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嗑藥史:私人醫生筆記揭秘,希特勒和士兵集體沉迷於毒品

2020-12-07 澎湃新聞

△ 希特勒參加遊行。圖片 | 視覺中國

在納粹德國,從希特勒到普通民眾,從軍隊高層到普通士兵,大多存在濫用毒品的情況。納粹的意識形態戰,實際上就是毒品戰。

撰文 | 張暢  編輯 | 郝媛

2004年的一天,德國小說家諾曼·奧勒(Norman Ohler)在柏林遇見了一位老友。老友告訴奧勒一樁奇事:自己從位於東德的公寓衣櫃裡,偶然翻出了上世紀四十年代的藥品「柏飛丁」(Pervitin)。包裝顯示,其主要成分包括甲基苯丙胺,即「冰毒」。

出於好奇,老友吃下了三片「古老」的柏飛丁。服下第一片後,整個人異常清醒;服下第二片後,他心情極好,不由自主地想演奏音樂、唱歌;第三片下肚,他意識到,自己吃下的,的確是一劑非常強效的毒品。

這會不會說明,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德國,類似於甲基苯丙胺這類的強效毒品並不少見呢?奧勒回憶起成長過程中,爺爺對於納粹和希特勒的極力推崇:「那時候所有的事情都順利,一切都非常乾淨、利落,人人都一心勞作,保持亢奮。」在一片致幻的藥片和一個狂熱、非理性的政權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不為人知的關係呢?

△ 希特勒宣稱,「那些在德國邊境居住的3,500,00居民也將受到政府保護」。蘇丹坦鎮的捷克居民聽到此消息後歡呼。圖片 | 視覺中國

這件事改變了奧勒的寫作軌跡——他決定放下小說寫作計劃,選擇不擅長的非虛構,「仿佛縱身躍入一池冷水,或隻身闖入一片陌生的山林」。對於這一主題而言,歷史的真實,比小說的想像重要得多。

五年時間裡,奧勒穿行於各大檔案館,比如美國國家檔案館、德國軍事檔案館、德國達豪集中營檔案館、德國薩克森豪森集中營檔案館、德國科布倫茨的聯邦檔案館、德國柏林檔案館、德國軍事私人檔案館。他埋首於卷帙浩繁的歷史資料之中,用一柄放大鏡「像個偵探一樣」找尋解鎖謎題的密碼。

置身德國科布倫茨聯邦檔案館時,奧勒一遍遍地翻看一本日程本。它來自特奧多爾·莫雷爾(Theodor Morell),希特勒的御用私人醫生,而所有筆跡難辨的記錄和標註,都指向同一個人——「病人A」。

△ 與病人形影不離的私人醫生莫雷爾(希特勒左後側)。

如果判斷準確,「病人A」無疑就是希特勒。這意味著,從1936年到1945年的9年、3000餘天之內,對外宣稱「禁慾」「純潔」「無所不能」的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其實以至少每天1到2次的頻率攝入毒品。

沿著這條線索,奧勒首次全面、系統性地揭開了興奮劑濫用對於納粹社會造成的影響。2015年,他的作品《亢奮戰:納粹嗑藥史》首次在德國出版,並在兩年間被譯成三十餘種語言,暢銷世界各地。

在《亢奮戰》中,奧勒向讀者清晰地揭示:在納粹德國,從其開創者和領導者希特勒到普通民眾,從軍隊高層到普通士兵,大多存在濫用毒品的情況,並通過毒品依賴,應對戰爭中的災難性局面。納粹的意識形態戰,實際上就是毒品戰。

他提出了一個概念:「藥片形式的納粹主義。」也就是說,為了維繫納粹這個「業績至上」、奉行極端國家社會主義的「民族共同體」,藥物濫用是必不可少的選項。

用奧勒的話說,「納粹德國最主要的問題不是毒品,而是不自由」。因為在一個獨裁政府的統治之下,對於「毒品」的界定,既可以是將異族(猶太民族)汙名化並劃歸為「危險的毒販」的言論和政治武器,也可以是其擺布民眾的權力手段。

