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唱片店消亡史:欠偶像的一張CD,也許再也買不到!

2020-12-17 騰訊網

「給你一張過去的CD,聽聽那時我們的...」

你還記得嗎?小學那會兒,滿心歡喜地戴著耳機,來回折騰5元一盤的磁帶...

你還記得嗎?初中那年火爆大街小巷的「玫瑰花的葬禮,埋葬關於你的回憶...」

你還記得嗎?跟她一起補課的那個暑假,「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與你躲過雨的屋簷...」

當我們回首年少青蔥時,不只有學校、教室、考卷。

在某天的某個瞬間,耳畔熟悉的旋律響起時,總覺得青春就在昨日。

寧波的70後、80後甚至90後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省下半個月的生活費,在放學後奔向學校門口的唱片店,買下心儀已久的CD,周末躲進房間裡戴上耳機一個人聽一整天。

隔絕這個世界的紛繁和所有不及回味的快節奏交流,讓思緒和歌聲慢慢融合,沉浸在那種含蓄、靜默的美好裡。

圖片來源:圖蟲

如今,耳機依舊,CD變成了手機,光碟、磁帶已難得一見,寧波街頭的唱片店變得蹤跡難尋...

圖片來源:圖蟲@Floyd_Leo

寧波唱片店發展史

貫穿幾代人的青春

1978年寧波唱片廠創建,隸屬於中國唱片公司。擁有從德國購置的紐曼刻紋機,是當時全國僅有的四臺機器之一。

發展至鼎盛時期,年生產唱片過百萬張,與北京唱片廠、上海唱片廠、成都唱片廠合稱「中國四小龍」,也是四大唱片廠中生產最多的廠家

隨後,CD、VCD、DVD在市場上變得普遍起來,「孕育出」遍布大街小巷的實體音像店。

配圖 圖片來源:圖蟲

到了世紀之交,MP3的橫空出世,迅速成為當時年輕人最潮流的玩酷方式。

到音像店花2元錢下載20首歌曲,反反覆覆能聽好幾個月。

進入21世紀後,數位音樂開始在網際網路上興起,網絡的快速發展、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對實體唱片店造成了巨大衝擊。

圖片來源:圖蟲@dashi30new

在聽音樂習慣打開各種APP的今天,實體唱片店逐漸淡出,就像逐漸褪色的青春,成為了某種和情懷掛鈎的東西。

那時候CD上的他/她

承載了一代人的追星史

那時候從鄧麗君、王菲到陳奕迅,周杰倫,再到五月天、SHE,都是被刻在課桌上的神級偶像!

那時候,一個星期都背不了的《桃花源記》,但聽十分鐘的《雙節棍》的歌詞張口就來。

那個時候,要追一個女生,首先要偷偷打聽她最愛聽誰的歌,表白寫的情書,可能就是手抄的某首歌詞。

那個時候的我們沒有一部智慧型手機在手,只是聽著喜歡的歌兒,就足夠開心一整天。

圖片來源:圖蟲

長大以後,有了任意買CD的能力,卻很難找得到一家唱片店。後來,也實現了看偶像演唱會的夢想,但是CD所帶來的厚實感是其他東西無法替代的

上周,周杰倫的全新單曲《說好不哭》一經上線,立刻刷屏微博、朋友圈。

40歲的周董一張口,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依舊有周杰倫式的殘酷青春。

一架鋼琴,一把吉他,阿信合體周杰倫,這樣的神仙組合真的能一秒讓你哭。

或許,現在陪你聽這首歌的早已不是12年前陪你看《不能說的秘密》、16年前和你一起聽《晴天》的人。

可是周杰倫卻用這首歌告訴你:當青春變成故事,現在變成風景。沒有關係,他仍是當年那個周杰倫。

圖片來源:圖蟲

漸行漸遠的城市聲音

懷念我們的「音像青春」

時代的發展就像兇猛的洪流,無情地褪去唱片店的繁華光景,徒留城市角落的一隅,存放一個時代的城市聲音。

現在寧波的街頭幾乎看不見音像店的身影,哪怕去手機上搜索,彈出的結果也是寥寥無幾,擺放唱片的架子從滿滿當當變得稀疏零落。

唯有將當紅的電視劇影碟、遊戲光碟擺放其中「濫竽充數」,希冀予以這片老派區域一點火熱人氣。

對於很多還在堅持的人來說,唱片店已不是一場生意,而是演變為了某一種情懷。老闆為幾十年的老顧客,也為自己,留下一片精神棲息地

圖片來源:圖蟲

沒有人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年輕。

重新播放那些歌,就像一伸手就可以碰觸到那個那個曾經稚嫩純真的自己。

時間從不會為誰而停留。還好那一張張CD記錄下了我們閃亮的青春。

在時光的長河裡讓我們有印記可尋。

#今日話題#

你還記得買的第一張CD

是哪位偶像的嗎?

