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7日,深圳市龍華區正式掛牌成立行政區。龍華區客家文化、紅色文化、時尚文化交匯。擁有白石龍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舊址、觀瀾原創版畫和永豐源「國瓷」兩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中國首個專業版畫博物館——中國版畫博物館,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大船坑麒麟舞等一大批傳統文化項目。
龍華本土的客家人可以說是深圳這座城市現代化的最早見證者之一,同時也是建設的參與者。
姓名
職務
簡況
杜玲
深圳市龍華區委書記
杜玲出生於1965年5月,廣東梅州豐順人,學歷大學(廣東省委黨校行政管理專業)。從任職履歷上看,杜玲基層管理經歷豐富,曾任深圳市羅湖區蓮塘街道、翠竹街道黨工委書記、辦事處主任,福田區副區長,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2009年4月任鹽田區委副書記,區政府區長,2015年8月,杜玲任鹽田區委書記。值得一提的是,杜玲是深圳建市以來首位行政區的女性區委書記,到目前為止也是唯一一位。
張納沙
深圳市龍華區委常委,區政府常務副區長、黨組副書記
協助區長處理區政府日常工作。分管經濟、貿易、投資推廣、農業、旅遊、對口扶貧、財政、國有(集體)資產、安全生產、政府採購工作;協助分管審計工作。 分管區經濟促進局、區財政局(國資委)、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安委辦)、區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會計核算中心、大浪時尚小鎮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區屬國有企業;協助分管區審計局;聯繫駐區稅務部門和供電、電信、郵政、出入境檢驗檢疫、海關等單位。
馬裡
深圳市龍華區委常委、區政府黨組成員
分管教育、民政、人力資源、殘聯、金融、規劃土地監察及執法工作。 分管區教育局、區民政局(人力資源局、殘聯)、區規劃土地監察局(查處違法建築和處理農村城市化歷史遺留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聯繫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龍華分局、轄區金融機構、駐區部隊。
韓蕩
深圳市龍華區委常委,區政府黨組成員,區委辦(區府辦)主任
分管政府辦公室、督查、應急管理、法制、外事、港澳、機關事務工作。 分管區機關事務管理局。
李水生
深圳市龍華區政府副區長
分管城市規劃、國土資源、土地整備、城市更新、建築工務、重點片區規劃建設工作。 分管區城市更新局(土地整備局)、區建築工務局、區重點片區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深圳北站商務中心區規劃建設指揮部辦公室);聯繫市規劃國土委龍華管理局。
劉斌
深圳市龍華區政府副區長、黨組成員
分管住房建設、城市管理、交通運輸及交通建設、政府投資項目前期工作。 分管區住房和建設局、區城市管理局(城管執法局)、區政府投資工程項目前期工作辦公室(軌道交通建設辦公室);聯繫市交通運輸委龍華交通運輸局,聯繫深圳市龍華人才安居有限公司。
鄧豔東
深圳市龍華區政府副區長、黨組成員
分管衛生、計劃生育、環境保護、水務、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工作。 分管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局、區環境保護和水務局、區文化體育局;聯繫駐區供水機構。
陳建民
深圳市龍華區政府副區長、黨組成員
分管發展改革、統計、科技、信息化、民族宗教、臺務、僑務、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政務公開、食品藥品安全工作。 分管區發展和改革局(統計局)、區科技創新局、區民族宗教事務局、區臺辦、區僑辦、區政務服務局;聯繫市市場監管委龍華管理局。
來自廣東豐順的龍華區區委書記杜玲
據寶安縣誌記載,改革開放前,寶安縣(今深圳)客家話人口佔56%,粵語佔35%,大鵬軍語佔9% 。客家人進入深圳,最早在宋元時期,形成稍有一點規模的是明代中晚期。客家人大量遷入深圳是在清朝初年,從嘉應州和惠州府來的最多,移民大潮持續到嘉慶年間。
至今,深圳還保留有大量記錄客家人的文物古蹟,僅龍華區就有175處不可移動文物點,絕大多數是客家的碉樓及民居,其中包括區保護單位虔貞女校、觀瀾古墟、貴湖塘老圍、觀瀾大水田村古建築群等。
隨著現代化、城市化的進程加快,龍華區老村落逐漸被高樓取代,多數傳統文化受到衝擊,生存的空間越來越小。不少客家年輕人「身在客家不知客」,對客家傳統的文化習俗、客家藝術、客家話、客家菜等知之甚少。
戴江紅
民進龍華區基層委員會委員
龍華區高峰學校學生處副主任
武 丹
民進龍華區基層委員會委員
龍華街道資產和財務管理辦副主任
我父母親是客家人,但因為我是在香港出生的,從小到大雖聽得懂客家話,可是我講得不好。