△ 在納粹宣傳種族主義的兒童讀物《毒蘑菇》中,禁毒與反猶宣傳合流。「就像難以從好蘑菇裡發現有毒的蘑菇,辨別老到的騙子、罪犯和猶太人常常也是很困難的。」

在《亢奮戰》的結尾,奧勒不無憂慮地寫道:「假如我們的核心結論是,在第三帝國,納粹利用毒品作為人工製造的動員力量,用以替代隨著時間逐漸減弱的意識形態動力,並藉此維持領導集團的行動力,那麼我們必須強調的是,這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之所以被揭開,並不是因為人們吃下了太多的毒品。」

△《亢奮戰:納粹嗑藥史》,(德)諾曼·奧勒,強朝暉譯,甲骨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10

近日,穀雨與奧勒進行了對話。以下為對話內容。

元首竟是「癮君子」

穀雨:你第一次讀到希特勒私人醫生特奧多爾·莫雷爾的遺稿時,是什麼情形?

諾曼·奧勒:在德國柏林的聯邦檔案館,我第一次讀到莫雷爾的手稿,發現了一個事實:希特勒原來是靠長期注射毒品維持形象。 

我讀得越多,就越相信之前從朋友那裡聽到的故事並非虛構,而是有真實的歷史憑證在,也就越堅信這條線索可以發展成為一本非虛構作品,我也從挖掘線索的過程中獲得了巨大的樂趣。

△ 1943年夏天,「病人A」(希特勒)的病歷卡:上面第一次出現了麻醉劑優可達的名字。

穀雨:調查和研究的過程中,最難的部分是什麼?

諾曼·奧勒:莫雷爾的手稿特別難讀。一方面,其中涉及大量的藥劑名稱縮寫,我花了好長的時間才分辨出哪種藥是哪種藥;另外,他幾乎每天都在記,事無巨細,要揀選出哪些東西對我的研究更重要,也不太容易。這是整個研究過程中最難的事。之前的歷史學家,沒人能解決這個難題。

穀雨:為什麼看起來這麼重要的一段歷史,卻被歷史學家忽視了呢?

諾曼·奧勒:那應該要問他們才對。可能是大部分歷史學家都在大學體系裡教書,需要遵循既定的軌道,用嚴格的學術思維來思考。而這段歷史又因為納粹正統歷史記載中的「禁毒」政策被掩蓋了,所以可能沒那麼容易被發現。小說家就不一樣了。我們不能只關注一個方向或領域,我們需要環顧四周,不停尋找新題材。

穀雨:在你之前,對於納粹和毒品這一話題的研究,具體情況是怎樣的?你是如何突破的?

諾曼·奧勒:之前有一些學者寫過幾篇和這個主題相關的論文,但並沒有被大眾所知,也沒有經過更深的挖掘和審視。

在我的研究開始之前,我和其中的一些學者聊過,他們也幫助我釐清了一些問題。比如烏爾姆大學的歷史系教授彼得·施坦因坎普,他是甲基苯丙胺和德國軍事史的專家。他幫我列出了可以調查到相關史料的軍事檔案館,因為檔案館的資料浩如煙海,找到需要的資料非常之難。而他對於哪些檔案館的哪些區域中有關於這方面資料,了如指掌。

穀雨:研究過程中,有沒有讓你眼前一亮的發現? 

諾曼·奧勒:就是希特勒注射了大量的古柯鹼這件事。因為從小我們就從爺爺輩那裡聽說,希特勒是一個「純潔」「禁慾」「完美無缺」的領導人,他自詡也是如此。所以當我發現他其實是個「癮君子」,注射過大量的毒品時,是非常震驚的——這和我認知中的希特勒太不同了。

△ 因健康問題而面容憔悴的希特勒,與被神化的元首有著天壤之別。

在納粹狂熱的國家社會主義大背景下,似乎只有大量攝入毒品,才能使希特勒長期保持亢奮的狀態,迎接德國戰爭中的一個又一個挑戰,以比較光輝的個人形象出現在公眾的視野裡。

從某種程度上說,我自己都從這個故事中獲得了很多樂趣。我們太不常看到希特勒的這一面。因為歷史常常是枯燥無趣的,而這一面的歷史卻如此生動有趣。

穀雨:作為一個長期寫作虛構作品的小說家和編劇,決定開展這樣的調查並不容易吧?

