點

  • 萬曆朝鮮之役 激蕩數百年的國魂壯歌
    溯古追風世界歷史網 www.xhistory.net投稿、合作、版權爭議,歡迎勾搭微客服:thexrock (1150728290)激蕩數百年的國魂壯歌——萬曆朝鮮之役始末萬曆朝鮮之役又名中日萬曆之戰,是四百年前發生在朝鮮半島的一場國際戰爭
  • 萬曆朝鮮之役,朝鮮的龜船為何能打敗日本海軍?答案你想不到!
    熟悉明朝歷史的朋友們一定記得「萬曆三大徵」當中的「壬辰倭亂」!在這次戰爭中,明朝與朝鮮聯合作戰,給予了日本侵略者慘痛的打擊,最終迫使野心勃勃的豐臣秀吉最終放棄了入侵朝鮮的計劃!那麼在國家級的作戰當中,朝鮮的水軍在於日本水軍的交鋒中確實佔據了一定的優勢,而且朝鮮的龜船也因此大放異彩,被吹得神乎其神,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究竟朝鮮為什麼能夠在海戰中壓日本一頭!一、龜船確實有優勢朝鮮的龜船是一種改進型的戰船。
  • 抗倭援朝:大明最後的榮耀,大明、日本、朝鮮、女真歷史的拐點
    出身低微的日本太閤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就任關白以後,為提升自己的威望、削弱諸侯勢力、平息新興武士對分封不滿的情緒,悍然出兵侵略朝鮮。隨即朝鮮的宗主國大明出兵救援,與日軍在朝鮮半島上進行了長達七年的鏖戰。萬曆朝鮮之役與萬曆寧夏之役、播州之役並稱萬曆三大徵。此戰以明軍獲勝、日軍退走日本列島告終。
  • 清官修《明史》對萬曆朝鮮之役的歷史書寫
    對於萬曆朝鮮之役人物傳記的歷史書寫,萬斯同頗為重視,王鴻緒不夠重視,張廷玉則加以否定和抹殺。在張廷玉的《明史》中,《神宗本紀》奠定否定朝鮮之役的基調;東徵朝鮮明將領的入傳,或因家族,或因播州之役,或因遼東事變,幾乎無人是因朝鮮之役入傳的;《朝鮮傳》對於相關人物與戰役,採取否定、貶低的負面評價。
  • ...朝鮮之役,明軍打倭寇鬼子被說成添亂?圖解韓劇中被醜化的大明朝...
    文 / 布衣如是說 作於2016年9月提到萬曆壬辰韓戰,相信大家並不會陌生。它和之前的「寧夏之役」、之後的「播州之役」一起被列為「萬曆三大徵」。雖然朝鮮之役,鞏固明朝的疆土,維護了其在東亞的主導地位;幫助朝鮮收復國土,避免了其遭受滅頂之災。
  • 明朝亡於萬曆?實亡於播州之役,成為壓垮帝國的一捆稻草
    平播戰爭與明衰清興的直接關係明神宗時期發動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寧夏之役、朝鮮之役、播州之役。「萬曆三大徵」的政治背景是:完成了張居正主持的改革,國庫充盈,革弊施新。張居正病逝後,萬曆帝突然消極怠政;朝中黨派林立,鬥爭激烈。
  • 第1097回:以強凌弱文祿之役,併吞朝鮮假道入唐
    除此之外,朝鮮水軍名將李舜臣亦率領朝鮮水軍擊退日本水軍,日軍在海陸受挫的情況下被迫和明朝議和。文祿4年(1595年),文祿之役在兩方議和下結束。 萬曆朝鮮之役,是1592年至1598年(大明萬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日本文祿元年至慶長三年
  • 明神宗朱翊鈞,耗資1100萬發動萬曆三大徵,究竟為大明帶來什麼?
