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一張過去的CD,聽聽那時我們的...」
你還記得嗎?小學那會兒,滿心歡喜地戴著耳機,來回折騰5元一盤的磁帶...
你還記得嗎?初中那年火爆大街小巷的「玫瑰花的葬禮,埋葬關於你的回憶...」
你還記得嗎?跟她一起補課的那個暑假,「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與你躲過雨的屋簷...」
當我們回首年少青蔥時,不只有學校、教室、考卷。
在某天的某個瞬間,耳畔熟悉的旋律響起時,總覺得青春就在昨日。
寧波的70後、80後甚至90後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省下半個月的生活費,在放學後奔向學校門口的唱片店,買下心儀已久的CD,周末躲進房間裡戴上耳機一個人聽一整天。
隔絕這個世界的紛繁和所有不及回味的快節奏交流,讓思緒和歌聲慢慢融合,沉浸在那種含蓄、靜默的美好裡。
圖片來源:圖蟲
如今,耳機依舊,CD變成了手機,光碟、磁帶已難得一見,寧波街頭的唱片店變得蹤跡難尋...
圖片來源:圖蟲@Floyd_Leo
寧波唱片店發展史
貫穿幾代人的青春
1978年寧波唱片廠創建,隸屬於中國唱片公司。擁有從德國購置的紐曼刻紋機,是當時全國僅有的四臺機器之一。
發展至鼎盛時期,年生產唱片過百萬張,與北京唱片廠、上海唱片廠、成都唱片廠合稱「中國四小龍」,也是四大唱片廠中生產最多的廠家。
隨後,CD、VCD、DVD在市場上變得普遍起來,「孕育出」遍布大街小巷的實體音像店。
配圖 圖片來源:圖蟲
到了世紀之交,MP3的橫空出世,迅速成為當時年輕人最潮流的玩酷方式。
到音像店花2元錢下載20首歌曲,反反覆覆能聽好幾個月。
進入21世紀後,數位音樂開始在網際網路上興起,網絡的快速發展、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對實體唱片店造成了巨大衝擊。
圖片來源:圖蟲@dashi30new
在聽音樂習慣打開各種APP的今天,實體唱片店逐漸淡出,就像逐漸褪色的青春,成為了某種和情懷掛鈎的東西。
那時候CD上的他/她
承載了一代人的追星史
那時候從鄧麗君、王菲到陳奕迅,周杰倫,再到五月天、SHE,都是被刻在課桌上的神級偶像!
那時候,一個星期都背不了的《桃花源記》,但聽十分鐘的《雙節棍》的歌詞張口就來。
那個時候,要追一個女生,首先要偷偷打聽她最愛聽誰的歌,表白寫的情書,可能就是手抄的某首歌詞。
那個時候的我們沒有一部智慧型手機在手,只是聽著喜歡的歌兒,就足夠開心一整天。
圖片來源:圖蟲
長大以後,有了任意買CD的能力,卻很難找得到一家唱片店。後來,也實現了看偶像演唱會的夢想,但是CD所帶來的厚實感是其他東西無法替代的。
上周,周杰倫的全新單曲《說好不哭》一經上線,立刻刷屏微博、朋友圈。
40歲的周董一張口,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依舊有周杰倫式的殘酷青春。
一架鋼琴,一把吉他,阿信合體周杰倫,這樣的神仙組合真的能一秒讓你哭。
或許,現在陪你聽這首歌的早已不是12年前陪你看《不能說的秘密》、16年前和你一起聽《晴天》的人。
可是周杰倫卻用這首歌告訴你:當青春變成故事,現在變成風景。沒有關係,他仍是當年那個周杰倫。
圖片來源:圖蟲
漸行漸遠的城市聲音
懷念我們的「音像青春」
時代的發展就像兇猛的洪流,無情地褪去唱片店的繁華光景,徒留城市角落的一隅,存放一個時代的城市聲音。
現在寧波的街頭幾乎看不見音像店的身影,哪怕去手機上搜索,彈出的結果也是寥寥無幾,擺放唱片的架子從滿滿當當變得稀疏零落。
唯有將當紅的電視劇影碟、遊戲光碟擺放其中「濫竽充數」,希冀予以這片老派區域一點火熱人氣。
對於很多還在堅持的人來說,唱片店已不是一場生意,而是演變為了某一種情懷。老闆為幾十年的老顧客,也為自己,留下一片精神棲息地。
圖片來源:圖蟲
沒有人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年輕。
重新播放那些歌,就像一伸手就可以碰觸到那個那個曾經稚嫩純真的自己。
時間從不會為誰而停留。還好那一張張CD記錄下了我們閃亮的青春。
在時光的長河裡讓我們有印記可尋。
#今日話題#
你還記得買的第一張CD
是哪位偶像的嗎?
註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圖蟲,已獲得授權使用;部分圖片來源於寧波頭條團隊。
- END -
寧波頭條 (nbtt818)原創發布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法律顧問:金雕雲法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