諾曼·奧勒:的確,但我認為寫作者理應勇敢。

全民嗑藥 

穀雨:表面上看,納粹的反毒品政策和它的種族主義、獨裁統治密不可分,而《亢奮戰》一書則揭露了這段歷史隱秘的一角:從領導人到大眾,從軍隊高層到普通士兵,幾乎所有人都日常攝入毒品。該如何理解這種自相矛盾的納粹禁毒之戰呢?

諾曼·奧勒:禁毒,是納粹對其人民進行思想控制的一部分,但不是現代生活真實的一面。因為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的德國,人們只是希望通過攝入毒品,使自己更適應大環境,表現得更為積極。這並不是彼此矛盾的。

當時在軍隊高層,其實也有人意識到了甲基苯丙胺的問題,認為它不僅對人體有害,還與納粹的意識形態和「禁毒」政策相悖離,因此屢次提議限制其生產和使用。但上級回覆說,既然這種藥物有利於戰爭,能讓人在變得更亢奮的同時服從命令,為什麼不用呢?現實需要總比意識形態的要求更強有力,所以他們並不在意。

當然,德國軍隊大面積攝入毒品,也和當時希特勒對戰局不切實際的幻想有關,和當時德國現代工業的飛速發展有關。

△ 1944年,德國海軍開始研製「奇蹟武器」,將「小型作戰部隊」投入戰爭,偷偷靠近敵人軍艦,精準打擊。這需要士兵潛伏在水下,無眠無休,保持戰鬥力。圖為僅在士兵服過強效藥後使用的「黑人」號單人魚雷艇。

穀雨:集體狂歡、意識形態的洗腦、種族淨化和優生理論……毒品似乎是納粹政權自身一個頗為貼合的隱喻。你會如何解釋納粹主義和毒品的共生關係呢?

諾曼·奧勒:納粹當時試圖引進一個全新的政治體系,這種體系自身是非理性的、超驗的,它致力於將普通大眾從日常生活中拔根而起,移植到一片虛幻之地——我們在統治著全世界,我們所在之處即是天堂。

在這個意義上來講,毒品是非常實用的,因為它幫助納粹創造了某種幻想,因為納粹自身就是關於創造幻想的,它的整個體系都建立在虛幻的謊言,而不是紮實的真實之上。

在人類的日常之中,我們就是這麼容易耽於幻想,這麼習慣於懷抱某種夢想去生活。在這個層面來看,納粹的確很「聰明」,因為它替人們鍛造了這樣的幻想,並說服人們去相信它。

穀雨:所以毒品只是納粹政權內部一個結構性的、不可或缺的成分,還是只是被納粹利用的工具?

諾曼·奧勒:我認為是後者,毒品只是被利用的工具,並不是意識形態的一部分。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哪個國家將毒品作為意識形態的一部分,都是反對、禁止毒品。

如果說意識形態的話,德國人的信仰應該是基督教,它提倡人們喝紅酒,因為在基督教信仰中,紅酒被視為耶穌的血。酒精,從某種程度上,也是被我們的社會所利用的。它會在人身上起到某種影響,比如喚起快樂、興奮。如果你讓一個德國人一輩子不喝啤酒,他可能會瘋掉。

穀雨:《亢奮戰》中的論點之一,就是我們對於「毒品」的定義——它究竟是被汙名化的違禁品,還是戰爭中為國犧牲的標誌,這其實是由統治階層決定的,也就是說,對於「毒品」的定義,其實是社會政治及文化意義上的,而非毒品本身。是這樣嗎?

諾曼·奧勒:沒錯。當納粹成為統治者後,突然說之前人們日常使用的某種藥物是不好的,禁止人們再攝入,甚至把繼續使用它的人投入集中營作為懲罰。

從中就能看出,對於「毒品」的定義是如何被政治決定的: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都取決於統治者。

穀雨:眾所周知,納粹是一個在國家層面對個人身體進行改造的極端案例。除了藥物濫用之外,納粹還用了哪些手段控制並改造人的身體?