    張居正死後,神宗開始親政,隨因「國本之爭」等問題倦於朝政,自此二十多年不上朝,導致朝政日益腐敗,國家運轉幾乎停擺。明神宗執政後期,朝廷內東林黨爭日盛,塞外後金勢力又虎視眈眈,被滿族佔領東北大部地區後,明軍不得不退守山海關。1619年,明軍在薩爾滸之戰中被努爾哈赤擊潰,從此在遼東的控制陷於崩潰,最終走向滅亡。
  • 大明海外有孤忠:流亡日本的大明人,熱血報國的傳奇故事
    明朝萬曆二十年,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意圖通過佔領朝鮮,打通入侵中國的道路,實現其入主中原的夢想。其後朝鮮向宗主國大明求救,中朝軍民聯手抗倭,歷時七年,史稱 「壬辰戰爭」。甚至公開宣稱「先伐朝鮮國,以秀次(秀吉義子)為帝守備,使掌日本國中之事,我將入大明而為皇帝」。種種狂妄之言數不盡數,此時在日本豐臣秀吉入侵中國的念頭,已經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 龍戰三千裡 萬曆平倭之役
    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豐臣秀吉被日本天皇冊封為關白,長達二百餘年的的日本戰國時代結束。為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分封不均的不滿、藉機削弱國內各諸侯勢力以及一直以來日本統一強大後對中原的野望,豐臣秀吉決定聯合朝鮮並以朝鮮為跳板進攻大明。由於一直以來朝鮮與大明的宗藩關係都很穩固,所以儘管當時的朝鮮朝廷內部鬥爭激烈,武備廢弛,但在此事上卻絲毫不敢馬虎,立即嚴詞拒絕。
  • 萬曆三大徵:帝國榮耀卻耗費國力,是利還是弊,給明朝帶來什麼?
    喜歡明朝歷史的朋友們,應該對萬曆三大徵非常熟悉,即李如松平定蒙古的寧夏之役,李如松抗擊日本豐田秀吉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的播州之役;這就是,萬曆皇帝在位時期對外的三次重大軍事活動。雖然萬曆三大徵,在整個古代歷史戰爭中的知名度並不高,但其對歷史社會和明朝發展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這三大徵鞏固了中華疆土。
  • 一名朝鮮使者的故事
    出於各種原因,這場戰爭有許多名稱,如果按照天幹地支的紀年方式,那一年是壬辰年,日本揮軍攻打朝鮮,於是有人稱之為「壬辰倭亂」。同時,這場戰爭入列明萬曆皇帝(1563—1620)在位的三大戰役之一,於是被稱作「萬曆朝鮮之役」。另一個參戰國日本則是以天皇的年號命名,是為「文祿—慶長之役」。三種命名方式,指涉三個政治實體。
  • 朝鮮最悲劇的國王,差點被豐臣秀吉打成亡國之君,晚年被兒子毒死
    之所以說朝鮮歷史悲劇,原因之一是朝鮮多次面臨亡國危險,其中日本入侵朝鮮的萬曆朝鮮戰爭是最著名的一次。現在要介紹的歷史人物,就是萬曆朝鮮戰爭期間的朝鮮國王,他是朝鮮歷史最後一個朝代——朝鮮王朝第14代國王李昖(yán)。
  • 大明抗日援朝為何時戰時和?原來都是萬曆皇帝「搞得鬼」
    日本,雖說是一島國,但它從來都懷有狼子野心,早在大明萬曆年間,彼時的日本關白(相當於丞相)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結束了日本分裂的戰國時代,便想著對外擴擴張,和二戰時期一樣,日本的想法是稱霸亞洲,同樣,用兵的第一站也是隔海相望的朝鮮。
  • 《壬辰錄:萬曆朝鮮半島的抗日傳奇》新書講座暨籤售會在滬舉辦
    我國明朝萬曆二十年、朝鮮宣祖二十五年(1592),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派遣數十萬大軍入侵朝鮮,朝鮮宣祖李昖向宗主國大明求援,明神宗派軍赴朝鮮半島,與朝鮮軍民共同擊退入侵者。是年幹支紀年為壬辰年,故稱「壬辰倭亂」。萬曆二十五年(1597),日軍再次入侵朝鮮,史稱「丁酉再亂」,明朝再次派軍救援。萬曆二十六年(1598),這場長達七年的戰爭以日本完敗而告結束,豐臣秀吉也在戰爭末期死去。
  • 明朝已亡,朝鮮君臣為什麼一想到萬曆、崇禎皇帝就流淚?
