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夏琳 孫樂怡
人物名片黃小明,1965年出生於東陽,16歲從事東陽木雕,系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木雕藝術大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國家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現任中國非遺保護協會木雕專業委員會主任、浙江省工藝美術學會會長、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等職。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浙江省博物館舉辦木雕藝術展。
《金玉滿堂》(紅豆杉)
《九龍戲珠》臺屏(椴木、花梨)
《乾隆寶座》(金絲楠木)
在被稱為「中國木雕之鄉」的浙江東陽,有一個人的名字不得不提,他就是黃小明。這位木雕界最年輕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在不斷探索未知領域的同時始終與時俱進,賦予了東陽木雕新時代的審美與價值。日前,記者走進了他的木雕藝術館,聽他暢談自己的藝術、追求與人生。
突破傳統 「雕」出新意
漫步藝術館,展廳內呈現的是黃小明從藝40年各個時期的代表作,極具個人風格,用「耳目一新」這個詞語來形容黃小明的作品再合適不過了。
一樓展廳最顯眼的位置,放置了一套乾隆皇帝寶座,仿佛無聲述說著黃小明為北京故宮複製「國寶級文物」的傳奇經歷。2005年,黃小明主持北京故宮皇極殿乾隆皇帝金漆蟠龍寶座複製工程,寶座由龍椅、屏風和地臺三部分組成。要複製一把200多年前的皇帝寶座,其間難度之大,令人無法想像。黃小明表示,為了做好這一項目,那段時間他夜以繼日地搜集各類書籍資料中有關乾隆寶座的相關記錄,對古代宮廷文化進行深入研究,並三次到瀋陽故宮現場測量數據。通過繪圖、選材、雕刻、大漆、貼金、罩漆等數十道繁複的工序,歷時近兩年終於復原了「康乾盛世」時期中國宮殿寶座的輝煌風採。這套經典之作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永久性收藏,並被視為東陽木雕界「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
在藝術館斜對面,還有一座「個木園」。那是黃小明歷時四年建造的全木雕花樓,融木雕與建築於一體,以古法技藝結合現代居住功能。它是一座園林,一座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一座東陽木雕的「博物館」。創意源於生活,同時也需要融入個人的巧思和無限的想像力。在「個木園」裡,大到雕花門板房梁,小到燈籠窗花,甚至是銅雕的蓮花座落水管都別出心裁。
從藝多年來,黃小明始終堅持「創新永遠,創意無限」,他創作的每件木雕作品,既汲取東陽木雕的傳統印痕,又張揚獨立思考的強烈個性。他獨創的「速寫木雕」「超寫實木雕」「竹簡式木雕」「取景框木雕」,無一不是根植於傳統而突破傳統,同時在不斷的創新之中獲得了傳承可發展的生命力。
為東陽木雕傳承注入時代活力
黃小明如今所取得的成就,離不開家人的支持和鼓勵。在父親的影響下,他從16歲起開始學習木雕,從此走入東陽木雕的藝術殿堂。一步一個腳印,扎紮實實打基礎,他從一名木雕學徒成長為木雕大師。
在位於五樓的傳承館裡,詳細介紹了東陽木雕總廠8位創始人的藝術歷程。黃小明師從亞太手工藝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馮文土,屬「木雕宰相」之稱的黃紫金第三代嫡系傳人。多年來,他始終踐行「守護非遺,傳承技藝」的時代使命和擔當,通過在清華大學、中國美術學院、浙江大學等高校舉辦學術講座,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機構舉辦藝術展覽,開展與美國、法國、斯裡蘭卡等國的文化交流等,提升東陽木雕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運用網絡授課和視頻直播講解等多種與時俱進的方式,讓東陽木雕傳承走進大眾,走進生活。
當前,我國的一些非遺項目正面臨著後繼傳承無人的困境。黃小明作為金華市政協委員,近年來一直關注的問題就是非遺傳承發展。他坦言,在自己的招徒過程中也碰到了傳承人難找等問題。在他看來,如今能夠真正沉下心去學習、堅持下去的人實在太少。「現在的年輕人心態相對浮躁,他們只看見了大師獲得成功的光環,認為3年、5年足夠成為一名大師了,這不太現實。」他說自己在做學徒的時候,從來沒想過自己要成為大師,「我們這一代人學手藝的時候,都認為學手藝是一件很光榮的事,一心想著我要做的比別人更好,要付出加倍努力。」
為了行業的發展,黃小明一直身體力行、親力親為。2016年,他通過網際網路在全球尋找優秀傳承人群,共招收了21位木雕徒弟,陸續開展非遺進校園等活動,在他的帶領下,「黃家班」寫下不少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守、傳承與發揚的故事。此外,他還多次向政府提議能夠出臺一些鼓勵政策,吸引年輕人加入進來。同時,他也期盼著有更多的大師出現。
期待60歲時舉辦一場純藝術展覽
近些年,黃小明一次又一次地將東陽木雕藝術搬上世界舞臺:他為2016年G20峰會主會場、蕭山機場專用候機樓、西湖國賓館宴會廳等場所創作了各式大型壁掛、中式家具及木雕裝飾,獲得了廣泛的好評。2018年,上合組織峰會在青島啟幕,黃小明用作品抒發自己的藝術情懷,同時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化自信,展示東陽木雕藝術的無限魅力。
日前由中宣部舉辦的2019年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評選,黃小明榜上有名,成為木雕界唯一獲此殊榮的藝術家。「獲得這項殊榮也是社會對我的肯定,同時也激勵我更努力地去做好本職工作,創作出更多更好的藝術作品。」
對於黃小明來說,身上的光環越多,其責任就越大。多年的汗水與收穫,離不開自我的探究和總結。「多年的創作歷程下來,如果不做梳理和總結,可能做來做去還是逃不出傳統的禁錮。現在我已經有很多新的雛形作品在構思了,有幾次跟幾個藝術家交流,他們說你做出來完全是不一樣的一種表現形式。」
今後,黃小明傾向於創作更多純藝術的作品。同時,他想更好地運用「兩條腿」走路,「一是針對客戶的作品,偏重於實用性能;另一種完全是從我的思想迸發出來的個人創造,比如禪意、文化的,讓人看了第一感覺是我們也不斷用心傳遞文化,這很重要。」
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從沒想過放棄,四十年的與木為伴,木雕已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喜歡這個行業,它是我一輩子最偉大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