諾曼·奧勒:讓人毛骨悚然的是,在薩克森豪森集中營,納粹進行過令人髮指的人體試驗。這完全是非常可怕的反人道罪行。

△ 不同時間段表現出精力不集中、睏倦或睡意的S組受測者。

當時納粹黨衛軍還成立了一個叫做「生命之泉」的機構,為的就是繁育出純種的雅利安人和「超級人種」。它的入住條件是通過「種族純潔」測試。經過篩選的女性住進去,和納粹軍人結合,生下更強壯的純種雅利安嬰兒。我對這方面很有興趣,但目前還沒有深入涉足。

不僅是德國故事

穀雨:在德意志第三帝國解體之後,德國軍隊和普通民眾是怎麼對待毒癮問題的?有沒有針對這一問題的全國性的方案?

諾曼·奧勒:沒有。因為當時德國分裂成了四個部分,同盟國接手了藥品監管的事務。對於當時的人而言,這個問題並不是最主要的,因為當時幾乎是無政府的狀態了,軍隊也解散了,很多毒品流入黑市,人們從黑市上能買到。事實上,1945年的時候,因為一切都被毀掉了,人們從黑市上買幾乎所有的生活必需品。

軍隊解體、相關機構解散,沒有專門的職能部門出面處理這一問題,這導致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德國,毒品問題還是頗為普遍的。一個例子就是「廢墟女性」,即在德國戰後處理廢墟的女性,會比較普遍地吸食柏飛丁。

穀雨:書中提到,一些德國知名的製藥企業,在二戰期間參與了毒品的生產和研發。這本書出版後,它們有哪些反饋?

諾曼·奧勒:我在搜集書中資料時,和泰姆勒公司取得了聯繫,他們的發言人積極配合,給我提供了大量資料。書中所用的泰姆勒公司的照片就是他們提供給我的。

 

△ 位於柏林-約翰內斯塔爾的泰姆勒藥廠的過去,當年,每周有數百萬粒柏飛丁藥片在這裡製成。

最初我們的接觸是很順暢的,但幾周後,發言人說,領導要求他不能繼續和我溝通了,因為公司不想對外塑造這種企業形象——「這個公司是依靠生產毒品起家的」。尤其是當時泰姆勒公司在籌備上市,形象尤為重要。

其他的一些藥品公司也比較公開透明。比如拜耳公司,從來沒有否認或隱瞞過他們曾經開發過海洛因,並曾同時將海洛因和阿司匹林推向市場的事情。

△如今的泰姆勒藥廠廠區已被廢棄。

對於歷史上業已發生的事,不同的個體會有不同的態度。這和國家一樣,有的國家希望研究和探究過去究竟發生了什麼,要如何做才能有效地避免災難再次發生;而有的國家就一味地想隱瞞下來,抹去這段記憶。這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話題。

穀雨:除了納粹德國之外,你對其他國家的禁毒有研究嗎?

諾曼·奧勒:目前還沒有。不過我對日本在二戰時期的毒品政策很感興趣,因為在當時日本軍隊內部也攝入過甲基苯丙胺;日本和德國是同盟國,有過非常密切的聯繫。

不過,在日本做研究,得到相關的資料可就比較難了,因為日本人對於揭露過去的歷史懷有戒心,非常敏感。當然,如果能做這方面研究的話會很有趣,對於一名日本作家而言,這也是一個很不錯的話題。

穀雨:《亢奮戰》目前被譯成三十餘種文字,證明它是一部相當成功的暢銷作品。但讀者中依然有反對之聲,網上有人評價它是「記者所寫的娛樂性的歷史」「文學過多地介入其中」,認為這本書不屬於嚴肅歷史的範疇,只是展現了「經過篩選的部分事實」。你如何回應這些評價?