    萬曆再造之恩朝鮮向中國朝貢稱臣,可以獲得實際的經濟利益,這一點在筆者昨天的文章中已經作出了解釋。在此不再贅述。更為重要的是向明朝稱臣可以受到明朝的保護。明朝中後期,日本倭寇、女真持續侵擾朝鮮。明政府雖然自身風雨飄搖,卻多次出兵援助朝鮮。1588年,日本太閤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後,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侵入朝鮮。 這場被朝鮮人稱作「壬辰倭亂」的戰爭剛剛開始不久,朝鮮八道便全部淪陷,朝鮮宣宗李昖倉皇逃亡大明寬甸堡(今遼寧省丹東市寬甸)避難,並向明政府求援。
  • 此人一戰輸掉大明江山,受萬民唾罵,卻在另一小國被封神
    此人因為一場戰役葬送大明軍隊,被皇帝處死後還被漢人口誅筆伐了幾百年。但在另一個國家,人們卻將其奉為天神,恩同再造,數百年後還有人弔唁他。他就是號稱大明三大罪將之一的楊鎬。楊鎬是進士出身,後被調任邊防,積軍功上位。萬裡二十五年,即1597年,楊鎬迎來了一生中的重要機遇。這一年,日本的豐臣秀吉糾結軍隊,再次將戰火燒向朝鮮。
  • 萬曆朝鮮之役時,豐臣秀吉為何相信能和明朝長期抗衡?
    1592年,剛剛統一日本不久的豐臣秀吉對中國和朝鮮發動了戰爭,這場戰爭日本稱為「文祿之役」,朝鮮稱之為「壬辰倭亂」,中國則稱為「朝鮮之役」,這是日本第一次進行徵服大陸的嘗試。日本整個中華文明圈最外圍的國家,突然試圖打破東亞三國之間長期以來的平衡,將它所渴望的這片大陸據為己有,這一實踐不但對中國、朝鮮和日本三個國家的歷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甚至也決定著亞洲歷史的走向,可以說日本此後對亞洲大陸進行的歷次戰爭都是沿著豐臣秀吉劃定的路徑進行的。
  • 大明養虎為患因哪般,萬曆對明亡到底要負多大責任?
    努爾哈赤反明以前,遼東主要是明蒙之戰,大明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抗擊蒙古侵擾上。無形中也會放鬆對女真尤其是努爾哈赤統一戰爭的關注。當然影響最大的還是三大徵,特別是朝鮮之役,十六世紀九十年代正是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後爭霸女真的關鍵時期,古勒山之戰就是那時打的,而明帝國的主要精力卻不得不放在了朝鮮戰場上,遼東主力也調了過去,客觀上弱化了對女真的控制,給努爾哈赤提供了大發展的絕好機會。背後有大樹。萬曆年間,遼東最具權勢的就是李成梁家族了。老李不用多講,前後二十八年鎮守遼東,五個兒子當上總兵官。
  • 萬曆年間韓戰,明朝軍隊有「黑人」士兵參軍,他們是哪裡來的
    文章引文:明朝萬曆年間,大約在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企圖入侵大明附屬國朝鮮的消息,傳到了大明朝廷,引起了巨大轟動。萬曆皇帝給予的足夠的重視。然而讓人驚奇的是,竟燃有黑人出現的明朝的軍隊中,這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