註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圖蟲,已獲得授權使用;部分圖片來源於寧波頭條團隊。

- END -

寧波頭條 (nbtt818)原創發布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法律顧問:金雕雲法務

相關焦點

  • 《處處吻》背後,香港唱片的羅曼蒂克消亡史
    相關數據統計顯示,到2005年的時候,香港地區唱片業的本地銷售額進一步下滑至7億港幣(包含了卡拉OK等),還不到80年代末期、唱片業全盛時期的三分之一;這年香港地區發行的實體唱片,總銷量大概只有200萬張,而當年很多歌手一張專輯單是在香港地區的唱片銷量就能突破20萬張。
  • 150一張CD 左小祖咒推出中國最貴搖滾唱片
    或許你會想,幸好這是一張搖滾唱片。是的,這就是左小祖咒的新專輯,《我不能悲傷地坐在你身旁》,於上月25日正式推出。這是一張限量發行的專輯,只有2000張,幾乎只在左小祖咒自己的網站銷售。雖然有很多HIFI唱片高過這個價格,但到目前為止,這是中國搖滾最貴的唱片。
  • 頂真唱片店:請你用網際網路的方式,認真的聽一張「數字唱片」
    網際網路之於唱片不是殺手而是幫手,音樂領域在網際網路時代遭遇的所有尷尬只是因為沒人會玩兒。而我之所以產生以上一連串的感慨,都是因為在DEMO8上看到了這款叫做「頂真唱片店」的應用。"唱片君"你媽喊你回家吃飯相比於一款移動音樂應用,將「頂真」定義為一個線上唱片店可能更為貼切。
  • 坐火箭也買不到 那張飛出太陽系的唱片
    1你永遠也買不到的一張唱片    [中關村在線音頻頻道原創]很多時候,「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話總是一次又一次地重複上演,比如黑膠唱片,這個數字時代的「古董」突然又開始火了起來。
  • 「影音堂」閉店之後,武漢還有唱片實體店嗎?
    出乎預料的是,在CD唱片逐漸淘汰的時代,龔老闆的生意反而越來越好。「在過去,掏碟其實算是一種亞文化,大多都是跑過來撿漏……現在都是張杰、毛不易、華晨宇……那些明星的粉絲組團跑過來買正版CD。」CD機的淘汰沒有影響到CD唱片的銷量。
  • 探訪京城最後的唱片店:鼎盛時全城共3000家 如今只剩不到20家
    從卡帶、CD到黑膠唱片,從小虎隊、周杰倫到貝多芬,「酷樂唱片」這20年,見證了京城音樂市場的起起伏伏。「別的孩子想開小賣部,我想開唱片店」在北京的唱片圈子裡,「酷樂唱片」絕對是傳奇,有外地甚至外國遊客來北京時,會專門找安鵬買唱片。不過,遊客們最大的遺憾是,找不準營業時間。在「酷樂唱片」的點評頁面,就有慕名而來卻吃閉門羹的樂迷。
  • 在北京賣實體唱片的只有二十家左右,即將消亡
    在那之前,酷唱片店的老闆安妮很晚才開門。21歲的小女孩在外面等著他走進店裡,問道:「今天晚了。」他們來這裡聽唱片。酷樂唱片店位於北京市東大街第四號。店內約20平方米,試聽區在轉角處,是一套專業的設備,兩個女孩正在用該設備聽古典音樂唱片。一個簡單的玻璃門反射周圍的景觀,這不是一個繁忙的社區,街道似乎有點冷。這是唱片店第六次搬遷的地點。
  • 黑膠唱片、復古CD,讓我們一起重回唱片時代
    試試看小九記得是一次在網上衝浪時無意間看到了這家擺滿黑膠唱片的店既沒有裝修也沒有咖啡甚至連任何可以另外購買的商品都沒有店內陳列最多的就是黑膠唱片但隨著現代網絡音樂的普及實體音樂唱片店已逐漸退出舞臺一家擁有成千上萬張CD的復古唱片店
  • 唱片地圖(45)文子的店——平遙站
    這期唱片地圖要介紹的主角便是平遙古城裡唯一的唱片店:文子的店。文子的店在古城已經十一年了,看盡了平遙城的落寞與繁華。大部分的空間都滿滿當當地擺放著各種風格的CD唱片,黑膠唱片,主要以搖滾和流行為主,比如樸樹、竇唯,還有周杰倫、林俊傑等,國外的唱片也非常多,基本上比較出眾的樂隊或是歌手的專輯都可以在這裡買到。大部分專輯都在100元左右,會稍貴一點。除了唱片外,還有音響、書籍、酒、落地燈、躺椅、行軍床等,看起來雖然不是高大上,但特別有小店的溫度。
  • 唱片地圖(29)魔都的唱片店——上海站②
    上一期,給大家介紹了上海三家純粹的唱片店,這一期,為大家帶來那些在書店或是酒吧中存在的唱片店。ZiWU誌屋ZiWU誌屋,言志之屋,是一個集雜誌、黑膠唱片、攝影、藝術為一體的開放式的綜合體驗空間,一共有三層,仿佛是一本立體的精裝書。