諾曼·奧勒:我不覺得他們說的是事實。可能因為這本書語言風格的緣故,一些歷史學者不能接受。因為在德國,歷史書一般都寫得一板一眼,比較無聊,不然就不被認作是「嚴肅的」歷史作品。

但我不同意這種看法。我認為歷史可以寫得非常流暢好讀,但也依然建立在紮實的資料審讀的基礎上,依然是嚴肅的歷史作品。我認為我做到了。

當然,就像諸多其他的歷史作品一樣,這本書中的一些觀點和陳述也是可以被質疑的,我認為有反對之聲是很正常的。

穀雨:回到你寫《亢奮戰》的初衷,你最初的動機是什麼?你會如何界定它呢?

諾曼·奧勒:我想為已發生的事實提供更詳實的解釋,想為這段歷史呈現更豐富多彩的解讀視角。一個故事,它未曾被知曉,碰巧被我知道了,我必須寫出來。

納粹的歷史不僅影響了德國歷史,也影響到了歐洲的歷史進程。因此我希望能為德國歷史,甚至是歐洲歷史貢獻一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不僅僅是一個德國的故事。

關於諾曼·奧勒

諾曼·奧勒(Norman Ohler),1970年生,德國知名小說家、編劇、記者。著有「城市三部曲」(《代碼生成器》《中心》《黃金之城》)。參與編劇的《帕勒莫槍擊案》被提名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亢奮戰》是他的第一部非虛構作品,已被譯成三十餘種語言。

(本文圖片如無特別標明,均出自《亢奮戰》一書,由甲骨文提供。本文由騰訊新聞出品。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運營 | 陳佳妮  校對 | 阿犁  統籌 | 迦沐梓