作為一個客家人,我覺得深圳的客家文化傳承和發展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客家人聚集得比較多,但有很多非遺客家文化傳承,要回到家裡才能感受得到,在深圳這邊比較少。
客家文化的經典代表必然要提客家語言,客家話中很多俚語和表達都保留了客家人的質樸。客家美食也是客家文化當中的一大亮點,並且自成一系。
除了客家話,客家的黃酒、山歌和麒麟,也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麒麟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代表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客家的麒麟舞也稱舞麒麟,它是集功夫、音樂和舞蹈於一身的一種舞蹈。客家建築也是客家文化的經典代表,是古代農耕文化的結晶。
1.傳統技藝缺少傳人,客家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面臨新的挑戰;
2.城市化進程快的地區,古村落破壞嚴重,傳統建築逐漸消逝。
客家話是聯結世界各地客家人的民系認同,但有資料顯示客家話是地球上衰落最快的語言之一,在香港及海外地區,客家話亦是在慢慢消失。
袁 暉
龍華區政協常委、龍華區工商聯(總商會)副主席
既要有合理的保護,又要有篩選地進行傳承和弘揚,可以運用方法論和科技手段來實現。
如何傳承客家語言,我有幾點建議:
第一,政府要重視客家話的地位,可以倡議在客家地區的公共運輸上面鼓勵普通話、粵語和客家話三語播放;
第二,媒體可以開設客家話的頻道或客家話的欄目;
第三,可以鼓勵學校開設客家話的社團課程;
第四,客家語言、客家話要能夠融入流行的文化。
在當今 「網際網路+」時代潮流下,要更好傳承客家飲食文化,可以從幾方面入手:
1.培養專業的手藝人;
2.挖掘不可替代性的客家美食文化。
對於客家建築保護,我認為:
1.對現有的建築,根據歷史價值的大小進行分類管理;
2.在保護的基礎上,再談怎樣去開發它的商業價值。
從政府層面建議:
第一,政府加強宣傳力度,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力度;
第二,讓客家文化進社區、進校園;
第三,加強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
第四,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第五,完善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制度和規劃;
第六,探索成立文化遺產保護相關事業單位。
從商業層面提建議:
第一,引進資本運作,把客家文化打造成一種文化產業;
第二,建設龍華區特色非遺小鎮,形成產業化聚集效應。
第一,學習龍崗等地區的先進做法,建立民俗博物館;
第二,通過「客家老圍+客家文化」的組合,綜合利用客家文化進行產業發展;
第三,針對學校學生,請傳統文化傳承者入校區進行傳統文化教學。
第一,客家文化的傳承歸根到底是人的傳承,要依靠人去傳承和發揚下去;
第二,要學習客家人精英的優秀品質;
第三,年輕人要秉承揚棄的態度對待客家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張玉榮【龍華區人大代表、君子布社區黨委書記、社區工作站站長】
希望在舊城改造和加大交流保護,推動客家文化傳承發展。
自己作為一個客家人,通過城市更新,將部分客家圍屋和客家人用過的生產生活用具加以歸類並傳承下去。
羅琳豔
【區委宣傳部(文化體育局)文化管理科負責人】
接下來可從四個方面更深入地傳承客家文化:
第一,進行「非遺進校園」及非遺紀錄片的拍攝;
第二,舉辦客家文化節,提升市民的參與感與認同感;
第三,制定相應規劃管理辦法對客家文化進行保護;
第四,依託古建築,創建特色歷史文化街區。
伴隨著物質文明建設的日新月異,我們始終要把客家文化藝術事業,作為精神文明建設和人口素質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整合本土文化資源,借鑑傳承傳統文化,推動現代文化建設,並繼承民族傳統美德,高瞻遠矚、運籌帷幄,從硬體和軟體兩方面,全力推進客家文化,使龍華區的客家文化藝術事業呈現出朝氣蓬勃、萬象更新的精彩局面。
廣東籍中央委員速覽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領導班子簡介
【1000000+】黃華華的情懷
黃華華:重回梅城
黃華華擔任又一職務
廣州的戰略性失誤,由誰來買單?【附廣州歷任市長葉劍英、楊尚昆、梁靈光、葉選平、朱森林、林樹森、張廣寧、萬慶良、陳建華、溫國輝】
誰出賣了萬慶良?
杜玲(梅州籍)職務變動:為深圳建市以來首位
最新| 廣東籍領導現況:為何高官中廣東人那麼少?
廣東人事:最新梅州籍廳級官員一覽
葉文戈同志(梅州人,70後)簡歷
廣東政壇 正廳級女官員(梅州籍、客家人)
「梅花A」萬慶良,因這事「重現江湖」
辭職的梅州市原副市長:丁文近況
爆笑,各地客家話「貨」不同
曾憲梓和他的兒子:曾智謀 、曾智雄、曾智明
朱明國庭審視頻 嚎啕大哭
朱澤君先生:你有一封信
他是梅州客家人,官職副國級領導人,仍講一口流利的客家話..
客家人摘捻子
「客家肉圓」裡面有一個秘訣無人敢說破
參訪廣東省女子監獄側記
萬慶良先生
梅州之美,無需PS——去了梅州,就等於去了全世界
葉選寧:江湖中人
梅州大老虎的末日
名人家譜|黃華華的族譜
自家朘仔歪,嫌人尿桶漏——腦子裡深藏多年的客家方言