  • 買紀文惠唱片送日韓機票 現在還有誰買唱片?
    而「唱片已死」的論調,也並沒有因為宋柯的「半回歸」而偃旗息鼓。實體唱片的銷售狀況到底有多差,某唱片公司的員工就曾告訴記者,「現在,能賣過1萬張,就算是大賣了」。這就是實體唱片銷售的現狀。  現在還有誰會買唱片?費玉清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有自己的一批忠實的聽眾,因為CD的音質很好,保存時間也很長,所以他們都會買來收藏,銷量即使不比從前,但也可以過得了及格線」。此外,不少經典的古典音樂唱片,也因為具有收藏價值,賣到絕版並不少見。
  • 聖誕快樂,紅衣女郎|深夜唱片店 Vol.4
    ---深夜唱片店Vol.4---你也許注意到了我們前不久發布的聖誕禮盒,紅色的、綠色的牛皮紙裹著聖誕唱片,繫著撞色復古絲帶。看上去甚是精緻美好,就像一塊12寸大小的進口巧克力。不過黑膠唱片能在今天回潮,也許正是因為這種精品式、周邊化的趨向吧。高冷的紅衣女郎就這樣買走了最後兩張聖誕唱片,留下納金高在架子上比著滑稽的手勢。高中時,我曾讀過一篇隨筆,作者記不大清了,大抵是講他自己在八月份買了一堆聖誕唱片。
  • 上海需要一家像樣的唱片店
    由於實體唱片在最近20年受到網際網路和數位音樂的影響,100年後的上海,幾乎找不到一家像樣的唱片店。4月13日,第12個世界唱片店日(Record Store Day),在上海的『BFC外灘金融中心』北區文創裡,有一家全新的黑膠唱片店選擇在這天開業。
  • 這家開了18年的唱片店 終於沒能撐過這個夏天
    堅持聽實體唱片的人一直都會聽下去,但實體音像店卻不一定都能堅守下去。」5月末的幾天裡,位於市區解放街與五馬街交叉路口的三重奏音像店老闆王海靖,忙著在微信朋友圈裡處理最後幾批庫存的音樂碟片,同時,也為自己開了18年的音像實體店按下「暫停鍵」。
  • 破產14年後,傳奇唱片店Tower Records線上回歸
    60年代,搖滾樂迎來第一次井噴,湧現出了一張又一張新潮大熱的專輯,那是一種對音樂藝術性追求的極強表達,《Sergeant Pepper》和《Pet Sounds》等專輯接連發行,唱片購買由單曲主導轉為專輯主導,銷量一路向好。就在這第一波熱潮中,Tower Records有了第一家店。
  • 反數位音樂潮流,日本仍然鍾情CD
    「我一個月買3張CD左右。」他說道,並展示了他的六張新唱片,包括滾石樂隊的經典專輯《Exile on Main St.》和一張日本最新流行樂合輯。日本一向是新技術潮流的引領者之一,而它對於CD的痴迷則讓它跟流媒體服務風靡的其它國家大相逕庭。CD銷量在世界各國都呈現下降,包括日本,但它們在日本的音樂銷售額佔比仍然高達85%左右。
  • 被遺棄的情人節|深夜唱片店 Vol.2
    去年4月份,我們開了一間獨立唱片店,到今天大概一年半的時間。這期間發生了許多故事,有的溫暖、有的悲傷,唱片店無形之中成為一個情感的容器,海綿般吸納了太多人與人的際遇。以後在周日的夜晚,我都會來講述一則故事,它發生在浣熊不是唱片店,有關唱片、音樂、還有人與人。姑且叫它深夜唱片店吧,興許以後還會換個名字,看心情。
  • 唱片店死掉了一大批,疫情重壓下的他們還在堅持
    在劉偉眼中,一張唱片是一種精神文化的縮影,是藝人的心血,濃縮了策劃團隊、包裝團隊和執行團隊的心血之作,內涵值得探索,具有複雜性,並非只是簡單的一張塑料或者一張紙。 在市場上賣出200-300元的一張唱片,但身後的價值和文化卻很少有人去挖掘和分析,這讓劉偉覺得遺憾。
  • 打卡必去唱片店:能堅持的,一定對接年輕潮流人情味兒
    20年堅持開一家唱片店是什麼感受?「年輕的小宋變成了老宋、宋叔叔」,然後看著好多「死忠粉」從讀書、工作、結婚到帶著娃來買唱片。「我的店除了賣唱片,還有點人情味兒。我除了掙那點錢,還『掙』了他們的人。」老宋說。逛唱片店跟老闆聊聊天29歲的武漢姑娘阿鼓是一個超級唱片迷,上學時就是「小宋CD」的常客。
  • 藍線唱片店堅守正版20年 銷量下滑導致利潤下降
    上世紀90年代是香港唱片業的黃金年代,那裡擁有許多國外唱片公司的代理,還有HMV這樣的世界級唱片連鎖商店。「我第一次去就花了一萬多塊錢給自己買唱片。」傅雄記得,「那時候很多唱片店都是排長隊交款,很火爆。」  後來,傅雄覺得香港唱片主要偏英式搖滾,和內地歌迷的口味有偏差,於是決定直接聯繫國外的獨立音樂廠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