相關焦點

  • 納粹、毒品和希特勒的私人醫生丨諾曼·奧勒專訪
    諾曼·奧勒把這段歷史寫成了橫掃各大書榜的《亢奮戰:納粹嗑藥史》,將目光聚焦於毒品與納粹德國的關係上,指出毒品戰是納粹德國作戰的重要方式,而這此前幾乎沒有得到足夠研究與重視。奧勒透露,書中內容正進行影視化改編,將由《越獄》導演執導。在《亢奮戰》中譯本出版之際,我們對諾曼·奧勒進行了一次專訪,與他聊了聊納粹德國的毒品往事。
  • 瘋狂醫生的毒品摧毀了希特勒的健康,讓納粹更早滅亡
    編者按:諾曼奧勒的作品《亢奮戰:納粹嗑藥史》,一經出版就成為德國亞馬遜年度暢銷書,隨後被翻譯成25種語言在全世界出版。全書前期資料收集加寫作歷時五年,其間他親赴德國和美國各處檔案館,深入挖掘了大量一手珍貴資料,最終解密出一段納粹帝國鮮為人知的毒品依賴史。
  • 三流醫生偶然機會為元首瞧病,多年後,他不聲不響毒垮了第三帝國
    雖說這種方法顯然是治標不治本,但希特勒的健康問題瞬間就得到了緩解。領導很高興,莫雷爾自然也受到了大力提拔,然而恐怕那會兒也沒人想像得到,這居然成了一個可怕的開端。我們不妨先來介紹一下這位莫雷爾醫生。在納粹得勢之前,此君不過是柏林的一位名不見經傳的醫生。他在拜羅伊特大街上開了一家診所,然而來此求醫的大多是性病患者。
  • 新納粹組織勢力擴大,有士兵高喊「希特勒萬歲」!
    據外媒報導,德國軍方就有士兵行納粹禮和針對有移民背景的軍人發表種族主義言論的事件展開調查,去年收到了143起此類事件舉報,今年收到了52起,其中包括一名士兵被控喊出「希特勒萬歲」、「領袖萬歲」等納粹口號。在「希特勒萬歲」口號事件中,這名士兵並沒有被開除或關禁閉,儘管在德國公開使用納粹標誌或行納粹禮是違法的。
  • 德國嚴查軍中新納粹分子:一士兵大喊「希特勒萬歲」
    參考消息網4月11日報導 英國《每日快報》網站4月10日報導稱,有報導稱,德國軍方正在對275名被指為極端分子的軍人展開調查,其中包括一名據稱喊出「希特勒萬歲」口號的士兵。 據悉,軍方去年收到了143起此類事件舉報,今年收到了52起,其中包括一名士兵被控喊出「希特勒萬歲」、「領袖萬歲」等納粹口號。
  • 希特勒的隆重生日 納粹黨衛軍特製紀念刺刀
    下面這組圖集是希特勒的私人攝影師Hugo Jaeger拍攝的。 從1936年到二戰結束,Hugo Jaeger一直負責給希特勒拍攝照片,照片主要記錄納粹時代希特勒主持的各種大規模慶典、演講活動。Jaeger以獨特的藝術創造力,將納粹美學的理念在攝影藝術中發揮到極致。戰後,Hugo Jaeger把幾千張底片藏在一個皮箱中,隱居在慕尼黑郊區的一處民宅中,但手提箱被前來搜查的六個美國士兵發現。正當Jaeger擔心這些相片會被毀掉時,這些士兵的注意力卻被手提箱內的一瓶白蘭地所吸引。
  • 軍史丨「希特勒的男孩」——納粹德國時代的德意志青少年
    18歲的席臘赫毫不猶豫地加入了納粹黨和衝鋒隊。1927年,席臘赫搬到慕尼黑,在那裡學習英國語言文學、日耳曼語言文學和藝術史。然而,席臘赫根本無心學業,真正讓他全心投入的是在慕尼黑大學為納粹大學生小組網羅新的成員。同時,席臘赫還與當時希特勒的私人秘書魯道夫·赫斯建立了聯繫——他曾給這位希特勒最信賴的人做過書面工作。
  • 希特勒的納粹德國——在一根根不能被吸食的煙下覆滅
    ,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納粹德國的覆滅,「禁菸運動」起到了一定行的作用,甚至可以間接說是希特勒發起的「禁菸運動」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加速了德國納粹和希特勒本人的死亡。首先,當時的希特勒下令禁止國民在公共場合上面吸菸,也就是不許在坐火車,坐汽車的時候吸菸,後面發覺這樣還不夠痛快,乾脆禁止一些軍人和孕婦吸菸,而且場地限制上,直接演繹到了在室外不許看到柏林市民吸菸。
  • 一個讓希特勒和其他納粹都認為「殘忍」的人
    海德裡奇,納粹烏合之眾中的人物Heydrich是除空軍飛行員Gring和陸軍軍官Rhm外為數不多的「勝任」納粹核心人物之一。希特勒是軍隊中的下士和調度官,並不完全是領導職務。其餘的人都是像希姆萊這樣失敗的學員和政治活動家,戈培爾是報社的記者,博爾曼是郵局的工作人員。
  • 解密檔案驚曝醜聞 美國中央情報局豢養納粹戰犯
    ■美國早就獲悉希特勒會成為一個惡魔  ■美國戰後確實把許多戰犯招為特務  ■美國政府至今仍隱瞞著不少的骯髒事  北京時間4月28日凌晨,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官員在美國大屠殺紀念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美國中情局正式解密10000頁關於19名納粹德國戰犯的絕密情報檔案,其中包括希特勒私人心理醫生早在1937年提出的驚人警告
  • 外媒:希特勒私人物品在德國拍賣 引發歐洲猶太人協會不滿
    參考消息網11月21日報導外媒稱,納粹獨裁者阿道夫·希特勒手寫的書信,以及他的妻子埃娃·布勞恩的衣服和珠寶首飾都將在德國赫爾曼歷史拍賣行舉辦的拍賣會上被拍賣。這引發了歐洲猶太人協會的不滿。據埃菲社11月19日報導,總部位於慕尼黑南部的赫爾曼歷史拍賣行將於11月20日舉行一場名為「1919年以後的德國歷史收藏品」的拍賣活動,並展出部分物品,例如軍用頭盔和劍等,同時將在其網站上展示全部拍品。然而,歐洲猶太人協會最關注的還是赫爾曼歷史拍賣行沒有提及的拍品,因為這些物品與希特勒的個人生活直接相關。
  • 喪屍軍團:希特勒如何製造出不死士兵?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就會想起戰爭史上另一起著名的喪屍士兵實驗,雖然沒有視頻畫面,但卻更加地深入人心。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納粹首領希特勒進行的喪屍軍團實驗。人們之所以相信希特勒的喪屍軍團曾經出現過,一是因為希特勒領導的納粹軍隊原本就為戰爭進行過大量的人體生物實驗,這些實驗極其殘忍,有數百萬人因此喪生或致殘。
  • 秘聞| 製造納粹嬰兒,希特勒的瘋狂,揭秘「生命之源」計劃
    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分子自認為是優等民族的後代,為了達到進一步純化血統的目的,培養所謂的更優秀的雅利安人,他們不擇手段地實施了臭名昭著的人種繁殖計劃。1934年1月,為了保證後代血統的優秀,納粹開始給數以萬計的人實施了絕育手術,包括風塵女子、精神病人、罪犯、窮人以及含有其他血統的德國人。1935年9月,希特勒在納粹黨代會上通過了兩項決議,其中明確規定:只有日耳曼民族和有日耳曼血統的人才是德國公民,而猶太人和吉卜賽人都屬於賤民,嚴禁他們與日耳曼人通婚。
  • 全面揭秘納粹黑科技:原子彈與納粹鍾
    臭名昭著的納粹為何能夠保留下來?因為梵蒂岡教廷由主教出面,準備假護照和假證件,利用紅十字會作身份掩護,幫助眾多納粹成員經由西班牙和羅馬兩條路線逃出德國,這稱作「繩梯行動」(Ratlines)。這些納粹成員大部份逃到南美洲如阿根廷、巴拉圭、巴西、烏拉圭、智利、玻利維亞;其他目的地還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中東。
  • ...胡發雲|威廉 · 夏伊勒|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董樂山|希特勒
    ——桑塔亞那曾影響一代中國知識青年的一套歷史書文 | 葉克飛來源 | 歐洲價值(ID:ouzhoujiazhi)011925年,美國記者威廉 · 夏伊勒前往德國,開啟自己的納粹報導,1940年因與納粹交惡而被迫離開。1945年,第三帝國崩塌,各種秘密檔案文件、私人日記、會議記錄和審判供詞都公諸於世。
  • 希特勒控制德國音樂,想利用其提高納粹地位,迫使音樂家逃離德國
    希特勒控制納粹德國的音樂這些作曲家和其他人在德國的影響是不可否認的,如果他們沒有給希特勒留下深刻印象,那麼他們做這些集體天才在納粹德國就算不了什麼了。對於理察·華格納的工作,這位華格納幾乎狂熱地投入了工作,希特勒代表了納粹德國文化的一切。對希特勒來說,華格納的音樂是納粹主義的化身。他參加拜羅伊特音樂節的活動得到了公共啟蒙和宣傳部的廣泛宣傳。但事實上,希特勒命令拜羅伊特節成為國家社會主義年度活動,並且演出一直持續到1944年。
  • 《第三帝國史》與納粹體制的荒謬真相
    今年9月,我們剛剛度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不知不覺,那場戰爭已經過去75個年頭,然而對參戰雙方,尤其是針對納粹德國的各類研究卻一直不間斷地推陳出新。今年6月,有關第三帝國的重要歷史研究著作《第三帝國史》在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引起學界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
  • 要打仗先嗑藥,美英打造「人體永動機」,士兵可數天不眠不休
    從古至今,士兵在戰場作戰都非常緊張,而且由於戰局瞬息萬變,所以連續作戰更是家常便飯。因此,如何讓士兵保有強悍的戰鬥力,一直以來都是各國所關切的問題。據英國《每日星報》報導,英國國防部近些年來花費了數萬英鎊用於為士兵購買"聰明藥"。資料顯示,這種藥物可以讓士兵連續幾天不眠不休並保持頭腦清醒。
  • 希特勒曾保護猶太醫生-
    據英國《星期日快報》3月25日報導,一直以來,關於希特勒二戰期間屠殺猶太人的起因眾說紛紜,一種流行的說法是,希特勒的母親找猶太醫生看病而沒有治好,並導致死亡。希特勒因此從小就仇恨猶太人,並最終導演了大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